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關燈
小
中
大
事雖以“皆大歡喜”而“略帶遺憾”地收場,但作者對曾着力塑造的巫雲絹、紅鳳的歸宿,未能清楚交代,而“牯老”對“黃元”不但器重、疼愛,甚至還有過口頭上的“承諾”;對妙手空空兒羅集也有允諾,結果卻“一走了之”,不免令人遺憾。
台、港武俠小說,雖曾營造出空前的風光和盛況,但它被學界重視、研讨、評析,卻是近幾年的事。
而學者、專家們,有的信奉西方理論,有的執着傳統觀點,評論文字雖多,仍是仁智互見。
即以慕容美為例,《風雲榜》是他早期的成名代表作,名評論家葉洪生先生就認為他博涉“文史掌故”,能“一空依傍,能近取譬”,而許為“迫至今世,除香港金庸天才高妙,能兼得雅、俗共賞之趣外,台灣唯有慕容美左右逢源,兩者兼擅,不讓金庸專美于前”。
葉先生尤其稱許慕容美者,是寫到書中涉及的名勝古迹,都能“引經據典”地寫出“山川形勢及曆史沿革”,并能适時、因人、因地引用古人詩詞賦章,來加深讀者的印象。
如以此為評析标準,則《燭影搖紅》也應屬上上之作,因為“書中人物”每到一地一處,作者都也“引經據典”考證一番,也借“書中人物”吟詠古人名句。
凡此,足以證明作者的确是“腹笥甚豐”,肚裡裝滿了經、史、子、集,能夠“出口成章”。
事實也确實如此。
試看第三十四章《警訊頻傳》裡,葛品揚仿師父筆迹,代寫給冷心韻的那封信 “……公烈自慚德薄能鮮,以緻孤鴻北渡,勞燕東飛。
中宵枕畔,半夜燈前,壯懷未已,繞室長籲!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夫人驚才絕代,愧我白首須眉,念雲出無心,合鏡有意,同裘恩愛,豈可忘懷?……” 這封信寫得不僅文筆雅清,情意更是真摯。
放眼台、港武俠文壇,能揮灑這種驕骊雅文的還真找不出幾位。
《燭影搖紅》中的人物,如慕品揚、龍門棋士古今同、小棋士趙冠、醫聖毒王司徒求、老毒物司馬浮、妙手空空兒羅集、巫雲絹、藍家風、五鳳幫的“鳳”、“鷹”,幾乎人人都精擅“易容”術。
古時的易容術精緻、神妙到什麼程度姑且不論,但也絕不是人人都擅長,何況即使精于此道,但面對的皆非“泛泛之輩”的高人,又豈有看不穿的道理? 武俠小說中的“易容”,偶一為之,尚具“神來之筆”的新奇,用濫了,反倒“不足為奇”了。
三、聯想到寫作上的兩個問題 (一)寫稿與寫書 台、港,尤其台灣,以筆者編副刊三十年的經驗,體會出武俠小說有“寫稿”、“寫書”的不同。
在報紙連載的,可稱為“寫稿”。
由于報上每天要刊用一千多字,而幾位名家又不可能“整部”寫完再送報社,多半都是逐日寫一篇。
這種寫作方式有其優點,就是在每天的千把字之内,必須弄點“小高xdx潮”,賣點“小關子”,讓讀者“看了還想再看下去”。
總括起來說,這種寫法優在“緊湊”,“廢話不能多”。
寫給出版社印書發行的,可名之謂“寫書”。
在武俠全盛期,“寫書”的作者,隻需把“開頭”的第一章寫得“動人”、“緊湊”、“緊張”,就一定會被出版商接受,接受之後,作者就可盡情揮灑了。
如果作者善于賣弄才華,或是喜歡“拖”一點,一段形容、解說就可能寫上一兩萬字。
這一兩萬字印在書裡,翻上十頁八頁就過去了,而如果這本小說在報上連載就糟了。
試想,一段冗長的描寫、解說,分成十天、半月一段一段地刊出,那還有什麼“情節”和“高xdx潮”? 慕容美的《燭影搖紅》,總體上看,都能做到情節緊湊、懸念疊起、跌宕有緻;當然,個别章節也有上述毛病,但唯其“個别”,故整部書仍可入“精品”之列。
(二)可以新,但不能太新 随着天體的運行,什麼都在變,武俠小說不僅作者在變,其實讀者也在變。
自有古龍的“新派武俠”之出,“新”就成了話題。
“新”指的比較廣泛,它包括了寫作文體、結構、技巧,涵容了思想、價值觀的表達以及遣詞、用字;而這些“新”必須能和諧地融入而不被排斥。
如果寫“武松”,說他在“獅子樓”掏出左輪手槍,就新得離譜了。
在《燭影搖紅》第五章《靜雅山莊》裡,有一段奇怪的描寫 巫雲絹以手指在慕品揚膝蓋上畫了一個“?”,然後目注慕品揚,疑訝而迫切地等候回答。
現代的讀者,任何人都能了解“?”是“問号”,但慕品揚的時代,絕不會有人懂得使用這個“?”。
您說是嗎? 看完《燭影搖紅》,發現了一點關連到寫作上的問題,一并寫出來供參考。
胡正群——
台、港武俠小說,雖曾營造出空前的風光和盛況,但它被學界重視、研讨、評析,卻是近幾年的事。
而學者、專家們,有的信奉西方理論,有的執着傳統觀點,評論文字雖多,仍是仁智互見。
即以慕容美為例,《風雲榜》是他早期的成名代表作,名評論家葉洪生先生就認為他博涉“文史掌故”,能“一空依傍,能近取譬”,而許為“迫至今世,除香港金庸天才高妙,能兼得雅、俗共賞之趣外,台灣唯有慕容美左右逢源,兩者兼擅,不讓金庸專美于前”。
葉先生尤其稱許慕容美者,是寫到書中涉及的名勝古迹,都能“引經據典”地寫出“山川形勢及曆史沿革”,并能适時、因人、因地引用古人詩詞賦章,來加深讀者的印象。
如以此為評析标準,則《燭影搖紅》也應屬上上之作,因為“書中人物”每到一地一處,作者都也“引經據典”考證一番,也借“書中人物”吟詠古人名句。
凡此,足以證明作者的确是“腹笥甚豐”,肚裡裝滿了經、史、子、集,能夠“出口成章”。
事實也确實如此。
試看第三十四章《警訊頻傳》裡,葛品揚仿師父筆迹,代寫給冷心韻的那封信 “……公烈自慚德薄能鮮,以緻孤鴻北渡,勞燕東飛。
中宵枕畔,半夜燈前,壯懷未已,繞室長籲!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夫人驚才絕代,愧我白首須眉,念雲出無心,合鏡有意,同裘恩愛,豈可忘懷?……” 這封信寫得不僅文筆雅清,情意更是真摯。
放眼台、港武俠文壇,能揮灑這種驕骊雅文的還真找不出幾位。
《燭影搖紅》中的人物,如慕品揚、龍門棋士古今同、小棋士趙冠、醫聖毒王司徒求、老毒物司馬浮、妙手空空兒羅集、巫雲絹、藍家風、五鳳幫的“鳳”、“鷹”,幾乎人人都精擅“易容”術。
古時的易容術精緻、神妙到什麼程度姑且不論,但也絕不是人人都擅長,何況即使精于此道,但面對的皆非“泛泛之輩”的高人,又豈有看不穿的道理? 武俠小說中的“易容”,偶一為之,尚具“神來之筆”的新奇,用濫了,反倒“不足為奇”了。
三、聯想到寫作上的兩個問題 (一)寫稿與寫書 台、港,尤其台灣,以筆者編副刊三十年的經驗,體會出武俠小說有“寫稿”、“寫書”的不同。
在報紙連載的,可稱為“寫稿”。
由于報上每天要刊用一千多字,而幾位名家又不可能“整部”寫完再送報社,多半都是逐日寫一篇。
這種寫作方式有其優點,就是在每天的千把字之内,必須弄點“小高xdx潮”,賣點“小關子”,讓讀者“看了還想再看下去”。
總括起來說,這種寫法優在“緊湊”,“廢話不能多”。
寫給出版社印書發行的,可名之謂“寫書”。
在武俠全盛期,“寫書”的作者,隻需把“開頭”的第一章寫得“動人”、“緊湊”、“緊張”,就一定會被出版商接受,接受之後,作者就可盡情揮灑了。
如果作者善于賣弄才華,或是喜歡“拖”一點,一段形容、解說就可能寫上一兩萬字。
這一兩萬字印在書裡,翻上十頁八頁就過去了,而如果這本小說在報上連載就糟了。
試想,一段冗長的描寫、解說,分成十天、半月一段一段地刊出,那還有什麼“情節”和“高xdx潮”? 慕容美的《燭影搖紅》,總體上看,都能做到情節緊湊、懸念疊起、跌宕有緻;當然,個别章節也有上述毛病,但唯其“個别”,故整部書仍可入“精品”之列。
(二)可以新,但不能太新 随着天體的運行,什麼都在變,武俠小說不僅作者在變,其實讀者也在變。
自有古龍的“新派武俠”之出,“新”就成了話題。
“新”指的比較廣泛,它包括了寫作文體、結構、技巧,涵容了思想、價值觀的表達以及遣詞、用字;而這些“新”必須能和諧地融入而不被排斥。
如果寫“武松”,說他在“獅子樓”掏出左輪手槍,就新得離譜了。
在《燭影搖紅》第五章《靜雅山莊》裡,有一段奇怪的描寫 巫雲絹以手指在慕品揚膝蓋上畫了一個“?”,然後目注慕品揚,疑訝而迫切地等候回答。
現代的讀者,任何人都能了解“?”是“問号”,但慕品揚的時代,絕不會有人懂得使用這個“?”。
您說是嗎? 看完《燭影搖紅》,發現了一點關連到寫作上的問題,一并寫出來供參考。
胡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