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第一

關燈
楚國滅了陳國。

     二十年(前476),越王勾踐再次伐吳。

    二十一年(前475),越兵圍困吳國。

    二十三年(前473)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

    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給他萬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

    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

    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

    ”于是自一殺而死。

    越王滅掉吳國,殺死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于主上,然後引兵歸國。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太伯可以說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讓給别人,人民都不知用什麼言辭來稱贊他才好。

    ”我讀《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國和荊蠻的句吳是兄弟啊。

    延陵季子的仁一愛一心懷,向慕道義終生不止,能夠見微知著辨别清濁。

    啊,又是多麼見多識廣、博學多知的君子啊! 【原文】【注解】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一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

    季曆賢,而有聖子昌①,太一王欲立季曆以及昌②,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③,文身斷發④,示不可用⑤,以避季曆⑥。

    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

    太伯之奔荊蠻,自号句吳⑦。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①聖:道德智慧臻于極緻。

    ②及:至。

    本句說:太一王想讓季曆繼承自己之位,季曆再傳子昌。

    ③荊蠻:上古中原人泛稱荊地之民為“荊蜜”。

    ④文:同“紋”。

    紋身斷發,是古代吳越地區少數民族的習慣,即身上刺上花紋,頭發剪短不束冠。

    ⑤本句意為:表示不可再被任用。

    古代中原人的習慣道德認為,身一體發膚是受之于父母的,不敢毀傷。

    太伯、仲雍斷發紋身,破壞了這種習慣,自然不會再被立為國君。

    ⑥本句說:把繼位權避讓給季曆。

    ⑦句吳:又作“勾吳”。

    “句”字無義,是當地語言的發聲詞。

    據《史記索隐》,句吳是太伯為當地所命之名。

     太伯卒①,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

    仲雍卒,子季簡立。

    季簡卒,子叔達立。

    叔達卒,子周章立。

    是時周武王克殷②,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吳③,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④。

     ①卒:死。

    古代天子死為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

    但司馬遷使用并不嚴格。

    ②克:戰勝。

    武王克殷,約在前1066年。

    此從範文瀾《中國通史》。

    ③君吳:做吳國國君。

    ④諸侯:古代統稱中央政權分封的各國國君。

     周章卒,子熊遂立。

    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強鸠夷立。

    強鸠夷卒,子餘橋疑吾立。

    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

    柯盧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處立。

    禽處卒,子轉立。

    轉卒,子頗高立。

    頗高卒,子句卑立。

    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①以開晉伐虢也②。

    句卑卒,子去齊立。

    去齊卒,子壽夢立。

    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①前655年,晉獻公向虞國借道伐虢,滅虢後,返師滅虞。

    事詳見《晉世家》及《左傳·僖公二年、五年》。

    ②開晉:拓展晉國疆土。

     自太伯作吳①,五世而武王克殷②,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③;其一吳,在夷蠻④。

    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

    中國之虞滅二世⑤,而夷蠻之吳興。

    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⑥。

     ①作:創立。

    ②世:代。

    ③中國:上古指中原黃河流域一帶,為華夏族聚居之地。

    ④夷蠻:古代泛指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地區。

    ⑤二世:共七十一年,即自前655年至前585年。

    ⑥大凡:共計。

     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晉①,自晉使吳②,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③,吳于是始通于中國。

    吳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④。

     ①亡:逃亡。

    奔:逃跑。

    此處司馬遷将事件次序前後誤倒。

    應為申公巫臣先奔晉,後怨恨子反。

    其事件經過如下:鄭穆公之女嫁陳國大夫,稱夏姬。

    夏姬一婬一十蕩善迷人,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與之通一奸一。

    夏姬之子夏徵舒殺陳靈公而自立。

    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殺死夏徵舒,并想娶夏姬,楚将子反也想娶夏姬。

    楚大夫申公巫臣用大道理勸阻了二人,并暗令夏姬回鄭國一娘一家。

    前589年,申公巫臣借出使齊國之機,到鄭國攜帶夏姬逃亡到晉國。

    前582年,楚子重、子反怨申公巫臣,殺巫臣之族而分其室。

    巫臣怒,從晉國給二人寫信說:“你們作為臣子邪惡貪婪,濫殺無辜,我定讓你們疲于奔命而死!”事詳《左傳·成公二年、七年》。

    ②使:出使。

    前582年,申公巫臣出使吳國。

    吳王壽夢極為欣賞,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巫臣帶了三十輛兵車至吳,留給吳十五輛,還留下射手和禦手。

    教給吳國用車戰之法,戰陣知識,讓吳國叛楚。

    ③其子:即狐庸。

    ④前570年,楚子重挑選一精一銳伐吳,攻克吳地鸠茲,至衡山。

    又命将鄧廖帶車士三百人、步兵三千人侵吳。

    吳人中間阻擊,生浮鄧廖,楚僅車士八十人、步兵三百人生還。

    事詳《左傳·襄公三年》。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

    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昧,次曰季劄。

    季劄賢,而壽夢欲立之,季劄讓不可,于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一事當國①。

     ①攝:總持。

    當國:執政。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①,讓位季劄。

    季劄謝曰②:“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③,君子曰‘能守節矣’。

    君義嗣④,誰敢幹君⑤!有國⑥,非吾節也。

    劄雖不材,願附于子臧之義⑦。

    ”吳人固立季劄⑧,季劄棄其室而耕⑨,乃舍之。

    秋,吳伐楚,楚敗我師⑩。

    四年,晉平公初立。

     ①除喪:除去喪服,指服喪期已滿。

    喪期為一年。

    ②謝:辭絕。

    ③成:成全。

    曹宣公陣亡後,公子負刍殺太子而自立。

    二年後,諸侯伐曹,俘虜曹成公負刍,欲立子臧(負刍庶兄),子臧說:“過去典冊曾說:‘聖人通達于節義,其次能保守節義,最下者喪失節義。

    ’我做國君不合節義。

    我雖非聖人,豈敢不守節義!”于是離開曹國,逃到宋國。

    諸侯無法,放回曹成公負刍。

    事詳《左轉·成公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

    ④義嗣:附合禮義的繼承人。

    因諸樊是嫡長子,繼承君位合于禮制。

    ⑤幹:觸犯。

    ⑥有國:據有國家。

    意指當國君。

    ⑦附于:合于。

    ⑧固:堅持。

    ⑨室:家室财産。

    ⑩此事不見于《楚世家》。

    據《左轉·襄公十三年》載:“吳侵楚,養由基奔命,子庚以師繼之。

    養叔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

    子為三覆以待我,我請誘之。

    ’子庚從之。

    戰于庸浦,大敗吳師,獲公子一黨一。

    ” 十三年,王諸樊卒。

    有命授弟餘祭①,欲傳以次②,必緻國于季劄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劄之義,兄弟皆欲緻國,令以漸至焉。

    季劄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①本句意為:諸樊留下遺命把王位傳給其弟餘祭。

    ②傳以次:按兄弟排行次序傳國。

     王餘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①。

    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②,以女妻之,富在于齊。

     ①齊左相封殺右相崔抒,齊人乘慶封出獵襲破其家,慶封不能歸,奔魯,又奔吳。

    參見《齊太公世家》。

    ②奉邑:以收取租稅作為俸祿的封地。

    奉,同“俸”。

     四年,吳使季劄聘于魯①,請觀周樂②。

    為歌《周南》、《召南》③。

    曰:“美哉,始基之矣④,猶未也⑤。

    然勤而不怨⑥。

    ”歌《邶》、《鄘》、《衛》⑦。

    曰:“美哉,淵乎⑧,憂而不困者也。

    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⑨,是其《衛風》乎?”歌《王》⑩。

    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⑾”歌《鄭》⑿。

    曰:“其細已甚(13),民不堪也(14),是其先亡乎?”歌《齊》(15)。

    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16)。

    表東海者(17),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

    ”歌《豳》(18)。

    曰:“美哉,蕩蕩乎(19),樂而不一婬一,其周公之東乎?(20)”歌《秦》(21)。

    曰:“此之謂夏聲(22)。

    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23)。

    曰:“美哉,沨沨乎(24),大而寬(25),儉而易(26),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27)。

    ”歌《唐》(28)。

    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29)。

    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30),無譏焉(31)。

    歌《小雅》(32)。

    曰:“美哉,思而不貳(33),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34)。

    ”歌《大雅》。

    曰:“廣哉(35),熙熙乎(36),曲而有直體(37),其文王之德乎?”歌《頌》(38)。

    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39),近而不一逼一十(40),遠而不攜(41),遷而不一婬一(42),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43),用而不匮(44),廣而不宣(45),施而不費,取而不貪(46),處而不底(47)。

    行而不流(48)。

    五聲和(49),八風平(50),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籥》者(51),曰:“美哉,猶有感(52)。

    ”見舞《大武》(53),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54),曰“聖人之弘也(55),猶有慚德(56),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57),曰:“美哉,勤而不德(58)!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59),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焘也(60),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

    ” ①聘:諸侯之間派使節問候。

    ②周樂:周王朝的音樂。

    魯國因為是周公的封地,曾得到周成王頒賜的天子禮樂。

    參見《魯周公世家》。

    ③《周南》:從周南地區采集來的民歌樂調。

    《召南》:從召南地區采集來的地方樂調。

    ④基:奠定基礎。

    基之:指為周王朝的王業奠定基礎。

    ⑤未:指王業還未成功。

    ⑥勤:辛勞。

    怨:怨恨。

    季劄在聽了音樂之後,對每一種音樂及其歌辭都要進行評論,而且要把它們與社會曆史現象聯系起來。

    ⑦《邶》、《鄘》、《衛》:指自邶、鄘、衛三國采集的樂歌。

    ⑧淵:深厚。

    ⑨本句意為:衛康叔曾經曆管蔡之亂,雖憂傷國家動亂,但仍協助王室監理商朝遺民。

    衛武公曾經曆幽王褒姒之難,雖憂傷國家動亂,但仍帶兵幫助王室平定戎人。

    他們的德行就象這歌曲聲調一樣,憂傷而不困頓。

    ⑩《王》:從王地采集的地方樂調。

    ?(11)本句意為這是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的樂歌吧??(12)《鄭》:從鄭國采集的地方樂調。

    (13)細:細瑣。

    (14)本句意為:《鄭風》音樂細瑣,反映了鄭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

    (15)《齊》:從齊國采集的地方樂調。

    (16)泱泱:深遠弘大。

    (17)表:做表率。

    (18)《豳》從豳地采集的地方樂調。

    (19)蕩蕩:寬弘坦蕩。

    (20)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讨伐管蔡之亂。

    (21)《秦》:從秦國采集的地方樂調。

    (22)夏聲:西方之一聲。

    即西周舊都之一聲。

    秦原為戎狄,現在變其音樂為夏聲,是文化進步的表現,故下句說“能夏則大”。

    (23)《魏》:從魏國采集的樂歌。

    (24)沨沨:弘大聲。

    (25)寬:寬和。

    (26)儉:簡樸。

    (27)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作“明”,是。

    (28)《唐》:從唐國采集的地方樂調。

    (29)《陳》:從陳國采集的地方樂調。

    (30)《郐》:從郐國采集的地方樂調。

    (31)譏:評論。

    (32)《小雅》:雅樂是周王朝的正統音樂。

    《大雅》産生于西周,作者大都是貴族。

    在雅樂的演變發展中,逐漸摻雜進了地方樂調成分,稱作《小雅》,其中有産生于東遷之後的作品。

    (33)貳:背叛。

    (34)先王:指周朝初期文、武、成、康等王。

    (35)廣:音樂寬緩。

    (36)熙熙:和諧安樂。

    (37)曲而有直體:旋律雖然抑揚頓挫高下有緻,基調卻剛勁有力。

    (38)《頌》:宗廟祭祀樂歌。

    (39)诎:曲折。

    (40)近:指節奏緊密。

    一逼一十:迫促。

    (41)遠:指節奏疏緩。

    攜:分離。

    (42)遷:變化。

    (43)荒:放縱。

    以上八句是通過對《頌》樂的直接描述來表達作者對它贊美之情。

    (44)以下四句用比喻的方式來說《頌》樂之淵深博大。

    用而不匮,指《頌》樂如聖人之才,智慧雖用而不匮乏。

    (45)本句意為:《頌》樂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

    (46)施而不費,取而不貪:指《頌》樂如同聖人之理民,施惠于民而不顯耗費,征取于民而不過分貪婪。

    (47)處:音樂暫時休止。

    底:停滞,(48)流:虛浮無根。

    (49)五聲:古代音樂的五個基本音階:宮、商、角、徵、羽。

    (50)八風:八方之風。

    一說,八風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音。

    參看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

    (51)《象箾》、《南籥(yuè,月)》:皆為樂舞名,相傳二者都是歌頌周文王的。

    箾即箫,籥是一種管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