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一點精神(3)
關燈
小
中
大
意義上得到自足!)雖然事多例外,有些上帝派定的模範人,依然樂于在客廳中收容三五俗漢,說說笑話,轉述一點不實不盡屬于私人的謠言,事事依然是“道德”的,很安全,很愉快。
若他是個紳士,便在人前打趣打趣,裝憨,裝粗率,裝事不經心,用為侍奉女子張本。
他也依然是“道德”的,很安全,很愉快。
另有種年青男子,年紀較輕,野心甚大,求便于欲望實現,于是各以擔負新道德自命。
力所不及,繼以作僞。
貌作剛強,中心虛怯,貌若熱忱,實無所謂。
在朝則如張天翼所寫華威先生,在野則如魯迅所寫阿Q。
另有種年青女人,襲先人之餘蔭,受過大學教育,父母精神如《顔氏家訓》所謂欲兒女學鮮卑語,彈琵琶,以之服侍公卿,得人憐愛。
鮮卑語今既不可學,本人即以能說外國語如洋人為自足。
力尚時髦,常将頭發蜷曲,着短袖衣,半高跟鞋,敷厚粉濃朱,如此努力用心,雖勞不怨,然而一身癡肉,一臉呆相,雖為天棄,不甘自棄。
或一時搔首弄姿,自作多情,或一時目不邪視,貞節如石頭。
兩者行為不同,精神如一:即自覺已受新教育,有思想,要解放,知愛美!凡此種種,常不免令人對上帝起幽默感。
好像真有一造物主,特為裝點這個人生戲場,到處放一新式傻大姐,說傻話,作傻事,一舉一動,無不令人難受,哭笑不得。
這種人應當名為“新的假道學”。
假道學的社會糾紛多,問題多,就因為新舊假道學雖同樣虛僞少人性,多做作,然而兩者出發點不同,結論亦異。
所為新式論客說法,這名為“矛盾”,為“争鬥”。
解放這矛盾争鬥并無何等好方法,隻有時間可以調處。
時間将改變一切,重造一切。
未來事不能預言,惟可以用常理想象,就是老式假道學必然日将消滅,以維持道統自命的作風不能不變,重新做人。
這從一部分先生們四十以後力學時髦,放他那一雙精神上小腳時的行為可以看出,新式假道學又必将從戰争上學得一些新說明,來熱熱鬧鬧度過他由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一段生涯。
文化或文明,從表面上看,是這些讀書人在維持,在享受,餘人無分。
可是真正異常深刻的看明白這個社會的一切,或用筆墨或用行動來改造,來建設活人的觀念,社會的組織,說不定倒是要一群不折不扣的俗人來努力。
真俗人不易得,假俗人也不怎麼多,這或者正說出了數年前有人提出的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無偉大文學作品産生?” 偉大文學作品條件必貼近人生,透澈了解人生。
用直率而單純的心與眼,從一切生活中生活過來的人,才有希望寫作這種作品。
世上多雅人,多假道學,多蜻蜓點水的生活法,多情感被閹割的人生觀,多輕微妒嫉,多無根傳說,大多數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糞,在無熱無光中慢慢的燃燒,且都安于這種燃燒形式,不以為異。
如不相信,随意看看我們身邊人事,就明白過半了。
我們當前的問題,倒是上層分子俗人少,用悶勁與樸實的人生觀來處世,為人,服務的俗人太少,結果什麼都說不上。
多有幾個仿佛極俗的作家,肯三十年一成不變,繼續做他的事業,情形會不同多了。
§§§第5節談保守 (敢對傳統懷疑,且能引起多數人疑其所當疑,将保守與迷信分離。
) 一提“保守”很容易想起英國。
多數人都覺得英國以保守著名的。
社會組織上,個人性格上,給人的印象,都仿佛比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富于保守性。
同時且覺得這種“守成”與“照舊”成就了英國的偉大,正如現代的德、意、蘇聯,其他國家用“違反傳統”所能成就的一樣。
帝國商務的推進,領土的維持,是由保守成功的。
但有一點我們容易疏忽處,英國人對于支持傳統雖十分注意,正因為支持傳統,舉凡一切進步的技術,可并不輕視。
他保守,在工業上卻不落後,在武備上也不落後,在人事管理上也不落後。
保守毫不妨礙它的進步,且從不因保守而排斥進步理想。
它的保守是有條件的,經過選擇的。
中國也富于保守性,好些場合中國人且以此自誇。
可是這種“守成”與“照舊”,卻招來外侮與内患。
孫中山先生明白貧弱與愚是中國民族的病根,想把這個民族振作起來,在應付人事道德上固然有條件保留些舊有東西,在謀生存技術上卻極力講求進步。
因此對于政治組織與富國計劃中,費了數十萬文字來說明。
孫先生死後,國民都覺得他的人格偉大而識見深遠。
不過這種敬仰仿佛是一回事,個人愚而自私又另是一回事。
換言之,就是敬仰他的從不學習他,摹仿他。
正因為若幹人依然還是愚而自私,通常且以能保守自譽自慰。
當政者則用保守為一種政略,支持其現成權利,家道小康的中層階級,血氣既衰,毫無遠志,亦樂于一種道德的自足與安全中打發日子。
一切進步既包含變革,一種由不合理轉為合理的變革,對于個人權利,凡在保守中用不正當方式取得者,如貪污,對于個人義務,凡在保守中用不正當方式規避者,如門閥,社會若進步,即不免失去其保障。
因此一來,“進步”便成為多數人惶恐與厭惡名辭。
若他是個紳士,便在人前打趣打趣,裝憨,裝粗率,裝事不經心,用為侍奉女子張本。
他也依然是“道德”的,很安全,很愉快。
另有種年青男子,年紀較輕,野心甚大,求便于欲望實現,于是各以擔負新道德自命。
力所不及,繼以作僞。
貌作剛強,中心虛怯,貌若熱忱,實無所謂。
在朝則如張天翼所寫華威先生,在野則如魯迅所寫阿Q。
另有種年青女人,襲先人之餘蔭,受過大學教育,父母精神如《顔氏家訓》所謂欲兒女學鮮卑語,彈琵琶,以之服侍公卿,得人憐愛。
鮮卑語今既不可學,本人即以能說外國語如洋人為自足。
力尚時髦,常将頭發蜷曲,着短袖衣,半高跟鞋,敷厚粉濃朱,如此努力用心,雖勞不怨,然而一身癡肉,一臉呆相,雖為天棄,不甘自棄。
或一時搔首弄姿,自作多情,或一時目不邪視,貞節如石頭。
兩者行為不同,精神如一:即自覺已受新教育,有思想,要解放,知愛美!凡此種種,常不免令人對上帝起幽默感。
好像真有一造物主,特為裝點這個人生戲場,到處放一新式傻大姐,說傻話,作傻事,一舉一動,無不令人難受,哭笑不得。
這種人應當名為“新的假道學”。
假道學的社會糾紛多,問題多,就因為新舊假道學雖同樣虛僞少人性,多做作,然而兩者出發點不同,結論亦異。
所為新式論客說法,這名為“矛盾”,為“争鬥”。
解放這矛盾争鬥并無何等好方法,隻有時間可以調處。
時間将改變一切,重造一切。
未來事不能預言,惟可以用常理想象,就是老式假道學必然日将消滅,以維持道統自命的作風不能不變,重新做人。
這從一部分先生們四十以後力學時髦,放他那一雙精神上小腳時的行為可以看出,新式假道學又必将從戰争上學得一些新說明,來熱熱鬧鬧度過他由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一段生涯。
文化或文明,從表面上看,是這些讀書人在維持,在享受,餘人無分。
可是真正異常深刻的看明白這個社會的一切,或用筆墨或用行動來改造,來建設活人的觀念,社會的組織,說不定倒是要一群不折不扣的俗人來努力。
真俗人不易得,假俗人也不怎麼多,這或者正說出了數年前有人提出的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無偉大文學作品産生?” 偉大文學作品條件必貼近人生,透澈了解人生。
用直率而單純的心與眼,從一切生活中生活過來的人,才有希望寫作這種作品。
世上多雅人,多假道學,多蜻蜓點水的生活法,多情感被閹割的人生觀,多輕微妒嫉,多無根傳說,大多數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糞,在無熱無光中慢慢的燃燒,且都安于這種燃燒形式,不以為異。
如不相信,随意看看我們身邊人事,就明白過半了。
我們當前的問題,倒是上層分子俗人少,用悶勁與樸實的人生觀來處世,為人,服務的俗人太少,結果什麼都說不上。
多有幾個仿佛極俗的作家,肯三十年一成不變,繼續做他的事業,情形會不同多了。
§§§第5節談保守 (敢對傳統懷疑,且能引起多數人疑其所當疑,将保守與迷信分離。
) 一提“保守”很容易想起英國。
多數人都覺得英國以保守著名的。
社會組織上,個人性格上,給人的印象,都仿佛比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富于保守性。
同時且覺得這種“守成”與“照舊”成就了英國的偉大,正如現代的德、意、蘇聯,其他國家用“違反傳統”所能成就的一樣。
帝國商務的推進,領土的維持,是由保守成功的。
但有一點我們容易疏忽處,英國人對于支持傳統雖十分注意,正因為支持傳統,舉凡一切進步的技術,可并不輕視。
他保守,在工業上卻不落後,在武備上也不落後,在人事管理上也不落後。
保守毫不妨礙它的進步,且從不因保守而排斥進步理想。
它的保守是有條件的,經過選擇的。
中國也富于保守性,好些場合中國人且以此自誇。
可是這種“守成”與“照舊”,卻招來外侮與内患。
孫中山先生明白貧弱與愚是中國民族的病根,想把這個民族振作起來,在應付人事道德上固然有條件保留些舊有東西,在謀生存技術上卻極力講求進步。
因此對于政治組織與富國計劃中,費了數十萬文字來說明。
孫先生死後,國民都覺得他的人格偉大而識見深遠。
不過這種敬仰仿佛是一回事,個人愚而自私又另是一回事。
換言之,就是敬仰他的從不學習他,摹仿他。
正因為若幹人依然還是愚而自私,通常且以能保守自譽自慰。
當政者則用保守為一種政略,支持其現成權利,家道小康的中層階級,血氣既衰,毫無遠志,亦樂于一種道德的自足與安全中打發日子。
一切進步既包含變革,一種由不合理轉為合理的變革,對于個人權利,凡在保守中用不正當方式取得者,如貪污,對于個人義務,凡在保守中用不正當方式規避者,如門閥,社會若進步,即不免失去其保障。
因此一來,“進步”便成為多數人惶恐與厭惡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