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譯注版·孝景本紀第十一

關燈
徒作陽陵者。

     ①德陽宮:《集解》引臣瓒曰:“是景帝廟也。

    帝自作之,諱不言廟,故言宮。

    《西京故事》雲景帝廟為德陽宮。

    ”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為常山王。

    封十侯①。

    六月丁巳,赦天下,賜爵一級。

    天下大潦②。

    更命諸侯丞相曰相。

    秋,地動。

     ①封十侯:據《惠景間侯者年表》載,這年夏天封五侯,不是十侯。

    ②潦:同“澇”,雨多成災。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①,郊見五帝②。

    三月,雨雹。

    四月,梁孝王、城陽共王、汝南王皆薨。

    立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

    梁分為五。

    封四侯③。

    更命廷尉為大理,将作少府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為都尉,長信詹事為長信少府,将行為大長秋,大行為行人,奉常為太常,典客為大行,治粟内史為大農。

    以大内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屬大内。

    七月辛亥,日食。

    八月,匈奴入上郡。

     ①幸:帝王到某處叫幸。

    ②效見五帝:指到郊外祭祀五帝廟。

    郊,郊祀。

    在郊外祭祀天地,是古代祭禮之一。

    五帝,傳說中的五帝,具體所指不一。

    《五帝本紀》是指黃帝、颛顼、帝喾、堯、舜。

    ③封四侯:梁玉繩《史記志疑》以為當作“封五王”。

    據《漢書·景帝紀》載:“梁王薨,分梁為五國,立孝王子五人皆為王”。

     後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為衛尉。

    三月丁酉,赦天下,賜爵一級,中二千石、諸侯相爵右庶長。

    四月,大酺①。

    五月丙戌,地動,其蚤食時複動②。

    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

    七月乙巳,日食。

    丞相劉舍免。

    八月壬辰,以禦史大夫绾為丞相,封為建陵侯③。

     ①酺:命令特許的大聚飲。

    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聚飲,罰金四兩。

    ②蚤:通“早”。

    ③封為建陵侯:《會注考證》引盧文紹說,此五字衍。

    按:衛绾封為建陵侯事,在前元六年,上文已經叙及,此處當删。

     後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動。

    郅将軍擊匈奴。

    酺五日。

    令内史郡不得食馬粟①,沒入縣官②。

    令徒隸衣七?布③。

    止馬舂④。

    為歲不登⑤,禁天下食不造歲⑥。

    省列侯遣之國。

    三月,匈奴入雁門。

    十月⑧,租長陵田。

    大旱。

    衡山國、河東、雲中郡民疫⑨。

     ①食(si,寺)馬粟:即“食馬以粟”,意思是用糧食喂馬。

    食,給吃,喂。

    ②縣官:這裡是朝廷、官府的代稱。

    按:這句當是違者沒入縣官的意思。

    ③七?(zōng,宗)布:一種很粗糙的布。

    ④止馬舂:禁止以馬舂粟。

    朝廷規定不許用馬而用人力舂糧食,可以使貧民得到一些糧食。

    (參用《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說)⑤為:因為。

    歲,年成。

    不登:歉收。

    登,莊稼成熟。

    ⑥食不造歲:意思是口糧吃不到收獲時節。

    造,到。

    ⑦省:減少。

    ⑧十月:《會注考證》引陳仁錫語:“十月,七月誤。

    ”按:漢承秦曆,以十月為歲首,應記于正月之前,不當記于三月之後。

    ⑨疫:瘟疫。

    這裡指發生瘟疫。

     後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

    十二月晦,?①。

    日如紫。

    五星逆行守太微②。

    月貫天廷中。

    正月甲寅,皇太子冠③。

    甲子,孝景皇帝崩。

    遺诏賜諸侯王以下至民為父後爵一級④,天下戶百錢。

    出宮人歸其家⑤,複無所與⑥。

    太子即位,是為孝武皇帝⑦。

    三月,封皇太後弟蚡為武安侯,弟勝為周陽侯。

    置陽陵⑧。

     ①?:《會注考證》引焦竑曰:“?”即‘雷’字。

    ”②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

    太微:即太微垣。

    ③冠:冠禮。

    這裡指舉行冠禮。

    古代男子二十歲時,結發戴冠,舉行加冠典禮,表示已經成年。

    ④民為父後:指百姓中繼承父業的人。

    ⑤出:使出,即放出。

    歸:使歸,即遣送回家。

    ⑥複無所與:《會注考證》釋此句為“複終身”。

    複,免除(賦稅徭役)。

    與,使,用。

    ⑦是為孝武皇帝:梁玉繩《史記志疑》曰:“史公本書稱武帝曰‘今上’,曰‘今帝’,曰‘今天子’,曰‘今皇帝’,故凡言‘孝武’者,悉後人所妄改也。

    ”⑧置陽陵:指把景帝的靈柩安葬在陽陵。

     太史公曰: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①。

    至孝景,不複憂異姓②,而晁錯刻削諸侯③,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④,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⑤。

    及主父偃言之⑥,而諸侯以弱,卒以安。

    安危之機⑦,豈不以謀哉? ①懷安:指人民懷念帝王的德政而安居樂業。

    ②“不複憂”句:不再擔心異姓諸侯王的反叛。

    劉邦與項羽争天下時,先後封了九個異姓諸侯王。

    取得天下後,劉邦逐個鏟除了異姓王,改封同姓王。

    到景帝時,僅存的一個異姓王長沙國吳氏因無後而國除,就再沒有異姓王了。

    ③刻削諸侯:指削藩政策。

    刻削:削減,削奪。

    ④合從:本指戰國時期六國聯合進攻秦國,這裡借指吳、楚七國聯合起兵反叛朝廷。

    從,同“縱”。

    ⑤以:用。

    漸:漸進,逐步進行。

    ⑥主父偃言之:武帝元朔二年(前127),中大夫主父偃建議:允許諸侯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目的是為使諸侯國的封地愈來愈小,以削弱諸侯的勢力。

    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事詳《平津侯主父列傳》。

    ⑦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