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關燈
小
中
大
道:“那是因為我閑散了多年,把筋骨養懶了,何況我的學生侄輩都一個個的衣朱帶紫了,他們也希望我不要再入仕途。
” 這在譚意哥說來倒是初聞,忙問道:“老師,我隻聽人說老師是無意于功名,卻不知老師是為了門人子弟而謝絕仕途,那是怎麼回事呢?” 陸象翁有點慚愧,但也有點得意地道:“我一生教的學生不少,有成的也很多,卻把自己的功名給耽誤了,等我自己要想去闖一闖時,卻發現我的學生子弟都已經高踞要位,成為方面大員了。
” 王知府道:“陸老的教誨有方,天下士人,無不以得列門下為榮,每次大比,進士榜上,一定有令高足的大名。
” 陸象翁道:“這倒沒什麼,是他們自己知道用功。
” 王知府道:“但是陸老啟迪有功,也是原因之一。
” 陸象翁:“我教學生是身教與言教并重,學間與品德兼修的,所以那些弟子倒還格守着師訓,不管他們做了多大的官,見了我禮貌都不差。
” 譚意哥道:“這是應該的,為人豈可忘本!” 陸象翁歎道:“但是在有些時地,就會很糟了,那年我抱遊戲的心情,報名秋試,正副主考官卻都是我的門生,唱名入闱的時候,限于體制,他們隻有端坐受了我一禮,等我人了闱之後,他們立刻就過來行弟子禮,然後兩個人親自為我執役,一個掃地,一個磨墨……” 譚意哥笑道:“這分明是逼您考不下去了。
” 陸象翁笑道:“不逼我也考不下去了,他們倒不是存心做作,對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是如此的,所以我隻好回家來做老封翁,教教學生了。
” 張玉朗道:“老伯的胸襟抱負、道德文章,推之于朝堂,即為棟梁之柱,可是為國家計,老伯卻以不仕為佳。
” 這又是一番妙論,王知府道:“陸老的才德既為廟堂之選,何以為國家計,仍是閑散為佳呢?” 張玉朗笑道:“陸老伯如果入仕,隻不過是一根梁柱而已,在野作育英才,卻能造就無數的棟梁之材。
” 及老博士大笑道:“說得好,說得好,我知道陸老兒的心中是每每對此稍有遺憾的,現在聽了張哥兒的解釋,該消除掉心中的塊壘了吧,來!啊一大白,浮一白!” 譚意哥起來為每個人把酒都倒滿了,正待回座,陸象翁卻把她按着在張玉朗的身邊坐下來道:“意哥,你就坐在這裡,讓我們看看一對璧人是多麼的相稱。
” 他這樣一說,座上每一個人都有同感,張玉朗的俊逸不凡,譚意哥的秀麗脫俗,互相輝映匹配得妙極了! 譚意哥還有點怩忸,倒是張玉朗笑道:“久聞意娘有吟絮高才,正想詣門求教,不意今日得遇,就便請益一下,不知道意娘是否肯收我這個笨學生?譚意哥笑道:“張公子,你弄錯了,那兒才是當代的宗師,你應該去向那邊請教才是。
” 張玉朗笑道:“陸老伯教的都是經世的大學問,我不想出仕,就不敢前去挨罵了。
” 譚意哥笑道:“怎麼會是前去挨罵呢?” 張玉朗道:“我去一次,陸老伯一定罵我一次,可不是去挨罵嗎?” 陸象翁笑道:“你還怕挨罵,每次我到你家去的時候,你老娘還叫我捶你呢,她為你不肯求進而傷透了心。
” 張玉朗笑了笑道:“老伯,這話小侄有點不服氣,立身之途很多,何必一定要出仕才算有出息呢?” 陸象翁道:“學而優則仕,這是一般讀書人的正途。
” 張玉朗淡然道:“各人的志趣不一,官并非不可為,但是不可以強而為之,孔子如果一直在魯國當那個司寇下去,最多不過一個循吏耳,人間可能就少一個宗師,有經世之才,有仁被萬物之心,才可以為官,否則還是别幹的好,陶淵明不為五鬥米而折腰,挂冠而唱歸去來兮,小侄以為他這種不勉強自己的行為固可取,但是他那種說法卻該打一百大闆。
” 譚意哥笑道:“靖節先生的高風亮節,為世所重,而張公子卻别具一說,奴家倒要請教一下。
” 張玉朗道:“他自己好酒無行,受不了拘束,要想求性靈上的自由,明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材料,迳就言去也罷,卻不該說什麼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那表示他的心胸淺薄,知識簡陋,把一項神聖的任務,視為營利糊口的行業,把為生民立命,為天下立心的責任放過不談,卻在五鬥米上作文章,不說自己做不好官,都還要故做清高,說什麼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我認為他的上憲還讓他挂冠而去算是寬大的,真應該把他抓起來,打上一頓,才予以革職查辦才是正理!” 王知府道:“世兄這番見解果然透辟,現在的人都稱頌陶潛公薄盎貴而就田園,以為清高,使得我們這些做官的人,直以為自己是俗不可耐了呢,今得世兄一言,總算為我們舒一口氣,世兄有此認識,如出而就仕,必為好官。
” 張玉朗笑道:“多謝謬賞,治生就因為有些認識,知道自己的志趣不合于此,才不敢作此想。
” 譚意哥問道:“張公子所志何在?” 張玉朗笑道:“我是個很沒出息的人,身上怕背責任。
” 陸象翁道:“他啊!是被那些遊俠的傳說給誘入了邪道,學了幾天拳棒,動不動就想揮拳打人,路見不平,拔刀仗義,整天隻會惹禍,幸虧他家裡還有幾個錢。
而且是世襲的禦進貢茶官,承襲了皇宮禦用茶業的事業,官面上還熟,否則還不知要闖多大的禍呢!” 譚意哥忽然想起來了:這眼神,這微笑是在那兒見過的了,那是在胡天廣的身上。
那臉龐,那身材,也有幾分相像,隻不過胡天廣要黑一點,多了一蓬亂須,而張玉郎卻自得多,臉也刮得光光的,看起來更為英俊了一點,但兩人之間,似有相關之處。
她張開了嘴,正想問什麼,張玉朗卻在桌子下面輕輕捏了一下她的手,譚意哥倏然而驚,而這種發現的确不宜在此刻提出相詢的。
陸象翁卻感慨地道:“我也知道你為什麼無意進仕,你鄉試掄魁,中了一名解元,會試竟落了第,連個邊都沒挨上。
” 張玉朗笑道:“那是小侄故意落第的,會試的題目很對我胃口,如果我放開手做,不敢說又拿第一,卻也不會在前五名之下,可是我隻做了一半,就草草收場。
” 陸象翁也訝然道:“原來你那篇文章是這樣寫的,難怪我說你怎麼會連場邊都沒挨上呢,以你的才華,縱使文章不當意;也不會差到那裡去的,想不到你是在開玩笑,玉朗,你為什麼要這個樣子呢?” 張玉朗笑道:“為了博個自由之身。
” 譚意哥道:“張公子,這話又是怎麼說呢?” 張玉朗道:“鄉試登榜首,隻是為了明白一下自己的才調是否可以求售,可是家母卻為此大為興奮,每天都逼着我人帷中苦讀,她老人家自己則成天求神拜佛,字定了我,一步都不讓我出門,我關了一年多,整得我差點沒發瘋。
” 陸象翁道:“才一年多,你就要發瘋了,那麼别的人十載寒窗,帷下苦讀的滋味,又是怎麼過的?” 張玉朗笑道:“老伯,這是一個人的意趣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您最煩的就是學佛的人,如果把你置于一個全是佛經的屋子裡一年多,你受得了嗎?” 陸象翁道:“不像話,這怎麼能拿來相比呢?” 張玉朗道:“為什麼不能呢?那吃素念經拜菩薩可不是壞事,也是一個人的出身之道,若能成佛作祖,還可以拔宅飛升,渡化世人,釋道儒三教并宗,我們可以擇一而宗,卻不能宗此而非彼,信了一家就說另外兩宗是異端。
” 陸象翁不由得笑罵道:“你這張利口實在行,每次都有理由把我給駁回的。
” 張玉朗道:“這個小侄萬萬不敢,小侄隻是申述自己的旨趣所在,卻沒有菲薄老伯的名山事業,不朽文章。
” 陸象翁笑道:“得了,你别來灌迷湯了,你的會試落第,你老娘就該逼得你更緊才是,怎麼就放過你了?” 張玉朗一笑道:“那倒沒有,不過小侄略施小計,使老人家相信這是命數使然,以後就沒有再逼我讀書了。
” 譚意哥道:“那張公子用的又是什麼妙策?” 張玉朗道:“那年的考官是先父的好友,他在考後,感到十分惋惜,特别把卷子帶了到我我家中,問我一篇絕佳文章,為什麼隻作了一半就繳卷。
” “是啊!你對此作何解釋呢?” 張玉朗微笑道:“我沒有怎麼說,隻說我作到一半時,精神忽感困頓,乍一閉眼,就看到先父來到面前,滿面怒色,罵了我一句”逆畜“舉起手中的闆子,對我當頭擊下,醒後便覺文思枯竭,連原先想好的文章也都忘得精光………” 陸象翁道:“這是什麼鬼話,你老娘會相信嗎?” 張玉朗道:“這話誰都不會信,但是家母會相信的,因為她老人家求神拜佛的,最信求蔔問卦,方士巫人之言,聽了我這個話之後,她立刻就四出求卦,結果都是一樣的答案,說是我家本當絕嗣,隻因上蒼憐我父母終生行善,才在晚年賜下一子,以續香煙,不可以妄求富貴,否則上天必将把我收回去,以懲其貪。
” 诨意哥道:“真有此事嗎?” 張玉朗道:“假的,我認識的朋友多,三教九流俱全,打個招呼下去,若是我家去的,都隻準這樣說。
” 陸象翁禁不住罵道:“你這小子太不肖,對堂上老母,怎麼可以說謊,做這種事。
” 張玉朗道:“家母如有老伯這樣開明豁達,小侄自然可以據實為告以求得諒解,可是家母隻信方士之言,小侄沒辦法,隻好出此下策了。
不過小侄也沒說謊,如果考上了進士,進了翰苑,家母必然更不放松我了,再逼我個兩年去争大挑,小侄一定非死不可。
” 陸象翁道:“胡說,那有人讀書讀死了的?” 張玉朗笑道:“我小時侯捉到一頭狐狸,用個竹籠關在家裡,三兩天就它吃一隻雞,不到一個月,它就郁郁而死,我實在想不透,在我家裡石屋舍可蔽風雨,有充分的食物,為什麼反而養不活它呢?” 及老博士道:“這是物性使然,物各有性,這是不能勉強的,也許你認為快活的事,對它而言卻是痛苦無比。
” 張玉朗立刻道:“及老伯說得對極了,那頭狐狸是自由自在慣了,驟入牢籠,在那裡轉個身都很困難,如何能習慣呢,我這人也是野慣了的,一旦把我圈了起來……” 陸象翁道:“總不成你就這樣野一輩子……” 張玉朗道:“小侄雖然喜歡在外遊曆,卻也不是無所事事,小侄家中世代供奉官茶,多少年來都是供奉的一種茶,可是小侄後來在遍遊了鄰近一些鄉邑山城之後,發現了幾種新品,較以往的貢茶品種尤佳,隻是那些山民不懂采撷與焙制之法,小侄就留下教給他們,然後全數由小侄的茶莊來承購,去歲小侄以新種進貢,還受到特旨嘉勉,而且收益也較前多了兩倍。
” 陸象翁道:“這也算是事業?” 張玉朗道:“老伯這話小侄就不敢苟同了,百工之業,都是事業,唯有讀書一事,當不得事業,因為讀書為緻仕之道,所以一般人都以讀書為終身所職,舍讀書之外,别無他務,如果每個人都往這條路鑽,則田地無人耕種,布帛無人紡織,大家不餓死也凍死了。
” 陸象翁不由得一歎道:“玉朗,你絕頂聰明,辯才若瀉,任何事到你口中,都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說出一番大道理來,可見你不是不讀書,否則說不出這番道理的,隻是你不肯讀正經書,不肯在功名上求出身而已。
” 張玉朗笑道:“老伯說的是,這是小侄天性如此。
” 譚意哥笑道:“張公子的志懷高潔,奴家是十分佩服的,隻是有些話奴家無法同意,張公子一再強調是天性中不喜求功名,所以不肯讀書,這是違心之論。
” 張玉朗詫然地道:“意娘有以教我?” 譚意哥道:“那可不敢當,奴家隻是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張公子若是真的天生淡泊功利,就該到山野之地耕漁而生,遠離塵世,過真正無拘無束的生活。
可是你對富貴榮華,未必能全不動心,隻是因為知道要求緻這些東西,勢非經過一番苦修勤持,而以前的日子過得太優遊了,突然拘束起來,感到很不自在而已,物各有性是不錯的,但是最可塑可變的就是人的性情。
” 陸象翁道:“說得好,說得好!” 張玉朗詫然地望着譚意哥,這個女郎倒是切切實實地說中了他的隐密,不知她是那兒來的這種敏銳的感覺。
譚意哥笑道:“據奴家想,張公子從小一定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而且也一向自由自在慣了。
” 張玉朗道:“絕頂聰明是不敢說,隻是記憶力還好,我七歲上喪父,家母對我未免縱容一點,雖然要我讀書,但又怕我太累着了,請了個先生在家,隻教我半天,下午說出我自行溫習,雖然每天規定了進度,但是我因為讀兩遍就能背了,因此每天都有很多時間流蕩嬉耍。
” 譚意哥道:“老夫人難道就不管你了?” “家母要到茶莊去照料店務,而教我讀書的那位老先生上了年紀,精神未免不濟,隻要我第二天的窗謀不耽誤,對我也不作更多的要求,所以我那無拘無束的自由性情,就是那時侯養成的,不過在那幾年中,我也的确讀了不少書,比那些整天呆在書館中的人隻多不少。
” 陸象翁歎道:“各人的聰明才智不同,就學時也自然會有進境多寡、速緩之差,以你的才華,如果全力攻讀,成就當倍于他人。
” 張玉朗道:“老伯,經世緻用、入世開科那幾本該讀的書,我都讀完了,也能背了,如果要我把那些爛熟的東西再從頭背起,那簡直是浪費時間。
” 陸象翁道:“光是能背就行了嗎?必須還要懂、能講,你說過讀書在于明理,你完全能懂其中的道理嗎?” 張玉朗頓了一頓才答:“老伯,小侄說句不怕你生氣的話,那些書中的話,小侄都還明白,有些固然是至理名言,有些卻是狗屁不通。
” 陸象翁道:“住口!你才念了幾天書,居然信口黑白至聖先賢起來。
” 譚意哥笑道:“老師,弟子要說句公平話,張公子的話并沒有錯,十三經中固然大部份都是先哲的至理,可是有些話放在今天,實在是不太相通。
” 說罷對張玉朗笑笑道:“張公子,恕我說句放肆的話。
你的書是讀得夠精了,卻不夠博,書上是有些話很不合理的,那是因為時間及環境的緣故,前人對事物的研究,自然不如今人之透澈,所以莊子說腐草化螢,那是他觀察所得,螢卵産于腐草之内,孵化而成螢,這是研究所得,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是當時的習俗,今已推移,有些是當時所有之物,今已滅絕,有些則是地理上的差異,南北寒溫相距極大,論語中暮春三月,春服既成之句,到了極北之地就會斥為胡說,那兒的三月,不過是才微透春訊,仍然是天寒地凍,所以要批評一件事、一樁道理,必須再加上時、地、人的因素後,如果仍是狗屁不通!
才是真正的狗屁不通!鮑子那一句話,下得太草率一點。
” 陸象翁鼓掌大笑道:“說得好,說得好,玉朗,你最喜強辯的,再找出理由來辯呀!” 張玉朗劫肅容拱手道:“張某受教,多謝姑娘開導。
” 陸象翁笑道:“玉朗,你也有被折服的時候。
” 張玉朗道:“老伯說得小侄太不堪了,小侄并不是好辯,更不是強詞奪理,隻是折服于至理而已,真要有理,小侄一定心服口服。
” 陸象翁道:“那麼你以前老是要跟我辯,就是我說的話沒有道理了!” 張玉朗笑道:“小侄可不敢這麼放肆,隻是老伯有老伯的理,小侄也有小侄的理,老伯的理壓不倒小侄的理,小侄雖然尊敬您是長輩,不便跟您硬争下去,但是要小侄更弦易轍,照老伯所說的去做,心裡總是不太服氣的。
” 陸象翁道:“意哥批評你的話呢?” 張玉朗道:“完全在情在理,小侄自然心服口服,小侄以往讀書雖然不少,也懂得其中的意思,卻沒有詳細去推敲其中的所以然,總是功夫做得不夠,才有此失,以後當在學問上多下苦功,還望老伯不吝賜誨。
” 陸象翁很高興地道:“你來向我執經問難,我固然歡迎,隻是我的口才跟捷才稍遜,很可能當時給你問倒了,要翻閱群書,才能回答你,你不如去向意哥求教去,她是我們長沙的書簍子、女才子,多少人都被她考倒了……” 張玉朗忙道:“是要請教,是要請教,明天我就踵府執弟子禮以叩教,萬望先生不棄粗頑,收錄門下。
” 陸象翁道:“玉朗,這可不能開玩笑的,既要執弟子禮,就得規規矩短地磕頭拜師的。
” 張玉朗道:“當然,小侄怎敢廢禮僭越。
” 譚意哥忙道:“張公子要這麼說,奴家就不敢當了,張公子如果不棄,常來坐坐指教一二,奴家萬分歡迎的。
” 陸象翁道:“當得起,當得起,意哥,這個後生高傲得很,極少服人,對你卻是服了輸,可見你是當得起的,趁此機會好好教訓他。
” 座中一陣大笑,這一餐自然很熱鬧,因為明天是正式的壽辰,大家倒沒多耽擱,酒到差不多就告辭了。
及老博士笑道:“張賢侄,平時在外面有所酬酢,都是我送意哥回去的,今天我可離不開身子,隻有麻煩你了。
” 張玉朗道:“小侄當得效勞的。
” 及老博士笑道:“賢侄答應得可别這麼爽快,這趟事卻不簡單,随時都可能遇上個找麻煩的,甚至于可能要當街揮拳打架,以前老頭子揍了幾次人,他們見到我就躲了,換了你,他們可不認識你呀。
” 張玉朗笑道:“這個老伯放心好了,小侄的文不足取,拳腳倒是未敢荒疏,十多年來,天天都要練上兩個時辰,所以要打架時,尋常三五個漢子還能應付,人多了可就招架不住了。
” 及老博士道:“人不多,讨厭的也不過三五個。
” 張玉朗道:“長沙是三湘首邑大府,難道還有人當街攔劫不成?” 及老博士笑道:“那有這麼嚴重,不過是幾個纨褲子弟,倚着父兄的财勢,經常喝酒聚衆鬧事而已,大事情是鬧不出來的,最多也不過攔住了那些女孩子,調笑一番。
” 張玉朗俊眉一挑道:“這種行為就直該打殺。
” 及老博士笑道:“那倒也不能說,年輕人總是有點喜歡鬧事的,他們也不敢如何,最多是攔住轎子,把姑娘們截下來,陪他們喝兩盅酒,唱一首曲子,博個哈哈大笑。
” 張玉朗輕歎道:“老伯,像這樣自然是沒有什麼大關系,可是此時若不加懲處,膽子就越來越大,終至無所不為,無惡不作,據小侄所知,有好多士豪劣霸,所是如此養成的,所以小侄在外,遇見此輩,定不輕恕。
” 及老博士笑道:“賢侄說的也是,老夫以前抓到他們當街就褪去他們的褲子,給他們一頓闆子,打得他們不好意思上街見人,隻有乖乖躲在家裡念書了,這些人并不是真壞到那裡,不過是因為父兄在外地為官或經商,家中沒人管教,才無法無天起來,賢侄如果遇上了,好好管教他們就是。
” 張玉朗笑道:“老伯的方法好極了,打出他們的羞惡之心,讓他們知道禮義規矩,小侄若是遇上了就照老伯的辦法,如法炮制。
” 說着使出了門,譚意哥因為今天不是出堂差,沒有乘轎子,張玉朗要叫人為她雇轎子,譚意哥笑道:“好在路也不太遠,公子如果不太累的話,我們就走了去吧。
” 張玉朗笑道:“我是不怕累的,經常是在深山野地,跑上一天,也沒當回事,我是怕姑娘走不動。
” 譚意哥道:“公子把奴家也看得太嬌弱了。
我是個閑不住的人,家居的時候,上樓下樓,前院後院,每天也要轉個幾十次,算算路程,總也有十來裡了。
” 張玉朗笑道:“那又是幹什麼呢?” 譚意哥道:“我是在一本書上看的,說晨起健行千步,可保延年益壽,病健體,我想這個方法倒很簡便,就照着做了,隻是出門不太方便,家中也沒那麼大的院于,隻有前後上下繞圈于了。
” 張玉朗道:“效果如何呢?” 譚意哥道:“開始時自然感到累一點,可是一個月下來,已經習慣了,果然覺得精神旺健,三年下來,一天不走,反而會覺得難過,這三年來,除了前幾天因為飲食不慎生了場病之外,連傷風咳嗽都沒有過。
” 張玉朗笑道:“這是對的,人隻有閑下來才容易生病,不管是什麼個動法,隻要動了,對身體總有好處的,所以找最反對就是把一個人關在書房裡,整天死讀書,身子越讀越衰,年紀輕輕,就已經頭發花白,雙目昏,四十不到而齒搖牙落……”
” 這在譚意哥說來倒是初聞,忙問道:“老師,我隻聽人說老師是無意于功名,卻不知老師是為了門人子弟而謝絕仕途,那是怎麼回事呢?” 陸象翁有點慚愧,但也有點得意地道:“我一生教的學生不少,有成的也很多,卻把自己的功名給耽誤了,等我自己要想去闖一闖時,卻發現我的學生子弟都已經高踞要位,成為方面大員了。
” 王知府道:“陸老的教誨有方,天下士人,無不以得列門下為榮,每次大比,進士榜上,一定有令高足的大名。
” 陸象翁道:“這倒沒什麼,是他們自己知道用功。
” 王知府道:“但是陸老啟迪有功,也是原因之一。
” 陸象翁:“我教學生是身教與言教并重,學間與品德兼修的,所以那些弟子倒還格守着師訓,不管他們做了多大的官,見了我禮貌都不差。
” 譚意哥道:“這是應該的,為人豈可忘本!” 陸象翁歎道:“但是在有些時地,就會很糟了,那年我抱遊戲的心情,報名秋試,正副主考官卻都是我的門生,唱名入闱的時候,限于體制,他們隻有端坐受了我一禮,等我人了闱之後,他們立刻就過來行弟子禮,然後兩個人親自為我執役,一個掃地,一個磨墨……” 譚意哥笑道:“這分明是逼您考不下去了。
” 陸象翁笑道:“不逼我也考不下去了,他們倒不是存心做作,對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是如此的,所以我隻好回家來做老封翁,教教學生了。
” 張玉朗道:“老伯的胸襟抱負、道德文章,推之于朝堂,即為棟梁之柱,可是為國家計,老伯卻以不仕為佳。
” 這又是一番妙論,王知府道:“陸老的才德既為廟堂之選,何以為國家計,仍是閑散為佳呢?” 張玉朗笑道:“陸老伯如果入仕,隻不過是一根梁柱而已,在野作育英才,卻能造就無數的棟梁之材。
” 及老博士大笑道:“說得好,說得好,我知道陸老兒的心中是每每對此稍有遺憾的,現在聽了張哥兒的解釋,該消除掉心中的塊壘了吧,來!啊一大白,浮一白!” 譚意哥起來為每個人把酒都倒滿了,正待回座,陸象翁卻把她按着在張玉朗的身邊坐下來道:“意哥,你就坐在這裡,讓我們看看一對璧人是多麼的相稱。
” 他這樣一說,座上每一個人都有同感,張玉朗的俊逸不凡,譚意哥的秀麗脫俗,互相輝映匹配得妙極了! 譚意哥還有點怩忸,倒是張玉朗笑道:“久聞意娘有吟絮高才,正想詣門求教,不意今日得遇,就便請益一下,不知道意娘是否肯收我這個笨學生?譚意哥笑道:“張公子,你弄錯了,那兒才是當代的宗師,你應該去向那邊請教才是。
” 張玉朗笑道:“陸老伯教的都是經世的大學問,我不想出仕,就不敢前去挨罵了。
” 譚意哥笑道:“怎麼會是前去挨罵呢?” 張玉朗道:“我去一次,陸老伯一定罵我一次,可不是去挨罵嗎?” 陸象翁笑道:“你還怕挨罵,每次我到你家去的時候,你老娘還叫我捶你呢,她為你不肯求進而傷透了心。
” 張玉朗笑了笑道:“老伯,這話小侄有點不服氣,立身之途很多,何必一定要出仕才算有出息呢?” 陸象翁道:“學而優則仕,這是一般讀書人的正途。
” 張玉朗淡然道:“各人的志趣不一,官并非不可為,但是不可以強而為之,孔子如果一直在魯國當那個司寇下去,最多不過一個循吏耳,人間可能就少一個宗師,有經世之才,有仁被萬物之心,才可以為官,否則還是别幹的好,陶淵明不為五鬥米而折腰,挂冠而唱歸去來兮,小侄以為他這種不勉強自己的行為固可取,但是他那種說法卻該打一百大闆。
” 譚意哥笑道:“靖節先生的高風亮節,為世所重,而張公子卻别具一說,奴家倒要請教一下。
” 張玉朗道:“他自己好酒無行,受不了拘束,要想求性靈上的自由,明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材料,迳就言去也罷,卻不該說什麼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那表示他的心胸淺薄,知識簡陋,把一項神聖的任務,視為營利糊口的行業,把為生民立命,為天下立心的責任放過不談,卻在五鬥米上作文章,不說自己做不好官,都還要故做清高,說什麼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我認為他的上憲還讓他挂冠而去算是寬大的,真應該把他抓起來,打上一頓,才予以革職查辦才是正理!” 王知府道:“世兄這番見解果然透辟,現在的人都稱頌陶潛公薄盎貴而就田園,以為清高,使得我們這些做官的人,直以為自己是俗不可耐了呢,今得世兄一言,總算為我們舒一口氣,世兄有此認識,如出而就仕,必為好官。
” 張玉朗笑道:“多謝謬賞,治生就因為有些認識,知道自己的志趣不合于此,才不敢作此想。
” 譚意哥問道:“張公子所志何在?” 張玉朗笑道:“我是個很沒出息的人,身上怕背責任。
” 陸象翁道:“他啊!是被那些遊俠的傳說給誘入了邪道,學了幾天拳棒,動不動就想揮拳打人,路見不平,拔刀仗義,整天隻會惹禍,幸虧他家裡還有幾個錢。
而且是世襲的禦進貢茶官,承襲了皇宮禦用茶業的事業,官面上還熟,否則還不知要闖多大的禍呢!” 譚意哥忽然想起來了:這眼神,這微笑是在那兒見過的了,那是在胡天廣的身上。
那臉龐,那身材,也有幾分相像,隻不過胡天廣要黑一點,多了一蓬亂須,而張玉郎卻自得多,臉也刮得光光的,看起來更為英俊了一點,但兩人之間,似有相關之處。
她張開了嘴,正想問什麼,張玉朗卻在桌子下面輕輕捏了一下她的手,譚意哥倏然而驚,而這種發現的确不宜在此刻提出相詢的。
陸象翁卻感慨地道:“我也知道你為什麼無意進仕,你鄉試掄魁,中了一名解元,會試竟落了第,連個邊都沒挨上。
” 張玉朗笑道:“那是小侄故意落第的,會試的題目很對我胃口,如果我放開手做,不敢說又拿第一,卻也不會在前五名之下,可是我隻做了一半,就草草收場。
” 陸象翁也訝然道:“原來你那篇文章是這樣寫的,難怪我說你怎麼會連場邊都沒挨上呢,以你的才華,縱使文章不當意;也不會差到那裡去的,想不到你是在開玩笑,玉朗,你為什麼要這個樣子呢?” 張玉朗笑道:“為了博個自由之身。
” 譚意哥道:“張公子,這話又是怎麼說呢?” 張玉朗道:“鄉試登榜首,隻是為了明白一下自己的才調是否可以求售,可是家母卻為此大為興奮,每天都逼着我人帷中苦讀,她老人家自己則成天求神拜佛,字定了我,一步都不讓我出門,我關了一年多,整得我差點沒發瘋。
” 陸象翁道:“才一年多,你就要發瘋了,那麼别的人十載寒窗,帷下苦讀的滋味,又是怎麼過的?” 張玉朗笑道:“老伯,這是一個人的意趣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您最煩的就是學佛的人,如果把你置于一個全是佛經的屋子裡一年多,你受得了嗎?” 陸象翁道:“不像話,這怎麼能拿來相比呢?” 張玉朗道:“為什麼不能呢?那吃素念經拜菩薩可不是壞事,也是一個人的出身之道,若能成佛作祖,還可以拔宅飛升,渡化世人,釋道儒三教并宗,我們可以擇一而宗,卻不能宗此而非彼,信了一家就說另外兩宗是異端。
” 陸象翁不由得笑罵道:“你這張利口實在行,每次都有理由把我給駁回的。
” 張玉朗道:“這個小侄萬萬不敢,小侄隻是申述自己的旨趣所在,卻沒有菲薄老伯的名山事業,不朽文章。
” 陸象翁笑道:“得了,你别來灌迷湯了,你的會試落第,你老娘就該逼得你更緊才是,怎麼就放過你了?” 張玉朗一笑道:“那倒沒有,不過小侄略施小計,使老人家相信這是命數使然,以後就沒有再逼我讀書了。
” 譚意哥道:“那張公子用的又是什麼妙策?” 張玉朗道:“那年的考官是先父的好友,他在考後,感到十分惋惜,特别把卷子帶了到我我家中,問我一篇絕佳文章,為什麼隻作了一半就繳卷。
” “是啊!你對此作何解釋呢?” 張玉朗微笑道:“我沒有怎麼說,隻說我作到一半時,精神忽感困頓,乍一閉眼,就看到先父來到面前,滿面怒色,罵了我一句”逆畜“舉起手中的闆子,對我當頭擊下,醒後便覺文思枯竭,連原先想好的文章也都忘得精光………” 陸象翁道:“這是什麼鬼話,你老娘會相信嗎?” 張玉朗道:“這話誰都不會信,但是家母會相信的,因為她老人家求神拜佛的,最信求蔔問卦,方士巫人之言,聽了我這個話之後,她立刻就四出求卦,結果都是一樣的答案,說是我家本當絕嗣,隻因上蒼憐我父母終生行善,才在晚年賜下一子,以續香煙,不可以妄求富貴,否則上天必将把我收回去,以懲其貪。
” 诨意哥道:“真有此事嗎?” 張玉朗道:“假的,我認識的朋友多,三教九流俱全,打個招呼下去,若是我家去的,都隻準這樣說。
” 陸象翁禁不住罵道:“你這小子太不肖,對堂上老母,怎麼可以說謊,做這種事。
” 張玉朗道:“家母如有老伯這樣開明豁達,小侄自然可以據實為告以求得諒解,可是家母隻信方士之言,小侄沒辦法,隻好出此下策了。
不過小侄也沒說謊,如果考上了進士,進了翰苑,家母必然更不放松我了,再逼我個兩年去争大挑,小侄一定非死不可。
” 陸象翁道:“胡說,那有人讀書讀死了的?” 張玉朗笑道:“我小時侯捉到一頭狐狸,用個竹籠關在家裡,三兩天就它吃一隻雞,不到一個月,它就郁郁而死,我實在想不透,在我家裡石屋舍可蔽風雨,有充分的食物,為什麼反而養不活它呢?” 及老博士道:“這是物性使然,物各有性,這是不能勉強的,也許你認為快活的事,對它而言卻是痛苦無比。
” 張玉朗立刻道:“及老伯說得對極了,那頭狐狸是自由自在慣了,驟入牢籠,在那裡轉個身都很困難,如何能習慣呢,我這人也是野慣了的,一旦把我圈了起來……” 陸象翁道:“總不成你就這樣野一輩子……” 張玉朗道:“小侄雖然喜歡在外遊曆,卻也不是無所事事,小侄家中世代供奉官茶,多少年來都是供奉的一種茶,可是小侄後來在遍遊了鄰近一些鄉邑山城之後,發現了幾種新品,較以往的貢茶品種尤佳,隻是那些山民不懂采撷與焙制之法,小侄就留下教給他們,然後全數由小侄的茶莊來承購,去歲小侄以新種進貢,還受到特旨嘉勉,而且收益也較前多了兩倍。
” 陸象翁道:“這也算是事業?” 張玉朗道:“老伯這話小侄就不敢苟同了,百工之業,都是事業,唯有讀書一事,當不得事業,因為讀書為緻仕之道,所以一般人都以讀書為終身所職,舍讀書之外,别無他務,如果每個人都往這條路鑽,則田地無人耕種,布帛無人紡織,大家不餓死也凍死了。
” 陸象翁不由得一歎道:“玉朗,你絕頂聰明,辯才若瀉,任何事到你口中,都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說出一番大道理來,可見你不是不讀書,否則說不出這番道理的,隻是你不肯讀正經書,不肯在功名上求出身而已。
” 張玉朗笑道:“老伯說的是,這是小侄天性如此。
” 譚意哥笑道:“張公子的志懷高潔,奴家是十分佩服的,隻是有些話奴家無法同意,張公子一再強調是天性中不喜求功名,所以不肯讀書,這是違心之論。
” 張玉朗詫然地道:“意娘有以教我?” 譚意哥道:“那可不敢當,奴家隻是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張公子若是真的天生淡泊功利,就該到山野之地耕漁而生,遠離塵世,過真正無拘無束的生活。
可是你對富貴榮華,未必能全不動心,隻是因為知道要求緻這些東西,勢非經過一番苦修勤持,而以前的日子過得太優遊了,突然拘束起來,感到很不自在而已,物各有性是不錯的,但是最可塑可變的就是人的性情。
” 陸象翁道:“說得好,說得好!” 張玉朗詫然地望着譚意哥,這個女郎倒是切切實實地說中了他的隐密,不知她是那兒來的這種敏銳的感覺。
譚意哥笑道:“據奴家想,張公子從小一定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而且也一向自由自在慣了。
” 張玉朗道:“絕頂聰明是不敢說,隻是記憶力還好,我七歲上喪父,家母對我未免縱容一點,雖然要我讀書,但又怕我太累着了,請了個先生在家,隻教我半天,下午說出我自行溫習,雖然每天規定了進度,但是我因為讀兩遍就能背了,因此每天都有很多時間流蕩嬉耍。
” 譚意哥道:“老夫人難道就不管你了?” “家母要到茶莊去照料店務,而教我讀書的那位老先生上了年紀,精神未免不濟,隻要我第二天的窗謀不耽誤,對我也不作更多的要求,所以我那無拘無束的自由性情,就是那時侯養成的,不過在那幾年中,我也的确讀了不少書,比那些整天呆在書館中的人隻多不少。
” 陸象翁歎道:“各人的聰明才智不同,就學時也自然會有進境多寡、速緩之差,以你的才華,如果全力攻讀,成就當倍于他人。
” 張玉朗道:“老伯,經世緻用、入世開科那幾本該讀的書,我都讀完了,也能背了,如果要我把那些爛熟的東西再從頭背起,那簡直是浪費時間。
” 陸象翁道:“光是能背就行了嗎?必須還要懂、能講,你說過讀書在于明理,你完全能懂其中的道理嗎?” 張玉朗頓了一頓才答:“老伯,小侄說句不怕你生氣的話,那些書中的話,小侄都還明白,有些固然是至理名言,有些卻是狗屁不通。
” 陸象翁道:“住口!你才念了幾天書,居然信口黑白至聖先賢起來。
” 譚意哥笑道:“老師,弟子要說句公平話,張公子的話并沒有錯,十三經中固然大部份都是先哲的至理,可是有些話放在今天,實在是不太相通。
” 說罷對張玉朗笑笑道:“張公子,恕我說句放肆的話。
你的書是讀得夠精了,卻不夠博,書上是有些話很不合理的,那是因為時間及環境的緣故,前人對事物的研究,自然不如今人之透澈,所以
” 陸象翁鼓掌大笑道:“說得好,說得好,玉朗,你最喜強辯的,再找出理由來辯呀!” 張玉朗劫肅容拱手道:“張某受教,多謝姑娘開導。
” 陸象翁笑道:“玉朗,你也有被折服的時候。
” 張玉朗道:“老伯說得小侄太不堪了,小侄并不是好辯,更不是強詞奪理,隻是折服于至理而已,真要有理,小侄一定心服口服。
” 陸象翁道:“那麼你以前老是要跟我辯,就是我說的話沒有道理了!” 張玉朗笑道:“小侄可不敢這麼放肆,隻是老伯有老伯的理,小侄也有小侄的理,老伯的理壓不倒小侄的理,小侄雖然尊敬您是長輩,不便跟您硬争下去,但是要小侄更弦易轍,照老伯所說的去做,心裡總是不太服氣的。
” 陸象翁道:“意哥批評你的話呢?” 張玉朗道:“完全在情在理,小侄自然心服口服,小侄以往讀書雖然不少,也懂得其中的意思,卻沒有詳細去推敲其中的所以然,總是功夫做得不夠,才有此失,以後當在學問上多下苦功,還望老伯不吝賜誨。
” 陸象翁很高興地道:“你來向我執經問難,我固然歡迎,隻是我的口才跟捷才稍遜,很可能當時給你問倒了,要翻閱群書,才能回答你,你不如去向意哥求教去,她是我們長沙的書簍子、女才子,多少人都被她考倒了……” 張玉朗忙道:“是要請教,是要請教,明天我就踵府執弟子禮以叩教,萬望先生不棄粗頑,收錄門下。
” 陸象翁道:“玉朗,這可不能開玩笑的,既要執弟子禮,就得規規矩短地磕頭拜師的。
” 張玉朗道:“當然,小侄怎敢廢禮僭越。
” 譚意哥忙道:“張公子要這麼說,奴家就不敢當了,張公子如果不棄,常來坐坐指教一二,奴家萬分歡迎的。
” 陸象翁道:“當得起,當得起,意哥,這個後生高傲得很,極少服人,對你卻是服了輸,可見你是當得起的,趁此機會好好教訓他。
” 座中一陣大笑,這一餐自然很熱鬧,因為明天是正式的壽辰,大家倒沒多耽擱,酒到差不多就告辭了。
及老博士笑道:“張賢侄,平時在外面有所酬酢,都是我送意哥回去的,今天我可離不開身子,隻有麻煩你了。
” 張玉朗道:“小侄當得效勞的。
” 及老博士笑道:“賢侄答應得可别這麼爽快,這趟事卻不簡單,随時都可能遇上個找麻煩的,甚至于可能要當街揮拳打架,以前老頭子揍了幾次人,他們見到我就躲了,換了你,他們可不認識你呀。
” 張玉朗笑道:“這個老伯放心好了,小侄的文不足取,拳腳倒是未敢荒疏,十多年來,天天都要練上兩個時辰,所以要打架時,尋常三五個漢子還能應付,人多了可就招架不住了。
” 及老博士道:“人不多,讨厭的也不過三五個。
” 張玉朗道:“長沙是三湘首邑大府,難道還有人當街攔劫不成?” 及老博士笑道:“那有這麼嚴重,不過是幾個纨褲子弟,倚着父兄的财勢,經常喝酒聚衆鬧事而已,大事情是鬧不出來的,最多也不過攔住了那些女孩子,調笑一番。
” 張玉朗俊眉一挑道:“這種行為就直該打殺。
” 及老博士笑道:“那倒也不能說,年輕人總是有點喜歡鬧事的,他們也不敢如何,最多是攔住轎子,把姑娘們截下來,陪他們喝兩盅酒,唱一首曲子,博個哈哈大笑。
” 張玉朗輕歎道:“老伯,像這樣自然是沒有什麼大關系,可是此時若不加懲處,膽子就越來越大,終至無所不為,無惡不作,據小侄所知,有好多士豪劣霸,所是如此養成的,所以小侄在外,遇見此輩,定不輕恕。
” 及老博士笑道:“賢侄說的也是,老夫以前抓到他們當街就褪去他們的褲子,給他們一頓闆子,打得他們不好意思上街見人,隻有乖乖躲在家裡念書了,這些人并不是真壞到那裡,不過是因為父兄在外地為官或經商,家中沒人管教,才無法無天起來,賢侄如果遇上了,好好管教他們就是。
” 張玉朗笑道:“老伯的方法好極了,打出他們的羞惡之心,讓他們知道禮義規矩,小侄若是遇上了就照老伯的辦法,如法炮制。
” 說着使出了門,譚意哥因為今天不是出堂差,沒有乘轎子,張玉朗要叫人為她雇轎子,譚意哥笑道:“好在路也不太遠,公子如果不太累的話,我們就走了去吧。
” 張玉朗笑道:“我是不怕累的,經常是在深山野地,跑上一天,也沒當回事,我是怕姑娘走不動。
” 譚意哥道:“公子把奴家也看得太嬌弱了。
我是個閑不住的人,家居的時候,上樓下樓,前院後院,每天也要轉個幾十次,算算路程,總也有十來裡了。
” 張玉朗笑道:“那又是幹什麼呢?” 譚意哥道:“我是在一本書上看的,說晨起健行千步,可保延年益壽,病健體,我想這個方法倒很簡便,就照着做了,隻是出門不太方便,家中也沒那麼大的院于,隻有前後上下繞圈于了。
” 張玉朗道:“效果如何呢?” 譚意哥道:“開始時自然感到累一點,可是一個月下來,已經習慣了,果然覺得精神旺健,三年下來,一天不走,反而會覺得難過,這三年來,除了前幾天因為飲食不慎生了場病之外,連傷風咳嗽都沒有過。
” 張玉朗笑道:“這是對的,人隻有閑下來才容易生病,不管是什麼個動法,隻要動了,對身體總有好處的,所以找最反對就是把一個人關在書房裡,整天死讀書,身子越讀越衰,年紀輕輕,就已經頭發花白,雙目昏,四十不到而齒搖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