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母子相見如陌路
關燈
小
中
大
流火铄金,驕陽遍野。
秋老虎的餘威,強似六月三庚。
川南道上,正午方過,農夫在鳴蟬高柳之下,昏昏欲睡,行人亦都暫息郐程,以緻一條官道之上,幾乎人馬絕迹。
一陣清脆蹄聲,翻起丈許黃塵,塵影中一騎銀面玉蹄的大宛名馬,馬上是一位身穿藍綢長衫的少年,馬後拴着一個包裹,看他在烈日下走得如此之急,而且帶着行李,顯然是遠途而來有急事要辦。
不一會進了鎮甸,少年在路旁一家飯鋪,下馬打尖。
那少年滿頭灰土,但這熱得狗兒不住喘氣的天氣,他隻不過額上才有幾粒汗珠,顯見得内家功夫已至超凡絕頂的地步,才能寒暑不侵,行所無事。
洗臉喝茶,等侯做飯之間,聞得陣陣異香,中人欲醉,少年不由奇怪,問旁邊桌上的客人道:“請問兄台,可曾聞到是什麼氣味?” 那客人哈哈大笑,說道:“你這小哥兒真有趣,連糟香都聞不出來?” 少年臉一紅,再聞一聞,果然撲鼻的酒味,他不會飲酒,因而這一陣陣糟香,薰得他有些暈陶陶了。
少年又問道:“請問這裡是什麼所在,何以糟香如此之烈?” 那客人答道:“這是白少鎮,号稱川省第二大鎮,以釀酒聞名,家家饒禍,你說糟香烈不烈烈?” 少年恍然大,謝了指教。
用罷午膳,也不休息,即行跨馬上路。
這白沙鎮确不愧川省第二大鎮之稱,差不多縣城的比不上它。
少年因一陣陣糟香薰得頭腦昏沉,因而越過市鎮,便即加上一鞭,那匹名駒如勁矢離弦般,往西狂奔! 不一會糟香已遠,少年口卻有些渴了,遙見一片松林,暫且歇腳。
那知松林内一條清溪,清如明鏡,大喜過望,牽馬就飲以後,自己也用雙手掬水,喝了一飽。
溪旁松下,清風徐來,嘉陰匝地,對着這一處清涼世界,少年有些舍不得走,且坐下來在風塵征途中,細為領略—番逸趣。
少年息了一會,又想起心事,從身上摸出一張柬帖來看,柬帖上寫道:“長江萬裡。
延津劍合。
逢白而止。
摳衣拜佛。
” 字谕祈煥藝,速往川南,細心尋訪,當有奇遇,此非戲侮,切勿等閑視之。
天末——鶴白。
這少年——祈煥藝,正為此柬帖,才有長途跋涉的川南之行。
大約半月前,長安安平镖局,黑夜有人投柬,封套寫的是“煩轉祈煥藝親啟”。
安平镖局掌櫃“銀槍神臂”胡勝魁,立即派遣快馬,将此柬帖送至南山“諸葛醫爐”。
此時,諸葛湘青已先動身到她師父潘七姑那裡,祈煥藝亦正打點行裝,準備早山回山,怕師父有甚吩咐差遣,好早早辦完,從容赴武當掌門人鶴年子的重陽之約。
接到柬帖,祈煥藝向諸葛玉堂請教。
諸葛大俠指示: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他在離中秋之期,尚有四十天,不妨繞道川南一行。
祈煥藝心想:如有奇遇,要看看此奇遇到底是什麼?若是有人戲侮,也要看看何人戲侮?少年好奇,遂即欣然上路。
來此已是第二十二天了,一路毫無線索可尋,心想:川南如此之大,何處找此“奇遇”?不覺有些心灰意懶。
就這時,玉磐一聲,随風飄送,在這松林清溪之間,令人清心去欲,萬念皆空。
祈煥藝因柬帖上有“摳衣拜佛”的話,所以一路行來,凡遇庵觀寺院,皆不肯錯過,此時聽得磐聲清越,便尋聲而往。
他牽着馬,沿着溪邊,走不多遠,隻見竹林中露出石塔一角,近前一看,乃是一座尼庵。
祈煥藝将白馬絲缰往鞍上一搭,取下馬後行李,信步往庵中走去,進了大殿,隻見上供一尊觀音大士,左右善才、龍女,塑得寶相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祈煥藝躬下拜,默祝早日尋親得遇。
然後站起身來,隻見大殿一角,一張方桌,對坐兩個中年尼姑,一個穿藍,一個穿白,保攤一卷經文,正在午課。
磐聲清楚,梵音朗朗,十分虔誠。
靠上首穿白那一個,見祈煥藝拜佛已罷,逡巡欲去,便站起身來,雙手合十,說道:“施主,可是遠路經過?烈日當空,且請稍坐待茶。
” 這時另一個穿藍的剛好一卷經念罷,端了椅子過來,祈煥藝謝過一聲,放下行李,暫且歇腳,穿藍的那尼姑仍管自己去做功課。
最先招呼的尼姑往裡走去,想是去張羅茶水,背影月白僧衣飄拂,祈煥藝猛地心裡一動,說道:“師太請留步!” 穿白的那尼姑回轉身來,祈煥藝問道:“請問寶庵喚什麼名字?師主号怎麼稱呼?” 那尼姑答道:“貧尼法名水鏡,小庵因為供的觀音大士,所以稱做白衣庵!” 這—說,祈煥藝恍然大悟,柬帖上那四句話,每句第二字串聯綴在一起,暗藏“江津白衣”四字,這裡屬江津縣地界,“逢白而止”這“白”字指“白沙鎮”固然可通,指“白衣庵?” 因為過于驚喜,他一時倒說不出話來,喃喃自語道:“莫非我祈煥藝的奇遇,就應在這白衣庵?” 水鏡一聽這話,臉色大為驚詫,問道:“施主貴姓?” 祈煥藝道:“敝姓祈,中州開封府人氏。
” 水鏡接口道:“莫非是開封府南門外祈總家二房的少爺?” 祈煥藝大驚道:“師太由何得知,莫非……” 水鏡悲喜交集的說道:“我俗家姓水,與你母親,還有綢緞楊家的嫂子,都是閨中好友。
” 祈煥藝既失望又高興,失望的是這水鏡并非自己母親,高興的是又遇到了一位母親的閨中好友,柬帖上所說的奇遇,莫非要從這位水鏡師太身上找到着落? 這時,水鏡又說道:“尼庵禅房,不容外客,小施主情形不同,且請裡面待茶細談。
” 說罷,當先領路,來至一個花木扶疏的偏院,禅房之内香繞旃檀,纖塵不染,水鏡送上香茗,擺出素果,招待吸其周到。
無奈祈煥藝無心食用,但滿肚子的話,卻又不知從何處說起?隻好草草将習藝報仇等等經過,大略一叙,然後說道: “現下小侄所苦者,走遍天涯,不知慈親何處?望求師太慈悲,指點迷津。
” 水鏡緩緩答道:“施主訪親報仇,一片孝心,貧尼也曾略有所聞。
至于令堂,施主可以放心,目下平安無恙。
” 這幾句話聽得祈煥藝心花怒放,急急問道:“家母現在何:處?師太快些見告。
” 水鏡搖搖頭說道:“這就不知道了。
令堂居無定處,還是一個月前,路過見訪,此的即無消息。
” 祈煥藝嗒然苦喪,但轉眼間精神又已振奮,心想隻要母親在世,不管天地多寬,立志去找,總能如願。
那水鏡慈眉一低,單掌當胸,朗朗說道:“施主報仇之事,令堂也曾約略提及,聽她語氣,不以為然。
她說:江湖冤孽,恩仇難分,施主獨子單傳,應以祖宗香煙為重,豈可以千金之軀,甘冒兇險?萬一失足,祈家絕後,恐怕令尊在九泉之下,亦不瞑目。
施主純孝天成,應該仰體親心才是。
以貧尼之見,佛家最重因果,前世業,今世完,彼此撒手,一了百了,一塵不染,萬法皆空,何等幹淨!不知施主能種此善因否?” 祈煥藝眼含珠淚,稽首說道:“家母訓誨,自然該聽,師太指點,更是透澈,不過人非木石,血海深仇,片刻難忘,若蒙蒼天垂憐,能見得家母一面,問明元兇,以小侄在‘剪雲小築’之所苦學,手刃親仇,尚非無望。
多謝師太見告,小侄就此告辭,異日有緣,再來請安。
” 說罷,站起身來,手提行李,似乎迫不及待的要去訪尋母親。
水鏡卻從容說道:“既然如此,令堂有些畫劄文件存在我處,施主不妨帶去,或可參悟有得。
” 水鏡出了禅房,沒入廊中。
這裡祈煥藝思前想後,不知母親究在何處,投柬指點的又是何人?一會兒興奮,一會兒沮喪,心亂如麻,坐立不安。
蓦地,傳來一陣凄厲的喊叫道:“不好了!不好了!” 祈煥藝大吃一驚,走了禅房一看,兩三個佛婆和小尼姑正奔了進去,而那穿藍的尼姑正踉踉跄跄,腳步颠倒的跌了出來,面如白紙,雙眼大張,喘籲不止,神色驚恐已極。
這時,祈煥藝也顧不得尼庵内室不容男人入内的禁例,一騰身從衆人頭上飛了過去,落地從窗戶内望了進去,吓得渾身冷汗淋漓。
窗戶内,梁上垂着一條白色的身影。
祈煥藝施展換影稍形的“大幻步”,一腳跨入窗内,抱下水鏡師太,平放禅榻之上,用戰栗的手指,一探鼻息,已中魂返極樂! 就這時,一陣風過,桌上飄落一紙,墨迹未幹,寫的是:此仇非汝能報,如為我子,切斷此念。
母絕筆。
霎時間,祈煥藝如焦雷轟頂一般,眼前金星亂飛,咕咚一聲,栽倒地上。
等他悠悠醒轉,室内站滿多人,共是兩個中年尼姑,兩個小尼姑,一人燒火打雜的拂婆,還有一個眼泡紅腫的女郎,正是杜采頻。
杜采頻适來探訪水鏡師太,一見變起不測,驚懼之餘,不暇細問究竟,先把悲痛過度昏暈在地的祈煥藝救醒再說! 這時祈煥藝理智半失,垂淚向杜采頻厲聲叫道:“你們害得我母子好苦!” 語聲問,一招“金兜羅”,掌風如刃,疾逾飄風,向杜采頻齊胸砍去。
幸好杜采頻見他醒來望着自己,面色獰厲,已有防備,這時見他手掌一起,立即避開,隻聽震天價一陣暴響,屋外木石紛飛,聲勢驚人。
原來“金兜羅”掌風,竟已齊腰砍斷院中石塔,倒将下來,塌坍了對面半間房屋。
且不說衆尼姑無不駭然,杜采頻卻趁這當兒,以“金锂穿波”的身法,極其輕靈的飄至祈煥藝身旁,疾伸玉指,點他肘下軟麻穴。
祈煥藝因激情牽動氣血,心躁氣浮,功力大減,甚至杜采頻到他身旁方怒如覺,疾擡左肘,也撞她脅下穴道。
兩人所攻的穴道,不約而同。
祈煥藝鬥覺全身一麻,但往後撞出的左肘,其勢已成,仍能奏效。
兩人咕咚一聲,各自跌坐地上,一般的,口舌能言,四肢難動。
杜采頻大為着急,但也有些得意,武學超凡,多少人近不得他的“俊劍王”祈煥藝,終于也被自己點穴倒地。
祈煥藝自然也是心頭一涼,經此一番挫折,神知已清閉目運氣,想以本身真力,化解穴道。
但是,摧心裂肝的悲痛,一時豈能稍殺?因而髒腑翻湧,血不歸經,任他如何調息,皆是自徒勞無功。
那面杜采頻卻另有計較,叫尼姑佛婆将她扶坐椅上,囑在左胸第七根肋骨下幽門穴,使勁一推。
尼姑不懂武功,摸不着門道。
兼以幽門穴在乳峰以下,與乳頭部位相同,杜采頻雖已是開了懷的大姑娘,當着祈煥藝在旁,害羞澀口,指點不詳,因而尼姑鬧得手忙腳亂,始終解救不了。
兩人比是着急得滿頭見汗,因為此時一身武功,全無用處,任伺人皆可取他們性命。
而這白衣庵,現在已是是非之地,剛才一陣塔倒屋暴響,萬一驚動過往的江湖中人,可就危乎殆哉了! 就這兩人怒目相視,無計可施之時,窗外人影一閃,杜采頻眼尖,驚喜交集的叫道:“玉哥!” 祈煥藝擡眼一看,更為驚奇,來人竟是武當弟子,因與自己比劍惹禍的玉陽。
秦玉陽面色凝重,先将杜采頻穴道解開,繼而走至祈煥藝面前。
在他幽門穴上使掌一推,祈煥藝即恢複自由。
這日寸秦玉陽向他做一眼色,口裡說道:“‘長江萬裡’,你我又有緣相會了。
” 祈煥藝立時領悟!見他暗遞點子,便也不敢說破,輕輕以雙關語答道:“多謝了!” 說罷,也顧不得先調息一會,站起來往裡屋榻上奔走,隻見水鏡師太——沙氏夫人,面色微黑,鼻孔紫血滲出,分明是懸梁以前,又先服下毒藥之故。
祈煥藝見母親死得如此之慘,繼又想到,母子相逢,竟如陌路,忙喚一聲“娘”,伏在膝下,稍傾孺慕的機會都不可得,蒼天安排,實太殘酷! 因而,祈煥藝伏在他母親屍體之旁,号啕大哭! 這一哭哭得鳥飛葉墜,旁觀衆人無不垂淚。
杜采頻由他人哭母,想起自己生父,一般也是身遭慘死,仍蒙不白之冤,也算肚腸寸斷,眼淚如斷線的珍珠一般,撲簌簌流個不止。
秦玉陽再三力勸,勉以節哀順變,辦理大事要緊,祈煥藝方始收淚。
一應後事,都由秦玉陽和杜采頻主持辦理,十分盡心,祈煥藝異常感激。
這一來恩仇糾纏,更難分難解。
祈煥藝入世才不過四五個月,人世的悲歡離合,卻已飽嘗滋味,難以消化,把個龍騰虎骧的少年英雄,折磨得生趣索然。
轉眼七天過去。
杜采頻先回滬州,留下秦玉陽與祈煥藝作伴。
這天燈下,祈煥藝向秦玉陽問起柬帖之事。
原來鶴年子由秦玉陽逐出門牆,誠如諸葛湘青所料,是一條苦肉計。
秦玉陽暗奉掌門人令渝:将功贖罪,需在重陽節前,探明祈煥藝殺父的真兇姓名,以便信守諾言,有所交代。
因而,有秦玉陽喬裝落魄,打入五福莊卧底刺探一段經過。
但是,秦玉陽萬萬沒想到,竟因杜采頻的垂青而情不自禁,陷入情網,這段孽緣,是福是禍,前途實難逆料。
自那日玉蟾山與杜采頻傾心私語以後,隔不數日,杜采頻終于将水鏡師太——沙氏夫人的藏身之處告訴了秦玉陽。
這使他的心情,頓時陷入矛盾之中。
第一、他知祈煥藝的殺父真兇,必與那姓馮的有關。
正待慢慢探明。
第二、探明以後,亦不能公然與姓馮的為敵,因為杜采頻顯然受姓馮的挾制,這将妨他與杜采頻的姻緣。
如是,他的任務即無法完成。
而且,要想向姓馮的刺探,得下水磨功夫,重陽期前,或許未能得到結果。
再則,身在虎穴,不知何時變起不測,萬一為姓馮的識破行藏,自己決非他的敵手,那時連白衣庵一絲線索,都無法傳送出去。
秦玉陽經過三日三夜的慎重考慮,想得一個辦法:如能将祈煥藝引到白衣庵中,母子見面,則真兇何人,祈煥藝自能明白。
這樣做法,既能盡了責任,又不落任何痕迹,可算上策。
于是,秦玉陽乃有長安平镖局投柬之舉。
自從投柬以後,他計算日程,祈煥藝該已到達江津,自五天以前,托詞訪友,來到白沙,每天都來白衣庵觀察動靜。
那天悄悄從白衣庵後院上屋,一幕慘絕人寰的景象,适好看在眼内,心中異常難過。
他沒有想到把祈煥藝引來,反而送了水鏡師太的性命。
他本來還不想現身出來,隻因祈、杜二
秋老虎的餘威,強似六月三庚。
川南道上,正午方過,農夫在鳴蟬高柳之下,昏昏欲睡,行人亦都暫息郐程,以緻一條官道之上,幾乎人馬絕迹。
一陣清脆蹄聲,翻起丈許黃塵,塵影中一騎銀面玉蹄的大宛名馬,馬上是一位身穿藍綢長衫的少年,馬後拴着一個包裹,看他在烈日下走得如此之急,而且帶着行李,顯然是遠途而來有急事要辦。
不一會進了鎮甸,少年在路旁一家飯鋪,下馬打尖。
那少年滿頭灰土,但這熱得狗兒不住喘氣的天氣,他隻不過額上才有幾粒汗珠,顯見得内家功夫已至超凡絕頂的地步,才能寒暑不侵,行所無事。
洗臉喝茶,等侯做飯之間,聞得陣陣異香,中人欲醉,少年不由奇怪,問旁邊桌上的客人道:“請問兄台,可曾聞到是什麼氣味?” 那客人哈哈大笑,說道:“你這小哥兒真有趣,連糟香都聞不出來?” 少年臉一紅,再聞一聞,果然撲鼻的酒味,他不會飲酒,因而這一陣陣糟香,薰得他有些暈陶陶了。
少年又問道:“請問這裡是什麼所在,何以糟香如此之烈?” 那客人答道:“這是白少鎮,号稱川省第二大鎮,以釀酒聞名,家家饒禍,你說糟香烈不烈烈?” 少年恍然大,謝了指教。
用罷午膳,也不休息,即行跨馬上路。
這白沙鎮确不愧川省第二大鎮之稱,差不多縣城的比不上它。
少年因一陣陣糟香薰得頭腦昏沉,因而越過市鎮,便即加上一鞭,那匹名駒如勁矢離弦般,往西狂奔! 不一會糟香已遠,少年口卻有些渴了,遙見一片松林,暫且歇腳。
那知松林内一條清溪,清如明鏡,大喜過望,牽馬就飲以後,自己也用雙手掬水,喝了一飽。
溪旁松下,清風徐來,嘉陰匝地,對着這一處清涼世界,少年有些舍不得走,且坐下來在風塵征途中,細為領略—番逸趣。
少年息了一會,又想起心事,從身上摸出一張柬帖來看,柬帖上寫道:“長江萬裡。
延津劍合。
逢白而止。
摳衣拜佛。
” 字谕祈煥藝,速往川南,細心尋訪,當有奇遇,此非戲侮,切勿等閑視之。
天末——鶴白。
這少年——祈煥藝,正為此柬帖,才有長途跋涉的川南之行。
大約半月前,長安安平镖局,黑夜有人投柬,封套寫的是“煩轉祈煥藝親啟”。
安平镖局掌櫃“銀槍神臂”胡勝魁,立即派遣快馬,将此柬帖送至南山“諸葛醫爐”。
此時,諸葛湘青已先動身到她師父潘七姑那裡,祈煥藝亦正打點行裝,準備早山回山,怕師父有甚吩咐差遣,好早早辦完,從容赴武當掌門人鶴年子的重陽之約。
接到柬帖,祈煥藝向諸葛玉堂請教。
諸葛大俠指示: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他在離中秋之期,尚有四十天,不妨繞道川南一行。
祈煥藝心想:如有奇遇,要看看此奇遇到底是什麼?若是有人戲侮,也要看看何人戲侮?少年好奇,遂即欣然上路。
來此已是第二十二天了,一路毫無線索可尋,心想:川南如此之大,何處找此“奇遇”?不覺有些心灰意懶。
就這時,玉磐一聲,随風飄送,在這松林清溪之間,令人清心去欲,萬念皆空。
祈煥藝因柬帖上有“摳衣拜佛”的話,所以一路行來,凡遇庵觀寺院,皆不肯錯過,此時聽得磐聲清越,便尋聲而往。
他牽着馬,沿着溪邊,走不多遠,隻見竹林中露出石塔一角,近前一看,乃是一座尼庵。
祈煥藝将白馬絲缰往鞍上一搭,取下馬後行李,信步往庵中走去,進了大殿,隻見上供一尊觀音大士,左右善才、龍女,塑得寶相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祈煥藝躬下拜,默祝早日尋親得遇。
然後站起身來,隻見大殿一角,一張方桌,對坐兩個中年尼姑,一個穿藍,一個穿白,保攤一卷經文,正在午課。
磐聲清楚,梵音朗朗,十分虔誠。
靠上首穿白那一個,見祈煥藝拜佛已罷,逡巡欲去,便站起身來,雙手合十,說道:“施主,可是遠路經過?烈日當空,且請稍坐待茶。
” 這時另一個穿藍的剛好一卷經念罷,端了椅子過來,祈煥藝謝過一聲,放下行李,暫且歇腳,穿藍的那尼姑仍管自己去做功課。
最先招呼的尼姑往裡走去,想是去張羅茶水,背影月白僧衣飄拂,祈煥藝猛地心裡一動,說道:“師太請留步!” 穿白的那尼姑回轉身來,祈煥藝問道:“請問寶庵喚什麼名字?師主号怎麼稱呼?” 那尼姑答道:“貧尼法名水鏡,小庵因為供的觀音大士,所以稱做白衣庵!” 這—說,祈煥藝恍然大悟,柬帖上那四句話,每句第二字串聯綴在一起,暗藏“江津白衣”四字,這裡屬江津縣地界,“逢白而止”這“白”字指“白沙鎮”固然可通,指“白衣庵?” 因為過于驚喜,他一時倒說不出話來,喃喃自語道:“莫非我祈煥藝的奇遇,就應在這白衣庵?” 水鏡一聽這話,臉色大為驚詫,問道:“施主貴姓?” 祈煥藝道:“敝姓祈,中州開封府人氏。
” 水鏡接口道:“莫非是開封府南門外祈總家二房的少爺?” 祈煥藝大驚道:“師太由何得知,莫非……” 水鏡悲喜交集的說道:“我俗家姓水,與你母親,還有綢緞楊家的嫂子,都是閨中好友。
” 祈煥藝既失望又高興,失望的是這水鏡并非自己母親,高興的是又遇到了一位母親的閨中好友,柬帖上所說的奇遇,莫非要從這位水鏡師太身上找到着落? 這時,水鏡又說道:“尼庵禅房,不容外客,小施主情形不同,且請裡面待茶細談。
” 說罷,當先領路,來至一個花木扶疏的偏院,禅房之内香繞旃檀,纖塵不染,水鏡送上香茗,擺出素果,招待吸其周到。
無奈祈煥藝無心食用,但滿肚子的話,卻又不知從何處說起?隻好草草将習藝報仇等等經過,大略一叙,然後說道: “現下小侄所苦者,走遍天涯,不知慈親何處?望求師太慈悲,指點迷津。
” 水鏡緩緩答道:“施主訪親報仇,一片孝心,貧尼也曾略有所聞。
至于令堂,施主可以放心,目下平安無恙。
” 這幾句話聽得祈煥藝心花怒放,急急問道:“家母現在何:處?師太快些見告。
” 水鏡搖搖頭說道:“這就不知道了。
令堂居無定處,還是一個月前,路過見訪,此的即無消息。
” 祈煥藝嗒然苦喪,但轉眼間精神又已振奮,心想隻要母親在世,不管天地多寬,立志去找,總能如願。
那水鏡慈眉一低,單掌當胸,朗朗說道:“施主報仇之事,令堂也曾約略提及,聽她語氣,不以為然。
她說:江湖冤孽,恩仇難分,施主獨子單傳,應以祖宗香煙為重,豈可以千金之軀,甘冒兇險?萬一失足,祈家絕後,恐怕令尊在九泉之下,亦不瞑目。
施主純孝天成,應該仰體親心才是。
以貧尼之見,佛家最重因果,前世業,今世完,彼此撒手,一了百了,一塵不染,萬法皆空,何等幹淨!不知施主能種此善因否?” 祈煥藝眼含珠淚,稽首說道:“家母訓誨,自然該聽,師太指點,更是透澈,不過人非木石,血海深仇,片刻難忘,若蒙蒼天垂憐,能見得家母一面,問明元兇,以小侄在‘剪雲小築’之所苦學,手刃親仇,尚非無望。
多謝師太見告,小侄就此告辭,異日有緣,再來請安。
” 說罷,站起身來,手提行李,似乎迫不及待的要去訪尋母親。
水鏡卻從容說道:“既然如此,令堂有些畫劄文件存在我處,施主不妨帶去,或可參悟有得。
” 水鏡出了禅房,沒入廊中。
這裡祈煥藝思前想後,不知母親究在何處,投柬指點的又是何人?一會兒興奮,一會兒沮喪,心亂如麻,坐立不安。
蓦地,傳來一陣凄厲的喊叫道:“不好了!不好了!” 祈煥藝大吃一驚,走了禅房一看,兩三個佛婆和小尼姑正奔了進去,而那穿藍的尼姑正踉踉跄跄,腳步颠倒的跌了出來,面如白紙,雙眼大張,喘籲不止,神色驚恐已極。
這時,祈煥藝也顧不得尼庵内室不容男人入内的禁例,一騰身從衆人頭上飛了過去,落地從窗戶内望了進去,吓得渾身冷汗淋漓。
窗戶内,梁上垂着一條白色的身影。
祈煥藝施展換影稍形的“大幻步”,一腳跨入窗内,抱下水鏡師太,平放禅榻之上,用戰栗的手指,一探鼻息,已中魂返極樂! 就這時,一陣風過,桌上飄落一紙,墨迹未幹,寫的是:此仇非汝能報,如為我子,切斷此念。
母絕筆。
霎時間,祈煥藝如焦雷轟頂一般,眼前金星亂飛,咕咚一聲,栽倒地上。
等他悠悠醒轉,室内站滿多人,共是兩個中年尼姑,兩個小尼姑,一人燒火打雜的拂婆,還有一個眼泡紅腫的女郎,正是杜采頻。
杜采頻适來探訪水鏡師太,一見變起不測,驚懼之餘,不暇細問究竟,先把悲痛過度昏暈在地的祈煥藝救醒再說! 這時祈煥藝理智半失,垂淚向杜采頻厲聲叫道:“你們害得我母子好苦!” 語聲問,一招“金兜羅”,掌風如刃,疾逾飄風,向杜采頻齊胸砍去。
幸好杜采頻見他醒來望着自己,面色獰厲,已有防備,這時見他手掌一起,立即避開,隻聽震天價一陣暴響,屋外木石紛飛,聲勢驚人。
原來“金兜羅”掌風,竟已齊腰砍斷院中石塔,倒将下來,塌坍了對面半間房屋。
且不說衆尼姑無不駭然,杜采頻卻趁這當兒,以“金锂穿波”的身法,極其輕靈的飄至祈煥藝身旁,疾伸玉指,點他肘下軟麻穴。
祈煥藝因激情牽動氣血,心躁氣浮,功力大減,甚至杜采頻到他身旁方怒如覺,疾擡左肘,也撞她脅下穴道。
兩人所攻的穴道,不約而同。
祈煥藝鬥覺全身一麻,但往後撞出的左肘,其勢已成,仍能奏效。
兩人咕咚一聲,各自跌坐地上,一般的,口舌能言,四肢難動。
杜采頻大為着急,但也有些得意,武學超凡,多少人近不得他的“俊劍王”祈煥藝,終于也被自己點穴倒地。
祈煥藝自然也是心頭一涼,經此一番挫折,神知已清閉目運氣,想以本身真力,化解穴道。
但是,摧心裂肝的悲痛,一時豈能稍殺?因而髒腑翻湧,血不歸經,任他如何調息,皆是自徒勞無功。
那面杜采頻卻另有計較,叫尼姑佛婆将她扶坐椅上,囑在左胸第七根肋骨下幽門穴,使勁一推。
尼姑不懂武功,摸不着門道。
兼以幽門穴在乳峰以下,與乳頭部位相同,杜采頻雖已是開了懷的大姑娘,當着祈煥藝在旁,害羞澀口,指點不詳,因而尼姑鬧得手忙腳亂,始終解救不了。
兩人比是着急得滿頭見汗,因為此時一身武功,全無用處,任伺人皆可取他們性命。
而這白衣庵,現在已是是非之地,剛才一陣塔倒屋暴響,萬一驚動過往的江湖中人,可就危乎殆哉了! 就這兩人怒目相視,無計可施之時,窗外人影一閃,杜采頻眼尖,驚喜交集的叫道:“玉哥!” 祈煥藝擡眼一看,更為驚奇,來人竟是武當弟子,因與自己比劍惹禍的玉陽。
秦玉陽面色凝重,先将杜采頻穴道解開,繼而走至祈煥藝面前。
在他幽門穴上使掌一推,祈煥藝即恢複自由。
這日寸秦玉陽向他做一眼色,口裡說道:“‘長江萬裡’,你我又有緣相會了。
” 祈煥藝立時領悟!見他暗遞點子,便也不敢說破,輕輕以雙關語答道:“多謝了!” 說罷,也顧不得先調息一會,站起來往裡屋榻上奔走,隻見水鏡師太——沙氏夫人,面色微黑,鼻孔紫血滲出,分明是懸梁以前,又先服下毒藥之故。
祈煥藝見母親死得如此之慘,繼又想到,母子相逢,竟如陌路,忙喚一聲“娘”,伏在膝下,稍傾孺慕的機會都不可得,蒼天安排,實太殘酷! 因而,祈煥藝伏在他母親屍體之旁,号啕大哭! 這一哭哭得鳥飛葉墜,旁觀衆人無不垂淚。
杜采頻由他人哭母,想起自己生父,一般也是身遭慘死,仍蒙不白之冤,也算肚腸寸斷,眼淚如斷線的珍珠一般,撲簌簌流個不止。
秦玉陽再三力勸,勉以節哀順變,辦理大事要緊,祈煥藝方始收淚。
一應後事,都由秦玉陽和杜采頻主持辦理,十分盡心,祈煥藝異常感激。
這一來恩仇糾纏,更難分難解。
祈煥藝入世才不過四五個月,人世的悲歡離合,卻已飽嘗滋味,難以消化,把個龍騰虎骧的少年英雄,折磨得生趣索然。
轉眼七天過去。
杜采頻先回滬州,留下秦玉陽與祈煥藝作伴。
這天燈下,祈煥藝向秦玉陽問起柬帖之事。
原來鶴年子由秦玉陽逐出門牆,誠如諸葛湘青所料,是一條苦肉計。
秦玉陽暗奉掌門人令渝:将功贖罪,需在重陽節前,探明祈煥藝殺父的真兇姓名,以便信守諾言,有所交代。
因而,有秦玉陽喬裝落魄,打入五福莊卧底刺探一段經過。
但是,秦玉陽萬萬沒想到,竟因杜采頻的垂青而情不自禁,陷入情網,這段孽緣,是福是禍,前途實難逆料。
自那日玉蟾山與杜采頻傾心私語以後,隔不數日,杜采頻終于将水鏡師太——沙氏夫人的藏身之處告訴了秦玉陽。
這使他的心情,頓時陷入矛盾之中。
第一、他知祈煥藝的殺父真兇,必與那姓馮的有關。
正待慢慢探明。
第二、探明以後,亦不能公然與姓馮的為敵,因為杜采頻顯然受姓馮的挾制,這将妨他與杜采頻的姻緣。
如是,他的任務即無法完成。
而且,要想向姓馮的刺探,得下水磨功夫,重陽期前,或許未能得到結果。
再則,身在虎穴,不知何時變起不測,萬一為姓馮的識破行藏,自己決非他的敵手,那時連白衣庵一絲線索,都無法傳送出去。
秦玉陽經過三日三夜的慎重考慮,想得一個辦法:如能将祈煥藝引到白衣庵中,母子見面,則真兇何人,祈煥藝自能明白。
這樣做法,既能盡了責任,又不落任何痕迹,可算上策。
于是,秦玉陽乃有長安平镖局投柬之舉。
自從投柬以後,他計算日程,祈煥藝該已到達江津,自五天以前,托詞訪友,來到白沙,每天都來白衣庵觀察動靜。
那天悄悄從白衣庵後院上屋,一幕慘絕人寰的景象,适好看在眼内,心中異常難過。
他沒有想到把祈煥藝引來,反而送了水鏡師太的性命。
他本來還不想現身出來,隻因祈、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