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虎嘯龍吟
關燈
小
中
大
李密忽聞王世充趁自己與宇文化及在黎陽激戰之際,突然發起兵變,率部闖入東京帝宮,殺掉了隋帝楊侗左右諸臣,且自命為大丞相并總理天下兵馬,而隋帝已成一介傀儡的消息後,大戰剛剛結束,便怒不可遏地迅速調頭集結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猛力攻克東京洛陽周圍王世充所占的軒轅、虎牢等重鎮,一路重新聚起重兵,再次死死圍定東京……
王仁則聞知堂弟王拔柱被少林武僧打死,正欲調兵報複,忽見李密重兵卷來,急忙率部逃往東京……
東京洛陽周圍的大多重鎮重新落在李密手中。
東京洛陽宮再次成為一座孤島。
從大業十二年初,王世充奉隋帝楊廣聖诏北上所聚十萬大軍,直至王世充入主東京,與李密大軍大小七十餘戰,王世充的十萬兵馬損失八成,如今僅剩下的不足兩萬的人馬。
若說往日他在東京城外,與李密交戰也罷對峙也好,好歹畢竟還算可進可退;如今,他和他的人馬入駐東京,再次被李密的數萬大軍圍得水洩不通,而東南西北各鎮統被李密大軍占據,兩個月時間,東京數萬守軍加上黎民百姓再次陷入大饑荒,一斛米已經賣到八九萬錢,末了,連王世充手下的公卿大臣都已無米可食了…… 如今的他,竟然成了甕中之鼈…… 眼見要被活活困死,王世充不得不孤注一擲了——他決計親率最後這兩萬兵馬,與李密做最後一場的拚死搏戰! 最後這兩萬将士,也統是追随他多年的家鄉子弟兵。
決戰之前,他對全軍士兵下發了最後一道号令:此戰,成則共享富貴,敗則死無所葬! 李密自與王世充交戰以來,大小七十多場戰役,可謂是屢戰屢勝。
所以,在王世充突然開城出兵的最後這場拼死突圍中,李密竟然疏忽輕敵,近十萬大軍幾乎還未及列陣,便被王世充大軍沖得潰不成軍。
王世充又事先備下了一個長相酷似李密的人,乘雙方激戰之際,忽令左右将那個相貌酷似李密的人押到陣前,率衆齊呼:"李密被活捉啦!李密被活捉啦!" 李密的部下聞聽,頓時嘩然,群龍無首,整個大軍當即全線潰敗!李密不及招架,最後,在左右幾十個武衛的拚死護衛下,殺出一條血路,倉皇逃到大唐帝京長安,歸降到李淵屬下…… 東京内外,重歸大隋治下。
東京重歸不久,向以忠臣自诩的王世充突然兇相畢露:即刻威逼楊侗禅位于自己。
因楊侗不肯聽從,他竟命侄子王仁則缢殺了楊侗,自立為帝,改國号大鄭。
王世充廢隋建鄭之後,王仁則被封為鄭國的荊王爵号,并晉為屯衛大将軍。
在柏谷屯設州,更柏谷屯為轘州。
仍命王仁則駐紮于東京外圍,負責轘州等東京周邊諸鎮的鎮守和兵馬調度。
王仁則駐紮轘州之後,對州城附近的柏谷寺和少林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雖說堂弟王拔柱與少林寺僧因尋糧之争中殺了兩人,可王拔柱之死,畢竟也是為了軍糧。
他若不為王拔柱報仇,以後誰還會再為他賣命?故而,見局勢稍定,便上表請鄭帝王世充诏準解散少林寺,并驅散衆僧! 王世充攔阻道:"唉!仁則啊!你要知道,眼下天下大勢,夏、唐、鄭呈三分鼎立之勢。
大鄭與李密的幾年争戰,已經是元氣大傷,近期軍報連連告急,唐軍又從西部一路攻入我大鄭領地。
短短兩月,我大鄭江山便十去五六。
若不是求助窦建德的夏軍幫我扯住唐軍,東京隻怕已不再王姓了!眼下夏、唐兩軍對峙,也不敢掉以輕心。
即使夏軍能一舉擊敗唐軍主力,我大鄭仍舊還是吉兇未蔔——那姓窦的早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很可能還會反過頭來,再一舉滅掉我大鄭啊。
"當初,拔柱不知輕重,偏要去招惹那些不要命的少林和尚,還無緣無故地殺了人家兩個人。
不是朕不許你為拔柱報仇,少林寺位居大鄭之地,又距東京甚近,下院十數個,信衆更是不計其數。
若能收撫為我所用豈不甚好?即使不能收撫,也用不着為一幫和尚大動幹戈損兵折将了。
其實,他們一向所倚者,統不過隋文帝當年所賜的萬畝寺田。
正是憑着這萬畝良田,少林寺才能供養得起衆多的僧人,并聚攏起衆多的居士佃戶。
他們若是實在不識時務,其實,朕一道诏書完全就能收回那些寺田。
沒了糧地,自然就是樹倒猢狲散,哪裡還用得着費一刀一劍?" 王仁則道:"陛下教導的是。
隻是,臣以為,即使诏命收回寺田,眼下一時,糧食仍是我軍燃眉
東京洛陽宮再次成為一座孤島。
從大業十二年初,王世充奉隋帝楊廣聖诏北上所聚十萬大軍,直至王世充入主東京,與李密大軍大小七十餘戰,王世充的十萬兵馬損失八成,如今僅剩下的不足兩萬的人馬。
若說往日他在東京城外,與李密交戰也罷對峙也好,好歹畢竟還算可進可退;如今,他和他的人馬入駐東京,再次被李密的數萬大軍圍得水洩不通,而東南西北各鎮統被李密大軍占據,兩個月時間,東京數萬守軍加上黎民百姓再次陷入大饑荒,一斛米已經賣到八九萬錢,末了,連王世充手下的公卿大臣都已無米可食了…… 如今的他,竟然成了甕中之鼈…… 眼見要被活活困死,王世充不得不孤注一擲了——他決計親率最後這兩萬兵馬,與李密做最後一場的拚死搏戰! 最後這兩萬将士,也統是追随他多年的家鄉子弟兵。
決戰之前,他對全軍士兵下發了最後一道号令:此戰,成則共享富貴,敗則死無所葬! 李密自與王世充交戰以來,大小七十多場戰役,可謂是屢戰屢勝。
所以,在王世充突然開城出兵的最後這場拼死突圍中,李密竟然疏忽輕敵,近十萬大軍幾乎還未及列陣,便被王世充大軍沖得潰不成軍。
王世充又事先備下了一個長相酷似李密的人,乘雙方激戰之際,忽令左右将那個相貌酷似李密的人押到陣前,率衆齊呼:"李密被活捉啦!李密被活捉啦!" 李密的部下聞聽,頓時嘩然,群龍無首,整個大軍當即全線潰敗!李密不及招架,最後,在左右幾十個武衛的拚死護衛下,殺出一條血路,倉皇逃到大唐帝京長安,歸降到李淵屬下…… 東京内外,重歸大隋治下。
東京重歸不久,向以忠臣自诩的王世充突然兇相畢露:即刻威逼楊侗禅位于自己。
因楊侗不肯聽從,他竟命侄子王仁則缢殺了楊侗,自立為帝,改國号大鄭。
王世充廢隋建鄭之後,王仁則被封為鄭國的荊王爵号,并晉為屯衛大将軍。
在柏谷屯設州,更柏谷屯為轘州。
仍命王仁則駐紮于東京外圍,負責轘州等東京周邊諸鎮的鎮守和兵馬調度。
王仁則駐紮轘州之後,對州城附近的柏谷寺和少林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雖說堂弟王拔柱與少林寺僧因尋糧之争中殺了兩人,可王拔柱之死,畢竟也是為了軍糧。
他若不為王拔柱報仇,以後誰還會再為他賣命?故而,見局勢稍定,便上表請鄭帝王世充诏準解散少林寺,并驅散衆僧! 王世充攔阻道:"唉!仁則啊!你要知道,眼下天下大勢,夏、唐、鄭呈三分鼎立之勢。
大鄭與李密的幾年争戰,已經是元氣大傷,近期軍報連連告急,唐軍又從西部一路攻入我大鄭領地。
短短兩月,我大鄭江山便十去五六。
若不是求助窦建德的夏軍幫我扯住唐軍,東京隻怕已不再王姓了!眼下夏、唐兩軍對峙,也不敢掉以輕心。
即使夏軍能一舉擊敗唐軍主力,我大鄭仍舊還是吉兇未蔔——那姓窦的早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很可能還會反過頭來,再一舉滅掉我大鄭啊。
"當初,拔柱不知輕重,偏要去招惹那些不要命的少林和尚,還無緣無故地殺了人家兩個人。
不是朕不許你為拔柱報仇,少林寺位居大鄭之地,又距東京甚近,下院十數個,信衆更是不計其數。
若能收撫為我所用豈不甚好?即使不能收撫,也用不着為一幫和尚大動幹戈損兵折将了。
其實,他們一向所倚者,統不過隋文帝當年所賜的萬畝寺田。
正是憑着這萬畝良田,少林寺才能供養得起衆多的僧人,并聚攏起衆多的居士佃戶。
他們若是實在不識時務,其實,朕一道诏書完全就能收回那些寺田。
沒了糧地,自然就是樹倒猢狲散,哪裡還用得着費一刀一劍?" 王仁則道:"陛下教導的是。
隻是,臣以為,即使诏命收回寺田,眼下一時,糧食仍是我軍燃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