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生有何意義(2)

關燈
不辜負你們這群人,你們不應當自棄,不應當!得好好的來想辦法!你們應當得到的還要多,能夠得到的還要多!” 于是必有人問:“先生,你這是什麼意思?在罵誰?教訓誰? 想煽動誰?用意何居?” 問的你莫名其妙,不特對于他的意思不明白,便是你自己本來意思,也會弄胡塗的。

    話不接頭,兩無是處。

    你愛“人類”,他怕“變動”。

    你“熱心”,他“多心”。

     “美”字筆畫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

    “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他意義的人卻很少。

     §§§第6節談人 (人各有所蔽,又各易為物誘,因之各有是非愛憎。

    ) 凝眸人間,我們看到人的活動比較深廣時,總不知不覺會發生悲憫心。

    百物萬彙,如此不同,朱紫駁雜,光色交錯,論複雜,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人各有所蔽,又各易為物誘,因之各有是非愛憎。

    雖賢愚巧鈍,智力悟性相去甚遠,思想感情,歸納出來,還不外某幾種方式。

     人與人似乎不可分。

    “同情關心”與“敵視對立”,實二為一,同為生命對于外物的兩種反應。

    恰好如春天和冬天,寒暖交替,兩不可缺。

    苦樂乘除,方能夠把人格擴大,情感淘深。

    生命中若僅有嘻嘻哈哈,這人一定變傻,若僅有蹙眉憂愁,這人一定會迂而瘋。

     俨若上帝派定,人都極自然的對于某事發生同情,某人感到敵對。

    人最怕淡漠,怕不理會,怕當他或她在你面前有所表現時,不問好意或惡意,你總視若無睹,聽若無聞,行動若無所謂。

    不反對,不贊同。

    尤其是某一種人,正存心盼望你注意,而你僞不注意,或所作所為,他人已俨然看得十分重要,你卻表示毫不關心。

     你這種對人對事極端淡漠的态度,實在很容易傷他們的心。

    在某種情形下,譬如說,同在寫文章的情形下吧,對人淡漠将引起多少不必有的怨恨和誤會,就個人十年來的經驗,說起來真是不勝舉例,感慨系之,隻看看和淡漠相反的“關心”,對人對事“同情”或“敵對”産生什麼現象,就可明白過半了。

     如魯迅,可說是個對人充滿同情也充滿敵對心的人,不特得過他的好處益處或可以利用利用他的作家,書店經理,對于他的死亡,感到極大的損失。

    便是玩政治的,幫閑跑龍套的漠不相幹的,甚至于被罵過的,如《二醜藝術》所提到的幾種人,不是也俨然對于他的死亡,說是感到極大的損失嗎?他逝世二周年時,四川某處地方,曾舉行一個紀念會,開會行禮如儀後,有個商會執行委員,洋貨店老闆,上台去作了一點鐘的演講。

    語氣激昂中肯,博得台下許多次鼓掌。

    凡熟習紀念會的,自然都明白話應當怎麼說,方能有效果。

    屬于喪吊總不外“這人是我先覺,是為我們民族而死,我們一定要照他所作的作去,完成未竟之功”。

    措詞盡管十分籠統,還是無妨。

    因為這商會委員話說得極有道理,下台後于是就有幾個年青朋友去向他請教,問他“如何學習魯迅。

     魯迅寫了些什麼書,那一本書寫得最好,最值得取法?”那大老闆這一來可給愣住了。

    完全出他意料以外。

    他結結巴巴的說:“這個這個慢慢的讨論吧。

    這位魯先生我實在不認識,他會寫小說? 我以為他是個革命家。

    ”真料想不到的是魯迅生前常常罵過這種人,這種人卻來演講,當他姓魯,一口氣說了一點鐘!博得旁人許多次數鼓掌。

    他自己也異常開心。

    這個笑話說起來并不可笑,實在使人痛苦。

    因為這種事不僅四川發生過,上海或香港另外一個地方,也可能發生。

    不僅魯迅紀念會有這種情形,别的什麼會也必然常常有相似情形。

    記得數月前朋友×××女士追悼會,有個人講到藝術家,就把梅蘭芳、李惠堂、張恨水和“在場各位”拉在一處。

    事實上“在場各位”都是另外一種人。

    大家都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們這個社會,本來即充滿痛苦的現象,許多人間喜劇若從深處看,也都令人油然生悲憫心。

    好像心中會發生一個疑問:“難道這就是人生嗎?”同時心上還将回答:“是的,這就叫作人生,真正原樣的人生。

    但并不是全部,是一部分。

    ” 因為人最怕淡漠,對淡漠不能忍受,所以易“輕信”與“疑心”。

    有此人你平時對他不大熟,或有意無意逃避過他,使他感到你不會同他相熟時,你若寫點什麼文章發表,說的雖是人類極普遍的弱點或優點,一種共通的現象,他總容易附會到自己頭上去。

    話說得好,他終生受用,說得不好,他以為你罵了他,釘在心子上永拔不去。

    你倘若說真話:“這并非罵你,正因為我不論何時都并無機會想起你!”這隻有使他更不高興,就為的是你對他“淡漠”。

    你不過淡漠而已,他以為是“敵對”。

     §§§第7節燭虛 (自然既極博大,也極殘忍,戰勝一切,孕育衆生。

    ) 自然既極博大,也極殘忍,戰勝一切,孕育衆生。

     蝼蟻蚍蜉,偉人巨匠,一樣在它懷抱中,和光同塵。

    因新陳代謝,有華屋山丘。

    智者明白“現象”,不為困縛,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陸續失去意義,本身亦因死亡毫無意義時,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燭如金。

    作燭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