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書評《1984》與世紀記憶
關燈
小
中
大
戴錦華/北京
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二十世紀重要事件的親曆與目擊者難于分享他們的記憶,那如果不是溫馨、狂熱的懷舊,就是不遺餘力的唾棄與否認。
想到自己的一次與他人記憶的沖撞,是關于一本書:《1984》,它不僅牽系着本世紀的若幹重大事件,它本身亦是諸多重大事件之一。
在我的大學時代,讀到了此前從未聽說過的《1984》,讀的是彼時彼地一個特殊版本——那是本經曆了“文革”歲月的人會記得的、特殊的雜志:《編譯參考》,大開本、大字号、素面子。
一本特權層的雜志——對于“文革”,一個不無怨憎與傷痛的點,是在“閉關鎖國”的年代,特權層從未與外部世界隔絕:江青始終追随着最新的好萊塢電影,林立果酷愛美國搖滾。
1978或1979年《1984》分三期連載。
不知是通過什麼途徑,它流布進了大學校園。
作為一本确定無疑的“反動寓言”,它在大學生、也許是我置身的那個小世界裡,引發了微型地震,那個年頭,對知識、書籍的饑渴仍十二萬分地被封閉和匮乏所放大。
和大多數難于獲得的新書一樣,它在不同的宿舍間流傳。
每人兩小時嗎?不記得了,隻記得曾被排到午夜兩點,當然是無怨無悔地等到那個時刻;第二天嘛,隻能曠課了。
記得最初閱讀時的戰栗,那是一種毛骨悚然、撕心裂肺的恐怖認同:第一次,從外面,從一個寓言(預言?)中讀到自己成長的年代,讀到了曾無限熟悉的一切:旗海,巨幅畫像,胸章,臂章,“歡樂幸福”的人群,無數的狂歡式的遊行,禁欲的、狂熱的少女;甚至匮乏的物質供應、劣質香煙以及吸劣質香煙的方式——小心地揉松、磕實、點燃,而後直立起吸,一如後來的某些吸毒者;甚至有在極度匮乏的年代,對一點點精美的物品、尤其是對文具的情欲般的渴求和珍愛。
隻是“他”的名字,是“老大哥”。
在深深的震驚和懾服中,反複地默念着作者的名字:喬治·奧威爾。
——他怎麼會知道?他怎麼能想象?充滿敬畏地發現,成書的日期,是1949年。
在斷續的閱讀和焦灼的等待中,讀到了主人公的離軌,讀到了他的秘密日記和秘密愛情。
一份欣喜,一種自戀式的認同:将自己從1975-1977經曆的心靈反叛和不軌初戀附着其上。
竊以為此前的悲劇是因為人們沒有機會獲得“真理”——因真理被監禁,謊言遍布于世。
恰有一個極為風雲的作家來學校演講,作為一個經23年流放的“歸來者”,他頗富傳奇,作為一個剛剛發表了轟動作品的文人,他極富口才。
他講:越戰鬥越安全;他講,一個人一旦獲得了真理,便不可能再被征服。
聽得熱血沸騰。
顧不得平素的矜持冷漠,拍痛了手掌。
但不久,此君便因一時“風吹草動”,露出了極怯懦的面目。
我遭到的打擊,近乎失戀。
也是在這時,終于讀到了書的後三分之一:主人公終于和他神秘的“知音”相逢在“沒有陰影的地方”。
那是警察機構的大樓:沒有開向外部世界的窗口,但燈光永不熄滅。
在無盡的肉體和精神淩虐之後,是對愛人的出賣。
是對愛的背叛。
是不再知道愛為何物。
是“忘懷洞”——對記憶的徹底改寫。
是權力面前無所謂“真實”與“真理”
想到自己的一次與他人記憶的沖撞,是關于一本書:《1984》,它不僅牽系着本世紀的若幹重大事件,它本身亦是諸多重大事件之一。
在我的大學時代,讀到了此前從未聽說過的《1984》,讀的是彼時彼地一個特殊版本——那是本經曆了“文革”歲月的人會記得的、特殊的雜志:《編譯參考》,大開本、大字号、素面子。
一本特權層的雜志——對于“文革”,一個不無怨憎與傷痛的點,是在“閉關鎖國”的年代,特權層從未與外部世界隔絕:江青始終追随着最新的好萊塢電影,林立果酷愛美國搖滾。
1978或1979年《1984》分三期連載。
不知是通過什麼途徑,它流布進了大學校園。
作為一本确定無疑的“反動寓言”,它在大學生、也許是我置身的那個小世界裡,引發了微型地震,那個年頭,對知識、書籍的饑渴仍十二萬分地被封閉和匮乏所放大。
和大多數難于獲得的新書一樣,它在不同的宿舍間流傳。
每人兩小時嗎?不記得了,隻記得曾被排到午夜兩點,當然是無怨無悔地等到那個時刻;第二天嘛,隻能曠課了。
記得最初閱讀時的戰栗,那是一種毛骨悚然、撕心裂肺的恐怖認同:第一次,從外面,從一個寓言(預言?)中讀到自己成長的年代,讀到了曾無限熟悉的一切:旗海,巨幅畫像,胸章,臂章,“歡樂幸福”的人群,無數的狂歡式的遊行,禁欲的、狂熱的少女;甚至匮乏的物質供應、劣質香煙以及吸劣質香煙的方式——小心地揉松、磕實、點燃,而後直立起吸,一如後來的某些吸毒者;甚至有在極度匮乏的年代,對一點點精美的物品、尤其是對文具的情欲般的渴求和珍愛。
隻是“他”的名字,是“老大哥”。
在深深的震驚和懾服中,反複地默念着作者的名字:喬治·奧威爾。
——他怎麼會知道?他怎麼能想象?充滿敬畏地發現,成書的日期,是1949年。
在斷續的閱讀和焦灼的等待中,讀到了主人公的離軌,讀到了他的秘密日記和秘密愛情。
一份欣喜,一種自戀式的認同:将自己從1975-1977經曆的心靈反叛和不軌初戀附着其上。
竊以為此前的悲劇是因為人們沒有機會獲得“真理”——因真理被監禁,謊言遍布于世。
恰有一個極為風雲的作家來學校演講,作為一個經23年流放的“歸來者”,他頗富傳奇,作為一個剛剛發表了轟動作品的文人,他極富口才。
他講:越戰鬥越安全;他講,一個人一旦獲得了真理,便不可能再被征服。
聽得熱血沸騰。
顧不得平素的矜持冷漠,拍痛了手掌。
但不久,此君便因一時“風吹草動”,露出了極怯懦的面目。
我遭到的打擊,近乎失戀。
也是在這時,終于讀到了書的後三分之一:主人公終于和他神秘的“知音”相逢在“沒有陰影的地方”。
那是警察機構的大樓:沒有開向外部世界的窗口,但燈光永不熄滅。
在無盡的肉體和精神淩虐之後,是對愛人的出賣。
是對愛的背叛。
是不再知道愛為何物。
是“忘懷洞”——對記憶的徹底改寫。
是權力面前無所謂“真實”與“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