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花花和尚

關燈
隋開皇以前,柏谷屯這一帶的土地山林,統是前朝的幾位宇文氏王爺的封邑之地。

    柏谷塢一帶的百姓,很多是北周王公大臣家的公私奴隸和佃戶。

     開皇初年,隋文帝一道诏書,把柏谷屯附近的萬畝良田統賜予少林寺為寺田。

    佛徒以慈悲為懷,每畝地的田租定量比以往要低一到兩成,百姓的日子便開始寬松一些了。

     寺外那方浩大的曬麥場,平常衆僧用它做習武演陣的校場。

    到了夏秋兩季收獲時節,就成了寺院收租曬糧的臨時場地。

     每到納糧季節,周圍山下方圓百裡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便會車拉牛馱人挑肩扛的從四面八方趕到這裡來交納地租。

    每天天剛蒙蒙亮,麥場上便人山人海趕集一樣,場當中堆着山一般金燦燦的麥子。

    場地四周擺着收租過秤所用的大大小小的鬥、升、斛、筲之類,還有摞得齊人高的一捆捆的麻袋葦席。

     聽說耕種少林寺的寺田,佃租比别處要低,莊子裡陸陸續續來了好些逃荒的人,或托親靠友,或直接跑到寺裡來,希望能求租到幾畝寺田。

    有些沒有居身之處的佃戶,寺裡的僧人還會下山幫他們搭建茅屋。

    三十多年了,柏谷塢村子越來越大,姓氏也越來越雜了。

    年景不好時,山寺憐憫衆生,張貼露布,酌情給予減免甚至搭棚赈粥。

    百姓們有了什麼病痛甚至紅白喜事時,寺裡也會派人出面參與。

     東家和佃戶之間,百姓和寺僧之間,一直都是相幫相助的,不管彼此有了什麼事,都會相互照應。

    雖說這幾年兵亂四起,你攻我占的像拉鋸,百姓佃戶仍舊還是按約納租。

     自隋帝楊廣南巡之後,天下越發動蕩,李密所率的幾十萬義軍已經攻占了東京附近的諸多重鎮。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群雄争霸,誰的兵馬都離不開糧食的支撐。

     樹大招風。

     少林寺的執事僧們感到了日漸逼近的危機——做為東京東南一帶擁有萬畝寺田的少林寺,恐怕已經被很多眼睛瞄上了…… 未雨綢缪。

    在今年夏糧儲運中,衆僧越發小心,當天所收租糧,當晚便分兵幾路,或是直接運送到上院少林寺,上院再派人悄悄轉送到各處糧窖秘藏;或是柏谷寺衆僧連夜轉移儲藏到各處的隐秘糧窖或寺後的隐秘的山洞,飾以諸多亂石雜草加以嚴密遮掩。

     全寺的秘密糧窖分布圖,隻有上座善護、寺主志操和昙宗、慧玚等幾個主要執事僧知悉。

     這些日子,昙宗師父又率衆在後山一帶新僻了七八處的臨時秘密糧窖。

    這些糧窖統選在深山密林人迹罕至之地,派寺内可靠的弟子,先在地上挖一個口大底小的土窖,将窖底夯實,再用火燒硬,底上鋪一層砂石,砂石上再鋪以樹幹,然後墊以葦席和谷麥稭稈,再鋪上葦席,周圍仍以樹幹栅成圓欄,以囤席圈圍。

    窖四周留出可行走可起糧放糧的空地,囤内,分層堆放糧食,每層仍以圍席隔開。

    裝滿糧後,在窖口部位蓋上一層半尺多厚的谷糠麥糠,仍舊覆上草席葦席,最後用泥土密封窖口,最上面,堆以亂石砂土山草矮叢之類掩遮。

     如此,外人就是到了近前,也會以為不過是一座普通的丘地罷了。

     這樣的糧窖,每窖少則可儲幾萬十幾萬,多者可儲二三十萬斤的糧。

    而且,這種秘密倉窖,既可防火防蟲防水,又能防黴防盜,有些糧食,如大麥豆類存儲其中,可保數年不壞。

     為儲糧之事,昙宗帶領諸僧衆整整忙活了一個多月,待租糧全部平安儲藏完畢,才算松了一口氣。

     山寺外的小河水流小了一些了。

    河心祼露出一些光潔的卵石,把月光割裂得一片一片的。

     青蛙的鳴聲,使山野之夜越顯得寂靜。

     一襲黑衣從東而來,飄落在昙宗身邊。

     "師弟,唐公的二公子李世民從長安秘密回東京了。

    " "哦,是來接無瑕回去的吧?我終于可以省省心了。

    " 昙宗嘴裡這般說着,心内卻突然湧上來一陣酸楚——說實在的,這孩子真當自己是親爹了。

    可歎,一個金枝玉葉的皇家之後,幾年時間,竟然把各樣通常的農家女孩子的活計全都學會了,什麼繡花縫補,燒火做飯,放羊種菜,樣樣都做的很像回事。

    對秋奶奶,對自己更是又溫順又孝敬。

    夏天還沒過,就嚷着要為自己縫制夾襖冬袍。

    每次下山,女兒都是一口一個爹,又是噓寒問暖,又是捧茶端飯的,如今突然就要離開了,一下子叫他如何舍得?有時,連他自己都疑惑:這孩子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