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一乘義私記
關燈
小
中
大
教大乘回入同教。
然後進入别教一乘。
所以廣疏第一說傳為雲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共教大乘者般若深密等也)問。
宅内所授牛車與門外所授牛車有何差别。
答。
其意玄别。
宅内而指外時雲門外在牛車。
不舉餘德。
門外露地而授時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雲。
所以别也。
問。
定性二乘人從無餘出回心向大。
若共教大乘欤。
若不共大乘欤。
答。
不共大乘也。
非共教大乘。
定性二乘以無餘簡擇力知三之中大乘權三之外一乘實故回入不共。
非共教也。
問。
入無餘二乘樂着三昧都無覺知。
何得知三中大乘權三外一乘實乎。
答。
由如來大悲别緣力故。
有彼本覺内熏力因故。
自無餘出得知爾也。
問。
若爾何疏雲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乎。
答。
彼約不定種姓爾雲。
不據定性二乘。
問。
以何知乎。
答。
智度論九十三雲。
阿羅漢舍分段身生何地具足佛道有妙淨土出三界外阿羅漢彼聞法花經具足佛道(雲雲)又樣雲。
定性二乘不定種性必先回入共教大乘。
然後回入不共大乘。
故疏雲。
謂諸二乘等(雲雲)問。
何故不雲阿羅漢生妙淨土聞深密經具足佛道。
雲聞法花經具足。
答。
本阿羅漢身人故雲阿羅漢實共教大乘菩薩。
所以雲聞法花經具足佛道也。
問。
回三乘入一乘者。
三乘因果若歸一乘因若歸一乘果。
答。
三乘因果總歸一乘圓果不歸一乘因。
問。
若爾菩薩因果二乘因果共歸一乘圓果乎。
答。
不能。
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歸共教大乘因。
問。
爾何三乘因果總歸一乘圓果乎。
答。
彼總雲事非言二乘因果歸三外一乘因果也。
問。
何故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歸大乘因。
答。
菩薩因果于三外一乘果分别故歸一乘圓果。
二乘因果于三中大乘因分别故歸大乘因也。
問。
小乘人中為得菩提樹下佛身修願行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
若歸大乘因乎。
答。
是彼歸大乘因。
問。
何歸乎。
答。
同二乘未得果故歸大乘因。
所以般若經雲。
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雲雲)智者二乘人因智也。
斷者二乘人斷果也。
無生法忍者菩薩因地名也。
意二乘人因智斷果雲得菩薩因無法忍也。
斷煩惱障所得果故雲斷果也。
無生忍有三種。
一相無生忍。
二生無生忍。
三滅苦無生忍也(新人雲無起法忍。
古人雲無生法忍)觀遍計所執從本體相都無智。
雲相無生忍。
依他法觀無從本自然生智雲生無生忍。
觀圓成實性從本無滅苦智雲滅苦無生忍也(亦雲勝義無生忍也)問。
為得摩醯首羅智處佛果修願行菩薩因。
若歸大乘因。
若歸一乘圓果。
答。
歸三外一乘圓果。
同二乘未得佛果故歸三外一乘圓果。
問。
所謂三中大乘因于摩醯首羅智處而成自受用身。
如來因果從是外更無實相佛。
何雲歸三外一乘圓果。
答。
其始教分齊而爾耳。
人終教已上宗意摩醯首羅智處佛身化相身非實身佛。
所以雲歸三外一乘因果。
問。
摩醯首羅智處佛身化相身如何。
答。
于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無盡一大法身分别。
所以雲化相身。
故起信論雲。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
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雲雲)既雲示最高大身。
所以雲摩醯首羅智處而成佛化相身非實身佛。
問。
爾終教已上意何處成佛雲實身佛乎。
答。
章下文雲。
色頂之身非實報佛。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無勝。
是釋迦實報淨土(雲雲)就圓教意者。
實身淨土遍法界有。
即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盧舍那淨土也。
問。
何摩醯首羅智處雲色頂。
答。
摩醯首羅翻雲在大自在天。
彼有色界頂故雲色頂。
問。
約色頂有五淨居。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
此中第五色究竟天在摩醯首羅智處。
而淨居不見不到彼。
故雲智處也(雲智處廣疏有四種釋。
可考見也)問。
此身者依深密等經瑜伽論。
修滿十地成佛非實身佛。
答。
由共教大乘成佛非實身。
佛因三外不共一乘行成佛為實身佛。
所以廣疏第一雲。
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故(雲雲)問。
文若不爾者。
彼求牛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
非求羊鹿不同二乘。
未得露地大白牛車不同一乘。
若非三中大乘更是何色人者。
此文意何。
答。
三中共教大乘菩薩與三乘不共一乘菩薩涅槃也。
若三中共教大乘菩薩非三外不共一乘菩薩。
若不爾雲者。
既有三不同故不名三中大乘。
更是有何色人雲也。
三不同者。
一退不同凡夫。
二進不同二乘。
三未入三外一乘故不同一乘。
是雲三不同也。
三中共教大乘菩薩發心住已上位出系三界得出世益故退不同凡夫。
但求大乘果不求二乘果故進不得二乘雲也。
梁攝論雲。
十解已上位得出世淨心(雲雲)意出世淨心者不同世間凡夫雲也。
十解以上位菩薩不随二乘地。
所以雲進不同二乘。
十解已上位者即四十心中十住位也。
問。
章文雲。
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别教一乘者。
此文意何。
答。
三乘人共到出世間自位究竟處以熟一乘根機進入三外一乘雲也。
問。
何位雲自位究竟處。
答。
且約三中菩薩者。
三賢位雲自位究竟處。
問。
何爾乎。
答。
廣疏第十六雲。
問。
是等不信何位菩薩。
答。
文無正斷。
準其劫數十千既過。
僧祇未滿三賢位人(雲雲)文意十千劫中修滿十信行到十住位。
三賢中修滿初阿僧祇行到初地。
而花嚴說經性起品雲。
三乘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不聞不信是經(雲雲)既雲無量億那由他劫不雲十千。
所以雲十千既過。
複不言阿僧祇劫。
所以雲僧祇未滿也。
問。
三中菩薩何位回入三外别教一乘乎。
答。
到極三賢位回入别教。
所以性起品疏雲。
三中菩薩到極三賢位必定進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雲雲)問。
爾何廣疏第一說引為而雲。
共教菩薩于彼教中多時長譽深解窮徹行布教源。
即當得此普賢法界。
既窮徹行布教源即雲當得此普賢法界者。
依三乘教修滿三無數劫行三乘中而成佛者。
更回入三外别教一乘成一乘佛雲事。
答。
不爾。
三乘菩薩到自位究竟處以根機熟解三乘教源權過回入三外别教一乘雲也。
非謂由三乘教成三乘佛人。
更回入别教成一乘佛也。
問。
非依三乘教成佛人更複回入别教一乘言者。
何香象問答雲三乘極為佛而還入一乘乎。
答雲。
此先德(雲雲)不同也。
或古德雲。
非是五教師言不可依。
或古德雲。
此五教師雲也。
但破文意讀(雲雲)問。
爾其破文何可讀乎。
答。
三乘極為佛而還入一乘可讀也。
問。
爾讀意何。
答。
三乘菩薩起一乘行解悟三乘教權往至于佛果位而回入别教一乘雲事也。
非謂依三乘教成佛人更亦回入别教一乘成佛也。
問。
三乘菩薩起一乘行解悟三乘教權已回入别教一乘。
何位成佛。
答。
到三外一乘初發心位成佛。
所以玄門雲。
譬如衆流海入一谛才稱周大海無始無終。
餘江河水深不及入海一谛。
三乘教中迳多劫修行不暨一乘一念行(雲雲)文雲。
善财童子求善知識過一百一十城不如一念頂見普賢菩薩(雲雲)約此善知識且約位有五十四位。
據人者五十五人。
于分者有五分。
問。
其五分者何。
答。
一寄位修行相。
二會緣入實相。
三攝德成因相。
四智照無二相。
五顯因廣大相也。
問。
爾此五分相攝五十四位何。
答。
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位。
會緣入實相在十位。
攝德成因相智照無二相顯因廣大相各有一位也。
且寄位四十一者。
十住十行十回行十地是為四十也。
十信合為一。
所以雲四十一也。
問。
約人者寄位有三十一知識者。
始從覺城東娑門羅林大塔廟處文殊一會終至于迦毗羅城釋迦女名曰瞿幾有四十一善知識故。
成三十一人也。
會緣入實相十位者。
從初摩耶夫人迄至竟德生童子。
有德童女在十一知識。
是雲十位。
問。
何故雲位十位雲人十一人乎。
答。
懷生童子有德童女合而雲十位也。
問。
後三分各有一位者何。
答。
攝德成因相有一位者。
彌勒智識也。
智照無二相有一位者。
文殊智識也。
顯因廣大相有一位者。
普賢知識也。
問。
約位有五十四位據人有五十五人者。
何雲過一百一十城不如一念頂見普賢菩薩乎。
答雲。
是綱目與廣疏意異。
綱目心者五十五人分主伴。
所以成一百一十城(雲雲)廣疏心五十五人分自分勝進分。
所以成一百一十城(雲雲)問。
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位者。
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行十地時。
從此外更亦無菩薩行位。
後十三位地前地上位中攝何位乎。
答。
是十三位十地中第十地後立不攝地前地上位也。
問。
覺城東者何位。
答。
發心已上位雲覺城東。
謂自此位而始覺無漏解起始故雲覺城也。
東者開明初也。
譬如日自東出創。
無漏智從是位起始。
所以雲覺城東也。
問。
何故發心住以上位名自位究竟處乎。
答。
由三義故。
一者依三乘教出系業三界得出世益故。
二者三乘益既究竟故。
三者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也。
問。
且何故由三乘教出系三界得出世益名自位究竟處乎。
答。
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者。
導界内機拔彼三途苦令得出世益也。
故三乘教引界内機令得出世益為究竟。
一乘教引界外機令得佛果益為究竟也。
經文雲。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雲雲)又雲。
與諸菩薩聲聞衆乘此寶車直至道場(雲雲)不退菩薩者發心住以上菩薩也。
乘此寶車者。
乘一乘種智車到道場所得佛果也。
問。
以何知發心住以上位出系三界得出世益雲事。
答。
十住品雲。
滅除諸煩惱永盡無有餘(雲雲)又雲。
第四生貴真佛子舍離生死出三界(雲雲)又攝論雲。
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雲雲)又雲。
十解以上位不堕二乘地(雲雲)問。
此等文意何。
答。
滅除諸煩惱永無有餘者。
發心住已上位而伏盡忍現行得出世益也。
第四生貴真佛子舍離生死出三界者。
十住中第四生貴住此位出系業三界得出世益也。
十解已上得出世淨心者。
十住異名也。
此位而起始覺無漏解得出世淨心故不堕二乘地言也。
問。
何故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雲自位究竟處乎。
答。
不退者究竟異名。
菩薩發心住以上得心不退故雲自位究竟處。
所以花嚴經雲心不退文。
十地論釋曰。
自住處畢竟智(雲雲)畢竟者究竟義也。
問。
自住處畢竟智文心何。
答。
大乘法菩薩住處。
菩薩住大乘法心不退轉故雲自住處畢竟智。
問。
約究竟有有學究竟無學究竟。
今此自究竟處者何究竟乎。
答。
有學究竟也。
諸地滿心雲有學究竟。
如來地雲無學究竟也。
諸地滿心猶有所可習學故雲有學究竟。
如來地無是故雲無學究竟也。
問。
以何得知乎。
答。
攝論雲。
究竟道有二種。
一有學究竟二無學究竟。
諸地乃至如來地皆有此究竟義故(雲雲)地地皆臨次第乃至如來地有此究竟義也。
問。
發心住以上位得出世益故不随二乘地者。
何舍利弗等聲聞人從第六住退大乘行益。
終教已上心是權現退而非實行退也。
起信論雲。
如修多羅中說有退堕非其實退。
懈怠者令勇猛其心故(雲雲)又章文雲。
本業經說十住第六心有退者。
起信論中釋彼經文為示現退。
初學菩薩未入正位為慢緩人策勵其心故(雲雲)問雲。
舍利弗淨自天子法财王子等聲聞人退大乘行優婆塞或經修六十劫退。
本業經修八萬劫退(雲雲)二經何不同。
答。
對法抄雲。
若說純劫六十劫。
若說雜劫八萬等(雲雲)所以不相違。
意若純修十住行退者。
修六十劫也。
若過去修加十信等行者。
修八萬劫退雲也。
或修十住行或修十信等行以雜修迳八萬等劫數修八萬劫退雲也。
非約次第記修位(雲雲) 問。
于二乘何位雲自位究竟處乎。
答。
預流果以上雲自位究竟處。
此位斷三界分别煩惱得二乘出世益故。
初果以上位雲自位究竟處。
問。
約聲聞立四向四果。
預流已上雲究竟處可然。
于獨覺何。
答雲。
此有二說。
一總含故預流果以上雲究竟處。
一約獨覺立一向一果。
謂預流向與阿羅漢果也。
故以向随果于二乘預流果以上雲自究竟處也。
問。
于菩薩方便位中發心住已上位自位究竟處雲。
約二乘亦可方便位中忍位以上位雲自位究竟處。
何不爾。
答。
若以義者。
互爾義可有。
今約二乘。
初果入見道時。
起生空無漏智斷三界分别煩惱得二乘出世益故也。
故雲初果已上也。
于菩薩發心住已上位起始覺無漏智得大乘出世益故。
此位雲自位究竟處。
所以不可例。
故不雲初地已上也。
此位而二乘教益已究竟故住二乘自位不随凡夫地故雲自位究竟也。
問。
小乘大乘見道同異何名同心别也。
小乘見道如常(雲雲)大乘見道者。
有真見道相見道。
正體智斷惑證真如雲真見道。
出正體智觀入後得智觀法先正體智經雲相見道。
于此亦有三。
心相見道十六心相見道。
三心相見者。
一内遣有情假緣智。
二内遣諸法假緣智。
三内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也。
十六心相見道者亦有能取所取十六心上下八谛十六心也。
苦法智忍苦法智等雲上下八谛十六心也。
唯識論雲。
法真見無間解脫見分觀谛(雲雲)能取所取十六心者。
論雲。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别建立(雲雲)具如唯識論并疏說。
問。
為如何雲法正體智乎。
答。
法者放學義也。
意學我正體智葉真如是雲放學之義也。
約真見道亦有立一心真見道師立三心真見道師。
即立一心真道為正義也。
所以唯識論雲。
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事等故總說一心(雲雲)問。
宗意定性二乘無性有情皆成佛者。
何華嚴經性起品雲大藥王樹不生二處謂地獄深坑水輪際也。
答。
大藥王樹不生二處者。
約現在位雲事也。
後必遂生意地獄深坑水輪際間。
大藥王樹不生二處雲也。
後必遂生者。
地獄深坑水輪際非凝然常住物有為無常而不定物。
非地獄深坑水輪際之後必終生所。
經文雲。
而不舍生性(雲雲)明知後必生芽雲事。
問。
此喻也。
約法何。
答。
大藥王樹者本覺佛性也。
地獄深坑者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
水輪喻無性有情斷善根位。
問。
喻意何。
答。
阿耨達池南雪山頂有大藥王樹。
無處而不生。
而不生地獄深火坑水輪寒底。
如是如來本覺佛性亦爾。
遍一切有情皆生芽。
而定性二乘入無餘迳八萬劫間。
無性有情未轉舍謗大乘因住斷善根位間。
其時如來本佛性不生芽(雲雲)地獄深坑水輪際有為無常而不定。
壞劫時教壞。
成劫時成平地。
大藥王樹必遂生芽。
佛性亦爾也。
定性二乘人依本覺内薰力所催。
佛菩薩外緣從無餘出發大乘心乃至成佛。
又無性闡提轉舍謗大乘因發善心時。
如來本覺佛性無不生芽。
所以經次文雲。
不舍生性(雲雲)由此義故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一切皆成佛雲事。
道理顯然也。
華嚴經三十六雲。
複次佛子。
譬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非從根生。
非從根生彼藥王樹從六百八十萬由旬下極金剛地水輪際生(乃至)佛子。
此藥王樹一切諸處皆生長。
唯除二處。
所謂地獄深坑及水輪中不得生長。
而大藥王樹亦不舍生性。
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複如是。
從一切如來種性中生(乃至)唯除二處不得生長。
所謂聲聞緣覺涅槃地獄深坑及諸犯或邪見貪着非法器等。
而如來樹非不生長。
其餘一切應受化者皆生長等(雲雲)疏十六雲。
第七藥王樹生長喻喻佛種性深廣智(乃至)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坑。
以大燒灰斷故犯或等合水輪處。
有四過失。
一犯或約不忏悔者。
二邪見約為斷善之因。
三貪着據不可轉改。
四非器就無出世道器。
或此亦是過結上三。
若直看此文似初定性二乘。
後約無性凡夫。
故二處不可生也。
若據後文合不舍生性。
則知非畢竟無。
以此二位約現在說。
若約當來皆出新生也等(雲雲)問。
宗意而立四車。
若立三車乎。
答。
立四車。
問。
其四車何。
答。
臨門三車加露地大白牛車雲四車。
問。
立三車既足何故。
答。
為顯權與實别事立四車也。
臨門三車雲權。
露地大白牛車雲實也。
臨門三車同羊鹿未得故權。
大白牛車三乘人同到門外俱故雲實。
問。
四車義證文如何。
答。
經第一卷雲。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雲雲)又雲。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雲雲)又雲。
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雲雲)又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雲雲)又雲。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雲雲)第二卷雲。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
如來亦複如是。
初說三乘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雲雲)又雲。
當知諸佛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雲雲)又雲。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乃至)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雲雲)又雲。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雲雲)又雲。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雲雲)又合喻文雲。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鹿車牛車出火宅(雲雲)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等以大車而賜諸子(雲雲)依此等文立四車也。
問。
露地大白牛車者喻約法何物乎。
答。
喻同教别教一乘也。
問。
何一車喻二種乘乎。
答。
名二義意一。
故無妨。
問。
二義一意何。
答。
法花經隐重重無盡義以一相一味義對三乘機說唯一無二。
其三乘人不信重重無盡義故更不說也。
華嚴經隐一相一味義對普賢等大機說三種世間圓滿一大法身理。
其普賢等機一相一味義從先悟故更不說也。
然法花一乘華嚴一乘不過從唯一無二之一因一果道理。
所以雲名二心一也。
問。
天台所立四車與今宗所立四車同異何。
答。
異也。
今宗依四義立四車。
天台但以一義立四車。
所以别。
四義者。
一前三後一義。
前一後三義。
三三一同時義。
四三一無礙義。
由此四義故立四車也。
天台唯依前三後一義立四車。
不由後三義也。
問。
四義意何。
答。
疏第一有四門。
一本末差别門。
二依本起末門。
三攝末歸本門。
四本末無礙門。
由本末差别門立三一同時四車。
由依本歸末門立前一後之四車。
依攝末歸本門立前三後一四車。
依本末無礙門立三一無礙四車。
若有衆生小乘根性決定者。
見從初成道終至涅槃但說小乘法不說餘法。
若有衆生三乘根性決定者見從佛初成道至終于涅槃但說三乘法不說餘法。
若有衆生此世于一乘法根成熟者。
見從佛初成道至竟于涅槃唯說一乘法不說餘法。
所以由本末差别門時始終一類無前後。
故立三一同時四車。
譬如日初出時光照大山次照中山次照小山後照大地。
佛初成道先為普賢等大機說華嚴經次為辟支佛中機說中乘次為聲聞小機說小乘教次為世間機說人天樂法。
所以由依本起末門立前一後三四車也。
佛初成道先說般若深密三乘教導三乘然後說法花一乘而度脫之。
所以依攝末歸本門立前三後一四車也。
文殊般若經雲。
三乘即一乘。
一乘即三乘(雲雲)所以依本末無礙門立三一無礙四車也。
此四義中天台所立四車是攝末歸本門義。
所以彼所立四車未盡究竟理。
今宗所立四車該四義故攝理盡。
所以不同天台所立四車也。
問。
爾此四義相配分相門該攝門何。
答。
初三義分相門後一義該攝門也。
問。
法花一乘與華嚴一乘為同異乎。
答。
有同在異。
問。
意何。
答。
以法花一乘說同教别教華嚴一乘說同教别教同也。
以華嚴一乘多說别教義法花一乘多分說同教義異也。
法花經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等雲文。
是說别教義。
會昔三因三果令入平等大會一乘。
是說同教義也。
華嚴經說帝網重重無盡法門文。
是說别教義。
舍利弗文殊邊回心悟十大法門等。
是說同教義也。
問。
且就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雲文。
雲無二所遮何物。
雲無三所複遮何物乎。
答。
無二者遮二乘。
無三者遮菩薩乘。
所以疏雲。
今釋有二位。
一約事破二乘實滅。
二于教會大乘權教(雲雲)文心者。
無二者破二乘涅槃無實滅。
無三者遮無大乘權言也。
法花一乘心而說定性二乘人自無餘出成佛教故。
破二乘涅槃無實滅也。
遮深密等權教大乘說定性二乘人從無餘出不成佛教亦無。
所以疏雲。
深破二乘即是破三乘(雲雲)法花論雲。
唯佛如來得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
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
唯一佛乘故(雲)問。
爾此文者何遮二乘何遮菩薩乘乎。
答。
非聲聞辟支佛者遮二乘文也。
等者等菩薩乘。
所以雲無三者無菩薩乘雲事也。
問。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者。
一鬥米三分與三人時。
離此三外别無鬥米。
如此于一佛乘分别為三乘人三時。
離三乘外無别一乘法。
何雲三乘外别立一乘有四乘四車。
答。
于一乘無盡教義少分分别為三乘說三。
一乘無盡教義當不失。
所以三外别立一乘雲四乘四車。
故章雲。
三乘即一。
雖具存壞竟必有盡。
一乘即三。
雖具隐顯終恒無盡(雲雲) 問。
一鬥米分三時。
離此三外無一鬥米。
于一佛乘分别為三乘說三。
一乘體當不失者。
法與喻不相似。
何者一鬥米分三時無一鬥體故。
何智度論引一鬥米喻。
雖一乘三乘乎。
答雲。
此先德有二傳。
一雲一鬥米分三時。
一鬥在三中。
分三不失一鬥體。
所以法與喻甚善相合也。
一雲。
約喻有全喻分喻。
所以必不取全分相似取少分相似。
譬如佛禦齒喻蒜。
取其色白而不取臭。
如此一鬥米分三取與三人。
當為喻。
不取分三無一鬥體當也。
故涅槃經雲。
凡所引喻不必盡取。
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全取故(雲雲)問。
約機顯理差别門意何。
答。
為劣機顯淺理為勝機顯深理。
由此顯理差别明一乘三乘異。
三乘機雲劣機為是顯淺理。
一乘機雲勝機為是顯深理。
淺理者三乘教也。
但說一相一寂等法主伴不具足。
所以雲淺理。
一乘教顯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無盡一大法身理。
所以雲深理。
故章雲。
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故雲無盡佛法。
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雲雲)一相一寂等法者。
法花經第三雲。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雲雲)文意一相者同一無相。
一味者同一解脫味。
解脫相離相滅相者皆此空異名。
同以人法二空為彼體故雲終空于空。
是雲一相一寂等法。
所以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
問。
以何知一相者同一無相雲事。
答。
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三雲。
通達一切有為無為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雲雲)問。
依何證約機顯理差别。
答。
十地品雲。
若有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于衆苦。
複有衆生諸根少明利樂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道。
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衆生。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
為示于十佛身說無盡佛法(雲雲)以是文證也。
既文雲為說菩薩道不雲無盡佛法。
所以為三乘劣機唯顯一相一寂等淺理。
亦既雲說無盡佛法不雲為說菩薩道。
所以為一乘勝機顯重重無盡深理雲也。
問。
此文證為三乘菩薩顯淺理為一乘顯深理也。
何故具說聲聞緣覺等三乘。
答。
章雲。
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說法儀軌。
是故開示一乘三乘文之差别(雲雲)問。
此章文意何。
答。
此地者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也。
意菩薩第九地為說法師流四辯七辯。
以一音說法。
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三乘人聞是各别得解。
所以今此具說三乘故雲明說法儀軌開示三乘差别。
問。
何以知菩薩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雲事。
答。
華嚴經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雲雲)又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雲雲)(凡夫恐怖。
二乘厭離。
地前菩薩斷疑。
準知佛菩薩亦分然雲事。
地上菩薩歡喜了) 問。
約教事深細明一乘者何。
答。
三乘教漸深漸細相似一乘。
所以三乘即名一乘言也。
問。
何其三乘教漸深漸細相似一乘。
答。
三乘教中說靈山穢土即淨土。
同一乘教中說花藏世界即娑婆穢土。
亦三乘教中說。
龍女往南方無垢世界一刹那頃成佛轉法輪。
同一乘教中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
複三乘教中說須彌攝芥子中大海水入一毛端。
同一乘教中于一塵中含十方等說也。
問。
何三乘教說靈山穢土即名淨土。
答。
法花經曰。
常在靈鹫山(雲雲)意娑婆穢土唯在化身釋迦非在自受用身也。
而自受用身佛言我常在靈鹫山。
明知靈山穢土即名淨土雲事。
問。
以何知爾乎。
答。
經下文雲。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雲雲)若化身所居土者劫盡之時滅壞。
而既我此土安穩(雲雲)明知是自受用身佛雲事(自受用身者即是報身如來也) 問。
約八義意趣明一乘者。
其八義者何。
答。
為引攝一類。
二為任治諸餘。
三法等故。
四無我等故。
五解脫等故。
六性不同故。
七得二意樂故。
八化者。
由此八義意趣總三乘名一乘言也。
問。
為引攝一類等十義因攝論出。
爾勘彼論正文說十義無說八義。
爾物何雲違論文約八義意趣明一乘。
答。
二意樂合為一者。
第十究竟故約八義意趣雲明一乘也。
二意趣體同故合為一也。
亦雲第十究竟一乘顯了一乘也。
法無我等一乘密意一乘合舉密意一乘限除顯了一乘。
所以雲八義意趣也。
問。
何故初九一乘名密意一乘。
後第十一乘名顯了一乘。
答。
初九一乘對不定種姓人可成佛密意存三說一。
所以雲密意一乘。
後第十一乘對三乘五性人就佛性平等皆成佛道理顯了說一切皆成佛。
所以雲顯了一乘也。
問。
約十義方便明一乘者何。
答。
一對三寶分别。
二對四谛分别。
三對二谛分别。
四對有過無過分别。
五對人及智分别。
六對解了法分别。
七對三乘小乘分别。
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别。
九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分别。
十對譬喻分别也。
且對三寶分别者。
佛寶名一乘法寶僧寶名三乘言也。
佛法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法寶僧寶即不定。
所以雲三乘也。
佛寶同别教一乘故雲同無盡。
法寶望佛寶劣。
由僧寶勝。
僧寶望僧寶劣。
由餘勝。
所以雲不定也。
對四谛者。
滅谛名一乘。
餘三谛名三乘雲也。
滅谛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餘三谛即不定。
所以雲三乘也。
對二谛者。
第一義谛名一乘。
世俗谛名三乘也。
第一義谛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世俗谛即不定。
所以名三乘也。
對有過無過者。
有過者有恐怖。
無過者無恐怖。
即有恐怖名三乘。
無恐怖名一乘也。
有恐怖不定故名三乘。
無恐怖同無盡故名一乘也。
謂有恐怖者未斷盡煩惱人。
無恐怖者煩惱已斷盡人也。
問。
對人及智者。
于人及智各有三種。
若有人成就甚深法智。
若有人成就随順法智。
及有人于甚深法讓非是我所知法唯佛菩薩所知。
約此三種智。
成就初甚深智人名一乘。
成就後二智人名三乘雲也。
成就初甚深智人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成就随順法智人及讓于甚深法非此我所知法但佛菩薩所知人不定。
所以名三乘。
成就甚深法智者。
初地以上位無漏智。
成就随順法智人者三賢位有漏智第三智十信位智也。
對解了法者。
無分别現量證真如名一乘。
随文取義名三乘言也。
無分别現量證真如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随文取義即不定。
所以名三乘也。
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别者。
同教一乘名。
同無盡故。
三乘小乘名三乘。
即不定故。
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别者。
大乘名一乘。
同無盡故。
中乘小乘名三乘。
不定故。
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者。
出出世間名一乘。
同無盡故。
世間出世間名三乘。
不定故。
地前位名世間。
從初地至于出七地名出世間。
八地以上出出世間也。
出世
然後進入别教一乘。
所以廣疏第一說傳為雲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共教大乘者般若深密等也)問。
宅内所授牛車與門外所授牛車有何差别。
答。
其意玄别。
宅内而指外時雲門外在牛車。
不舉餘德。
門外露地而授時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雲。
所以别也。
問。
定性二乘人從無餘出回心向大。
若共教大乘欤。
若不共大乘欤。
答。
不共大乘也。
非共教大乘。
定性二乘以無餘簡擇力知三之中大乘權三之外一乘實故回入不共。
非共教也。
問。
入無餘二乘樂着三昧都無覺知。
何得知三中大乘權三外一乘實乎。
答。
由如來大悲别緣力故。
有彼本覺内熏力因故。
自無餘出得知爾也。
問。
若爾何疏雲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乎。
答。
彼約不定種姓爾雲。
不據定性二乘。
問。
以何知乎。
答。
智度論九十三雲。
阿羅漢舍分段身生何地具足佛道有妙淨土出三界外阿羅漢彼聞法花經具足佛道(雲雲)又樣雲。
定性二乘不定種性必先回入共教大乘。
然後回入不共大乘。
故疏雲。
謂諸二乘等(雲雲)問。
何故不雲阿羅漢生妙淨土聞深密經具足佛道。
雲聞法花經具足。
答。
本阿羅漢身人故雲阿羅漢實共教大乘菩薩。
所以雲聞法花經具足佛道也。
問。
回三乘入一乘者。
三乘因果若歸一乘因若歸一乘果。
答。
三乘因果總歸一乘圓果不歸一乘因。
問。
若爾菩薩因果二乘因果共歸一乘圓果乎。
答。
不能。
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歸共教大乘因。
問。
爾何三乘因果總歸一乘圓果乎。
答。
彼總雲事非言二乘因果歸三外一乘因果也。
問。
何故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二乘因果歸大乘因。
答。
菩薩因果于三外一乘果分别故歸一乘圓果。
二乘因果于三中大乘因分别故歸大乘因也。
問。
小乘人中為得菩提樹下佛身修願行菩薩因果歸一乘圓果。
若歸大乘因乎。
答。
是彼歸大乘因。
問。
何歸乎。
答。
同二乘未得果故歸大乘因。
所以般若經雲。
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雲雲)智者二乘人因智也。
斷者二乘人斷果也。
無生法忍者菩薩因地名也。
意二乘人因智斷果雲得菩薩因無法忍也。
斷煩惱障所得果故雲斷果也。
無生忍有三種。
一相無生忍。
二生無生忍。
三滅苦無生忍也(新人雲無起法忍。
古人雲無生法忍)觀遍計所執從本體相都無智。
雲相無生忍。
依他法觀無從本自然生智雲生無生忍。
觀圓成實性從本無滅苦智雲滅苦無生忍也(亦雲勝義無生忍也)問。
為得摩醯首羅智處佛果修願行菩薩因。
若歸大乘因。
若歸一乘圓果。
答。
歸三外一乘圓果。
同二乘未得佛果故歸三外一乘圓果。
問。
所謂三中大乘因于摩醯首羅智處而成自受用身。
如來因果從是外更無實相佛。
何雲歸三外一乘圓果。
答。
其始教分齊而爾耳。
人終教已上宗意摩醯首羅智處佛身化相身非實身佛。
所以雲歸三外一乘因果。
問。
摩醯首羅智處佛身化相身如何。
答。
于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無盡一大法身分别。
所以雲化相身。
故起信論雲。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
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雲雲)既雲示最高大身。
所以雲摩醯首羅智處而成佛化相身非實身佛。
問。
爾終教已上意何處成佛雲實身佛乎。
答。
章下文雲。
色頂之身非實報佛。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無勝。
是釋迦實報淨土(雲雲)就圓教意者。
實身淨土遍法界有。
即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盧舍那淨土也。
問。
何摩醯首羅智處雲色頂。
答。
摩醯首羅翻雲在大自在天。
彼有色界頂故雲色頂。
問。
約色頂有五淨居。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
此中第五色究竟天在摩醯首羅智處。
而淨居不見不到彼。
故雲智處也(雲智處廣疏有四種釋。
可考見也)問。
此身者依深密等經瑜伽論。
修滿十地成佛非實身佛。
答。
由共教大乘成佛非實身。
佛因三外不共一乘行成佛為實身佛。
所以廣疏第一雲。
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故(雲雲)問。
文若不爾者。
彼求牛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
非求羊鹿不同二乘。
未得露地大白牛車不同一乘。
若非三中大乘更是何色人者。
此文意何。
答。
三中共教大乘菩薩與三乘不共一乘菩薩涅槃也。
若三中共教大乘菩薩非三外不共一乘菩薩。
若不爾雲者。
既有三不同故不名三中大乘。
更是有何色人雲也。
三不同者。
一退不同凡夫。
二進不同二乘。
三未入三外一乘故不同一乘。
是雲三不同也。
三中共教大乘菩薩發心住已上位出系三界得出世益故退不同凡夫。
但求大乘果不求二乘果故進不得二乘雲也。
梁攝論雲。
十解已上位得出世淨心(雲雲)意出世淨心者不同世間凡夫雲也。
十解以上位菩薩不随二乘地。
所以雲進不同二乘。
十解已上位者即四十心中十住位也。
問。
章文雲。
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别教一乘者。
此文意何。
答。
三乘人共到出世間自位究竟處以熟一乘根機進入三外一乘雲也。
問。
何位雲自位究竟處。
答。
且約三中菩薩者。
三賢位雲自位究竟處。
問。
何爾乎。
答。
廣疏第十六雲。
問。
是等不信何位菩薩。
答。
文無正斷。
準其劫數十千既過。
僧祇未滿三賢位人(雲雲)文意十千劫中修滿十信行到十住位。
三賢中修滿初阿僧祇行到初地。
而花嚴說經性起品雲。
三乘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不聞不信是經(雲雲)既雲無量億那由他劫不雲十千。
所以雲十千既過。
複不言阿僧祇劫。
所以雲僧祇未滿也。
問。
三中菩薩何位回入三外别教一乘乎。
答。
到極三賢位回入别教。
所以性起品疏雲。
三中菩薩到極三賢位必定進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雲雲)問。
爾何廣疏第一說引為而雲。
共教菩薩于彼教中多時長譽深解窮徹行布教源。
即當得此普賢法界。
既窮徹行布教源即雲當得此普賢法界者。
依三乘教修滿三無數劫行三乘中而成佛者。
更回入三外别教一乘成一乘佛雲事。
答。
不爾。
三乘菩薩到自位究竟處以根機熟解三乘教源權過回入三外别教一乘雲也。
非謂由三乘教成三乘佛人。
更回入别教成一乘佛也。
問。
非依三乘教成佛人更複回入别教一乘言者。
何香象問答雲三乘極為佛而還入一乘乎。
答雲。
此先德(雲雲)不同也。
或古德雲。
非是五教師言不可依。
或古德雲。
此五教師雲也。
但破文意讀(雲雲)問。
爾其破文何可讀乎。
答。
三乘極為佛而還入一乘可讀也。
問。
爾讀意何。
答。
三乘菩薩起一乘行解悟三乘教權往至于佛果位而回入别教一乘雲事也。
非謂依三乘教成佛人更亦回入别教一乘成佛也。
問。
三乘菩薩起一乘行解悟三乘教權已回入别教一乘。
何位成佛。
答。
到三外一乘初發心位成佛。
所以玄門雲。
譬如衆流海入一谛才稱周大海無始無終。
餘江河水深不及入海一谛。
三乘教中迳多劫修行不暨一乘一念行(雲雲)文雲。
善财童子求善知識過一百一十城不如一念頂見普賢菩薩(雲雲)約此善知識且約位有五十四位。
據人者五十五人。
于分者有五分。
問。
其五分者何。
答。
一寄位修行相。
二會緣入實相。
三攝德成因相。
四智照無二相。
五顯因廣大相也。
問。
爾此五分相攝五十四位何。
答。
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位。
會緣入實相在十位。
攝德成因相智照無二相顯因廣大相各有一位也。
且寄位四十一者。
十住十行十回行十地是為四十也。
十信合為一。
所以雲四十一也。
問。
約人者寄位有三十一知識者。
始從覺城東娑門羅林大塔廟處文殊一會終至于迦毗羅城釋迦女名曰瞿幾有四十一善知識故。
成三十一人也。
會緣入實相十位者。
從初摩耶夫人迄至竟德生童子。
有德童女在十一知識。
是雲十位。
問。
何故雲位十位雲人十一人乎。
答。
懷生童子有德童女合而雲十位也。
問。
後三分各有一位者何。
答。
攝德成因相有一位者。
彌勒智識也。
智照無二相有一位者。
文殊智識也。
顯因廣大相有一位者。
普賢知識也。
問。
約位有五十四位據人有五十五人者。
何雲過一百一十城不如一念頂見普賢菩薩乎。
答雲。
是綱目與廣疏意異。
綱目心者五十五人分主伴。
所以成一百一十城(雲雲)廣疏心五十五人分自分勝進分。
所以成一百一十城(雲雲)問。
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位者。
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行十地時。
從此外更亦無菩薩行位。
後十三位地前地上位中攝何位乎。
答。
是十三位十地中第十地後立不攝地前地上位也。
問。
覺城東者何位。
答。
發心已上位雲覺城東。
謂自此位而始覺無漏解起始故雲覺城也。
東者開明初也。
譬如日自東出創。
無漏智從是位起始。
所以雲覺城東也。
問。
何故發心住以上位名自位究竟處乎。
答。
由三義故。
一者依三乘教出系業三界得出世益故。
二者三乘益既究竟故。
三者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也。
問。
且何故由三乘教出系三界得出世益名自位究竟處乎。
答。
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者。
導界内機拔彼三途苦令得出世益也。
故三乘教引界内機令得出世益為究竟。
一乘教引界外機令得佛果益為究竟也。
經文雲。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雲雲)又雲。
與諸菩薩聲聞衆乘此寶車直至道場(雲雲)不退菩薩者發心住以上菩薩也。
乘此寶車者。
乘一乘種智車到道場所得佛果也。
問。
以何知發心住以上位出系三界得出世益雲事。
答。
十住品雲。
滅除諸煩惱永盡無有餘(雲雲)又雲。
第四生貴真佛子舍離生死出三界(雲雲)又攝論雲。
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雲雲)又雲。
十解以上位不堕二乘地(雲雲)問。
此等文意何。
答。
滅除諸煩惱永無有餘者。
發心住已上位而伏盡忍現行得出世益也。
第四生貴真佛子舍離生死出三界者。
十住中第四生貴住此位出系業三界得出世益也。
十解已上得出世淨心者。
十住異名也。
此位而起始覺無漏解得出世淨心故不堕二乘地言也。
問。
何故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雲自位究竟處乎。
答。
不退者究竟異名。
菩薩發心住以上得心不退故雲自位究竟處。
所以花嚴經雲心不退文。
十地論釋曰。
自住處畢竟智(雲雲)畢竟者究竟義也。
問。
自住處畢竟智文心何。
答。
大乘法菩薩住處。
菩薩住大乘法心不退轉故雲自住處畢竟智。
問。
約究竟有有學究竟無學究竟。
今此自究竟處者何究竟乎。
答。
有學究竟也。
諸地滿心雲有學究竟。
如來地雲無學究竟也。
諸地滿心猶有所可習學故雲有學究竟。
如來地無是故雲無學究竟也。
問。
以何得知乎。
答。
攝論雲。
究竟道有二種。
一有學究竟二無學究竟。
諸地乃至如來地皆有此究竟義故(雲雲)地地皆臨次第乃至如來地有此究竟義也。
問。
發心住以上位得出世益故不随二乘地者。
何舍利弗等聲聞人從第六住退大乘行益。
終教已上心是權現退而非實行退也。
起信論雲。
如修多羅中說有退堕非其實退。
懈怠者令勇猛其心故(雲雲)又章文雲。
本業經說十住第六心有退者。
起信論中釋彼經文為示現退。
初學菩薩未入正位為慢緩人策勵其心故(雲雲)問雲。
舍利弗淨自天子法财王子等聲聞人退大乘行優婆塞或經修六十劫退。
本業經修八萬劫退(雲雲)二經何不同。
答。
對法抄雲。
若說純劫六十劫。
若說雜劫八萬等(雲雲)所以不相違。
意若純修十住行退者。
修六十劫也。
若過去修加十信等行者。
修八萬劫退雲也。
或修十住行或修十信等行以雜修迳八萬等劫數修八萬劫退雲也。
非約次第記修位(雲雲) 問。
于二乘何位雲自位究竟處乎。
答。
預流果以上雲自位究竟處。
此位斷三界分别煩惱得二乘出世益故。
初果以上位雲自位究竟處。
問。
約聲聞立四向四果。
預流已上雲究竟處可然。
于獨覺何。
答雲。
此有二說。
一總含故預流果以上雲究竟處。
一約獨覺立一向一果。
謂預流向與阿羅漢果也。
故以向随果于二乘預流果以上雲自究竟處也。
問。
于菩薩方便位中發心住已上位自位究竟處雲。
約二乘亦可方便位中忍位以上位雲自位究竟處。
何不爾。
答。
若以義者。
互爾義可有。
今約二乘。
初果入見道時。
起生空無漏智斷三界分别煩惱得二乘出世益故也。
故雲初果已上也。
于菩薩發心住已上位起始覺無漏智得大乘出世益故。
此位雲自位究竟處。
所以不可例。
故不雲初地已上也。
此位而二乘教益已究竟故住二乘自位不随凡夫地故雲自位究竟也。
問。
小乘大乘見道同異何名同心别也。
小乘見道如常(雲雲)大乘見道者。
有真見道相見道。
正體智斷惑證真如雲真見道。
出正體智觀入後得智觀法先正體智經雲相見道。
于此亦有三。
心相見道十六心相見道。
三心相見者。
一内遣有情假緣智。
二内遣諸法假緣智。
三内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也。
十六心相見道者亦有能取所取十六心上下八谛十六心也。
苦法智忍苦法智等雲上下八谛十六心也。
唯識論雲。
法真見無間解脫見分觀谛(雲雲)能取所取十六心者。
論雲。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别建立(雲雲)具如唯識論并疏說。
問。
為如何雲法正體智乎。
答。
法者放學義也。
意學我正體智葉真如是雲放學之義也。
約真見道亦有立一心真見道師立三心真見道師。
即立一心真道為正義也。
所以唯識論雲。
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事等故總說一心(雲雲)問。
宗意定性二乘無性有情皆成佛者。
何華嚴經性起品雲大藥王樹不生二處謂地獄深坑水輪際也。
答。
大藥王樹不生二處者。
約現在位雲事也。
後必遂生意地獄深坑水輪際間。
大藥王樹不生二處雲也。
後必遂生者。
地獄深坑水輪際非凝然常住物有為無常而不定物。
非地獄深坑水輪際之後必終生所。
經文雲。
而不舍生性(雲雲)明知後必生芽雲事。
問。
此喻也。
約法何。
答。
大藥王樹者本覺佛性也。
地獄深坑者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
水輪喻無性有情斷善根位。
問。
喻意何。
答。
阿耨達池南雪山頂有大藥王樹。
無處而不生。
而不生地獄深火坑水輪寒底。
如是如來本覺佛性亦爾。
遍一切有情皆生芽。
而定性二乘入無餘迳八萬劫間。
無性有情未轉舍謗大乘因住斷善根位間。
其時如來本佛性不生芽(雲雲)地獄深坑水輪際有為無常而不定。
壞劫時教壞。
成劫時成平地。
大藥王樹必遂生芽。
佛性亦爾也。
定性二乘人依本覺内薰力所催。
佛菩薩外緣從無餘出發大乘心乃至成佛。
又無性闡提轉舍謗大乘因發善心時。
如來本覺佛性無不生芽。
所以經次文雲。
不舍生性(雲雲)由此義故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一切皆成佛雲事。
道理顯然也。
華嚴經三十六雲。
複次佛子。
譬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非從根生。
非從根生彼藥王樹從六百八十萬由旬下極金剛地水輪際生(乃至)佛子。
此藥王樹一切諸處皆生長。
唯除二處。
所謂地獄深坑及水輪中不得生長。
而大藥王樹亦不舍生性。
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複如是。
從一切如來種性中生(乃至)唯除二處不得生長。
所謂聲聞緣覺涅槃地獄深坑及諸犯或邪見貪着非法器等。
而如來樹非不生長。
其餘一切應受化者皆生長等(雲雲)疏十六雲。
第七藥王樹生長喻喻佛種性深廣智(乃至)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坑。
以大燒灰斷故犯或等合水輪處。
有四過失。
一犯或約不忏悔者。
二邪見約為斷善之因。
三貪着據不可轉改。
四非器就無出世道器。
或此亦是過結上三。
若直看此文似初定性二乘。
後約無性凡夫。
故二處不可生也。
若據後文合不舍生性。
則知非畢竟無。
以此二位約現在說。
若約當來皆出新生也等(雲雲)問。
宗意而立四車。
若立三車乎。
答。
立四車。
問。
其四車何。
答。
臨門三車加露地大白牛車雲四車。
問。
立三車既足何故。
答。
為顯權與實别事立四車也。
臨門三車雲權。
露地大白牛車雲實也。
臨門三車同羊鹿未得故權。
大白牛車三乘人同到門外俱故雲實。
問。
四車義證文如何。
答。
經第一卷雲。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雲雲)又雲。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雲雲)又雲。
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雲雲)又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雲雲)又雲。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雲雲)第二卷雲。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
如來亦複如是。
初說三乘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雲雲)又雲。
當知諸佛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說三(雲雲)又雲。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乃至)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雲雲)又雲。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雲雲)又雲。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雲雲)又合喻文雲。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鹿車牛車出火宅(雲雲)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等以大車而賜諸子(雲雲)依此等文立四車也。
問。
露地大白牛車者喻約法何物乎。
答。
喻同教别教一乘也。
問。
何一車喻二種乘乎。
答。
名二義意一。
故無妨。
問。
二義一意何。
答。
法花經隐重重無盡義以一相一味義對三乘機說唯一無二。
其三乘人不信重重無盡義故更不說也。
華嚴經隐一相一味義對普賢等大機說三種世間圓滿一大法身理。
其普賢等機一相一味義從先悟故更不說也。
然法花一乘華嚴一乘不過從唯一無二之一因一果道理。
所以雲名二心一也。
問。
天台所立四車與今宗所立四車同異何。
答。
異也。
今宗依四義立四車。
天台但以一義立四車。
所以别。
四義者。
一前三後一義。
前一後三義。
三三一同時義。
四三一無礙義。
由此四義故立四車也。
天台唯依前三後一義立四車。
不由後三義也。
問。
四義意何。
答。
疏第一有四門。
一本末差别門。
二依本起末門。
三攝末歸本門。
四本末無礙門。
由本末差别門立三一同時四車。
由依本歸末門立前一後之四車。
依攝末歸本門立前三後一四車。
依本末無礙門立三一無礙四車。
若有衆生小乘根性決定者。
見從初成道終至涅槃但說小乘法不說餘法。
若有衆生三乘根性決定者見從佛初成道至終于涅槃但說三乘法不說餘法。
若有衆生此世于一乘法根成熟者。
見從佛初成道至竟于涅槃唯說一乘法不說餘法。
所以由本末差别門時始終一類無前後。
故立三一同時四車。
譬如日初出時光照大山次照中山次照小山後照大地。
佛初成道先為普賢等大機說華嚴經次為辟支佛中機說中乘次為聲聞小機說小乘教次為世間機說人天樂法。
所以由依本起末門立前一後三四車也。
佛初成道先說般若深密三乘教導三乘然後說法花一乘而度脫之。
所以依攝末歸本門立前三後一四車也。
文殊般若經雲。
三乘即一乘。
一乘即三乘(雲雲)所以依本末無礙門立三一無礙四車也。
此四義中天台所立四車是攝末歸本門義。
所以彼所立四車未盡究竟理。
今宗所立四車該四義故攝理盡。
所以不同天台所立四車也。
問。
爾此四義相配分相門該攝門何。
答。
初三義分相門後一義該攝門也。
問。
法花一乘與華嚴一乘為同異乎。
答。
有同在異。
問。
意何。
答。
以法花一乘說同教别教華嚴一乘說同教别教同也。
以華嚴一乘多說别教義法花一乘多分說同教義異也。
法花經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等雲文。
是說别教義。
會昔三因三果令入平等大會一乘。
是說同教義也。
華嚴經說帝網重重無盡法門文。
是說别教義。
舍利弗文殊邊回心悟十大法門等。
是說同教義也。
問。
且就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雲文。
雲無二所遮何物。
雲無三所複遮何物乎。
答。
無二者遮二乘。
無三者遮菩薩乘。
所以疏雲。
今釋有二位。
一約事破二乘實滅。
二于教會大乘權教(雲雲)文心者。
無二者破二乘涅槃無實滅。
無三者遮無大乘權言也。
法花一乘心而說定性二乘人自無餘出成佛教故。
破二乘涅槃無實滅也。
遮深密等權教大乘說定性二乘人從無餘出不成佛教亦無。
所以疏雲。
深破二乘即是破三乘(雲雲)法花論雲。
唯佛如來得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
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
唯一佛乘故(雲)問。
爾此文者何遮二乘何遮菩薩乘乎。
答。
非聲聞辟支佛者遮二乘文也。
等者等菩薩乘。
所以雲無三者無菩薩乘雲事也。
問。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者。
一鬥米三分與三人時。
離此三外别無鬥米。
如此于一佛乘分别為三乘人三時。
離三乘外無别一乘法。
何雲三乘外别立一乘有四乘四車。
答。
于一乘無盡教義少分分别為三乘說三。
一乘無盡教義當不失。
所以三外别立一乘雲四乘四車。
故章雲。
三乘即一。
雖具存壞竟必有盡。
一乘即三。
雖具隐顯終恒無盡(雲雲) 問。
一鬥米分三時。
離此三外無一鬥米。
于一佛乘分别為三乘說三。
一乘體當不失者。
法與喻不相似。
何者一鬥米分三時無一鬥體故。
何智度論引一鬥米喻。
雖一乘三乘乎。
答雲。
此先德有二傳。
一雲一鬥米分三時。
一鬥在三中。
分三不失一鬥體。
所以法與喻甚善相合也。
一雲。
約喻有全喻分喻。
所以必不取全分相似取少分相似。
譬如佛禦齒喻蒜。
取其色白而不取臭。
如此一鬥米分三取與三人。
當為喻。
不取分三無一鬥體當也。
故涅槃經雲。
凡所引喻不必盡取。
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全取故(雲雲)問。
約機顯理差别門意何。
答。
為劣機顯淺理為勝機顯深理。
由此顯理差别明一乘三乘異。
三乘機雲劣機為是顯淺理。
一乘機雲勝機為是顯深理。
淺理者三乘教也。
但說一相一寂等法主伴不具足。
所以雲淺理。
一乘教顯三種世間圓滿十身無盡一大法身理。
所以雲深理。
故章雲。
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故雲無盡佛法。
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雲雲)一相一寂等法者。
法花經第三雲。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雲雲)文意一相者同一無相。
一味者同一解脫味。
解脫相離相滅相者皆此空異名。
同以人法二空為彼體故雲終空于空。
是雲一相一寂等法。
所以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
問。
以何知一相者同一無相雲事。
答。
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三雲。
通達一切有為無為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雲雲)問。
依何證約機顯理差别。
答。
十地品雲。
若有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于衆苦。
複有衆生諸根少明利樂于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道。
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衆生。
為說菩薩道。
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
為示于十佛身說無盡佛法(雲雲)以是文證也。
既文雲為說菩薩道不雲無盡佛法。
所以為三乘劣機唯顯一相一寂等淺理。
亦既雲說無盡佛法不雲為說菩薩道。
所以為一乘勝機顯重重無盡深理雲也。
問。
此文證為三乘菩薩顯淺理為一乘顯深理也。
何故具說聲聞緣覺等三乘。
答。
章雲。
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說法儀軌。
是故開示一乘三乘文之差别(雲雲)問。
此章文意何。
答。
此地者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也。
意菩薩第九地為說法師流四辯七辯。
以一音說法。
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三乘人聞是各别得解。
所以今此具說三乘故雲明說法儀軌開示三乘差别。
問。
何以知菩薩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雲事。
答。
華嚴經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雲雲)又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雲雲)(凡夫恐怖。
二乘厭離。
地前菩薩斷疑。
準知佛菩薩亦分然雲事。
地上菩薩歡喜了) 問。
約教事深細明一乘者何。
答。
三乘教漸深漸細相似一乘。
所以三乘即名一乘言也。
問。
何其三乘教漸深漸細相似一乘。
答。
三乘教中說靈山穢土即淨土。
同一乘教中說花藏世界即娑婆穢土。
亦三乘教中說。
龍女往南方無垢世界一刹那頃成佛轉法輪。
同一乘教中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
複三乘教中說須彌攝芥子中大海水入一毛端。
同一乘教中于一塵中含十方等說也。
問。
何三乘教說靈山穢土即名淨土。
答。
法花經曰。
常在靈鹫山(雲雲)意娑婆穢土唯在化身釋迦非在自受用身也。
而自受用身佛言我常在靈鹫山。
明知靈山穢土即名淨土雲事。
問。
以何知爾乎。
答。
經下文雲。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雲雲)若化身所居土者劫盡之時滅壞。
而既我此土安穩(雲雲)明知是自受用身佛雲事(自受用身者即是報身如來也) 問。
約八義意趣明一乘者。
其八義者何。
答。
為引攝一類。
二為任治諸餘。
三法等故。
四無我等故。
五解脫等故。
六性不同故。
七得二意樂故。
八化者。
由此八義意趣總三乘名一乘言也。
問。
為引攝一類等十義因攝論出。
爾勘彼論正文說十義無說八義。
爾物何雲違論文約八義意趣明一乘。
答。
二意樂合為一者。
第十究竟故約八義意趣雲明一乘也。
二意趣體同故合為一也。
亦雲第十究竟一乘顯了一乘也。
法無我等一乘密意一乘合舉密意一乘限除顯了一乘。
所以雲八義意趣也。
問。
何故初九一乘名密意一乘。
後第十一乘名顯了一乘。
答。
初九一乘對不定種姓人可成佛密意存三說一。
所以雲密意一乘。
後第十一乘對三乘五性人就佛性平等皆成佛道理顯了說一切皆成佛。
所以雲顯了一乘也。
問。
約十義方便明一乘者何。
答。
一對三寶分别。
二對四谛分别。
三對二谛分别。
四對有過無過分别。
五對人及智分别。
六對解了法分别。
七對三乘小乘分别。
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别。
九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分别。
十對譬喻分别也。
且對三寶分别者。
佛寶名一乘法寶僧寶名三乘言也。
佛法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法寶僧寶即不定。
所以雲三乘也。
佛寶同别教一乘故雲同無盡。
法寶望佛寶劣。
由僧寶勝。
僧寶望僧寶劣。
由餘勝。
所以雲不定也。
對四谛者。
滅谛名一乘。
餘三谛名三乘雲也。
滅谛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餘三谛即不定。
所以雲三乘也。
對二谛者。
第一義谛名一乘。
世俗谛名三乘也。
第一義谛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世俗谛即不定。
所以名三乘也。
對有過無過者。
有過者有恐怖。
無過者無恐怖。
即有恐怖名三乘。
無恐怖名一乘也。
有恐怖不定故名三乘。
無恐怖同無盡故名一乘也。
謂有恐怖者未斷盡煩惱人。
無恐怖者煩惱已斷盡人也。
問。
對人及智者。
于人及智各有三種。
若有人成就甚深法智。
若有人成就随順法智。
及有人于甚深法讓非是我所知法唯佛菩薩所知。
約此三種智。
成就初甚深智人名一乘。
成就後二智人名三乘雲也。
成就初甚深智人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成就随順法智人及讓于甚深法非此我所知法但佛菩薩所知人不定。
所以名三乘。
成就甚深法智者。
初地以上位無漏智。
成就随順法智人者三賢位有漏智第三智十信位智也。
對解了法者。
無分别現量證真如名一乘。
随文取義名三乘言也。
無分别現量證真如同無盡。
所以名一乘。
随文取義即不定。
所以名三乘也。
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别者。
同教一乘名。
同無盡故。
三乘小乘名三乘。
即不定故。
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别者。
大乘名一乘。
同無盡故。
中乘小乘名三乘。
不定故。
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者。
出出世間名一乘。
同無盡故。
世間出世間名三乘。
不定故。
地前位名世間。
從初地至于出七地名出世間。
八地以上出出世間也。
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