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點精神(4)
關燈
小
中
大
情形中,産生自力更生的幻想和信心。
且因這點幻想和信心,粘合了這個民族各方面向上的力量,成為一個觀念,“不怕如何犧牲,還是要向建國目标前進!”三年來從被日人優勢兵力逼迫離開了沿海各省份,還依然不解體,不屈服,能集合全中國優秀分子,在一個組織,一種目的下,一面抗戰,一面建國。
這種民族精神的建立與發揚,分析說來,就無不得力于工具的能得其用。
對語體文的價值與意義,作過偉大預言的,是胡适之先生。
二十年前他就很大膽的說:“語體文在社會新陳代謝工作上,将有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語體文必占重要的努力。
” 這種意見于二十年前說出,當時人都以為癡人說夢,到如今,卻早已成為事實了。
但二十年前胡适之先生能夠自由大膽表示他的意見,實得力于主持北京大學的蔡孑民老先生,在學校中标榜“學術自由”。
因學術自由,語體文方能擡頭,使中國文學從因襲、陳腐、虛飾、俗套、模仿中,得到面目一新的機會,醞釀培養思想解放社會改造的種子。
蔡老先生不特明白學校中學術自由的重要,且對語體文也有過良好意見。
他以為古文自有它的偉大過去,至于流行末世半通不通的死文字,實在是社會“愚昧與頑固”“虛僞與陳腐”的混合物。
社會的進步不可免要受這種有腔調無生命的死文字掣肘,有時且引起社會退化現象。
正因為它不僅徒存形式,還包含許多保守堕落觀念。
國家求發展,想改革,這些觀念便常常成為障礙物,絆腳石。
可是文學革命運動,從建設方面看,固然影響大,成就多,從破壞方面看,也不可免有許多痛心現象。
新工具既能廣泛普遍的運用,由于“濫用”與“誤用”結果,便引出許多問題。
從大處言,譬如北伐成功後國内因思想分歧引起的内戰,壯丁大規模的死亡,優秀青年大規模的死亡,以及國富國力無可計量破壞耗損,就無一不與工具濫用、誤用有關。
從小處言,“學術”或“文化”兩個名辭,近十年來,在唯利是圖的商賈和似通非通的文化人手中,常弄得非驢非馬,由于誤解曲解,分布了萬千印刷物到各方面去,這些東西的流行,即說明真正的學術文化的發展,已受了何等不良影響。
所以紀念五四,最有意義的事,無過于從“工具”的檢視入手。
借當前事作鏡子,如何計劃來“莊嚴慎重”使用這個工具,是一件事。
從這種莊嚴慎重與作家人生态度有關,我們在文運上如何為作家來建設一個較新的堅實健康人生觀,又是一件事。
世人常說“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特點是“天真”和“勇敢”。
我們若能保留了這份天真和勇敢精神,再加上這二十年來社會變動文運得失所獲的經驗,記着“學術自由”的意義,凡執筆有所寫作的朋友,寫作的動力,都能從市儈的商品與政客的政策推挽中脫出,各抱宏願和堅信,由人類求生的莊嚴景象出發,來表示這個民族對于明日光明的向往,以及在向上途徑中必然遭遇的挫折,承認目前犧牲俨若命定。
相信未來存亡必然将由意志決定,再來個二十年努力,決不是無意義無結果的徒勞。
二十年時間個人生命史上,雖然好像已經很長很久了,在一個民族複興曆史上,卻并不算久。
我們應當用“未來”來紀念這個“過去”。
§§§第7節談沉默 (大多數即用“沉默”來期待。
) 近一時期來,書呆子或半書呆子,都必然有個相同的白日夢,夢到自家會從“變”中得到一個轉機,明知道情形困難,總以為這依然是解決行将到來的明日更大困難應有的勇氣與誠意象征。
表示這點願望或有許多方式。
除用筆、用口、用行為外,還有更大多數即用“沉默”來期待。
用筆的可以檢查受限制,用口的或因疲累得休息,用行為的自更容易處置,或使之軟化,無可奈何,或……唯有沉默,在不變中繼續生長沉默。
這個多數沉默,從表面上看,也許近于消極。
可是很顯然,實能醞釀生長一切幻想并作否定行為準備的。
它如水,在平衍土地中浸潤,在溝渎中涓涓流注,然而流注所及,則粉碎磐石,使山峽刻劃成千尺沉溝,它本身則柔濡平靜,在風濤激蕩中,所掀起的白浪,萬斛廣舶與堅固堤防到時亦必然失去效用。
它受點熱,即能融解一切不甚牢固的粘合物并能變成氣體,推動機械,使無情鋼鐵發生有規律的動止。
它太冷,将結成冰,正由于體質一變,凝固時,便依然有崩崖絕岸的作用,或凍死地面草木人畜,以及人力的所培養的種種,寄托希望的具體物質和抽象觀念。
總之,它能生長,也能消耗,能否定,能破壞,善體國經邦者,真不能不注意及此!
且因這點幻想和信心,粘合了這個民族各方面向上的力量,成為一個觀念,“不怕如何犧牲,還是要向建國目标前進!”三年來從被日人優勢兵力逼迫離開了沿海各省份,還依然不解體,不屈服,能集合全中國優秀分子,在一個組織,一種目的下,一面抗戰,一面建國。
這種民族精神的建立與發揚,分析說來,就無不得力于工具的能得其用。
對語體文的價值與意義,作過偉大預言的,是胡适之先生。
二十年前他就很大膽的說:“語體文在社會新陳代謝工作上,将有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語體文必占重要的努力。
” 這種意見于二十年前說出,當時人都以為癡人說夢,到如今,卻早已成為事實了。
但二十年前胡适之先生能夠自由大膽表示他的意見,實得力于主持北京大學的蔡孑民老先生,在學校中标榜“學術自由”。
因學術自由,語體文方能擡頭,使中國文學從因襲、陳腐、虛飾、俗套、模仿中,得到面目一新的機會,醞釀培養思想解放社會改造的種子。
蔡老先生不特明白學校中學術自由的重要,且對語體文也有過良好意見。
他以為古文自有它的偉大過去,至于流行末世半通不通的死文字,實在是社會“愚昧與頑固”“虛僞與陳腐”的混合物。
社會的進步不可免要受這種有腔調無生命的死文字掣肘,有時且引起社會退化現象。
正因為它不僅徒存形式,還包含許多保守堕落觀念。
國家求發展,想改革,這些觀念便常常成為障礙物,絆腳石。
可是文學革命運動,從建設方面看,固然影響大,成就多,從破壞方面看,也不可免有許多痛心現象。
新工具既能廣泛普遍的運用,由于“濫用”與“誤用”結果,便引出許多問題。
從大處言,譬如北伐成功後國内因思想分歧引起的内戰,壯丁大規模的死亡,優秀青年大規模的死亡,以及國富國力無可計量破壞耗損,就無一不與工具濫用、誤用有關。
從小處言,“學術”或“文化”兩個名辭,近十年來,在唯利是圖的商賈和似通非通的文化人手中,常弄得非驢非馬,由于誤解曲解,分布了萬千印刷物到各方面去,這些東西的流行,即說明真正的學術文化的發展,已受了何等不良影響。
所以紀念五四,最有意義的事,無過于從“工具”的檢視入手。
借當前事作鏡子,如何計劃來“莊嚴慎重”使用這個工具,是一件事。
從這種莊嚴慎重與作家人生态度有關,我們在文運上如何為作家來建設一個較新的堅實健康人生觀,又是一件事。
世人常說“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特點是“天真”和“勇敢”。
我們若能保留了這份天真和勇敢精神,再加上這二十年來社會變動文運得失所獲的經驗,記着“學術自由”的意義,凡執筆有所寫作的朋友,寫作的動力,都能從市儈的商品與政客的政策推挽中脫出,各抱宏願和堅信,由人類求生的莊嚴景象出發,來表示這個民族對于明日光明的向往,以及在向上途徑中必然遭遇的挫折,承認目前犧牲俨若命定。
相信未來存亡必然将由意志決定,再來個二十年努力,決不是無意義無結果的徒勞。
二十年時間個人生命史上,雖然好像已經很長很久了,在一個民族複興曆史上,卻并不算久。
我們應當用“未來”來紀念這個“過去”。
§§§第7節談沉默 (大多數即用“沉默”來期待。
) 近一時期來,書呆子或半書呆子,都必然有個相同的白日夢,夢到自家會從“變”中得到一個轉機,明知道情形困難,總以為這依然是解決行将到來的明日更大困難應有的勇氣與誠意象征。
表示這點願望或有許多方式。
除用筆、用口、用行為外,還有更大多數即用“沉默”來期待。
用筆的可以檢查受限制,用口的或因疲累得休息,用行為的自更容易處置,或使之軟化,無可奈何,或……唯有沉默,在不變中繼續生長沉默。
這個多數沉默,從表面上看,也許近于消極。
可是很顯然,實能醞釀生長一切幻想并作否定行為準備的。
它如水,在平衍土地中浸潤,在溝渎中涓涓流注,然而流注所及,則粉碎磐石,使山峽刻劃成千尺沉溝,它本身則柔濡平靜,在風濤激蕩中,所掀起的白浪,萬斛廣舶與堅固堤防到時亦必然失去效用。
它受點熱,即能融解一切不甚牢固的粘合物并能變成氣體,推動機械,使無情鋼鐵發生有規律的動止。
它太冷,将結成冰,正由于體質一變,凝固時,便依然有崩崖絕岸的作用,或凍死地面草木人畜,以及人力的所培養的種種,寄托希望的具體物質和抽象觀念。
總之,它能生長,也能消耗,能否定,能破壞,善體國經邦者,真不能不注意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