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一期 署名沈從文(1)

關燈
甚至于并點綴作用亦有限。

    即以若幹公家新聞紙運用而言,放棄了“教育”理想,惟重在報告一點大體相同的消息,并吸收廣告收入,以收入多表示為成功,這比大學生跑銀行找出路,情形即完全相同。

    雖繁榮了一般商業,支持了新聞紙本身,其實也就見出點堕落的傾向。

    是事勢的必要,還不過是風氣的會趨?我将說,這也隻是出于一種習慣而已。

    習慣已成,便不免有點積重難反。

    用廣告維持報紙,是上海申新二報産生存在的原因。

    惟其是商業報紙,又在租界内有所憑藉,所以既可用社評與論文對于國家大計有所表示,而且将這種文章公諸民衆,亦可用副刊娛樂并教育一般讀者,增加他們一點常識與興趣。

    辛亥革命後多了些政黨,“機關報”即由此而來,意即在朝在野都可花錢來辦報,各在自辦報上發表對于國事主張,并用來批評攻擊另一黨派。

    到民八風氣一變,國家權勢隻在一批北洋軍閥手中轉來轉去,一到内戰發生時,除了報上有軍人相互責難電報外,就是總統府秘書長饒漢祥先生代黎元洪草拟的息争四六文電。

    各黨各派的政客,雖亦常常有文電在報上發表,事實上已将精力直接表現到議會會場上,所以報紙上登載他們打架抛墨盒的消息,還比通電有些作用,為的是引人發笑!然而五四前後報紙上卻另外來了個新玩意兒,即名流學者來為副刊寫文章。

    小至于短詩,大至于玄學與科學論戰,國外第一流學者的演講,……無不從報紙上介紹給讀者,煽起年青人對于國家重造的幻想和熱情。

    五四學生的表現,五卅工商的表現,北伐軍人的表現,無不反映報紙所産生的作用。

    這作用到北伐成功新出版業興起時,即已完全失去,為定期刊物或單行本所代替。

    然而幾個著名報紙,社論來論尚保留一點批評國事檢讨社會的能力。

    到戰事發生後,一般報紙似乎就隻有将可發表的新聞,各列标題發表,以及推測戰事說點國際預言的功用了。

    因此報紙差不多都少個性,少特性,也逐漸失去了本來的作用。

    商業報紙有時為廣告擁擠,竟将社評地位移作廣告用,大報紙既隻能看看新聞,所以小型報紙有了試驗機會。

     從去年冬天開始,昆明市憑空多了好些周報,不到半年中,并且就見出一點選擇淘汰作用。

    銷路好的竟能每期到一萬份左右,可望作到以報養報的方式。

    證明在一個較新編排方式下,還可給讀者許多有益的影響,取得讀者的愛重。

    隻要認清對象,即可教育對象。

    近來且聽說還有好些同類報紙在準備出版,這自然是好現象。

    因如果負責方面各能就一方面長處好好發展,卻又有個共同目的,即将報紙和讀者關系重造。

    資本較充實的,還可定期定量為讀者印行多種有價值的小冊子,屬于世界學術或普通常識的性質,一一印出,報紙讀者均可用最低廉價格得到。

    一年後,即以昆明市而言,一切情形會不同多了。

    所以我想這正好作國内各地方辦報的一種試驗,即無從引起大報紙的革命,也可以養成一種新的風氣,将小型報紙作用提高。

    或盡多數找出路的大學生,明白個人出路甚多,從銀行跑出還有更寬廣的天地可以好好發展,或鼓勵公務員與一般從業員,知愛好,肯上進,用一個健康态度去學習一切,就可以将我們個人和國家發展,打成一片,毫無沖突,好好的來接受這場戰争所應有的困難與成功!報紙本身的出路也可望除廣告收入另外還有一種意義,足使辦報的人對于工作重新得到神聖莊嚴感!這種神聖莊嚴感本來是固有的,可是卻被一個不良習慣差不多毀盡了。

    代替而來的隻是一種無盡期的疲乏,以及受限制說不出的痛苦。

    談到這個現象時,我們實值得對一切報業前輩的努力尊敬與同情。

    因為他們曾經戰鬥過來,而且個人方面也居多并未放棄将新聞紙重造的理想。

    可是習慣不容易改正,恰恰如五十歲銀行家不能改習地質,這事隻好讓二十四五歲的年青人來作了。

    我希望國内各大都市,都有許多小型報出現,每個新出的小報,都能抱有這個新的态度和社會對面! §§§第8節從開發頭腦說起 (接受傳統,淘深生命,而作出新的創造。

    ) 每年逢到中山先生的誕辰,總使我想到這位偉人的識見之遠大。

    他在三十年前即明白中國問題為“窮”和“愚”,社會的腐敗與退化,無不由之而生。

    因此言建國,即針對此兩大病根而下手。

     必去“窮”與“愚”,方能把那個自外而來所形成的“弱”去掉,否則無可望。

    中山先生不幸于二十二年前即作了古人,使國人失去一思想深刻、眼光遠大、性情寬厚的領導者。

    然而一切國家重造的理想,還保存于他的學說中,待後來者熟讀深思,并于文字外理會其用心所在,克服一切困難與挫折,矛盾與兩歧,慢慢實現的。

     治窮為開發地利,征服自然,好好認識地面所生長,地下所蘊藏,加以運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