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先生忘了嗎?” 張良心生詫異道:“此事距明年三月還有大半年時間,何以拖不下去?” 蕭何将手上的公函一揚道:“但這四路人馬的信使已經到了鹹陽,就會盟之事作出了回應,同時他們還要就行軍路線、糧草供需等問題與我們作進一步的協商。

    此事若無漢王主持,隻怕難以取信天下,這才是本相感到頭痛的地方。

    ” 張良一怔之下,問道:“這四路人馬的信使是幾時到達鹹陽的?” “就在今日,而且是同時到達。

    ”蕭何苦笑道。

     “來得這般齊整?這可有些奇了!”張良嘴上嘀咕了一句,突然腦中靈光一閃,問道:“這四個信使莫非一并提出要見漢王?” 蕭何驚奇地望了張良一眼,道:“正是,不過此乃人之常情,禮儀所需,難道還有什麼蹊跷不成?” 張良冷笑一聲,淡淡地道:“這實在是太巧合了,有的時候,巧合一多,就現出了人為的痕迹,如果我所料不錯,殺漢王者,這四人中必有其一!” 蕭何渾身一震,驚道:“先生敢如此斷言,莫非已經知道了真兇是誰?” 張良緩緩地道:“蕭相隻要靜下心來,就不難從中看到對方的破綻。

    首先,這四個信使異口同聲要見漢王,必定是事先有人慫恿,是以話語才能如此一緻;其次,他們提出要見漢王,是有人知道漢王已死的真相,故意給我們難堪。

    隻要漢王不現,關中可在頃刻之間大亂。

    而最讓我感到不解的是,韓信地處江淮,彭越地處江北,周殷地處江南,英布地處九江,這四人天各一方,相距何止千裡?何以他們的信使竟在同一天到達?這些問題連在一起,就隻能說明一個事實:這一切都是有人在背後操縱,利用其他三路人馬,企圖趁機奪權!” 蕭何本是一個聰明之人,聽到這裡,心中已一片空明:“此人難道就是韓信?!” 張良點了點頭道:“惟有韓信,這一切才會變得合情合理。

    ” 蕭何不禁咬牙切齒道:“此人背信棄義,如此狠毒,當真該殺,我這就帶人前往江淮,行刺于他!” 張良搖了搖頭,深深吸了口氣道:“韓信未必人在江淮,十之八九他的人已在鹹陽,但就算我們知道了他的下落,無憑無據,也難以對他興師問罪,何況我們當務之急,是要應付這四大信使的晉見,一旦漢王不見,就必然會動搖軍心民心,到那時,别說隐瞞真相,就連我們自己都難獨善其身。

    ” 蕭何心裡明白,張良所言的确不是危言聳聽,他所擔心的是一旦漢王已死的消息傳出,必然有人别有用心栽贓嫁禍,說是他們謀殺了漢王,到時他們縱是有千張嘴也難以說清。

     “我倒想起了一件事來,或許可以助我們度過難關。

    ”蕭何沉吟片刻,突然道。

     “哦?”張良拱手道:“倒要請教!” “先生飽讀詩書,博古通今,應該不會忘了前朝的一段往事吧?”蕭何提起的前朝,所指自然是大秦王朝,張良想了一想,卻不知蕭何指的是哪一件事。

     “始皇嬴政登基之時,不過是個七八歲的孩童……”蕭何說到這裡,張良眼睛一亮,已然明白了蕭何的語意。

     蕭何的構想是“子承父業”,劉邦與呂翥生有一子一女,其子已有十一二歲,長得聰明伶俐,被紀空手安置于距漢王府不遠的長清宮讀書。

    張良既知劉邦已被紀空手所替代,也就沒有想到這一層,倒是蕭何的一句話提醒了他。

     張良默然不語,兀自沉思,良久方道:“此計隻怕不妥。

    ” 蕭何問道:“何以見得?” “我有三大理由。

    ”張良一字一句地道:“一是如今正逢亂世,楚漢相争剛剛開始,以漢王之威,或許可以震懾人心,号令三軍,但若是以一個孩童坐鎮鹹陽,隻怕令行不通,也是枉然;二是奉一個孩童為主,無法安定民心,民心不安則生亂,一旦關中政局不穩,争霸天下隻是一句空談;三是韓信既然有心發難,當然是有備而來,一旦漢王的死訊傳開,他正可趁亂起事,我們恰恰是授人以柄,自食其果。

    ” 蕭何細細一想,覺得張良的分析頗有道理,然而此計不通,又從何再想萬全之策?蕭何隻感到自己頭大欲裂,已是無計可施。

     張良咬了咬牙,狠聲道:“看來我們就隻有一條路,找個人扮成漢王!不管韓信會怎樣,我們都一口咬定死者隻是漢王的替身,真正的漢王其實安然無恙。

    ” 蕭何吃了一驚道:“此計雖妙,但一時之間,從哪裡去找與漢王相像的人呢?” 張良拿定主意,臉上頓時多出了一絲淡淡的笑意:“這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自有安排,你隻要通知四大信使明日午時入漢王府晉見即可。

    總而言之,這是一場豪賭,是輸是赢,就看天意了。

    ” 對張良來說,這的确是一場豪賭。

    既然是賭,就無法預料輸赢,而沒有把握的仗,在他這一生中幾乎沒有打過。

     蕭何去時,夜已深了,但張良沒有絲毫的睡意,他的眼睛微閉,心中想的卻是明日的晉見儀式。

    他知道,隻要出現一點纰漏或閃失,自己就将徹底前功盡棄,這種結局是任何人都不願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