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妙藥羅漢
關燈
小
中
大
打闆聲剛響過,明嵩先到覺遠覺範的大寮舍,告訴哥兒倆他今天要下山分别到金墉和含嘉城一趟,命兩人在家背誦他布置下的藥方後,也不讓兩人送,背着藥囊便匆匆下山了。
趕到金墉給鄭老伯換了膏藥,用了午齋後,便匆匆一路往西,朝含嘉城趕,路過柏谷屯時,天已經後晌時分了。
走到屯子裡,他不覺擡起頭,望了望街西那邊,一顆心不禁咚咚地急跳起來。
他忙令自己沉住,一面走,一面默默持号:阿彌陀佛…… 屯子裡,不時有熟人和他打招呼。
秀秀家斜對過的那棵大榆上,這個季節,榆錢已落盡,滿樹綠葉。
樹下的破石磙仍舊還豎在老地方。
明嵩腳下的步子踉跄了一下,兩手緊抓藥囊背帶,不覺加快了步子。
待走到十字街口時,卻拐了一個彎兒,匆匆繞到另一個小巷子裡。
這樣,雖說繞得遠了,卻繞過了秀秀家的門前。
縱是這般,他還是隐隐聽見秀秀家的大黃狗急切的扒門聲和嗚嗚聲。
大黃是條極有靈性的狗。
秀秀說,每次,隻要他一進屯子,大黃便會在院内又竄又跳…… 唉! 那狗,那家,那棵大榆樹,家裡的小豆腐磨,院中的紅棗樹,鳳仙花,秀秀那雙俏笑的眼睛…… 明嵩的眼睛一熱、心裡一酸…… 拐到這條路上,秀秀就算聽到大黃的扒門,出門察看動靜時,也不會看到他了。
他和秀秀的相識,是幾年前三月中旬一天過午時分—— 那天,他到白馬寺朝山返回少林寺的途中,路過柏谷屯時,身上的僧衣也已被汗水溻濕了大半邊,肚子餓得已經咕咕叫了。
他擡頭看看天,天已過了午,頭頂的日頭正毒。
雖說出門時,他随身帶有幹糧,可是剛才在屯子外的路邊一處大楊樹蔭下歇腳時,剛剛掏出随身帶的餅子啃了一口,迎面就走過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老婆婆一聲不吭站在那裡,兩眼直瞪瞪地看着他的餅子。
他怔了怔,雙手捧着,把手中的餅子遞給了老婆婆。
老婆婆接過餅子,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時竟被噎着,又伸脖子又咳嗽的。
明嵩忙把随身攜帶的水葫蘆也捧給了她。
老婆婆就着水吃着餅子,一直把水葫蘆喝了個底兒朝天。
明嵩告别老婆婆,待走到屯子時,自己的肚子已餓得難受,喉嚨也幹得起火了。
雖說做為出家的僧人,明嵩随身也帶有化緣所用的三衣一缽,可是,明嵩天性腼腆,不到萬不得已,甯肯忍受一時饑渴,也不肯去打擾施主、沿門化緣的。
這樣,正燥渴饑餓難耐之時,一擡頭,忽見路邊有一棵大榆樹,樹上結着一串一串的榆錢。
榆錢既解渴又充饑,何不爬上樹去捋些來吃? 明嵩成日采藥,爬高上低倒也算是拿手。
他左右瞅瞅,因這兩年天下有些不安靜,屯子裡各樣生意都是冷冷清清的,家家也都是關門閉戶的。
見左右無人,明嵩抱着樹幹,蹭蹭幾下子便蹿到了樹上。
靠下面樹枝上的榆錢已經被人摘得光秃秃的了,明嵩攀到高處,雖說榆錢兒已經有些老了,吃着有些墊牙,多嚼幾下,畢竟還是能充些饑。
明嵩一面捋着榆錢兒往嘴裡填,一面又往衣袋裡塞了幾把。
心想,從屯子到少林寺還有幾十裡的路呢,好歹有這兩口袋的榆錢兒墊底,路上再灌些河水在水葫蘆裡,差不多就能撐到家了。
他吃了些榆錢,摸摸口袋,眼瞅着四下無人,便開始往樹下挪。
哪裡料到,在離地還差三四尺那時,不知怎麼回事,隻聽得背後的僧衣"撕拉"一聲! 明嵩吃了一驚,扭着臉往下一瞅:不知從哪裡跑來了一隻大黃狗,守在樹下,朝着他又是竄又是跳地,還低聲嗚嗚地威脅着。
他吓得急忙又往上爬了兩爬,爬到大黃狗使勁竄也夠不着的地方,再往下一低頭,忽見背後有兩片僧衣随風一吹,竟然給翻到前面來了! 糟啦!剛才,自己的僧袍竟被那狗東西從一撕兩半了! 明嵩一隻手抱着樹,另一隻手朝後背摸了摸:還好,一點也不疼。
看來,這狗東西隻是撕爛了他的僧袍,倒也沒有咬到他的皮肉。
他趴在樹上朝下看着,那大黃狗又拚命往上竄了幾竄,見夠不着他,便蹲在樹下,仰着臉朝上瞅着他,也不大聲狂叫,隻是滿嘴嗚嗚地低吼着,有些恫吓他的意思。
其實,明嵩在習武多年,莫說對付一隻狗,就是對付一兩隻狼也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他心裡有鬼:誰讓自己偷捋人家的榆錢兒呢?想必,這棵榆樹是它們家的。
再說了,武功雖可以用來打狼,卻是不能打有主兒的狗的。
他趴在樹上小聲喝斥着,試圖吓走那狗:"咄!去!去!" 那狗不僅一動不動,居然還周周正正地坐在那裡,得意地搖起尾巴來。
明嵩看它的意思是要和自己镖上了,他爬在半樹腰上,阖着眼,口中默念:"阿彌陀佛!狗兒啊,我若和你前世真有什麼冤業,你已經撕了我的衣服,我也不怪你了,趁着這會兒沒人,冤家啊,你行行好,趕快離開,讓我下樹去吧!" 不想,那狗仍舊一動不動地
趕到金墉給鄭老伯換了膏藥,用了午齋後,便匆匆一路往西,朝含嘉城趕,路過柏谷屯時,天已經後晌時分了。
走到屯子裡,他不覺擡起頭,望了望街西那邊,一顆心不禁咚咚地急跳起來。
他忙令自己沉住,一面走,一面默默持号:阿彌陀佛…… 屯子裡,不時有熟人和他打招呼。
秀秀家斜對過的那棵大榆上,這個季節,榆錢已落盡,滿樹綠葉。
樹下的破石磙仍舊還豎在老地方。
明嵩腳下的步子踉跄了一下,兩手緊抓藥囊背帶,不覺加快了步子。
待走到十字街口時,卻拐了一個彎兒,匆匆繞到另一個小巷子裡。
這樣,雖說繞得遠了,卻繞過了秀秀家的門前。
縱是這般,他還是隐隐聽見秀秀家的大黃狗急切的扒門聲和嗚嗚聲。
大黃是條極有靈性的狗。
秀秀說,每次,隻要他一進屯子,大黃便會在院内又竄又跳…… 唉! 那狗,那家,那棵大榆樹,家裡的小豆腐磨,院中的紅棗樹,鳳仙花,秀秀那雙俏笑的眼睛…… 明嵩的眼睛一熱、心裡一酸…… 拐到這條路上,秀秀就算聽到大黃的扒門,出門察看動靜時,也不會看到他了。
他和秀秀的相識,是幾年前三月中旬一天過午時分—— 那天,他到白馬寺朝山返回少林寺的途中,路過柏谷屯時,身上的僧衣也已被汗水溻濕了大半邊,肚子餓得已經咕咕叫了。
他擡頭看看天,天已過了午,頭頂的日頭正毒。
雖說出門時,他随身帶有幹糧,可是剛才在屯子外的路邊一處大楊樹蔭下歇腳時,剛剛掏出随身帶的餅子啃了一口,迎面就走過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老婆婆一聲不吭站在那裡,兩眼直瞪瞪地看着他的餅子。
他怔了怔,雙手捧着,把手中的餅子遞給了老婆婆。
老婆婆接過餅子,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時竟被噎着,又伸脖子又咳嗽的。
明嵩忙把随身攜帶的水葫蘆也捧給了她。
老婆婆就着水吃着餅子,一直把水葫蘆喝了個底兒朝天。
明嵩告别老婆婆,待走到屯子時,自己的肚子已餓得難受,喉嚨也幹得起火了。
雖說做為出家的僧人,明嵩随身也帶有化緣所用的三衣一缽,可是,明嵩天性腼腆,不到萬不得已,甯肯忍受一時饑渴,也不肯去打擾施主、沿門化緣的。
這樣,正燥渴饑餓難耐之時,一擡頭,忽見路邊有一棵大榆樹,樹上結着一串一串的榆錢。
榆錢既解渴又充饑,何不爬上樹去捋些來吃? 明嵩成日采藥,爬高上低倒也算是拿手。
他左右瞅瞅,因這兩年天下有些不安靜,屯子裡各樣生意都是冷冷清清的,家家也都是關門閉戶的。
見左右無人,明嵩抱着樹幹,蹭蹭幾下子便蹿到了樹上。
靠下面樹枝上的榆錢已經被人摘得光秃秃的了,明嵩攀到高處,雖說榆錢兒已經有些老了,吃着有些墊牙,多嚼幾下,畢竟還是能充些饑。
明嵩一面捋着榆錢兒往嘴裡填,一面又往衣袋裡塞了幾把。
心想,從屯子到少林寺還有幾十裡的路呢,好歹有這兩口袋的榆錢兒墊底,路上再灌些河水在水葫蘆裡,差不多就能撐到家了。
他吃了些榆錢,摸摸口袋,眼瞅着四下無人,便開始往樹下挪。
哪裡料到,在離地還差三四尺那時,不知怎麼回事,隻聽得背後的僧衣"撕拉"一聲! 明嵩吃了一驚,扭着臉往下一瞅:不知從哪裡跑來了一隻大黃狗,守在樹下,朝着他又是竄又是跳地,還低聲嗚嗚地威脅着。
他吓得急忙又往上爬了兩爬,爬到大黃狗使勁竄也夠不着的地方,再往下一低頭,忽見背後有兩片僧衣随風一吹,竟然給翻到前面來了! 糟啦!剛才,自己的僧袍竟被那狗東西從一撕兩半了! 明嵩一隻手抱着樹,另一隻手朝後背摸了摸:還好,一點也不疼。
看來,這狗東西隻是撕爛了他的僧袍,倒也沒有咬到他的皮肉。
他趴在樹上朝下看着,那大黃狗又拚命往上竄了幾竄,見夠不着他,便蹲在樹下,仰着臉朝上瞅着他,也不大聲狂叫,隻是滿嘴嗚嗚地低吼着,有些恫吓他的意思。
其實,明嵩在習武多年,莫說對付一隻狗,就是對付一兩隻狼也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他心裡有鬼:誰讓自己偷捋人家的榆錢兒呢?想必,這棵榆樹是它們家的。
再說了,武功雖可以用來打狼,卻是不能打有主兒的狗的。
他趴在樹上小聲喝斥着,試圖吓走那狗:"咄!去!去!" 那狗不僅一動不動,居然還周周正正地坐在那裡,得意地搖起尾巴來。
明嵩看它的意思是要和自己镖上了,他爬在半樹腰上,阖着眼,口中默念:"阿彌陀佛!狗兒啊,我若和你前世真有什麼冤業,你已經撕了我的衣服,我也不怪你了,趁着這會兒沒人,冤家啊,你行行好,趕快離開,讓我下樹去吧!" 不想,那狗仍舊一動不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