齊太公世家第二

關燈
國獻上萊人樂舞,孔子登階上台,命有關人員捉住萊人斬首,用禮儀責備景公。

    景公心虧,就歸還了侵占的魯國領土以謝罪,然後離去。

    此年,嬰晏死。

     五十五年(前493),晉國大夫範氏、中行氏反叛其國君,晉君攻二氏吃緊,二氏來齊借糧。

    田乞想在齊國叛亂,想和晉國叛臣結一黨一,勸景公說:“範氏、中行氏多次對齊國有恩,不可不救。

    ”景公派田乞去救援并供給他們糧食。

     五十八年(前490)夏,景公夫人燕姬的嫡子死去。

    景公的一寵一妾芮姬生有兒子荼,荼年幼,其母出生微賤,荼又行為不端,諸位大夫擔心荼成為太子,都說願意在諸公子中選擇年長賢德者做太子。

    景公因年老,讨厭提立太子事,又一寵一愛一荼的母親,想立荼當太子,又不願親自主動提出,就對大夫們說:“及時行樂吧,還怕國家沒有君主嗎?”秋天,景公病重,命令國惠子、高昭子立幼子荼立為太子,驅逐其他公子,遷居到萊地。

    景公死,太子荼為國君,就是晏孺子。

    冬天,齊景公還未埋葬,其他公子害怕被殺,都逃亡國外。

    荼的異母兄壽、駒、黔逃到衛國,公子驵(chǔ,楚)、陽生逃到魯國。

    萊人為此唱道:“景公葬禮不能參加,國家軍事不讓謀劃。

    衆公子的追随者呀,你們最終去何方。

    ” 晏孺子元年(前489)春,田乞僞裝忠于高氏、國氏,每次二氏上朝,田乞為他們骖乘,進言說:“您得到君王信任,群大夫都人人自危,想圖謀叛亂。

    ”又對群大夫說:“高昭子太可怕了,趁他還沒開始行動迫害我們,我們搶先搞掉他。

    ”大夫們都聽從他。

    六月,田乞、鮑牧與衆大夫帶兵進入宮中,攻打高昭子。

    昭子聽說,與國惠子共救國君。

    國君兵敗,田乞的徒衆追擊,國惠子逃到莒國,田乞回來又殺死高昭子。

    晏圉逃到魯國。

    八月,齊大夫秉意茲逃往魯國。

    田乞擊敗高、國二相,就派人到魯國迎回公子陽生。

    陽生到齊後,暗藏在田乞家中。

    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請各位大夫說:“嘗兒的母親今天在家将一操一持菲薄的祭禮,敬請光臨飲酒。

    ”會餐飲酒時,田乞事先把陽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中央,然後打開口袋放出陽生,說:“這就是齊國之君!”衆大夫就地拜見。

    接着要與衆大夫盟誓而立陽生為君,此時鮑牧已醉,田乞就欺騙大家說:“我和鮑牧謀劃一緻立陽生為君。

    ”鮑牧惱怒說:“您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衆大夫面面相觑想反悔,陽生上前,叩頭而拜說:“對于我可立則立,否則作罷。

    ”鮑牧也怕惹起禍亂,就又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的。

    ”就與衆盟誓,立陽生為齊君,就是悼公。

    悼公進入宮中,派人流放晏孺子去骀,于途中設帳幕将晏孺子殺死在裡面,驅逐了孺子之母芮子。

    芮子本來微賤而孺子又幼小,所以無權勢,國人輕視他們。

     悼公元年(前488),齊國伐魯,攻取?(huān,歡)、闡二地。

    當初,陽生逃亡在魯,季康子把妹妹嫁給他。

    陽生歸國即位後,便派人迎接妻子。

    其妻季姬與季鲂(fāng,方)侯私通,向家人說出真情,魯人不敢把季姬給齊國,所以齊國伐魯,終于把季姬接到齊。

    季姬受悼公一寵一愛一,齊國就又把侵占的魯國土地歸還。

     鮑子與悼公有矛盾,關系不睦。

    四年(前485),吳國、魯國伐齊國南方。

    鮑子殺死悼公,向吳國報喪。

    吳王夫差按禮儀在軍門外哭吊三日,将要從海路進軍讨伐齊國。

    齊軍戰勝吳軍,吳軍撤退。

    晉國趙鞅伐齊,到****地後撤軍。

    齊人一緻立起悼公之子壬為齊君,就是簡公。

     簡公四年(前481)春,當初,齊簡公和其父悼公同在魯國時,一寵一幸大夫監止。

    簡公即位後,讓監止執政。

    田成子怕他加害,在上朝時總戒備地回頭看他。

    簡公的禦手田鞅向簡公進言說:“田、監不能并存,你要選擇其中一個。

    ”簡公不聽。

    監止有次晚朝,田逆殺人,監止正遇上,就把田逆逮捕進宮。

    田氏宗族這時正非常一團一結,就讓被囚禁的田逆僞裝病重,借機由家人探監送酒給看守,看守醉後被殺掉,田逆逃脫。

    監止與田氏在田氏宗祠盟誓将此事和解。

    當初,田豹想給監止做家臣,讓大夫公孫向監止薦舉,正逢田豹服喪就作罷了。

    以後終于做了監止家臣,而且受到監止的一寵一任。

    監止對田豹說:“我要把田氏全部驅逐而讓你當田氏之長,可以嗎?”田豹回答說:“我隻不過是田氏族中的疏遠旁支、而且田氏族中不服從您的不過幾個人,何必全都驅逐呢!”接着田豹告知田氏。

    田逆說:“他正得君主一寵一任,你田常如不先下手,必遭其禍。

    ”田逆就住在國君宮中以便接應。

     夏五月壬申日,田常兄弟乘四輛車見簡公。

    監止正在帏帳之中,出來迎接他們,他們一進去就把宮門關閉。

    宦官們抵抗田氏,田逆殺死宦官。

    簡公正與妻妾在檀台上飲酒,田常把他帶至寝宮。

    簡公拿起戈要反擊,太史子餘說:“田嘗不是要謀害您,而是要為您除害。

    ”田嘗出宮住進武庫,聽說簡公還在發怒,就想逃到國外,并說:“哪兒沒有國君!”田逆拔劍說:“猶豫遲疑,是壞事的禍根。

    這兒的人誰不是田氏成員?你如怯懦出逃不顧大家,我要不殺死你,祖宗不饒。

    ”田嘗才留下。

    監止跑回家,聚集徒衆進攻宮城大小鎊門,都未成功,就出逃而走。

    田氏之衆追趕。

    豐丘有人抓住監止并報告,田氏在郭門把監止殺死。

    田常要殺大一陸子方,田逆為他求情被赦免。

    以簡公的名義在路上截車,馳出雍門。

    田豹曾給他車,不要,說:“田逆為我說情,田豹給我車輛,人家會以為我與田氏有私交。

    我是監止的家臣而與仇家有私交,有何面目逃亡去見魯、衛的士人呢?” 庚辰日,田常在俆(shū,舒)州逮捕簡公。

    簡公說:“我要是早聽田鞅之言,不會落到今天地步。

    ”甲午日,田常在俆州殺死簡公。

    田常立簡公之弟鳌(áo,熬)為齊君,就是平公。

    平公即位後,田常為相國,專擅齊國大權,劃割齊國安平以東廣大國土為田氏封疆範圍。

     平公八年(前473),越國滅掉吳國。

    二十五年(前456)平公死去,其子宣公積繼位。

     宣公五十一年(前405)死,其子康公貸繼位。

    田會在廪丘叛亂。

     康公二年(前403),韓、趙、魏開始成為諸侯。

    十九年(前386),田常曾孫田和開始成為諸侯,把康公流放到海濱。

     二十六年(前379),康公死,呂氏祭祀斷絕。

    田氏終于占有齊國,到齊威王時,在天下稱強。

     太史公說:我到齊國,看到齊地西起泰山,東連琅邪(yá,牙),北至大海,其間沃土兩千裡,其人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天一性一如此。

    由于太公的聖明,樹好立國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成為霸主,不是順理成章嗎?廣盛博大呀,确是大國風貌啊! 【原文】【注解】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①。

    其先祖嘗為四嶽②,佐禹平水土甚有功③。

    虞夏之際封于呂④,或封于申⑤,姓姜氏⑥。

    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⑦,或為庶人⑧,尚其後苗裔也。

    本姓姜氏,從其封姓⑨,故曰呂尚。

     ①東海:此處泛指江蘇、山東一帶沿海,非今之東海。

    上:岸邊。

    ②四嶽:傳說堯、舜時代掌管四時、主持方嶽巡守的官長。

    ③佐:輔佐。

    平:治理。

    ④虞夏之際:即舜、禹執政時期。

    封:帝王将一方土地賜予臣下或宗室。

    ⑤或:有的。

    ⑥姓姜氏:嚴格地按上古說法,應為“姜一性一呂氏”。

    因為上古時人有姓有氏。

    姓是一種标志家族系統的族号,起于母系社會。

    氏是姓的分支,即一族分為若幹支散居各地,每支的稱号為氏。

    先秦時氏、姓分别,秦漢以後混而為一。

    此處司馬遷就把姓、氏二詞混用。

    此處說“姓姜氏”,應為“姓姜”;下文說“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應為“從其封地為氏,故曰呂尚”。

    ⑦枝庶:“枝”同“支”。

    支庶,宗族中一本旁出的各支派。

    ⑧庶人:平民。

    ⑨本句意為:按照所封賜之地的地名呂,取為氏号。

     呂尚蓋嘗窮困①,年老矣,以漁釣一奸一周西伯②。

    西伯将出獵,蔔之,曰:“所獲非龍非彲③,非虎非罴④;所獲霸王之輔⑤。

    ”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⑥,與語大說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适周⑧,周以興。

    ’子真是邪⑨?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①蓋:句中語氣詞,無義。

    ②傳說呂尚曾在渭水之濱的茲泉垂釣,等待和西伯昌(即周文王)知遇。

    一奸一:通“幹”,有所求取而請見。

    ③彲(chī,吃):通“螭”,無角之龍。

    ④罴:棕熊。

    俗稱“馬熊”或“人熊”。

    ⑤霸王之輔:能夠幫助實現在天下稱王稱霸願望的人才。

    ⑥陽:河的北岸。

    ⑦說:同“悅”。

    ⑧适:到。

    ⑨邪(yé,爺):疑問詞,相當于今之“嗎”。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纣。

    纣無道,去之。

    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

    或曰,呂尚處士①,隐海濱。

    周西伯拘羑裡,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呂尚。

    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②”。

    三人者為西伯求美一女奇物,獻之于纣,以贖西伯。

    西伯得以出,反國③。

    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④,然要之為文武師。

     ①處士: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的士人。

    ②盍(hé,何):何不。

    ③反:同“返”。

    ④所以事周:為周服務的原因。

     周西伯昌之脫羑裡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①,其事多兵權與奇計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③。

    周西伯政平④,及斷虞芮之訟⑤,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⑥。

    伐崇密須、犬夷⑦,大作豐邑⑧。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①傾:推翻。

    ②兵權:用兵的計謀。

    ③陰權:隐秘靈活的措施方法。

    宗:尊法。

    本謀:基本策略。

    ④政平:政治清平。

    ⑤斷虞芮之訟:虞國在今山西平陸,芮國在今陝西大荔,二國之君為土地疆界相争,久而不決,到周國請西伯評判。

    二君進入周境後,見到耕田者在田界上互相謙讓,行人走路互相禮讓,男一女分道而行,老人受到尊重。

    二國之君非嘗慚愧,也不去見西伯,自動把所争之地讓出,作為閑田。

    詳見《周本紀》、《詩經·大雅·綿》一毛一傳。

    ⑥詩人:《詩經》中詩歌的作者。

    稱西伯受命文王:把西伯稱作膺受天命的文王。

    如《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詩經·大雅·皇矣》載有天帝對文王的敕命。

    ⑦犬夷:古代部族名,西周時活動在今陝西一帶。

    ⑧作:建設。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①。

    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钺②,右把白旄以誓③,曰:“蒼兕蒼兕④,總爾衆庶⑤,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

    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

    ”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⑥。

     ①集否:能否雲集響應。

    ②黃钺(yuè,月):以黃金為飾的一種長兵器,狀如大斧、崤代為帝王所專用,或特賜給專主征伐的重臣。

    ③白旄:竿頂以旄牛尾為飾的旗幟。

    ④蒼兕:水中猛獸之名,善于奔突,能覆舟船。

    借此名為主管船隻的軍官官職名。

    ⑤總:統領。

    ⑥《太誓》:周武王伐纣,兵至盟津所發出的誓師令。

    也寫作《泰誓》,已佚失。

    《古文尚書》中的《泰誓》是後人僞作。

     居二年,纣殺王子比幹,囚箕子。

    武王将伐纣,蔔,龜兆不吉①,風雨暴至。

    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②,伐商纣。

    纣師敗績③。

    纣反走,登鹿台④,遂追斬纣。

    明日,武王立于社⑤,群公奉明水⑥,衛康叔封布采席⑦,師尚父牽牲⑧,史佚策祝⑨,以告神讨纣之罪。

    散鹿台之錢,發钜橋之粟⑩,以振貧民⑾。

    封比幹墓⑿,釋箕子囚。

    遷九鼎⒀,修周政,與天下更始⒁。

    師尚父謀居多。

     ①龜兆:将占蔔用的龜甲燒灼以後,根據其裂紋形狀決定吉兇,叫作龜兆。

    ②其誓師令即《牧誓》,今存于《尚書》中。

    《周本紀》亦征引,可參看。

    ③敗績:軍隊完全崩潰。

    ④鹿台:纣所建之台,傳說其廣三裡,高千尺。

    在今河南淇縣。

    纣曾暴增賦稅,将錢存放此處。

    ⑤社:祭地神之所。

    ⑥明水:潔淨之水,祭神所用。

    ⑦采:同“彩”。

    ⑧牽牲:古代新朝驅除舊朝後,要重新立社,并殺牲取血來塗抹新社。

    呂尚掌管牽此牲畜。

    ⑨策祝:史官将祈禱之辭寫于竹簡之上。

    ⑩钜橋:商代之糧倉,在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

    ?(11)振:同“赈”。

    ?(12)封:培土。

    ⒀九鼎:傳說夏禹平定水土劃分九州之後,鑄九個大鼎象征九州,後成為天下最高權力的象征。

    ⒁更始:除舊布新,重新開始。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①,封師尚父于齊營丘。

    東就國,道宿行遲。

    逆旅之人曰②:“吾聞時難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國者也③。

    ”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④。

    萊侯來伐⑤,與之争營丘。

    營丘邊萊。

    萊人,夷也,會纣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⑥,是以與太公争國。

     ①王:做天下之王。

    ②逆旅:客棧。

    ③殆:大概。

    ④犁:通“黎”。

    ⑤萊:東方少數部族的一個小一柄一,在今山東黃縣一帶。

    ⑥集:安定。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①,淮夷畔周②,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③,實得征之。

    ”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都營丘。

     ①作亂:制造叛亂。

    事詳見《周本紀》及《管蔡世家》。

    ②畔:通“叛”。

    ③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

    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

    九伯,指九州各地長官。

    伯是掌管一方的長官。

     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鮑呂伋立。

    丁立卒,子乙公得立。

    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時,紀侯谮之周①,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②,是為胡公。

    胡公徙都薄泵,而當周夷王之時。

     ①谮:說壞話誣陷别人。

    ②周烹哀公:烹,是将人放入鼎内用開水煮死的酷刑。

    據《公羊傳·莊公四年》何休注,是周懿王烹死齊哀公。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一黨一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

    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泵都,治臨菑。

     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

    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①,居彘。

    十年,王室亂,大臣行政,号曰“共和”②。

    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①奔:逃亡。

    周厲王因國人暴動,倉皇逃亡。

    ②周厲王出奔後,周公、召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行政”。

    時在公元前841年,共14年。

     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

    厲公暴虐,故胡公子複入齊,齊人欲立之,乃與攻殺厲公。

    胡公子亦戰死。

    齊人乃立厲公子赤為君,是為文公,而誅殺厲公者七十人。

     文公十二年卒,子成公脫立。

    成公九年卒,子莊公購立。

     莊公二十四年,犬戎殺幽王,周東徙洛。

    秦始列為諸侯。

    五十六年,晉弑其君昭侯。

     六十四年,莊公卒,子釐公祿甫立。

     釐公九年,魯隐公初立。

    十九年,魯桓公弑其兄隐公而自立為君。

     二十五年,北戎伐齊①。

    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

    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②”。

    遂辭之③。

     ①北戎:又名山戎,戎族的一支,春秋時活動于今河北北部。

    ②敵:相當。

    ③事詳見《鄭世家》、《左傳·桓公六年》。

     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

    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一愛一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①。

     ①秩服:俸祿等級和車馬服飾、奉養:生活待遇。

    此:按照。

     三十三年,釐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

     襄公元年,始為太子時,嘗與無知鬥,及立,绌無知秩服①,無知怨。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

    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

    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複通焉。

    魯桓公知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