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洩逆謀殺盡後族 矯君命殲厥渠魁
關燈
小
中
大
由知。
此朕之不明,吏之不講,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其各察官屬,勿用此人。
吏或擅興徭役,增飾廚傳,廚謂飲食,傳謂傳舍。
越職逾法,以取民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俾民休息! 宣帝又因吏民上書,多因犯諱得罪,特改名為詢诏雲: 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
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名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 宣帝方整頓内治,未遑外攘。
忽由衛侯使馮奉世,報稱莎車叛命,弑王戕使,由臣托陛下威靈,發兵讨罪,已得叛王首級,傳送京師雲雲。
宣帝并未嘗遣讨莎車,不過因西域歸附,前此所遣各使,屢不稱職,乃依前将軍韓增舉薦,授郎官馮奉世為衛侯使。
持節送大宛諸國使臣,遄返故邦。
奉世系上黨人,少學春秋,并讀兵書,能通六韬三略,既奉宣帝诏命,遂與外使一同西行。
及抵伊循城,聞得莎車内亂,有弑王戕使消息,便密語副使嚴昌道:“莎車王萬年,前曾入質我朝。
隻因前王已殁,該國人請他為嗣,由朝使奚充國送往。
今乃敢抗違朝命,大逆不道,若非發兵加讨,将來莎車日強,勢難更制,西域各國,均受影響,豈不是前功盡廢麼!”嚴昌也是贊成,但欲遣人馳奏,請旨定奪。
奉世獨以為事貴從速,不宜迂緩。
乃即矯制谕告諸國,征發兵馬,得番衆萬五千人,進擊莎車。
莎車國人,本迎立萬年為王,萬年暴虐,不洽輿情,前王弟呼屠征,乘隙糾衆,擊斃萬年,并殺漢使奚充國,自立為莎車王,且攻劫附近諸國,迫使聯盟叛漢。
至馮奉世征集番兵,掩至城下,呼屠征毫不預防,慌忙募兵抵禦,已是不及,竟被奉世引兵攻入。
呼屠征惶急自殺,國人不得已乞降,獻出呼屠征頭顱。
奉世另選前王支裔為嗣王,遣回各國兵士,特使從吏赍呼屠征首,報捷長安;自與大宛使臣,西詣大宛。
大宛國王,得知奉世斬莎車王,當然震懾,格外加敬,贈送龍馬數匹,馬似龍形,故名龍馬。
厚禮遣歸。
宣帝接得奉世捷報,即召見前将軍韓增,稱他舉薦得人,且令丞相以下,會議賞功授封。
丞相魏相等,均複奏道:“春秋遺義,大夫出疆,有利國家,不妨專擅。
今馮奉世功績較著,宜從厚加賞,量給侯封。
”宣帝頗思依議,獨少府蕭望之谏阻道:“奉世出使西域,但令送客歸國,未嘗特許便宜。
彼乃矯制發兵,擅擊莎車,雖幸得奏功,究竟不可為法。
倘若加封爵土,将來他人出使,喜事貪功,必且援奉世故例,開釁夷狄,恐國家從此多事了!臣謂奉世不宜加封。
”望之所言,未免近迂。
宣帝正欲綜核名實,鞏固君權,一得望之谏議,便不禁改易初心,待奉世還都複命,隻命為光祿大夫,不複封侯。
誰知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侍郎鄭吉,曾由宣帝派往西域,監督渠犁城屯田兵士。
吉更分兵三百人,至車師屯田,偏為匈奴所忌,屢遣兵攻擊屯卒。
吉率渠犁屯兵千五百人,親至馳救,仍然寡不敵衆,退保車師城中,緻為匈奴兵所圍。
賴吉守禦有方,匈奴兵圍攻不下,方才引去。
未幾又複來攻,往返至好幾次,累得吉孤守車師,不敢還兵。
乃即飛書奏聞,請宣帝增發屯兵。
宣帝又令群臣集議,後将軍趙充國,謂自西域通道,方命就渠犁屯田,為控禦計。
此為武帝時事,借充國口中叙明,與上文馮奉世所述莎車亂事,文法從同。
惟渠犁距車師,約千餘裡,勢難相救,最好是出擊匈奴右地,使他還兵自援,不敢再擾西域,庶幾車師尉犁,共保無虞等語。
此計亦妙。
宣帝正在躊躇,适丞相魏相上書雲: 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
敵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
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
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 兵貪者破。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間者匈奴嘗有善意,所得漢民,辄奉歸之,未有犯于邊境。
雖争屯田車師,不足緻意中。
今聞諸将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菜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兇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也。
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
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按今年計,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
今左右不憂此,乃欲發兵報纖介之忿于遠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願陛下與列侯群臣,詳議施行! 宣帝既得相書,乃遣長羅侯常惠,出發張掖酒泉騎兵,往車師迎還鄭吉,匈奴兵見有漢軍出援,因即引去,吉率屯兵還渠犁。
但車師故地,竟緻棄去,仍複陷入匈奴。
小子有詩歎道: 屢讨車師得蕩平,如何甘失舊經營? 斂兵雖足休民力,坐隳前功也太輕。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此朕之不明,吏之不講,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其各察官屬,勿用此人。
吏或擅興徭役,增飾廚傳,廚謂飲食,傳謂傳舍。
越職逾法,以取民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俾民休息! 宣帝又因吏民上書,多因犯諱得罪,特改名為詢诏雲: 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
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名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 宣帝方整頓内治,未遑外攘。
忽由衛侯使馮奉世,報稱莎車叛命,弑王戕使,由臣托陛下威靈,發兵讨罪,已得叛王首級,傳送京師雲雲。
宣帝并未嘗遣讨莎車,不過因西域歸附,前此所遣各使,屢不稱職,乃依前将軍韓增舉薦,授郎官馮奉世為衛侯使。
持節送大宛諸國使臣,遄返故邦。
奉世系上黨人,少學春秋,并讀兵書,能通
及抵伊循城,聞得莎車内亂,有弑王戕使消息,便密語副使嚴昌道:“莎車王萬年,前曾入質我朝。
隻因前王已殁,該國人請他為嗣,由朝使奚充國送往。
今乃敢抗違朝命,大逆不道,若非發兵加讨,将來莎車日強,勢難更制,西域各國,均受影響,豈不是前功盡廢麼!”嚴昌也是贊成,但欲遣人馳奏,請旨定奪。
奉世獨以為事貴從速,不宜迂緩。
乃即矯制谕告諸國,征發兵馬,得番衆萬五千人,進擊莎車。
莎車國人,本迎立萬年為王,萬年暴虐,不洽輿情,前王弟呼屠征,乘隙糾衆,擊斃萬年,并殺漢使奚充國,自立為莎車王,且攻劫附近諸國,迫使聯盟叛漢。
至馮奉世征集番兵,掩至城下,呼屠征毫不預防,慌忙募兵抵禦,已是不及,竟被奉世引兵攻入。
呼屠征惶急自殺,國人不得已乞降,獻出呼屠征頭顱。
奉世另選前王支裔為嗣王,遣回各國兵士,特使從吏赍呼屠征首,報捷長安;自與大宛使臣,西詣大宛。
大宛國王,得知奉世斬莎車王,當然震懾,格外加敬,贈送龍馬數匹,馬似龍形,故名龍馬。
厚禮遣歸。
宣帝接得奉世捷報,即召見前将軍韓增,稱他舉薦得人,且令丞相以下,會議賞功授封。
丞相魏相等,均複奏道:“春秋遺義,大夫出疆,有利國家,不妨專擅。
今馮奉世功績較著,宜從厚加賞,量給侯封。
”宣帝頗思依議,獨少府蕭望之谏阻道:“奉世出使西域,但令送客歸國,未嘗特許便宜。
彼乃矯制發兵,擅擊莎車,雖幸得奏功,究竟不可為法。
倘若加封爵土,将來他人出使,喜事貪功,必且援奉世故例,開釁夷狄,恐國家從此多事了!臣謂奉世不宜加封。
”望之所言,未免近迂。
宣帝正欲綜核名實,鞏固君權,一得望之谏議,便不禁改易初心,待奉世還都複命,隻命為光祿大夫,不複封侯。
誰知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侍郎鄭吉,曾由宣帝派往西域,監督渠犁城屯田兵士。
吉更分兵三百人,至車師屯田,偏為匈奴所忌,屢遣兵攻擊屯卒。
吉率渠犁屯兵千五百人,親至馳救,仍然寡不敵衆,退保車師城中,緻為匈奴兵所圍。
賴吉守禦有方,匈奴兵圍攻不下,方才引去。
未幾又複來攻,往返至好幾次,累得吉孤守車師,不敢還兵。
乃即飛書奏聞,請宣帝增發屯兵。
宣帝又令群臣集議,後将軍趙充國,謂自西域通道,方命就渠犁屯田,為控禦計。
此為武帝時事,借充國口中叙明,與上文馮奉世所述莎車亂事,文法從同。
惟渠犁距車師,約千餘裡,勢難相救,最好是出擊匈奴右地,使他還兵自援,不敢再擾西域,庶幾車師尉犁,共保無虞等語。
此計亦妙。
宣帝正在躊躇,适丞相魏相上書雲: 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
敵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
争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
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 兵貪者破。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間者匈奴嘗有善意,所得漢民,辄奉歸之,未有犯于邊境。
雖争屯田車師,不足緻意中。
今聞諸将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菜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兇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也。
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
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按今年計,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
今左右不憂此,乃欲發兵報纖介之忿于遠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願陛下與列侯群臣,詳議施行! 宣帝既得相書,乃遣長羅侯常惠,出發張掖酒泉騎兵,往車師迎還鄭吉,匈奴兵見有漢軍出援,因即引去,吉率屯兵還渠犁。
但車師故地,竟緻棄去,仍複陷入匈奴。
小子有詩歎道: 屢讨車師得蕩平,如何甘失舊經營? 斂兵雖足休民力,坐隳前功也太輕。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