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紅塵浩茫
關燈
小
中
大
秀姑還給他們師徒三人每人做了一件細布的小背心。
秀秀姑給他們帶的炸糖糕都快放馊了,師父還沒有回來。
他們兩人發現,這些日子,秀秀姑明顯消瘦了。
後來有一天,師父明嵩回來了,可是,晚上隻在寺裡待了一夜,教授并布置了覺遠一些新的醫藥功課後,第二天一早,竟帶着覺範一起下山去了。
幾天後,秀秀姑再次來到寺院,得知他們師徒兩人一同下山時,不知何故,突然當着覺遠的面,禁不住淚流滿面起來。
望着一向俏笑無慮的秀秀姑如此傷心的樣子,覺遠突然悟出來了:連着半年多以來,明嵩師父一直這樣不大回寺院,這次又突然帶着覺範一起下山,果然是在有意躲避秀秀姑! 覺遠驟然明白了兒女之情是怎麼一回事了。
不知何故,他突然覺得心内一痛——唉!秀秀姑她不知道明不明白,其實,事情也不能怪明嵩師叔,隻能怪她自己等錯了人:秀秀姑不該喜歡上一個出家的和尚…… 在山下柏谷塢秋婆婆原來的那處破敗的宅院上,昙宗和鄉親們一起,不僅已修好了兩間草屋,周圍還紮上了結結實實的籬笆院牆。
秋婆婆和覺真搬回草屋後,又在院子裡移上和種上了瓜果蔬菜,村裡的小姑娘們也送給了無瑕很多花花草草的,左鄰左舍的還送來了小雞小鴨,村裡人都愛養羊,又先後給她們抱來了四五隻小羊羔,加上小花狗也已長成大狗,看上去,熱熱和和的,已經很像個家了。
覺真随秋婆婆回到塢子裡以後,又改回了原來的名字:無瑕。
因昙宗俗姓白,無瑕從此就成了白無瑕。
秋婆婆家原是少林寺的老佃戶,打年輕時就開始供養三寶。
後來,秋婆婆的丈夫在朝廷開挖通濟渠死在水裡,大兒子、二兒子先後被征為高麗之戰的役夫,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有人說他兒子死了,有人說他被亂兵拉去做役夫了……大兒媳婦沒有孩子,等了丈夫幾年,聽說人死在外面,娘家又逼着她改了嫁。
從此秋家就隻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了。
幾年前,秋婆婆上山砍柴時摔倒,幸好遇見明嵩師父,才算撿了條老命。
雖說朝廷對陣亡遺屬有免征賦稅的诏令,可是,官府的人說秋婆婆的二兒子當了反兵,雖說她丈夫和大兒子是死于國事,也不能給她赈濟了。
秋婆婆年老體弱,加上腿疼病時常發作,不能再租田為生了。
昙宗和寺裡的衆僧原都認得她,憐她孤苦無依,破例将她收留寺中。
秋婆婆帶着無瑕回到莊上以後,寺裡的衆僧做完功課後,都會趕下山來探望她們一番,或是捎來一捆柴,或是幫着澆澆園、打打水。
村莊裡的鄉親們得知秋婆婆帶回的孫女,原是昙宗師父出家前的孤女,都打心裡愛見得很。
村裡的小姑娘也都跑來,教無瑕繡花紡線的。
家裡成天笑聲不斷。
鄉親們好不羨慕秋婆婆,都說她一生行善拜佛,雖說受了大半輩子罪,晚年平空得了這麼個天仙似的孫女,還被柏谷寺的衆僧像侍奉親娘一樣照顧,真是菩薩顯靈了。
自從師妹和秋婆婆離開山寺,覺範也跟着明嵩師父下山以後,覺遠突然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孤獨。
當初,師妹撿回的那隻瘸腿小花狗,眼下已經長成了一隻漂亮的大花狗了,如今也随秋婆婆和師妹下了山,成了祖孫兩人看家守院的忠實護衛。
覺遠每次到莊上探望秋婆婆和師妹時,大花狗大老遠地就能聽出是他的腳步聲,一早就在籬笆牆裡又是跳又是叫的。
有時秋婆婆和師妹門開得慢一步,它竟能一躍而跳出半人多高的籬笆,跑出來迎接他。
師妹的頭發眼下已經蓄長了,穿着一件碎花的小襦襖,青布鑲邊的寬腳褲,臉色越來越紅潤,人也越發明眸皓齒了。
昔日那個瘦小可憐的小啞巴師弟,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天上的仙女一般好看了。
師父這段日子因忙着寺裡收佃租的事,顧不着下山照顧師妹和秋婆婆。
覺遠便遵師父的囑咐,每隔三兩天便要下山一趟,或是幫着把缸裡的水打滿,或是打些山柴送到家裡。
師妹一下變得愛說愛笑了,現在,她不僅叫昙宗"爹",甚至也直呼覺遠和覺範兩人為大哥、二哥了。
人又聰明又勤快,跟着秋婆婆和村裡的閨女們學會了繡花紡線、種菜做飯,還親手為師父和覺遠縫衣做鞋的。
剛剛還在初夏,便和婆婆商量要給爹縫棉袍,要給哥做夾襖的事來。
從記事起就成了孤兒當了和尚的覺遠,不知何故,心下竟開始依戀起這個世俗的"家"來。
隔幾天不下山,覺得便有些怅然若失的。
而每次下山,家裡的師妹一聽到大花狗的叫聲,便會跑出屋來,站在小路上翹首以待;每次他一到來,便歡天喜地的,好像久别重逢似的。
而且隻要覺遠一回來,便要留他在家裡用飯,變着花樣讓給覺遠做飯:素餃子啦,烙油餅啦,豆腐幹炸醬面啦。
師妹愛看覺遠吃飯的模樣。
一面看着他吃飯,一面說爹怎麼着,哥怎麼着,奶奶怎麼着,聽得覺遠心裡熱熱的,眼裡也熱熱的,直想流淚…… 每當離開時,他也感到,師妹那雙碧潭似的眸子裡流露出的無言的依戀…… 日子久了,覺遠開始發現:每當他再來看望秋婆婆和師妹時,師妹那雙笑意盈盈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地望着他的時候,不知何故,他竟開始感到有些心慌意亂起來,好像不敢再直視師妹那雙深碧的
秀秀姑給他們帶的炸糖糕都快放馊了,師父還沒有回來。
他們兩人發現,這些日子,秀秀姑明顯消瘦了。
後來有一天,師父明嵩回來了,可是,晚上隻在寺裡待了一夜,教授并布置了覺遠一些新的醫藥功課後,第二天一早,竟帶着覺範一起下山去了。
幾天後,秀秀姑再次來到寺院,得知他們師徒兩人一同下山時,不知何故,突然當着覺遠的面,禁不住淚流滿面起來。
望着一向俏笑無慮的秀秀姑如此傷心的樣子,覺遠突然悟出來了:連着半年多以來,明嵩師父一直這樣不大回寺院,這次又突然帶着覺範一起下山,果然是在有意躲避秀秀姑! 覺遠驟然明白了兒女之情是怎麼一回事了。
不知何故,他突然覺得心内一痛——唉!秀秀姑她不知道明不明白,其實,事情也不能怪明嵩師叔,隻能怪她自己等錯了人:秀秀姑不該喜歡上一個出家的和尚…… 在山下柏谷塢秋婆婆原來的那處破敗的宅院上,昙宗和鄉親們一起,不僅已修好了兩間草屋,周圍還紮上了結結實實的籬笆院牆。
秋婆婆和覺真搬回草屋後,又在院子裡移上和種上了瓜果蔬菜,村裡的小姑娘們也送給了無瑕很多花花草草的,左鄰左舍的還送來了小雞小鴨,村裡人都愛養羊,又先後給她們抱來了四五隻小羊羔,加上小花狗也已長成大狗,看上去,熱熱和和的,已經很像個家了。
覺真随秋婆婆回到塢子裡以後,又改回了原來的名字:無瑕。
因昙宗俗姓白,無瑕從此就成了白無瑕。
秋婆婆家原是少林寺的老佃戶,打年輕時就開始供養三寶。
後來,秋婆婆的丈夫在朝廷開挖通濟渠死在水裡,大兒子、二兒子先後被征為高麗之戰的役夫,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有人說他兒子死了,有人說他被亂兵拉去做役夫了……大兒媳婦沒有孩子,等了丈夫幾年,聽說人死在外面,娘家又逼着她改了嫁。
從此秋家就隻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了。
幾年前,秋婆婆上山砍柴時摔倒,幸好遇見明嵩師父,才算撿了條老命。
雖說朝廷對陣亡遺屬有免征賦稅的诏令,可是,官府的人說秋婆婆的二兒子當了反兵,雖說她丈夫和大兒子是死于國事,也不能給她赈濟了。
秋婆婆年老體弱,加上腿疼病時常發作,不能再租田為生了。
昙宗和寺裡的衆僧原都認得她,憐她孤苦無依,破例将她收留寺中。
秋婆婆帶着無瑕回到莊上以後,寺裡的衆僧做完功課後,都會趕下山來探望她們一番,或是捎來一捆柴,或是幫着澆澆園、打打水。
村莊裡的鄉親們得知秋婆婆帶回的孫女,原是昙宗師父出家前的孤女,都打心裡愛見得很。
村裡的小姑娘也都跑來,教無瑕繡花紡線的。
家裡成天笑聲不斷。
鄉親們好不羨慕秋婆婆,都說她一生行善拜佛,雖說受了大半輩子罪,晚年平空得了這麼個天仙似的孫女,還被柏谷寺的衆僧像侍奉親娘一樣照顧,真是菩薩顯靈了。
自從師妹和秋婆婆離開山寺,覺範也跟着明嵩師父下山以後,覺遠突然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孤獨。
當初,師妹撿回的那隻瘸腿小花狗,眼下已經長成了一隻漂亮的大花狗了,如今也随秋婆婆和師妹下了山,成了祖孫兩人看家守院的忠實護衛。
覺遠每次到莊上探望秋婆婆和師妹時,大花狗大老遠地就能聽出是他的腳步聲,一早就在籬笆牆裡又是跳又是叫的。
有時秋婆婆和師妹門開得慢一步,它竟能一躍而跳出半人多高的籬笆,跑出來迎接他。
師妹的頭發眼下已經蓄長了,穿着一件碎花的小襦襖,青布鑲邊的寬腳褲,臉色越來越紅潤,人也越發明眸皓齒了。
昔日那個瘦小可憐的小啞巴師弟,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天上的仙女一般好看了。
師父這段日子因忙着寺裡收佃租的事,顧不着下山照顧師妹和秋婆婆。
覺遠便遵師父的囑咐,每隔三兩天便要下山一趟,或是幫着把缸裡的水打滿,或是打些山柴送到家裡。
師妹一下變得愛說愛笑了,現在,她不僅叫昙宗"爹",甚至也直呼覺遠和覺範兩人為大哥、二哥了。
人又聰明又勤快,跟着秋婆婆和村裡的閨女們學會了繡花紡線、種菜做飯,還親手為師父和覺遠縫衣做鞋的。
剛剛還在初夏,便和婆婆商量要給爹縫棉袍,要給哥做夾襖的事來。
從記事起就成了孤兒當了和尚的覺遠,不知何故,心下竟開始依戀起這個世俗的"家"來。
隔幾天不下山,覺得便有些怅然若失的。
而每次下山,家裡的師妹一聽到大花狗的叫聲,便會跑出屋來,站在小路上翹首以待;每次他一到來,便歡天喜地的,好像久别重逢似的。
而且隻要覺遠一回來,便要留他在家裡用飯,變着花樣讓給覺遠做飯:素餃子啦,烙油餅啦,豆腐幹炸醬面啦。
師妹愛看覺遠吃飯的模樣。
一面看着他吃飯,一面說爹怎麼着,哥怎麼着,奶奶怎麼着,聽得覺遠心裡熱熱的,眼裡也熱熱的,直想流淚…… 每當離開時,他也感到,師妹那雙碧潭似的眸子裡流露出的無言的依戀…… 日子久了,覺遠開始發現:每當他再來看望秋婆婆和師妹時,師妹那雙笑意盈盈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地望着他的時候,不知何故,他竟開始感到有些心慌意亂起來,好像不敢再直視師妹那雙深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