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孝婦伸冤于公造福 淫妪失德霍氏橫行
關燈
小
中
大
國家幸甚!臣等幸甚!
這封書系由許廣漢呈入,署名并非廣漢,乃是禦史大夫魏相所陳。
相字弱翁,定陶人氏,少學易,被舉賢良,對策得高第,受官茂陵令。
遷任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強畏服。
故丞相田千秋次子,方為雒陽武庫令,聞相治郡尚嚴,恐自己不免遭劾,辭職入都,入白霍光。
光還道相器量淺窄,不肯容故相次兒,當即贻書責備。
嗣又有人劾相濫刑,遂發缇騎,拘相入都。
河南戍卒,在都留役,聞知魏相被拘,都乘霍光公出,遮住車前,情願多充役一年,贖太守罪。
經光好言遣散,旋又接得函谷關吏報告,謂有河南老弱萬餘人,願入關上書,請赦魏相。
光複言相罪未定,不過使他候質,如果無罪,自當複任等語。
關吏依言撫慰,大衆方才散歸。
至相被逮至,竟緻下獄,案無左證,幸得不死。
經冬遇赦,再為茂陵令,調遷揚州刺史。
宣帝即位,始召入為大司農,擢任禦史大夫。
至是憤然上書,也并非欲報私仇,實由霍氏太橫,看不過去。
因浼平恩侯許廣漢代為呈遞,委屈求全。
相有賢聲,故筆下代為洗刷。
宣帝未嘗不陰忌霍家,因念霍光舊功,姑示包容,及覽到相書,自無異言。
相複托廣漢進言,乞除去吏民副封,借免壅蔽。
原來漢廷故事,凡吏民上書,須具正副二封,先由領尚書事将副封展閱一周,所言不合,得把正封擱置,不複上奏。
相因霍山方領尚書事,恐他捺住奏章,故有此請。
宣帝也即依從,變更舊制,且引相為給事中。
霍顯得知此事,召語禹及雲山道:“汝等不思承大将軍餘業,日夕偷安,今魏大夫入為給事中,若使他人得進閑言,汝等尚能自救麼?”問汝果做何勾當?禹與雲山,尚不以為意。
既而霍氏家奴與禦史家奴争道,互生龃龉,霍家奴恃蠻無理,竟搗入禦史府中,洶洶辱罵。
還是魏相出來陪禮,令家奴叩頭謝罪,才得息争。
旋由丞相韋賢,老病乞休,宣帝特賜安車驷馬,送歸就第,竟升魏相為丞相。
禦史大夫一缺,就用了光祿大夫丙吉。
吉曾保護宣帝,未嘗自述前恩,此次不過循例超遷,與魏相同心夾輔,各盡忠誠。
獨霍顯暗暗生驚,隻恐得罪魏相,将被報複。
且因太子奭冊立以後,嘗恨恨道:“彼乃主上微賤時所生,怎得立為太子?若使皇後生男,難道反受他壓迫,隻能外出為王麼?”汝試自思系是何等出身?乃悄悄的入見霍後,叫她毒死太子,免為所制。
霍後依着母命,懷着毒物,屢召太子賜食,拟乘間下毒。
偏宣帝早已防着,密囑媬姆,随時護持,每當霍後與食,必經媬姆先嘗後進,累得霍後無從下手,隻好背地咒罵,銜恨不休。
有是母必有是女。
宣帝留心伺察,覺得霍後不悅太子,心下大疑。
回憶從前許後死狀,莫非果由霍氏設計,遣人下毒,以緻暴崩。
且漸漸聞得宮廷内外,卻有三言兩語,流露毒案,因此與魏相密商,想出一種釜底抽薪的計策,逐漸進行。
當時度遼将軍範明友,為未央衛尉,中郎将任勝,為羽林監,還有長樂衛尉鄧廣漢,光祿大夫散騎都尉趙平,統是霍光女婿,入掌兵權。
光祿大夫給事中張朔,系光姊夫,中郎将王漢,系光孫婿,宣帝先徙範明友為光祿勳,任勝為安定太守,張朔為蜀郡太守,王漢為武威太守;複調鄧廣漢為少府,收還霍禹右将軍印,陽尊為大司馬,與乃父同一官銜;特命張安世為衛将軍,所有兩宮衛尉,城門屯兵,北軍八校尉,盡歸安世節制。
又将趙平的騎都尉印绶,也一并撤回,但使為光祿大夫。
另使許史兩家子弟,代為軍将。
霍禹因兵權被奪,親戚調徙,當然郁憤得很,托疾不朝。
大中大夫任宣,曾為霍氏長史,且前此奉诏護喪,因特往視霍禹,探問病恙。
禹張目道:“我有甚麼病症?隻是心下不甘。
”宣故意問為何因,禹呼宣帝為縣官,信口譏評道:“縣官非我家将軍,怎得至此?今将軍墳土未幹,就将我家疏斥,反任許史子弟,奪我印绶,究竟我家有甚麼大過呢?”宣聞言勸解道:“大将軍在日,親攬國權,生殺予奪,操諸掌握,就是家奴馮子都王子方等,亦受百官敬重,比丞相還要威嚴。
今卻不能與前并論了。
許史為天子至親,應該貴顯,願大司馬不可介懷!”宣亦有心人,惜語未盡透辟。
禹默然不答,宣自辭去。
越數日禹已假滿,沒奈何入朝視事。
天下事盛極必衰,勢盛時無不奉承,勢衰後必遇怨謗,況霍氏不知斂束,怎能不受人譏彈?因此糾劾霍家,常有所聞。
霍禹、霍山、霍雲,無從攔阻,愁得日夜不安,隻好轉告霍顯。
顯勃然道:“這想是魏丞相暗中唆使,要滅我家,難道果無罪過麼?”婦人不知咎己,專喜咎人。
山答說道:“丞相生平廉正,卻是無罪,我家兄弟諸婿,行為不謹,容易受謗,最可怪的是都中輿論,争言我家毒死許皇後,究竟此說從何而來?”霍顯不禁起座,引霍禹等至内室,具述淳于衍下毒實情。
霍禹等不覺大驚,同聲急語道:“這!這!……這事果真麼?奈何不先行告知!”顯也覺愧悔,把一張粉飾的黃臉兒,急得紅一塊,青一塊,與無鹽嫫母一般。
無鹽嫫母古醜婦。
小子有詩歎道: 不經貪賊不生災,大禍都從大福來; 莫道陰謀人不覺,空中天網自恢恢。
欲知霍氏如何安排,容至下回續叙。
相字弱翁,定陶人氏,少學易,被舉賢良,對策得高第,受官茂陵令。
遷任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強畏服。
故丞相田千秋次子,方為雒陽武庫令,聞相治郡尚嚴,恐自己不免遭劾,辭職入都,入白霍光。
光還道相器量淺窄,不肯容故相次兒,當即贻書責備。
嗣又有人劾相濫刑,遂發缇騎,拘相入都。
河南戍卒,在都留役,聞知魏相被拘,都乘霍光公出,遮住車前,情願多充役一年,贖太守罪。
經光好言遣散,旋又接得函谷關吏報告,謂有河南老弱萬餘人,願入關上書,請赦魏相。
光複言相罪未定,不過使他候質,如果無罪,自當複任等語。
關吏依言撫慰,大衆方才散歸。
至相被逮至,竟緻下獄,案無左證,幸得不死。
經冬遇赦,再為茂陵令,調遷揚州刺史。
宣帝即位,始召入為大司農,擢任禦史大夫。
至是憤然上書,也并非欲報私仇,實由霍氏太橫,看不過去。
因浼平恩侯許廣漢代為呈遞,委屈求全。
相有賢聲,故筆下代為洗刷。
宣帝未嘗不陰忌霍家,因念霍光舊功,姑示包容,及覽到相書,自無異言。
相複托廣漢進言,乞除去吏民副封,借免壅蔽。
原來漢廷故事,凡吏民上書,須具正副二封,先由領尚書事将副封展閱一周,所言不合,得把正封擱置,不複上奏。
相因霍山方領尚書事,恐他捺住奏章,故有此請。
宣帝也即依從,變更舊制,且引相為給事中。
霍顯得知此事,召語禹及雲山道:“汝等不思承大将軍餘業,日夕偷安,今魏大夫入為給事中,若使他人得進閑言,汝等尚能自救麼?”問汝果做何勾當?禹與雲山,尚不以為意。
既而霍氏家奴與禦史家奴争道,互生龃龉,霍家奴恃蠻無理,竟搗入禦史府中,洶洶辱罵。
還是魏相出來陪禮,令家奴叩頭謝罪,才得息争。
旋由丞相韋賢,老病乞休,宣帝特賜安車驷馬,送歸就第,竟升魏相為丞相。
禦史大夫一缺,就用了光祿大夫丙吉。
吉曾保護宣帝,未嘗自述前恩,此次不過循例超遷,與魏相同心夾輔,各盡忠誠。
獨霍顯暗暗生驚,隻恐得罪魏相,将被報複。
且因太子奭冊立以後,嘗恨恨道:“彼乃主上微賤時所生,怎得立為太子?若使皇後生男,難道反受他壓迫,隻能外出為王麼?”汝試自思系是何等出身?乃悄悄的入見霍後,叫她毒死太子,免為所制。
霍後依着母命,懷着毒物,屢召太子賜食,拟乘間下毒。
偏宣帝早已防着,密囑媬姆,随時護持,每當霍後與食,必經媬姆先嘗後進,累得霍後無從下手,隻好背地咒罵,銜恨不休。
有是母必有是女。
宣帝留心伺察,覺得霍後不悅太子,心下大疑。
回憶從前許後死狀,莫非果由霍氏設計,遣人下毒,以緻暴崩。
且漸漸聞得宮廷内外,卻有三言兩語,流露毒案,因此與魏相密商,想出一種釜底抽薪的計策,逐漸進行。
當時度遼将軍範明友,為未央衛尉,中郎将任勝,為羽林監,還有長樂衛尉鄧廣漢,光祿大夫散騎都尉趙平,統是霍光女婿,入掌兵權。
光祿大夫給事中張朔,系光姊夫,中郎将王漢,系光孫婿,宣帝先徙範明友為光祿勳,任勝為安定太守,張朔為蜀郡太守,王漢為武威太守;複調鄧廣漢為少府,收還霍禹右将軍印,陽尊為大司馬,與乃父同一官銜;特命張安世為衛将軍,所有兩宮衛尉,城門屯兵,北軍八校尉,盡歸安世節制。
又将趙平的騎都尉印绶,也一并撤回,但使為光祿大夫。
另使許史兩家子弟,代為軍将。
霍禹因兵權被奪,親戚調徙,當然郁憤得很,托疾不朝。
大中大夫任宣,曾為霍氏長史,且前此奉诏護喪,因特往視霍禹,探問病恙。
禹張目道:“我有甚麼病症?隻是心下不甘。
”宣故意問為何因,禹呼宣帝為縣官,信口譏評道:“縣官非我家将軍,怎得至此?今将軍墳土未幹,就将我家疏斥,反任許史子弟,奪我印绶,究竟我家有甚麼大過呢?”宣聞言勸解道:“大将軍在日,親攬國權,生殺予奪,操諸掌握,就是家奴馮子都王子方等,亦受百官敬重,比丞相還要威嚴。
今卻不能與前并論了。
許史為天子至親,應該貴顯,願大司馬不可介懷!”宣亦有心人,惜語未盡透辟。
禹默然不答,宣自辭去。
越數日禹已假滿,沒奈何入朝視事。
天下事盛極必衰,勢盛時無不奉承,勢衰後必遇怨謗,況霍氏不知斂束,怎能不受人譏彈?因此糾劾霍家,常有所聞。
霍禹、霍山、霍雲,無從攔阻,愁得日夜不安,隻好轉告霍顯。
顯勃然道:“這想是魏丞相暗中唆使,要滅我家,難道果無罪過麼?”婦人不知咎己,專喜咎人。
山答說道:“丞相生平廉正,卻是無罪,我家兄弟諸婿,行為不謹,容易受謗,最可怪的是都中輿論,争言我家毒死許皇後,究竟此說從何而來?”霍顯不禁起座,引霍禹等至内室,具述淳于衍下毒實情。
霍禹等不覺大驚,同聲急語道:“這!這!……這事果真麼?奈何不先行告知!”顯也覺愧悔,把一張粉飾的黃臉兒,急得紅一塊,青一塊,與無鹽嫫母一般。
無鹽嫫母古醜婦。
小子有詩歎道: 不經貪賊不生災,大禍都從大福來; 莫道陰謀人不覺,空中天網自恢恢。
欲知霍氏如何安排,容至下回續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