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一期 署名沈從文(1)

關燈
,在分配上複有個制度使之比較平均,或有種政策使之漸趨于平均;國民生活有個轉機,整個國家也方有個轉機。

    治愚則為開發頭腦,推行個廣泛而長久的教育政策,使多數人知識加多和加深,俾人人對于新的時代新的世界,能有個新的态度新的習慣去适應。

    普通人民既感覺到自己是個主人,同時也就是個公民,對國家關系權利義務分明,因之知自愛也能愛國。

     政治家既有政治家豐富廣博的知識,且有兼容并包的氣度,知道珍重國力,不作無意義浪費,而又尊重制度,能用戰争以外方式調整一切社會的矛盾取得平衡。

    換言之,也可說他得“藝術”,他“懂”藝術!——像這麼一個國家,一群人民,把這個國家傳統長處好好保持,或想法發揚光大,弱點則努力去掉,如治毒瘤惡瘡,國家還會不進步? 然而窮和愚至今似乎尚成為絆住中國進步的兩個活結。

    這活結且若出于一條繩索,彼此牽纏。

    不論在上,在下,在朝,在野,不論“中國的主人”或“公仆”,凡欲向上掙紮,總不免讓這個來自八方看不見摸不着的有曆史性的活結套住,越縛越緊。

    表現這個抽象阻力,不僅是什麼“敵人”的對立;自己的普遍而長期的怠工,萎靡不振,且更加強作用。

    俨若任何高尚理想與合理事實,都無從着手,無從生根。

    直到如今,我們對日本算是打了個勝仗,把這個強狠自大的國家,用我們的長處也用我們弱點,緊緊拖住,從而崩毀了。

    但對我們自己這個有曆史性的弱點掙紮時,卻真是一個慘敗! 我們責誰?恨誰?怨誰?都無意義。

    我們隻應當承認這弱點是一種有年分的老病,與全體民族體質多少有點關系,遠之與所謂哲學的人生态度有關,近之又與所謂現代政治思想和教育方法有關,我們得弄明白,想辦法。

    這悲劇是民族全體性的,這責任也就不是某某少數人可負的! 這挫折慘敗的主要原因,從遠一點說,我們的曆史太久了。

     帝國新舊交替大一統局面,就延長了二十來朝,還有個偏霸分崩割據的較短時期不算。

    改朝換代照例是用武力,支持偏安更需武力,在這曆史背景中,讀書人就有個“從龍”“附骥”的心理狀态,延續了二千五百年。

    這個心理狀态,一直影響到現在,還可反映于某種第三第四組織中。

    我們說他缺少獨立的見解,隻依違于兩大之間,應付事實,有所取予,還不夠。

    我們得原諒那有個曆史的鬼在起作用!至于教育呢?從近一點說,恐為由張香濤起始,即隻知道救窮,支支節節來動手。

    僅記住管子所說的一句話,即“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其他的全不在意。

    革命輕輕松松推翻了一個帝國,卻不料把屬于帝國的一切有形制度和抽象原則也全毀了。

    舊的毀去,新的未能建立,屬于曆史上另一弱點,自然在另一群人生命中又得到擡頭機會,即“中原逐鹿捷者先得”的英雄意識。

    因之有帝制,有複辟,有軍閥割地而治的督軍團,竟延長到中華民國十六年。

    直到大小書呆子将國家重造觀念注入多數年青人頭腦中,經過八年,與少數武力情緒相結合,革命成功了。

     然而又分裂,又内戰,……凡屬于内戰,多少人身預其事的“功業”,自己既都不大願意提起,引起痛苦的回憶,其餘人的過失,我們還有什麼不原諒處? 在這麼一個不定局勢下,支持到了九一八,東北完了。

    也幸而東北與熱河的完事,真正敵人勢力一直侵入平津,我們才有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的警懼與覺醒。

    福建的人民政府的解體,兩廣的暗礁和平,以及西安事變良好的結束,都可見出有兵亦未嘗必需用兵。

    大智若愚,其實不愚。

     然而我們還得收另外一種“疏忽”的成果,即教育得來的另外困難。

    我們的家長從辦新教育起始,比如說,北大的蔡老先生,和教育部範靜生先生吧。

    本明白教育的理想不止傳授知識,還容許有個比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抽象願望在内。

    願望雖抽象,卻能于另一代證實。

    可是到軍閥時代,書呆子弄的教育,即并點綴性也缺少了。

    一省一縣小些地方,學生的用處,還可排隊持旗到郊外歡迎将軍鎮守使的凱旋,這些偉人也還可就中挑取紳士人家的女學生作第幾姨太太,逼得那家長不能不允許。

    大至于北平,似乎從民五六後,即已與上面政府完全遊離。

    雖照例還有個教育部長,除了做官外,中國有多少國立大學,多少學生,就決不在意。

    因為隻要稍稍在意,就會明白教授有好幾年是無從靠公家薪水活下去,關于薪水一定要集團請願鬧了又鬧,才于逢年過節時,從什麼銀行借一筆錢點綴點綴!大至國家财政小至個人收入,窮既然是種事實,因此革命成功後,到讀書人來作部長時,教育政策不知不覺便成了張香濤總督的繼承者,解決窮,提倡理工。

    另一面或且以為可以使英雄入彀,轉入笃實,免去文法中的“思想”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