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花花和尚
關燈
小
中
大
怕前世就是自己親生的孩子。
沒想到,出家多年,六根清淨,卻因有了這個孩子,突然之間,竟對紅塵世俗生出了一份牽挂依戀。
正在傷感之際,慧玚卻搖搖頭說:"師弟,這孩子,隻怕一時半會兒的,還是回不去的。
" "怎麼?" "世民此番是悄悄來東京的。
這些年,他一直親随唐公左右,眼下回東京,一是要把家眷悄悄轉走,二是察看河東這一帶的形勢。
他派人給咱們的信中,渴望你我能前往東京一見。
" "可是,無瑕一天天大了,女孩子家,也該尋婆家了,她的婚事,咱們又不能做主,就算在柏谷莊,也不能長待下去啊!" 慧玚壓低了聲音:"他們現在忙得很,哪裡顧得一個孩子的事?" "一個孩子,能誤他什麼事?" "昏君楊廣率武衛十萬躲在江都,置江山社稷和兆億百姓而不顧,終緻天下失控,生靈塗炭。
大隋氣數已盡,天下各路英雄無不各懷雄圖。
昨晚,我留心察看了他派來的幾位左右,個個氣宇談吐,人人皆非尋常之輩!察其言觀其色,我揣度,唐公父子很可能正在醞釀一樣什麼大事。
" "啊?莫非,唐公他們,也要乘勢作反了麼?"昙宗驚駭不已。
"天欲滅之,衆叛親離。
楊廣的作為已令天下共怨。
唐公父子不是作反,而是要發起義師!" "嗐!那還不是一個意思?師兄,這,這事可是要誅滅九族的重罪啊!你千萬不要參與其中!" "身為大丈夫,為解萬民于倒懸,救社稷于危難,若能使天下安定,百性得安,一人身死族滅,又有何足惜?更何況,慧玚已經被滅了九族,還有什麼可懼怕的?" 昙宗搖搖頭:"你我既為出家人,一心向佛,維護山門,以度心為任。
度心度生,道雖不同,卻系殊途同歸。
而一旦重歸紅塵,必然要操舊日劍弩,你剛剛還說什麼生靈塗炭,人神共怨的,我等若再參與其中,豈不又使水深火熱者雪上加霜?咱們法力不強,不能普渡衆生也罷,卻萬不可再助火上加油了。
" "師弟!你我雖為佛子,卻更是血性男兒。
師弟,傾巢之下,必無完卵。
我雖與大隋有國破族亡的血海深仇,可是,我卻并非僅僅為我北周皇室的一家一國而慮。
四海動蕩,生靈塗炭。
天下動變,寺院又怎得安然?衆僧如何靜修?你我若能乘勢而起,随唐公世民除暴安良,便是替世間萬姓降伏群魔,唯有天下四海甯靜,百姓萬民得安,你我方可潛心修行,此時入世,既可降妖除魔,又能扶濟天下,兼而弘揚祖庭道場,豈不是一樁無量功德的事?怎麼能叫雪上加霜?又怎麼成了火上加油?大不了,慧玚也公開打出山門去,請祖庭除了慧玚的單,事成了,慧玚再報祖庭;事敗了,慧玚也不連累寺院和諸僧就是了!" 昙宗默然無語,他思量的是,其實,亂世之下,小小一方道場,若無靠山,僅憑幾百名護法武僧,也是很容易被人毀掉的。
慧玚一向重情重義,此舉,也決非隻是為報一己家仇。
他想融入一方勢力,其實也有為寺院打算的一面。
然而,從古到今,宗教教徒,一旦參與到俗世王權的争逐中,最終的結果無非是兩種:要麼是使道場光大;要麼是被奇禍株連…… 唐公李氏父子是北魏、北周和大隋以來的三朝貴胄,為人寬仁好義,禮賢下士。
他若率部而起,自然一呼百應,群雄歸附。
也最有可能成為雄霸一方之主。
此時若能交結一番,對于祖庭的維護也罷、弘揚也好,自然有益。
然而,自己原是從殺人戰場之上幡然得悟才遁入空門的,早已參透了興代生死,恩怨輪回,豈肯再入軍陣、重蹈舊轍的? 隻是,唐公的二公子已幾番書信問候,誠心相邀,此番又派人來請,東京又距離不遠,若不肯前往,還必得想出一個能進能退的理由才行…… 昙宗阖目趺坐、思忖良久後,對慧玚道:"師兄,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凡天下動變之際,急于擇栖,雖可能驟得大富貴,卻往往會埋下滅門禍根。
除了上座善護師叔和大師兄志操,眼下,你我已為諸僧之長。
一舉一動,榮華損毀,勢必牽連到祖庭。
即使打出山門,仍舊還是少林弟子,諸事仍與祖庭脫不了幹系。
故而,師弟請師兄稍安勿躁,
沒想到,出家多年,六根清淨,卻因有了這個孩子,突然之間,竟對紅塵世俗生出了一份牽挂依戀。
正在傷感之際,慧玚卻搖搖頭說:"師弟,這孩子,隻怕一時半會兒的,還是回不去的。
" "怎麼?" "世民此番是悄悄來東京的。
這些年,他一直親随唐公左右,眼下回東京,一是要把家眷悄悄轉走,二是察看河東這一帶的形勢。
他派人給咱們的信中,渴望你我能前往東京一見。
" "可是,無瑕一天天大了,女孩子家,也該尋婆家了,她的婚事,咱們又不能做主,就算在柏谷莊,也不能長待下去啊!" 慧玚壓低了聲音:"他們現在忙得很,哪裡顧得一個孩子的事?" "一個孩子,能誤他什麼事?" "昏君楊廣率武衛十萬躲在江都,置江山社稷和兆億百姓而不顧,終緻天下失控,生靈塗炭。
大隋氣數已盡,天下各路英雄無不各懷雄圖。
昨晚,我留心察看了他派來的幾位左右,個個氣宇談吐,人人皆非尋常之輩!察其言觀其色,我揣度,唐公父子很可能正在醞釀一樣什麼大事。
" "啊?莫非,唐公他們,也要乘勢作反了麼?"昙宗驚駭不已。
"天欲滅之,衆叛親離。
楊廣的作為已令天下共怨。
唐公父子不是作反,而是要發起義師!" "嗐!那還不是一個意思?師兄,這,這事可是要誅滅九族的重罪啊!你千萬不要參與其中!" "身為大丈夫,為解萬民于倒懸,救社稷于危難,若能使天下安定,百性得安,一人身死族滅,又有何足惜?更何況,慧玚已經被滅了九族,還有什麼可懼怕的?" 昙宗搖搖頭:"你我既為出家人,一心向佛,維護山門,以度心為任。
度心度生,道雖不同,卻系殊途同歸。
而一旦重歸紅塵,必然要操舊日劍弩,你剛剛還說什麼生靈塗炭,人神共怨的,我等若再參與其中,豈不又使水深火熱者雪上加霜?咱們法力不強,不能普渡衆生也罷,卻萬不可再助火上加油了。
" "師弟!你我雖為佛子,卻更是血性男兒。
師弟,傾巢之下,必無完卵。
我雖與大隋有國破族亡的血海深仇,可是,我卻并非僅僅為我北周皇室的一家一國而慮。
四海動蕩,生靈塗炭。
天下動變,寺院又怎得安然?衆僧如何靜修?你我若能乘勢而起,随唐公世民除暴安良,便是替世間萬姓降伏群魔,唯有天下四海甯靜,百姓萬民得安,你我方可潛心修行,此時入世,既可降妖除魔,又能扶濟天下,兼而弘揚祖庭道場,豈不是一樁無量功德的事?怎麼能叫雪上加霜?又怎麼成了火上加油?大不了,慧玚也公開打出山門去,請祖庭除了慧玚的單,事成了,慧玚再報祖庭;事敗了,慧玚也不連累寺院和諸僧就是了!" 昙宗默然無語,他思量的是,其實,亂世之下,小小一方道場,若無靠山,僅憑幾百名護法武僧,也是很容易被人毀掉的。
慧玚一向重情重義,此舉,也決非隻是為報一己家仇。
他想融入一方勢力,其實也有為寺院打算的一面。
然而,從古到今,宗教教徒,一旦參與到俗世王權的争逐中,最終的結果無非是兩種:要麼是使道場光大;要麼是被奇禍株連…… 唐公李氏父子是北魏、北周和大隋以來的三朝貴胄,為人寬仁好義,禮賢下士。
他若率部而起,自然一呼百應,群雄歸附。
也最有可能成為雄霸一方之主。
此時若能交結一番,對于祖庭的維護也罷、弘揚也好,自然有益。
然而,自己原是從殺人戰場之上幡然得悟才遁入空門的,早已參透了興代生死,恩怨輪回,豈肯再入軍陣、重蹈舊轍的? 隻是,唐公的二公子已幾番書信問候,誠心相邀,此番又派人來請,東京又距離不遠,若不肯前往,還必得想出一個能進能退的理由才行…… 昙宗阖目趺坐、思忖良久後,對慧玚道:"師兄,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凡天下動變之際,急于擇栖,雖可能驟得大富貴,卻往往會埋下滅門禍根。
除了上座善護師叔和大師兄志操,眼下,你我已為諸僧之長。
一舉一動,榮華損毀,勢必牽連到祖庭。
即使打出山門,仍舊還是少林弟子,諸事仍與祖庭脫不了幹系。
故而,師弟請師兄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