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六齡幼女竟主中宮 廿載使臣重還故國
關燈
小
中
大
,曾為奉車,從幸雍州棫陽宮,扶辇下除,除系除道。
觸柱折轅,有司即劾他大不敬罪,迫令自殺。
君弟賢,為騎都尉,從祠河東後土,适值宦騎與黃門争船。
黃門驸馬,被宦騎推堕河中,竟至溺死。
主上令君弟拿訊宦騎,宦騎遁逃不獲,無從複命,君弟又恐得罪,服毒身亡。
太夫人已經棄世,尊夫人亦聞改嫁,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存亡亦未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徒自苦乃爾!陵敗沒胡廷,起初亦忽忽如狂,自痛負國。
且母妻盡被拘系,更覺心傷。
朝廷不察苦衷,屠戮陵家,陵無家可歸,不得已留居此地。
子卿!子卿!蘇武表字,見前。
汝家亦垂亡,還有何戀?不如聽從陵言,毋再迂拘!”蘇武内外情事,即由二人口中分叙。
武聽得母死妻嫁,兄殁弟亡,禁不住涔涔淚下,惟誓死不肯降胡。
因忍淚答陵道:“武父子本無功德,皆出主上成全,位至将軍,爵列通侯。
兄弟又并侍宮禁,常思肝腦塗地,報達主恩。
今得殺身自效,雖斧钺湯镬,在所勿辭,幸毋複言!”李陵見不可勸,暫且忍住,但與武飲酒閑談。
今日飲畢,明日複飲,約莫有三五日。
陵又即席開口道:“子卿何妨竟聽陵言。
”武慨答道:“武已久蓄死志,君如必欲武降,願就今日畢歡,效死席前!”陵見他語意誠摯,不禁長歎道:“嗚呼義士!陵與衛律,罪且通天了!”說着,泣下沾襟,與武别去。
已而陵使胡婦出面,贈武牛羊數十頭。
又勸武納一胡女,為嗣續計。
尚欲籠絡蘇武。
武曾記着陵言,得知妻嫁子離,恐緻無後,因也權從陵意,納入胡女一人,聊慰岑寂,及武帝耗問,傳達匈奴,陵複向武報知,武南向悲号,甚至嘔血。
到了匈奴易主,與漢修和,中外使節往來,武卻全然無聞。
漢使索還武等,胡人詭言武死,幸經常惠得聞消息,設法囑通虜吏,夜見漢使,說明底細,且附耳密談,授他秘語,漢使一一受教,送别常惠。
越宿即往見單于,指名索回蘇武,壺衍鞮單于尚答說道:“蘇武已病死久了。
”漢使作色道:“單于休得相欺,大漢天子在上林中,射得一雁,足上系有帛書,乃是蘇武親筆,謂曾在北海中,今單于既欲言和,奈何還想欺人呢!”這一席話,說得單于矍然失色,驚顧左右道:“蘇武忠節,竟感及鳥獸麼?”乃向漢使謝道:“武果無恙,請汝勿怪!我當釋令回國便了。
”漢使趁勢進言道:“既蒙釋回蘇武,此外如常惠馬宏諸人,亦當一律放歸,方可再敦和好。
”單于乃即慨允,漢使乃退。
李陵奉單于命,至北海召還蘇武,置酒相賀,且飲且說道:“足下今得歸國,揚名匈奴,顯功漢室,雖古時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亦無過足下,惟恨陵不能相偕還朝!陵雖驽怯 但使漢曲貸陵罪,全陵老母,使得如曹沫事齊,盟柯洗辱,甯非大願?曹沫見列國時。
乃遽收族陵家,為世大辱,陵還有何顔,再歸故鄉。
子卿系我知心,此别恐成永訣了!”說至此,泣下數行,離座起舞,慷慨作歌道:“經萬裡兮度沙漠,為君将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衆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報恩,将安歸?”蘇武聽着,也為淚下。
俟至飲畢,即與陵往見單于,告别南歸。
從前蘇武出使,随行共百餘人,此次除常惠同歸外,隻有九人偕還,唯多了一個馬宏。
宏當武帝晚年,與光祿大夫王忠,同使西域,路過樓蘭,被樓蘭告知匈奴,發兵截擊,王忠戰死,馬宏被擒。
匈奴脅宏投降,宏抵死不從,坐被拘留,至此得與武一同生還,重入都門。
武出使時,年方四十,至此須眉盡白,手中尚持着漢節,旄頭早落盡無餘,都人士無不嘉歎。
既已朝見昭帝,繳還使節,奉诏使武谒告武帝陵廟,祭用太牢,拜武為典屬國,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
常惠官拜郎中,尚有徐聖趙終根二人,授官與常惠同,此外數人,年老無能,各賜錢十萬,令他歸家,終身免役。
獨馬宏未聞封賞,也是一奇。
想是官運未通。
武子蘇元,聞父回來,當然相迎。
武回家後,雖尚子侄團聚,追思老母故妻,先兄亡弟,未免傷感得很。
且遙念胡婦有孕,未曾帶歸,又覺得死别生離,更增凄恻。
還幸南北息争,使問不絕,旋得李陵來書,借知胡婦已得生男,心下稍慰。
乃寄書作複,取胡婦子名為通國,托陵始終照顧,并勸陵得隙歸漢,好幾月未接複音。
大将軍霍光,與左将軍上官桀,與陵有同僚誼,特遣陵故人任立政等,前往匈奴,名為奉使,實是招陵。
陵與立政等,宴會數次,立政見陵胡服椎髻,不覺怅然。
又有衛律時在陵側,未便進言。
等到有隙可乘,開口相勸,陵終恐再辱,無志重歸,立政等乃别陵南還。
臨行時,由陵取出一書,交與立政,托他帶給蘇武。
立政自然應允,返到長安複命。
霍光上官桀,聞陵不肯回來,隻好作罷。
獨陵給蘇武書,乃是一篇答複詞,文字卻酣暢淋漓。
小子因陵未免負國,不遑錄及,但随筆寫成一詩道: 子卿歸國少卿降,陵字少卿。
胡服何甘負故邦? 獨有杜陵留浩氣,蘇武杜陵人。
忠全使節世無雙。
蘇武回國以後,隻隔一年,上官桀與霍光争權,釀成大禍,連武子蘇元,亦一同坐罪。
究竟為着何事?待小子下回叙明。
觸柱折轅,有司即劾他大不敬罪,迫令自殺。
君弟賢,為騎都尉,從祠河東後土,适值宦騎與黃門争船。
黃門驸馬,被宦騎推堕河中,竟至溺死。
主上令君弟拿訊宦騎,宦騎遁逃不獲,無從複命,君弟又恐得罪,服毒身亡。
太夫人已經棄世,尊夫人亦聞改嫁,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存亡亦未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徒自苦乃爾!陵敗沒胡廷,起初亦忽忽如狂,自痛負國。
且母妻盡被拘系,更覺心傷。
朝廷不察苦衷,屠戮陵家,陵無家可歸,不得已留居此地。
子卿!子卿!蘇武表字,見前。
汝家亦垂亡,還有何戀?不如聽從陵言,毋再迂拘!”蘇武内外情事,即由二人口中分叙。
武聽得母死妻嫁,兄殁弟亡,禁不住涔涔淚下,惟誓死不肯降胡。
因忍淚答陵道:“武父子本無功德,皆出主上成全,位至将軍,爵列通侯。
兄弟又并侍宮禁,常思肝腦塗地,報達主恩。
今得殺身自效,雖斧钺湯镬,在所勿辭,幸毋複言!”李陵見不可勸,暫且忍住,但與武飲酒閑談。
今日飲畢,明日複飲,約莫有三五日。
陵又即席開口道:“子卿何妨竟聽陵言。
”武慨答道:“武已久蓄死志,君如必欲武降,願就今日畢歡,效死席前!”陵見他語意誠摯,不禁長歎道:“嗚呼義士!陵與衛律,罪且通天了!”說着,泣下沾襟,與武别去。
已而陵使胡婦出面,贈武牛羊數十頭。
又勸武納一胡女,為嗣續計。
尚欲籠絡蘇武。
武曾記着陵言,得知妻嫁子離,恐緻無後,因也權從陵意,納入胡女一人,聊慰岑寂,及武帝耗問,傳達匈奴,陵複向武報知,武南向悲号,甚至嘔血。
到了匈奴易主,與漢修和,中外使節往來,武卻全然無聞。
漢使索還武等,胡人詭言武死,幸經常惠得聞消息,設法囑通虜吏,夜見漢使,說明底細,且附耳密談,授他秘語,漢使一一受教,送别常惠。
越宿即往見單于,指名索回蘇武,壺衍鞮單于尚答說道:“蘇武已病死久了。
”漢使作色道:“單于休得相欺,大漢天子在上林中,射得一雁,足上系有帛書,乃是蘇武親筆,謂曾在北海中,今單于既欲言和,奈何還想欺人呢!”這一席話,說得單于矍然失色,驚顧左右道:“蘇武忠節,竟感及鳥獸麼?”乃向漢使謝道:“武果無恙,請汝勿怪!我當釋令回國便了。
”漢使趁勢進言道:“既蒙釋回蘇武,此外如常惠馬宏諸人,亦當一律放歸,方可再敦和好。
”單于乃即慨允,漢使乃退。
李陵奉單于命,至北海召還蘇武,置酒相賀,且飲且說道:“足下今得歸國,揚名匈奴,顯功漢室,雖古時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亦無過足下,惟恨陵不能相偕還朝!陵雖驽怯 但使漢曲貸陵罪,全陵老母,使得如曹沫事齊,盟柯洗辱,甯非大願?曹沫見列國時。
乃遽收族陵家,為世大辱,陵還有何顔,再歸故鄉。
子卿系我知心,此别恐成永訣了!”說至此,泣下數行,離座起舞,慷慨作歌道:“經萬裡兮度沙漠,為君将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衆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報恩,将安歸?”蘇武聽着,也為淚下。
俟至飲畢,即與陵往見單于,告别南歸。
從前蘇武出使,随行共百餘人,此次除常惠同歸外,隻有九人偕還,唯多了一個馬宏。
宏當武帝晚年,與光祿大夫王忠,同使西域,路過樓蘭,被樓蘭告知匈奴,發兵截擊,王忠戰死,馬宏被擒。
匈奴脅宏投降,宏抵死不從,坐被拘留,至此得與武一同生還,重入都門。
武出使時,年方四十,至此須眉盡白,手中尚持着漢節,旄頭早落盡無餘,都人士無不嘉歎。
既已朝見昭帝,繳還使節,奉诏使武谒告武帝陵廟,祭用太牢,拜武為典屬國,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
常惠官拜郎中,尚有徐聖趙終根二人,授官與常惠同,此外數人,年老無能,各賜錢十萬,令他歸家,終身免役。
獨馬宏未聞封賞,也是一奇。
想是官運未通。
武子蘇元,聞父回來,當然相迎。
武回家後,雖尚子侄團聚,追思老母故妻,先兄亡弟,未免傷感得很。
且遙念胡婦有孕,未曾帶歸,又覺得死别生離,更增凄恻。
還幸南北息争,使問不絕,旋得李陵來書,借知胡婦已得生男,心下稍慰。
乃寄書作複,取胡婦子名為通國,托陵始終照顧,并勸陵得隙歸漢,好幾月未接複音。
大将軍霍光,與左将軍上官桀,與陵有同僚誼,特遣陵故人任立政等,前往匈奴,名為奉使,實是招陵。
陵與立政等,宴會數次,立政見陵胡服椎髻,不覺怅然。
又有衛律時在陵側,未便進言。
等到有隙可乘,開口相勸,陵終恐再辱,無志重歸,立政等乃别陵南還。
臨行時,由陵取出一書,交與立政,托他帶給蘇武。
立政自然應允,返到長安複命。
霍光上官桀,聞陵不肯回來,隻好作罷。
獨陵給蘇武書,乃是一篇答複詞,文字卻酣暢淋漓。
小子因陵未免負國,不遑錄及,但随筆寫成一詩道: 子卿歸國少卿降,陵字少卿。
胡服何甘負故邦? 獨有杜陵留浩氣,蘇武杜陵人。
忠全使節世無雙。
蘇武回國以後,隻隔一年,上官桀與霍光争權,釀成大禍,連武子蘇元,亦一同坐罪。
究竟為着何事?待小子下回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