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千古名劍
關燈
小
中
大
定會大吃一驚,沒想到元曲神色竟平靜得很,他看了看甯勿缺,淡淡一笑道:“甯少俠為何把這種事也告訴他人?”
甯勿缺詫異地道:“這又有何不可?”
元曲歎道:“千古名劍,本就是江湖中人夢寐以求之物,因為誰都知道能得神器相助,武功便可大增。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了謀得神器而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 甯勿缺動容道:“為了一件身外之物,怎會如此?” 元曲道:“能如甯少俠這般想的又有幾人?不瞞甯少俠,我早已看出你手中之劍便是千古名劍‘屬縷劍’,所以你說出來,我并不吃驚,讓我有些吃驚的倒是你竟然對我坦言相告了。
” 甯勿缺笑道:“幸好沒有瞞你,因為瞞也瞞不過,倒落了個不實之名。
” 元曲道:“現在像少俠這般耿直的年輕人的确不多了,隻是不知這劍怎麼會在少俠手中?” 甯勿缺便将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元曲聽罷,道:“是了,是了,那位姑娘姓封,此劍是應為她所擁有的。
” 甯勿缺道:“在下見到封姑娘時,自會将劍完璧歸趙。
” 元曲笑道:“甯少俠誤會了,我可沒有半點指責你的意思,你能夠對我直言告之這是‘屬縷劍’,便說明你心中是坦坦蕩蕩的。
” 甯勿缺岔開這個讓他多少有些不自在的話題,道:“想必劍是由封隐傳下來的吧?” 元曲道:“正是如此,文種死後,被葬于紹興卧龍山,世人傳說一年後,海水大發,穿過山脈,靈冢忽崩,有人看到了伍子胥與文種前後遙浪而去。
後來便有人如此以詩評述此事: 直谏杵意,被忿而殺之,忠臣文種,治國之傑,三術亡吳,一身殉越,不共蠡行,甯同胥滅,千載生氣,海潮疊疊。
這是将文種與伍子胥相提并論。
” 甯勿缺見他身為江湖中人,居然也通曉古史,出言也斯文典雅,他自己本是偏嗜古書,不由便是對元曲心生好感。
元曲接着道:“其實卧龍山與大海相隔甚遠,海水怎麼可能漫至文種靈冢?這種說法實在有些牽強附會,不過文種的靈冢在一年之後,的确變得空空如也了!” 甯勿缺失聲道:“莫非……莫非另有緣故不成?” 元曲道:“這遠古之事,如今已無法考證了,你便姑且聽之。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範蠡與文種本是至交,他聽說文種被越王勾踐賜死之後,痛哭一場。
他對越王勾踐太了解了,知道勾踐已不再是從前與民同甘共苦的勾踐了,雖然文種死了,但勾踐極可能連文種的遺軀也不會放過,所以他便悄悄打聽文種遺體的下落,得知是被文種的莫逆之交封隐背負出宮了,便去找封隐。
封隐也可謂是肝膽相照之人,在那種時候背負文種屍體出宮,該要冒多大的風險!勾踐表面上惺惺作态,還在文種死後灑了幾滴淚,實際上任何人要替文種說什麼做什麼,他都會懷恨在心!封隐如何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是去做了。
” 甯勿缺道:“能得如此忠心的朋友,文種也算是有幸了。
” 元曲道:“的确如此。
勾踐以‘屬縷劍’賜死文種,擔心劍上附有冤魂,所以便棄于地上不複拾起,封隐在以綢布裹起文種的時候,将那把劍也裹了進去。
自然,他并不是為了占有此劍,而是心存一念,暗自發誓,有朝一日要用這把劍殺死勾踐,為文種報仇!東周是曆朝中最為混亂的朝代,所以他有這種想法并不奇怪,而且也存在實現的可能的。
” 甯勿缺插道:“據我所知,曆史上的勾踐卻不是被臣下所殺。
” 元曲點頭稱是,他道:“範蠡知道封隐的想法後,有心暗中支持他,人說範蠡有鬼神不可測之機謀,有他的支持,封隐成功的機會就更大了一些。
” “從此,封隐在暗中将文種的原有勢力重新設法攏起,而範蠡則在朝廷之外培植勢力積累财富,加上範蠡經營有道,短短數年便已富可敵國,這也是日後起事之本。
” “事情就壞在範蠡将文種的遺骨從原來的卧龍山移走了,為的是防止勾踐再作踐文種的遺體。
雖然為了掩人耳目,他讓人将原來的墓坑及四周灌了許許多多的水,再讓人散布‘海水大發,穿通山脈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了謀得神器而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 甯勿缺動容道:“為了一件身外之物,怎會如此?” 元曲道:“能如甯少俠這般想的又有幾人?不瞞甯少俠,我早已看出你手中之劍便是千古名劍‘屬縷劍’,所以你說出來,我并不吃驚,讓我有些吃驚的倒是你竟然對我坦言相告了。
” 甯勿缺笑道:“幸好沒有瞞你,因為瞞也瞞不過,倒落了個不實之名。
” 元曲道:“現在像少俠這般耿直的年輕人的确不多了,隻是不知這劍怎麼會在少俠手中?” 甯勿缺便将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元曲聽罷,道:“是了,是了,那位姑娘姓封,此劍是應為她所擁有的。
” 甯勿缺道:“在下見到封姑娘時,自會将劍完璧歸趙。
” 元曲笑道:“甯少俠誤會了,我可沒有半點指責你的意思,你能夠對我直言告之這是‘屬縷劍’,便說明你心中是坦坦蕩蕩的。
” 甯勿缺岔開這個讓他多少有些不自在的話題,道:“想必劍是由封隐傳下來的吧?” 元曲道:“正是如此,文種死後,被葬于紹興卧龍山,世人傳說一年後,海水大發,穿過山脈,靈冢忽崩,有人看到了伍子胥與文種前後遙浪而去。
後來便有人如此以詩評述此事: 直谏杵意,被忿而殺之,忠臣文種,治國之傑,三術亡吳,一身殉越,不共蠡行,甯同胥滅,千載生氣,海潮疊疊。
這是将文種與伍子胥相提并論。
” 甯勿缺見他身為江湖中人,居然也通曉古史,出言也斯文典雅,他自己本是偏嗜古書,不由便是對元曲心生好感。
元曲接着道:“其實卧龍山與大海相隔甚遠,海水怎麼可能漫至文種靈冢?這種說法實在有些牽強附會,不過文種的靈冢在一年之後,的确變得空空如也了!” 甯勿缺失聲道:“莫非……莫非另有緣故不成?” 元曲道:“這遠古之事,如今已無法考證了,你便姑且聽之。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範蠡與文種本是至交,他聽說文種被越王勾踐賜死之後,痛哭一場。
他對越王勾踐太了解了,知道勾踐已不再是從前與民同甘共苦的勾踐了,雖然文種死了,但勾踐極可能連文種的遺軀也不會放過,所以他便悄悄打聽文種遺體的下落,得知是被文種的莫逆之交封隐背負出宮了,便去找封隐。
封隐也可謂是肝膽相照之人,在那種時候背負文種屍體出宮,該要冒多大的風險!勾踐表面上惺惺作态,還在文種死後灑了幾滴淚,實際上任何人要替文種說什麼做什麼,他都會懷恨在心!封隐如何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是去做了。
” 甯勿缺道:“能得如此忠心的朋友,文種也算是有幸了。
” 元曲道:“的确如此。
勾踐以‘屬縷劍’賜死文種,擔心劍上附有冤魂,所以便棄于地上不複拾起,封隐在以綢布裹起文種的時候,将那把劍也裹了進去。
自然,他并不是為了占有此劍,而是心存一念,暗自發誓,有朝一日要用這把劍殺死勾踐,為文種報仇!東周是曆朝中最為混亂的朝代,所以他有這種想法并不奇怪,而且也存在實現的可能的。
” 甯勿缺插道:“據我所知,曆史上的勾踐卻不是被臣下所殺。
” 元曲點頭稱是,他道:“範蠡知道封隐的想法後,有心暗中支持他,人說範蠡有鬼神不可測之機謀,有他的支持,封隐成功的機會就更大了一些。
” “從此,封隐在暗中将文種的原有勢力重新設法攏起,而範蠡則在朝廷之外培植勢力積累财富,加上範蠡經營有道,短短數年便已富可敵國,這也是日後起事之本。
” “事情就壞在範蠡将文種的遺骨從原來的卧龍山移走了,為的是防止勾踐再作踐文種的遺體。
雖然為了掩人耳目,他讓人将原來的墓坑及四周灌了許許多多的水,再讓人散布‘海水大發,穿通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