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緣終作後 栗太子被廢複蒙冤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得此佳婦。
長公主随口接說,願将愛女阿嬌,與徹相配,王美人巴不得有此一語,但口中尚謙言徹非太子,不配高親。
語語反激,才情遠過栗姬。
惹得長公主聳眉張目,且笑且恨道:“廢立常情,禍福難料,栗氏以為己子立儲,将來定得為皇太後。
千穩萬當,那知還有我在,管教她兒子立儲不成!”王美人忙接入道:“立儲是國家大典,應該一成不變,請長公主不可多心!”再激一句更惡。
長公主憤然道:“她既不中擡舉,我也無暇多顧了!”王美人暗暗喜歡,又與長公主申訂婚約,長公主方才辭去。
王美人見了景帝,就說起長公主美意,願結兒女姻親。
景帝以徹年較幼,與阿嬌相差數歲,似乎不甚相合,所以未肯遽允。
王美人即轉喜為憂,又與長公主說明。
長公主索性帶同女兒,相将入宮,适膠東王徹,立在母側。
漢時分封諸王,年幼者多未就國。
故徹尚在宮。
長公主順手攜住,擁置膝上,就頂撫摩,戲言相問道:“兒願娶婦否?”徹生性聰明,對着長公主嬉笑無言。
長公主故意指示宮女,問他可否合意?徹并皆搖首。
至長公主指及己女道:“阿嬌可好麼?”徹獨笑着道:“若得阿嬌為婦,合貯金屋,甚好!甚好!”小兒生就老臉皮。
長公主不禁大笑,就是王美人也喜動顔開。
長公主遂将徹抱定,趨見景帝,笑述徹言。
景帝當面問徹,徹自認不諱。
景帝想他小小年紀,獨喜阿嬌,當是前生注定姻緣,不若就此允許,成就兒女終身大事,于是認定婚約,各無異言。
長公主與王美人,彼此做了親母,情好尤深,一想報恨,一想奪嫡,兩條心合做一條心,都要把栗姬母子捽去。
栗姬也有風聞,惟望自己做了皇後,便不怕他播弄。
好幾年費盡心機,才把薄皇後擠落台下,正想自己登台,偏有兩位新親母,從旁擺布,不使如願。
這也是因果報應,弄巧反拙呢! 景帝方欲立栗姬為後,急得長公主連忙進讒,誣稱栗姬崇信邪術,詛咒妃嫱,每與諸夫人相會,往往唾及背後。
量窄如此,恐一得為後,又要看見人彘的慘禍了!景帝聽及人彘二字,未免動心,遂踱至栗姬宮内,用言探試道:“我百年後,後宮諸姬,已得生子,汝應善為待遇,幸勿忘懷。
”一面說,一面瞧着栗姬容顔,忽然改變,又紫又青,半晌不發一言。
一味嫉妒,全無才具,怎能免人擠排。
待了多時,仍然無語,甚且将臉兒背轉,遂緻景帝忍耐不住,起身便走。
甫出宮門,但聽裡面有哭罵聲,隐約有老狗二字。
本想回身诘責,因恐徒勞口角,反失尊嚴,不得已忍氣而去。
自是心恨栗姬,不願冊立。
長公主又日來偵伺,或與景帝晤談,辄稱膠東王如何聰俊,如何孝順,景帝也以為然。
并記起前時夢兆,多主吉祥,如或立為太子,必能缵承大統。
此念一起,太子榮已是動搖,再加王美人格外謙和,譽滿六宮,越覺得栗姬母子,相形見绌了。
流光如駛,又是一年,大行官禮官。
忽來奏請,說是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尚無位号,應即冊為皇後。
景帝瞧着,不禁大怒道:“這事豈汝等所宜言?”說着,即命将大行官論罪,拘系獄中,且竟廢太子榮為臨江王。
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窦嬰,先後谏诤,皆不見從。
嬰本來氣急,謝病歸隐,隻周亞夫仍然在朝,尋且因丞相陶青病免,即令亞夫代任,但禮貌反不及曩時,不過援例超遷罷了。
看官聽說!景帝決然廢立,是為了大行一奏,疑是栗姬暗中主使,所以動怒。
其實主使的不是栗姬,卻是争寵奪嫡的王美人。
王美人已知景帝怨恨栗姬,特囑大行奏請立後,為反激計,果然景帝一怒,立廢太子,隻大行官為此下獄,枉受了數旬苦楚。
後來王美人替他緩頰,才得釋放,總算僥幸免刑,那栗姬從此失寵,不得再見景帝一面,深宮寂寂,長夜漫漫,叫她如何不憤,如何不病,未幾又來了一道催命符,頓将栗姬芳魂,送入冥府!看官不必細猜,便可知徹為太子,王美人為皇後,是送死栗姬的催命符呢。
惟自太子榮被廢,至膠東王徹得為太子,中間也經過兩月有餘,生出一種波折,幾乎把兩親母的秘謀,平空打斷。
還虧王氏母子,生就多福,任憑他人觊觎,究竟不為所奪,仍得暗地斡旋。
看官欲知觊觎儲位的人物,就是景帝胞弟梁王武。
梁王武前次入朝,景帝曾有将來傳位的戲言,被窦嬰從旁谏阻,掃興還梁。
見五十三回。
至七國平定,梁王武固守有功,得賜天子旌旗,出警入跸,開拓國都睢陽城,約七十裡,建築東苑方三百餘裡,招延四方賓客,如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吳人枚乘嚴忌,蜀人司馬相如等,陸續趨集,侍宴東苑,稱盛一時。
公孫詭更多詭計,不愧大名。
常為梁王謀畫帝位,梁王倍加寵遇,任為中尉。
及栗太子廢立時,梁王似預得風聞,先期入朝,靜觇内變,果然不到多日,儲君易位。
梁王進谒窦太後,婉言幹請,意欲太後替他主張,訂一兄終弟及的新約,太後愛憐少子,自然樂從,遂召入景帝,再開家宴,酒過數巡,太後顧着景帝道:“我已老了,能有幾多年得生世間,他日梁王身世,所托惟兄。
”景帝聞言避席,慌忙下跪道:“謹遵慈命!”太後甚喜,即命景帝起來,
長公主随口接說,願将愛女阿嬌,與徹相配,王美人巴不得有此一語,但口中尚謙言徹非太子,不配高親。
語語反激,才情遠過栗姬。
惹得長公主聳眉張目,且笑且恨道:“廢立常情,禍福難料,栗氏以為己子立儲,将來定得為皇太後。
千穩萬當,那知還有我在,管教她兒子立儲不成!”王美人忙接入道:“立儲是國家大典,應該一成不變,請長公主不可多心!”再激一句更惡。
長公主憤然道:“她既不中擡舉,我也無暇多顧了!”王美人暗暗喜歡,又與長公主申訂婚約,長公主方才辭去。
王美人見了景帝,就說起長公主美意,願結兒女姻親。
景帝以徹年較幼,與阿嬌相差數歲,似乎不甚相合,所以未肯遽允。
王美人即轉喜為憂,又與長公主說明。
長公主索性帶同女兒,相将入宮,适膠東王徹,立在母側。
漢時分封諸王,年幼者多未就國。
故徹尚在宮。
長公主順手攜住,擁置膝上,就頂撫摩,戲言相問道:“兒願娶婦否?”徹生性聰明,對着長公主嬉笑無言。
長公主故意指示宮女,問他可否合意?徹并皆搖首。
至長公主指及己女道:“阿嬌可好麼?”徹獨笑着道:“若得阿嬌為婦,合貯金屋,甚好!甚好!”小兒生就老臉皮。
長公主不禁大笑,就是王美人也喜動顔開。
長公主遂将徹抱定,趨見景帝,笑述徹言。
景帝當面問徹,徹自認不諱。
景帝想他小小年紀,獨喜阿嬌,當是前生注定姻緣,不若就此允許,成就兒女終身大事,于是認定婚約,各無異言。
長公主與王美人,彼此做了親母,情好尤深,一想報恨,一想奪嫡,兩條心合做一條心,都要把栗姬母子捽去。
栗姬也有風聞,惟望自己做了皇後,便不怕他播弄。
好幾年費盡心機,才把薄皇後擠落台下,正想自己登台,偏有兩位新親母,從旁擺布,不使如願。
這也是因果報應,弄巧反拙呢! 景帝方欲立栗姬為後,急得長公主連忙進讒,誣稱栗姬崇信邪術,詛咒妃嫱,每與諸夫人相會,往往唾及背後。
量窄如此,恐一得為後,又要看見人彘的慘禍了!景帝聽及人彘二字,未免動心,遂踱至栗姬宮内,用言探試道:“我百年後,後宮諸姬,已得生子,汝應善為待遇,幸勿忘懷。
”一面說,一面瞧着栗姬容顔,忽然改變,又紫又青,半晌不發一言。
一味嫉妒,全無才具,怎能免人擠排。
待了多時,仍然無語,甚且将臉兒背轉,遂緻景帝忍耐不住,起身便走。
甫出宮門,但聽裡面有哭罵聲,隐約有老狗二字。
本想回身诘責,因恐徒勞口角,反失尊嚴,不得已忍氣而去。
自是心恨栗姬,不願冊立。
長公主又日來偵伺,或與景帝晤談,辄稱膠東王如何聰俊,如何孝順,景帝也以為然。
并記起前時夢兆,多主吉祥,如或立為太子,必能缵承大統。
此念一起,太子榮已是動搖,再加王美人格外謙和,譽滿六宮,越覺得栗姬母子,相形見绌了。
流光如駛,又是一年,大行官禮官。
忽來奏請,說是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尚無位号,應即冊為皇後。
景帝瞧着,不禁大怒道:“這事豈汝等所宜言?”說着,即命将大行官論罪,拘系獄中,且竟廢太子榮為臨江王。
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窦嬰,先後谏诤,皆不見從。
嬰本來氣急,謝病歸隐,隻周亞夫仍然在朝,尋且因丞相陶青病免,即令亞夫代任,但禮貌反不及曩時,不過援例超遷罷了。
看官聽說!景帝決然廢立,是為了大行一奏,疑是栗姬暗中主使,所以動怒。
其實主使的不是栗姬,卻是争寵奪嫡的王美人。
王美人已知景帝怨恨栗姬,特囑大行奏請立後,為反激計,果然景帝一怒,立廢太子,隻大行官為此下獄,枉受了數旬苦楚。
後來王美人替他緩頰,才得釋放,總算僥幸免刑,那栗姬從此失寵,不得再見景帝一面,深宮寂寂,長夜漫漫,叫她如何不憤,如何不病,未幾又來了一道催命符,頓将栗姬芳魂,送入冥府!看官不必細猜,便可知徹為太子,王美人為皇後,是送死栗姬的催命符呢。
惟自太子榮被廢,至膠東王徹得為太子,中間也經過兩月有餘,生出一種波折,幾乎把兩親母的秘謀,平空打斷。
還虧王氏母子,生就多福,任憑他人觊觎,究竟不為所奪,仍得暗地斡旋。
看官欲知觊觎儲位的人物,就是景帝胞弟梁王武。
梁王武前次入朝,景帝曾有将來傳位的戲言,被窦嬰從旁谏阻,掃興還梁。
見五十三回。
至七國平定,梁王武固守有功,得賜天子旌旗,出警入跸,開拓國都睢陽城,約七十裡,建築東苑方三百餘裡,招延四方賓客,如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吳人枚乘嚴忌,蜀人司馬相如等,陸續趨集,侍宴東苑,稱盛一時。
公孫詭更多詭計,不愧大名。
常為梁王謀畫帝位,梁王倍加寵遇,任為中尉。
及栗太子廢立時,梁王似預得風聞,先期入朝,靜觇内變,果然不到多日,儲君易位。
梁王進谒窦太後,婉言幹請,意欲太後替他主張,訂一兄終弟及的新約,太後愛憐少子,自然樂從,遂召入景帝,再開家宴,酒過數巡,太後顧着景帝道:“我已老了,能有幾多年得生世間,他日梁王身世,所托惟兄。
”景帝聞言避席,慌忙下跪道:“謹遵慈命!”太後甚喜,即命景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