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鬼影頭陀
關燈
小
中
大
自大隋陛下诏命大将軍薛世雄率數萬大軍一路北上救援東京之急的進軍途中,半道之上遭遇夏王窦建德的主力,兩軍激戰,薛世雄三萬大軍全軍覆沒,薛将軍本人壯烈殉國的驚耗傳入江都,隋帝楊廣直着眼,半晌不作一聲,末了竟一頭栽倒在地……
大業十三年秋,楊廣再次诏命調集援軍北上——王世充奉诏率兩萬大軍北上後,與大隋各路軍會師,十萬兵力齊聚于洛水,與李密的主力展開了激戰。
隋軍士氣高漲,初戰告捷,斬殺李密大将柴孝和…… 初戰告捷後,王世充便頻頻接到東京留守越王楊侗發來的連番告急:洛陽城内糧食已經盡絕,百姓官吏從采樹皮樹葉,到搗磨糠稭充饑…… 王世充遙想受诏領命、率部北上之前,大隋陛下楊廣親率文武百官前往送行。
當着百官的面,握着他的手,囑托他莫負重望,早日報捷江都…… 王世充眼含熱淚,再三叩拜,決計不負聖望,平定叛亂。
見到洛陽的告急,為安撫人心,王世充一面繼續率軍與李密決戰,一面急命得力臂膀——侄子王仁則親自調集救急糧…… 不想,隻因各方交納運輸皇糧的通道全被反兵阻斷,東京附近的幾處糧倉俱被李密攻克搶掠,王仁則八方搜羅,也沒能找出大批的糧食來。
眼見日子一天天過去,王仁則不僅沒有弄到救濟帝京官民的糧食,末了,竟連王世充駐紮于洛陽城外的數萬兵馬的糧草也開始難以續繼了…… 糧荒,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王世充大軍主力的生存。
他再次急命王仁則:無論如何也要籌到一批軍糧,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連着多年的馬荒馬亂,丁壯百姓十之四五或被朝廷征兵,或甘心投奔李密麾下,田地十之三四已荒蕪,民間百姓哪裡還有隔年的餘糧?王仁則的部下闖入民宅,一家一戶翻箱倒櫃搶走的三升兩斛的雜糧谷糠,哪裡濟用? 王仁則仿如熱鍋上的螞蟻,卻無計可施。
不想,他派出去四下打探搜尋糧食的探子,終于獲得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嵩山少林寺應該藏有大批餘糧! 他大略算了個賬——少林寺原就有幾千畝的土地。
自從開皇初年,隋文帝楊堅又賜予他們寺院柏谷塢一帶萬畝的膏腴良田,寺裡不過千人的和尚,年年怎麼得吃光、用得完? 眼下,少林寺至少應有儲糧二三百萬斤!國家有難,他們存着糧食,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王仁則即刻奏報王世充,請東京留守、越王楊侗以朝廷的名義向少林寺征借軍糧三十萬。
善護和志操接到蓋有大隋東京留守越王楊侗的印鑒,求少林寺暫借軍糧三十萬的親筆信後,即刻與衆位執事僧緊急商議起來。
慧玚率先反對:"軍糧供及是個無底洞,供養佛徒居士和赈濟荒民的善糧,怎麼能養得住數萬大軍?不能借!說是借,那也是有借無還!" 昙宗道:"濟危扶困雖說是佛寺本份,然而,怕的是,燒香引鬼,此番借了,還會有下次……" 普勝道:"大隋昏君執意南巡,以緻天下動蕩,百姓不安。
救濟百姓我贊成,幫助軍兵我反對。
" 上座善護勸說衆僧:"佛徒以慈悲為懷,豈能見死不救?何況,王世充是陛下從江都派來讨伐叛軍李密的。
這僧糧,借多借少可以商量,卻不能一點不借。
" 志操道:"師叔言之有理。
不過,因連着多年兵荒馬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再加上這兩年非旱即澇的,寺裡又幾番減免佃農田租,今年夏季收回的佃租竟是往年的二三成。
而往年所存的餘糧,又因連着補貼這幾年的歉收,還有濟助災民等,寺裡也沒有多少節餘了。
至于多少合适,諸位師弟議議吧。
" 衆僧也覺得不借是決說不通的。
可是多借了,恐怕反而為引大了他人的胃口;少了,也說不過去。
于是,決定暫時先借五萬斤糧給王世充。
又上書東京洛陽留守越王,說明眼下寺院的困境,同時答應待秋收時再送五萬秋糧以解急困,請求越王體諒。
議定之後,衆人即刻便調出了五萬斤的麥子,派人送到了越王指定的地點,王世充的帥營嶽灘。
不想,王仁則見少林寺隻肯拿出這麼一點兒糧食打發他們,不覺大怒!當下奏請叔父王世充應允,欲率兵攻打少林寺,搶出全部儲糧! 少林寺乃大隋朝廷的皇家供養的寺院,王世充清知少林寺當家和尚一向與隋廷私交甚好。
而且,少林寺究竟有多少餘糧,眼下也并無實據在手。
而且,一個供養不足一千寺僧的寺院,聽說寺院佃租又低于别的地租一兩成,荒年災歲裡,又要減租免租的,哪裡真會節餘一二百萬斤的儲糧?再說了,人家既然已經送上來了五萬斤麥子,又許諾到了秋季再送五萬斤的秋糧,自己眼下正與李密的數十萬大軍對峙,三天一大戰兩天一小戰的,何必再樹新敵?于是便阻止了王仁則與少林寺為敵,命他另想辦法再尋糧源。
王仁則的手下有位同族的堂弟,名叫王拔柱。
眼下在軍中任着軍曹之職。
此人生得膀大腰圓,自小習武,練就了一身過人的蠻力,有力拔廊柱之力。
陣前軍中,三二十個人休想到得他的跟前。
然因生性暴戾兇殘,與同僚争執時,曾幾番攔腰将人扳倒,倒提雙腳,以人頭撞擊地面而緻人傷亡。
在軍中,常用拔舌、割耳、劓鼻等酷刑懲處逃跑的士兵,故而人送外号"王拔柱","活閻羅"等。
隻因他屢傷無辜,故而,雖與王世充、王仁則叔侄有親,又從軍十數年,至今在軍中仍不過還是一名軍曹而已。
這天,王拔柱不知打哪裡搶來民間百姓的一隻老母雞,倒提着雙腳來到堂兄王仁則的居處巴結。
來到院中,他把雞扔到牆角,小心翼翼地望着滿臉煩躁的王仁則:"堂兄,還在為糧食的事發愁嗎?" 王仁則愛搭不理地"唔"了一聲,一面繼續喂他的鳥兒。
在他的屬下裡,像王拔柱這樣跟着叔父和自己出來混飯吃的同鄉親戚太多了,他自己都認不過來了。
隻是,面前這個王拔柱倒也是個例外,雖說喝酒惹禍和無辜傷人的事屢有發生,在軍中積怨深廣。
不過,有時懲處逃兵,殺一儆百,倒也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堂兄,兄弟知道哪裡可以弄到糧食。
" "哦?"王仁則斜着眼看了看他。
隋軍士氣高漲,初戰告捷,斬殺李密大将柴孝和…… 初戰告捷後,王世充便頻頻接到東京留守越王楊侗發來的連番告急:洛陽城内糧食已經盡絕,百姓官吏從采樹皮樹葉,到搗磨糠稭充饑…… 王世充遙想受诏領命、率部北上之前,大隋陛下楊廣親率文武百官前往送行。
當着百官的面,握着他的手,囑托他莫負重望,早日報捷江都…… 王世充眼含熱淚,再三叩拜,決計不負聖望,平定叛亂。
見到洛陽的告急,為安撫人心,王世充一面繼續率軍與李密決戰,一面急命得力臂膀——侄子王仁則親自調集救急糧…… 不想,隻因各方交納運輸皇糧的通道全被反兵阻斷,東京附近的幾處糧倉俱被李密攻克搶掠,王仁則八方搜羅,也沒能找出大批的糧食來。
眼見日子一天天過去,王仁則不僅沒有弄到救濟帝京官民的糧食,末了,竟連王世充駐紮于洛陽城外的數萬兵馬的糧草也開始難以續繼了…… 糧荒,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王世充大軍主力的生存。
他再次急命王仁則:無論如何也要籌到一批軍糧,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連着多年的馬荒馬亂,丁壯百姓十之四五或被朝廷征兵,或甘心投奔李密麾下,田地十之三四已荒蕪,民間百姓哪裡還有隔年的餘糧?王仁則的部下闖入民宅,一家一戶翻箱倒櫃搶走的三升兩斛的雜糧谷糠,哪裡濟用? 王仁則仿如熱鍋上的螞蟻,卻無計可施。
不想,他派出去四下打探搜尋糧食的探子,終于獲得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嵩山少林寺應該藏有大批餘糧! 他大略算了個賬——少林寺原就有幾千畝的土地。
自從開皇初年,隋文帝楊堅又賜予他們寺院柏谷塢一帶萬畝的膏腴良田,寺裡不過千人的和尚,年年怎麼得吃光、用得完? 眼下,少林寺至少應有儲糧二三百萬斤!國家有難,他們存着糧食,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王仁則即刻奏報王世充,請東京留守、越王楊侗以朝廷的名義向少林寺征借軍糧三十萬。
善護和志操接到蓋有大隋東京留守越王楊侗的印鑒,求少林寺暫借軍糧三十萬的親筆信後,即刻與衆位執事僧緊急商議起來。
慧玚率先反對:"軍糧供及是個無底洞,供養佛徒居士和赈濟荒民的善糧,怎麼能養得住數萬大軍?不能借!說是借,那也是有借無還!" 昙宗道:"濟危扶困雖說是佛寺本份,然而,怕的是,燒香引鬼,此番借了,還會有下次……" 普勝道:"大隋昏君執意南巡,以緻天下動蕩,百姓不安。
救濟百姓我贊成,幫助軍兵我反對。
" 上座善護勸說衆僧:"佛徒以慈悲為懷,豈能見死不救?何況,王世充是陛下從江都派來讨伐叛軍李密的。
這僧糧,借多借少可以商量,卻不能一點不借。
" 志操道:"師叔言之有理。
不過,因連着多年兵荒馬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再加上這兩年非旱即澇的,寺裡又幾番減免佃農田租,今年夏季收回的佃租竟是往年的二三成。
而往年所存的餘糧,又因連着補貼這幾年的歉收,還有濟助災民等,寺裡也沒有多少節餘了。
至于多少合适,諸位師弟議議吧。
" 衆僧也覺得不借是決說不通的。
可是多借了,恐怕反而為引大了他人的胃口;少了,也說不過去。
于是,決定暫時先借五萬斤糧給王世充。
又上書東京洛陽留守越王,說明眼下寺院的困境,同時答應待秋收時再送五萬秋糧以解急困,請求越王體諒。
議定之後,衆人即刻便調出了五萬斤的麥子,派人送到了越王指定的地點,王世充的帥營嶽灘。
不想,王仁則見少林寺隻肯拿出這麼一點兒糧食打發他們,不覺大怒!當下奏請叔父王世充應允,欲率兵攻打少林寺,搶出全部儲糧! 少林寺乃大隋朝廷的皇家供養的寺院,王世充清知少林寺當家和尚一向與隋廷私交甚好。
而且,少林寺究竟有多少餘糧,眼下也并無實據在手。
而且,一個供養不足一千寺僧的寺院,聽說寺院佃租又低于别的地租一兩成,荒年災歲裡,又要減租免租的,哪裡真會節餘一二百萬斤的儲糧?再說了,人家既然已經送上來了五萬斤麥子,又許諾到了秋季再送五萬斤的秋糧,自己眼下正與李密的數十萬大軍對峙,三天一大戰兩天一小戰的,何必再樹新敵?于是便阻止了王仁則與少林寺為敵,命他另想辦法再尋糧源。
王仁則的手下有位同族的堂弟,名叫王拔柱。
眼下在軍中任着軍曹之職。
此人生得膀大腰圓,自小習武,練就了一身過人的蠻力,有力拔廊柱之力。
陣前軍中,三二十個人休想到得他的跟前。
然因生性暴戾兇殘,與同僚争執時,曾幾番攔腰将人扳倒,倒提雙腳,以人頭撞擊地面而緻人傷亡。
在軍中,常用拔舌、割耳、劓鼻等酷刑懲處逃跑的士兵,故而人送外号"王拔柱","活閻羅"等。
隻因他屢傷無辜,故而,雖與王世充、王仁則叔侄有親,又從軍十數年,至今在軍中仍不過還是一名軍曹而已。
這天,王拔柱不知打哪裡搶來民間百姓的一隻老母雞,倒提着雙腳來到堂兄王仁則的居處巴結。
來到院中,他把雞扔到牆角,小心翼翼地望着滿臉煩躁的王仁則:"堂兄,還在為糧食的事發愁嗎?" 王仁則愛搭不理地"唔"了一聲,一面繼續喂他的鳥兒。
在他的屬下裡,像王拔柱這樣跟着叔父和自己出來混飯吃的同鄉親戚太多了,他自己都認不過來了。
隻是,面前這個王拔柱倒也是個例外,雖說喝酒惹禍和無辜傷人的事屢有發生,在軍中積怨深廣。
不過,有時懲處逃兵,殺一儆百,倒也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堂兄,兄弟知道哪裡可以弄到糧食。
" "哦?"王仁則斜着眼看了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