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鬼影頭陀
關燈
小
中
大
那麼簡單。
" 普惠一驚:"哦?師兄,莫非?" 楊廣窮兵黩武,繁役苛賦。
少林寺已經是樹大招風了,前不久王世充不是張口就提出要借三十萬斤軍糧嗎?他在想,是不是王世充借糧一事,又引起了别的哪路人馬對少林寺僧糧的注意了? "師弟,事不宜遲!你馬上派幾個靠得住的子弟,除了留一些囤底,趕快将這幾囤糧食乘夜搬走!" 普惠點點頭:"我看,普勝,靈憲,智守,明嵩,再加上僧滿僧豐十來個人,一個時辰也就差不多完了。
他們那個寮舍的所有人,今晚就不要驚動了,以免打草驚蛇……" 昙宗說:"這樣最好。
記着,還從後門那座隐秘的石門悄悄運出,仍舊先藏在寺後那堆亂石下的秘密糧窖裡。
" "師兄,師父對我說過,那個人……是老柴頭擔保剃度的。
不過,來曆一直沒有弄清楚。
幸虧當初往山上幾處糧窖運糧時沒讓他參與。
我看,得先派人盡快查一查他的來曆。
"普惠說。
昙宗沉吟了一會說:"往日,咱們對他的關注也少了一點。
就依你說的,先派普勝和智守兩人分别暗中對兩人查訪一番看是怎麼回事。
普勝和智守兩個人的武功和輕功在他們二人之上。
不會出什麼意外的。
" 衆僧各自回到寮舍後,雖說都有意避口不談剛才的事,可是,人人心下卻都在掂掇和猜測到底是怎麼回事? 覺範人小,到底憋不住,他把頭探進鄰鋪覺遠的被窩裡,捂住被角,對着覺遠的耳朵悄悄私議:"師兄,我覺得,今晚說瞎話的那個人,肯定是鬼影!" 道廣平素不愛說話,人也踏實肯幹,一年到頭都是上山下山砍柴背柴。
兩年裡,把寺裡衆僧所用燒水做飯的柴差不多一個人包了。
道廣是三四年前的秋天來到寺院的。
那天又是風又是雨的下了一整夜,黎明值守的僧人打開山門時,見一個人昏在了山門廊下,一時驚得大叫起來。
妙藥羅漢明嵩上前摸了摸他的心窩,對大夥說:"快!還有救!" 衆僧見說,忙按明嵩說的,先把他擡進屋内,又是點柴火、又是端姜湯米粥的灌他。
整整昏了兩天也燒了兩天後,竟挺過來了。
他醒來以後,對衆僧說,他是被亂軍抓去當了役夫,兩軍打仗時瞅了機會逃走了。
家鄉在黃河北峪裡的,聽說那一帶眼下正打仗,他也不敢再回家,就投奔少林寺來了。
起初因無人引見他,寺院一直不肯為他剃度。
過了半年多,見他每天上山砍柴,每天打的柴比别人多一半還多。
早去晚歸的不說,夜裡寺院大靜之前,他還會來到柴房,把白天砍的柴再鋸成一段一段,整整齊齊地摞好。
柴頭見他如此肯幹,又執意出家,各樣功課也頗知努力,去年春上,老柴頭臨圓寂之前,對善護和寺主擔保說,他看出來了,道廣縱然來曆不明,卻也不會有什麼大差錯的,又以自己一直沒有收弟子為由,要為他擔保并收他為徒,善護猶豫一番,末了還是答應了老柴頭。
柴頭見他始終一副苦行僧的模樣,也不再為他剃發,隻是度他做了一名頭陀僧,法号道廣。
又把自己的一串撚珠,一隻飯缽,兩件舊僧衣和一把大柴刀統傳與他,他在寺裡才算有了衣缽師父。
去年秋天,少林寺向柏谷寺再次增派武僧時,便把他也分撥過來,除了值夜,他依舊還是堅持包攬了柏谷寺一二百僧人的用柴。
道廣性情孤癖,平時總是低頭來、低頭去的,有人曾問起他俗姓什麼、家是哪村時,他總是裝聾作啞。
小覺範看他平時言談舉止鬼鬼祟祟的好像有什麼心思的樣子,私下便給他起了個"鬼影頭陀"的綽号。
覺遠閉着眼,思量今晚的事情,兩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一次,他親眼看見貼餅羅漢覺行暈倒在校武場外面。
覺範和覺遠為他号了脈,發現覺行的脈象很虛弱,臉色蒼白還直出虛汗。
他們扶覺行回到寮舍後,覺範把秀秀姑送他的一直不舍得吃的一塊麻糖喂了覺行,覺行很快就緩過氣來了。
覺遠看出來了:覺範的舉止,分明像是清楚覺行生病的原委。
否則,他怎麼一下子就猜出覺行是餓暈所緻的虛脫之症? 事後他盤問了覺範,覺範才把那天晚上看見覺行在河邊煮野菜湯充饑的事說了。
還說,覺行後來還對他實說了,說他山下的老娘侄子,還有村裡的百姓,眼下都已經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了。
他因為挂牽娘和侄子,所以,每天隻靠喝稀粥稀面維持,省下自己的餅子都藏了起來,送回家去以解老小饑荒了…… 覺遠想,佛門寺僧"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而像覺行這樣,每天都把自己的幹糧省下,隻靠着早上的一缽稀粥,午間的一缽湯面,加上晚上的一缽稀菜湯,天長日久的,怎麼能撐得住從五更到夜晚的武功操練和值夜護寺?又如何撐得住白天諸多的繁重勞作呢?心下也擔心,就算靠他每天省下的那兩三個餅子,究竟能不能救得一家老少三口渡過饑荒? 一時,心下實在憐憫得難受…… 見覺遠一聲不吭,覺範又咕哝道:"反正,我不信二師兄會偷寺裡的糧食。
他要是想偷,偷些餅子豈不更是人不知鬼不覺?幹嘛還會喝野菜湯,還會餓暈?倒是那個鬼影,成天低頭耷眼的陰着一張臉,悶嘴葫蘆一個,人說-仰臉女人低頭漢-,這樣的人,最讓人捉摸不透。
" "嗐!嗐!大靜啦!大靜啦!誰還捂在被窩兒裡放屁擾人哪?" 突然,睡在最靠裡面鋪位上的癞頭和尚智興猛地吼了一聲。
覺範奇怪:他捂在被窩兒裡跟覺遠說話,他怎麼也能聽見呢? 覺範對覺遠低聲說:"其實,最讨人厭的就是這個癞頭和尚了,滿頭癞瘡滿肚子癞點子!" 被覺範叫做癞頭和尚的智興,是師叔輩裡年紀最小的一個,年齡比覺遠他們大不了三幾歲。
因拜的師父輩份高,故而也算排在了師叔的輩份裡。
雖說出家的戒臘也有些年頭了,卻因平素為人處事不大沉穩又常犯戒規的原故,至今還和覺遠覺範他們小一茬兒的僧徒擠在一處大屋裡,沒有自己的寮舍。
和覺遠、覺範他們這些僧徒擠在一處的,原來還有一位花花和尚——智守師叔。
智守住在大寮舍時,從沒有欺負
" 普惠一驚:"哦?師兄,莫非?" 楊廣窮兵黩武,繁役苛賦。
少林寺已經是樹大招風了,前不久王世充不是張口就提出要借三十萬斤軍糧嗎?他在想,是不是王世充借糧一事,又引起了别的哪路人馬對少林寺僧糧的注意了? "師弟,事不宜遲!你馬上派幾個靠得住的子弟,除了留一些囤底,趕快将這幾囤糧食乘夜搬走!" 普惠點點頭:"我看,普勝,靈憲,智守,明嵩,再加上僧滿僧豐十來個人,一個時辰也就差不多完了。
他們那個寮舍的所有人,今晚就不要驚動了,以免打草驚蛇……" 昙宗說:"這樣最好。
記着,還從後門那座隐秘的石門悄悄運出,仍舊先藏在寺後那堆亂石下的秘密糧窖裡。
" "師兄,師父對我說過,那個人……是老柴頭擔保剃度的。
不過,來曆一直沒有弄清楚。
幸虧當初往山上幾處糧窖運糧時沒讓他參與。
我看,得先派人盡快查一查他的來曆。
"普惠說。
昙宗沉吟了一會說:"往日,咱們對他的關注也少了一點。
就依你說的,先派普勝和智守兩人分别暗中對兩人查訪一番看是怎麼回事。
普勝和智守兩個人的武功和輕功在他們二人之上。
不會出什麼意外的。
" 衆僧各自回到寮舍後,雖說都有意避口不談剛才的事,可是,人人心下卻都在掂掇和猜測到底是怎麼回事? 覺範人小,到底憋不住,他把頭探進鄰鋪覺遠的被窩裡,捂住被角,對着覺遠的耳朵悄悄私議:"師兄,我覺得,今晚說瞎話的那個人,肯定是鬼影!" 道廣平素不愛說話,人也踏實肯幹,一年到頭都是上山下山砍柴背柴。
兩年裡,把寺裡衆僧所用燒水做飯的柴差不多一個人包了。
道廣是三四年前的秋天來到寺院的。
那天又是風又是雨的下了一整夜,黎明值守的僧人打開山門時,見一個人昏在了山門廊下,一時驚得大叫起來。
妙藥羅漢明嵩上前摸了摸他的心窩,對大夥說:"快!還有救!" 衆僧見說,忙按明嵩說的,先把他擡進屋内,又是點柴火、又是端姜湯米粥的灌他。
整整昏了兩天也燒了兩天後,竟挺過來了。
他醒來以後,對衆僧說,他是被亂軍抓去當了役夫,兩軍打仗時瞅了機會逃走了。
家鄉在黃河北峪裡的,聽說那一帶眼下正打仗,他也不敢再回家,就投奔少林寺來了。
起初因無人引見他,寺院一直不肯為他剃度。
過了半年多,見他每天上山砍柴,每天打的柴比别人多一半還多。
早去晚歸的不說,夜裡寺院大靜之前,他還會來到柴房,把白天砍的柴再鋸成一段一段,整整齊齊地摞好。
柴頭見他如此肯幹,又執意出家,各樣功課也頗知努力,去年春上,老柴頭臨圓寂之前,對善護和寺主擔保說,他看出來了,道廣縱然來曆不明,卻也不會有什麼大差錯的,又以自己一直沒有收弟子為由,要為他擔保并收他為徒,善護猶豫一番,末了還是答應了老柴頭。
柴頭見他始終一副苦行僧的模樣,也不再為他剃發,隻是度他做了一名頭陀僧,法号道廣。
又把自己的一串撚珠,一隻飯缽,兩件舊僧衣和一把大柴刀統傳與他,他在寺裡才算有了衣缽師父。
去年秋天,少林寺向柏谷寺再次增派武僧時,便把他也分撥過來,除了值夜,他依舊還是堅持包攬了柏谷寺一二百僧人的用柴。
道廣性情孤癖,平時總是低頭來、低頭去的,有人曾問起他俗姓什麼、家是哪村時,他總是裝聾作啞。
小覺範看他平時言談舉止鬼鬼祟祟的好像有什麼心思的樣子,私下便給他起了個"鬼影頭陀"的綽号。
覺遠閉着眼,思量今晚的事情,兩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一次,他親眼看見貼餅羅漢覺行暈倒在校武場外面。
覺範和覺遠為他号了脈,發現覺行的脈象很虛弱,臉色蒼白還直出虛汗。
他們扶覺行回到寮舍後,覺範把秀秀姑送他的一直不舍得吃的一塊麻糖喂了覺行,覺行很快就緩過氣來了。
覺遠看出來了:覺範的舉止,分明像是清楚覺行生病的原委。
否則,他怎麼一下子就猜出覺行是餓暈所緻的虛脫之症? 事後他盤問了覺範,覺範才把那天晚上看見覺行在河邊煮野菜湯充饑的事說了。
還說,覺行後來還對他實說了,說他山下的老娘侄子,還有村裡的百姓,眼下都已經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了。
他因為挂牽娘和侄子,所以,每天隻靠喝稀粥稀面維持,省下自己的餅子都藏了起來,送回家去以解老小饑荒了…… 覺遠想,佛門寺僧"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而像覺行這樣,每天都把自己的幹糧省下,隻靠着早上的一缽稀粥,午間的一缽湯面,加上晚上的一缽稀菜湯,天長日久的,怎麼能撐得住從五更到夜晚的武功操練和值夜護寺?又如何撐得住白天諸多的繁重勞作呢?心下也擔心,就算靠他每天省下的那兩三個餅子,究竟能不能救得一家老少三口渡過饑荒? 一時,心下實在憐憫得難受…… 見覺遠一聲不吭,覺範又咕哝道:"反正,我不信二師兄會偷寺裡的糧食。
他要是想偷,偷些餅子豈不更是人不知鬼不覺?幹嘛還會喝野菜湯,還會餓暈?倒是那個鬼影,成天低頭耷眼的陰着一張臉,悶嘴葫蘆一個,人說-仰臉女人低頭漢-,這樣的人,最讓人捉摸不透。
" "嗐!嗐!大靜啦!大靜啦!誰還捂在被窩兒裡放屁擾人哪?" 突然,睡在最靠裡面鋪位上的癞頭和尚智興猛地吼了一聲。
覺範奇怪:他捂在被窩兒裡跟覺遠說話,他怎麼也能聽見呢? 覺範對覺遠低聲說:"其實,最讨人厭的就是這個癞頭和尚了,滿頭癞瘡滿肚子癞點子!" 被覺範叫做癞頭和尚的智興,是師叔輩裡年紀最小的一個,年齡比覺遠他們大不了三幾歲。
因拜的師父輩份高,故而也算排在了師叔的輩份裡。
雖說出家的戒臘也有些年頭了,卻因平素為人處事不大沉穩又常犯戒規的原故,至今還和覺遠覺範他們小一茬兒的僧徒擠在一處大屋裡,沒有自己的寮舍。
和覺遠、覺範他們這些僧徒擠在一處的,原來還有一位花花和尚——智守師叔。
智守住在大寮舍時,從沒有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