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回 情海生奇波真欤僞欤新房演悲劇是耶非耶
關燈
小
中
大
招出口供,可以定罪,償他兒子一命。
瑞芝也泣求湯陰縣把這案審查明白。
但是湯陰縣十分謹慎,詳察彭基的面貌,不像行兇之徒,況且向旁人問得彭基一向是個循規蹈矩的書生,雖然以前曾愛慕過瑞芝,有求婚不遂的事情,然而也不緻犯出這種殺人的命案,恐怕其中尚有冤枉,不可不加意審慎,遂吩咐将彭基帶回縣衙,暫行監押,待以後再加詳審;一邊命彭翁好好看住瑞芝,免得她或要輕生自殺。
彭基的父親趕來代兒子營救,無如有骈指為證,總逃不了這個重大的嫌疑,一般人也以為新郎必是被彭基所害,這個奇案傳遍全城。
這天湯陰縣又傳聚人犯,詳加鞫訊,彭基總不肯招,而彭家翁媳又一口咬定彭基是殺人的兇手,審了一堂,仍無結果,看的人卻不計其數,那店主就是其中之一了。
他把這案情告知琴劍二人,猛力地吸着旱煙。
琴劍二人沉思良久,說道:“以普通情理而論,當然彭基是個兇手,因為他的嫌疑很是确實,況且一時又尋不到第二個骈指的人,天下也沒有這種巧事。
但是從另一方面觀察起來,第一點,即使彭基妒恨新郎,害死了他,乘機和新娘求歡,那麼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何必要劫取新娘的财物;二則他犯了殺人的罪,應該高飛遠揚,豈有心緒握管作文呢?所以他也許是冤枉的,湯陰縣一時不肯斷谳,倒是個良吏,希望這案的真相早日破露,連我們過路之人也覺得早欲得知真情了。
” 店主微微笑道:“此案真是奇怪,據你們二位說來,那彭基真是冤枉的,那麼又有什麼第二個生着骈指的人是殺人的兇手呢?” 玉琴又問道:“近來在這城裡可曾鬧過盜案?” 店主道:“半個月前,萬花街王姓家中,曾被盜去不少珍貴之物,至今還沒有破案,聽說是個飛賊來盜去的,因有門不開,窗不啟,一些影蹤也沒有,那個飛賊的本領可算得大了,但是一則為财,一則為色,二件案子是不相關系的。
” 4 玉琴聽了,對劍秋笑笑,店主也就告退出去。
到得晚上,琴劍二人正用晚餐,忽聽外面正有人和店主等紛紛講論,說湯陰縣此刻已另外捉到了此案的真正兇手,是個生骈指的少年,不但手上生着骈指,而且足上也有,奇怪不奇怪,聽說明日當衆審問,不可不去一觀。
琴劍二人聽了這個消息,又驚又喜,天下竟有這種巧事,正是無奇不有,但是那湯陰縣一時到那裡去捉來那個兇手呢?明天倘然不走,倒也要去看他一看。
次日早上,仍有些衇衇小雨,玉琴對劍秋說道:“我們今天不走了,好去看看湯陰縣怎樣審這奇案。
” 劍秋道:“好的。
”将近午時,雨已停止,陽光從雲中放射出來,象是天好的樣子,琴劍二人吃罷午膳,隻聽街坊上走過的人,漸漸熱鬧起來,嘴裡都在談論那奇案。
店主跑進來對他們說道:“你們倆可要随我一起去看審奇案,聞得縣太爺今天特地在衙後廣場上審問,使大衆都來旁聽,看看這個殺人的兇手。
你們想一個人生了六隻手指,又會生六隻足指,豈非奇怪,不可不看看了。
” 玉琴道:“好,我們就跟同你去。
” 于是玉琴、劍秋跟了店主,走出店門,還有店主的老妻和長子,一齊同行走到縣衙後邊來。
但見人山人海,擁擠不堪,大家都從一個狹小的門裡走進去,門口站着地方和許多差役,手裡雖然握着皮鞭,卻很和氣地讓人進去。
琴劍二人好得兩臂有力,排開衆人,從門裡擠進去,回顧卻不見了店主等一幹人,也就不去管他,大踏步走去,見好一個廣場,四邊都栽着柳樹,場中已立着五六百個觀衆,中間有一個高高的台,台上放着公案,大概是審問犯人的所在了。
有幾個年輕的人,都爬到柳樹上,或立或坐,登高臨下,十分得勢,所以許多柳樹上都探出着一個個人頭,隻有一株最高的柳樹,沒有人能夠攀援而上,琴劍二人便輕輕幾跳,已到了柳樹的上面,坐在粗硬的大枝上靜候,見門外的人仍似潮水般的擁進,店主夫婦也擠在人叢中進來,滿頭是汗,東張西望,好象尋找他們的樣子,二人不覺暗暗好笑。
不消一刻,這個廣場上已擠滿了人,大概總有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差役們便把小門關上,下了鎖,不許他人進來。
但是等候多時,不見湯陰縣出來審案,大家都有些不耐煩了,忽然有一個差役跑到台上,向觀衆大聲說道:“今天對不起你們了,因為縣太爺忽染微恙,不能坐堂。
要明天再審這案件了,你們可以回家去吧。
不過縣太爺有個命令,凡你們不論何人走出去的時候,須得伸出雙手,經過守門的驗視一下,然後可以通過,違者便不許走。
” 衆人聽了這個說話,大家嘩然而散,都要從這個門裡走出去,此時門邊站立了十多名捕役,手中各執着鐵尺、短刀和繩索,聲勢嚴厲,衆人因為驗視雙手,并非難事,所以樂得聽令,都伸出雙手,被捕役們看了一過,然後一個個放手去。
這樣已走了五六百人,忽然有一個長身的少年,穿着一件紫醬色甯綢的袍子,相貌英武,走到門邊,不肯伸手出來,卻硬要撞出去,捕役們攔住他,一定不肯放他走出。
那人退後數步,瞧瞧旁邊的牆垣,都是風火山牆,十分高峻,但是牆邊的柳樹相隔不遠,便冷笑了一聲,對捕役們說道:“你們不許我從門裡出去,難道我沒有别處可以走麼!” 便聳身一躍,如飛一般蹿到柳樹上,又從那裡跳上高牆,十分迅速。
衆捕役不覺呆了,有幾個早喊道:“不要放走了那厮!” 那人正要躍下的時候,忽然從那邊柳樹上躍出二條人影,如飛鳥般已到了牆上。
瑞芝也泣求湯陰縣把這案審查明白。
但是湯陰縣十分謹慎,詳察彭基的面貌,不像行兇之徒,況且向旁人問得彭基一向是個循規蹈矩的書生,雖然以前曾愛慕過瑞芝,有求婚不遂的事情,然而也不緻犯出這種殺人的命案,恐怕其中尚有冤枉,不可不加意審慎,遂吩咐将彭基帶回縣衙,暫行監押,待以後再加詳審;一邊命彭翁好好看住瑞芝,免得她或要輕生自殺。
彭基的父親趕來代兒子營救,無如有骈指為證,總逃不了這個重大的嫌疑,一般人也以為新郎必是被彭基所害,這個奇案傳遍全城。
這天湯陰縣又傳聚人犯,詳加鞫訊,彭基總不肯招,而彭家翁媳又一口咬定彭基是殺人的兇手,審了一堂,仍無結果,看的人卻不計其數,那店主就是其中之一了。
他把這案情告知琴劍二人,猛力地吸着旱煙。
琴劍二人沉思良久,說道:“以普通情理而論,當然彭基是個兇手,因為他的嫌疑很是确實,況且一時又尋不到第二個骈指的人,天下也沒有這種巧事。
但是從另一方面觀察起來,第一點,即使彭基妒恨新郎,害死了他,乘機和新娘求歡,那麼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何必要劫取新娘的财物;二則他犯了殺人的罪,應該高飛遠揚,豈有心緒握管作文呢?所以他也許是冤枉的,湯陰縣一時不肯斷谳,倒是個良吏,希望這案的真相早日破露,連我們過路之人也覺得早欲得知真情了。
” 店主微微笑道:“此案真是奇怪,據你們二位說來,那彭基真是冤枉的,那麼又有什麼第二個生着骈指的人是殺人的兇手呢?” 玉琴又問道:“近來在這城裡可曾鬧過盜案?” 店主道:“半個月前,萬花街王姓家中,曾被盜去不少珍貴之物,至今還沒有破案,聽說是個飛賊來盜去的,因有門不開,窗不啟,一些影蹤也沒有,那個飛賊的本領可算得大了,但是一則為财,一則為色,二件案子是不相關系的。
” 4 玉琴聽了,對劍秋笑笑,店主也就告退出去。
到得晚上,琴劍二人正用晚餐,忽聽外面正有人和店主等紛紛講論,說湯陰縣此刻已另外捉到了此案的真正兇手,是個生骈指的少年,不但手上生着骈指,而且足上也有,奇怪不奇怪,聽說明日當衆審問,不可不去一觀。
琴劍二人聽了這個消息,又驚又喜,天下竟有這種巧事,正是無奇不有,但是那湯陰縣一時到那裡去捉來那個兇手呢?明天倘然不走,倒也要去看他一看。
次日早上,仍有些衇衇小雨,玉琴對劍秋說道:“我們今天不走了,好去看看湯陰縣怎樣審這奇案。
” 劍秋道:“好的。
”将近午時,雨已停止,陽光從雲中放射出來,象是天好的樣子,琴劍二人吃罷午膳,隻聽街坊上走過的人,漸漸熱鬧起來,嘴裡都在談論那奇案。
店主跑進來對他們說道:“你們倆可要随我一起去看審奇案,聞得縣太爺今天特地在衙後廣場上審問,使大衆都來旁聽,看看這個殺人的兇手。
你們想一個人生了六隻手指,又會生六隻足指,豈非奇怪,不可不看看了。
” 玉琴道:“好,我們就跟同你去。
” 于是玉琴、劍秋跟了店主,走出店門,還有店主的老妻和長子,一齊同行走到縣衙後邊來。
但見人山人海,擁擠不堪,大家都從一個狹小的門裡走進去,門口站着地方和許多差役,手裡雖然握着皮鞭,卻很和氣地讓人進去。
琴劍二人好得兩臂有力,排開衆人,從門裡擠進去,回顧卻不見了店主等一幹人,也就不去管他,大踏步走去,見好一個廣場,四邊都栽着柳樹,場中已立着五六百個觀衆,中間有一個高高的台,台上放着公案,大概是審問犯人的所在了。
有幾個年輕的人,都爬到柳樹上,或立或坐,登高臨下,十分得勢,所以許多柳樹上都探出着一個個人頭,隻有一株最高的柳樹,沒有人能夠攀援而上,琴劍二人便輕輕幾跳,已到了柳樹的上面,坐在粗硬的大枝上靜候,見門外的人仍似潮水般的擁進,店主夫婦也擠在人叢中進來,滿頭是汗,東張西望,好象尋找他們的樣子,二人不覺暗暗好笑。
不消一刻,這個廣場上已擠滿了人,大概總有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差役們便把小門關上,下了鎖,不許他人進來。
但是等候多時,不見湯陰縣出來審案,大家都有些不耐煩了,忽然有一個差役跑到台上,向觀衆大聲說道:“今天對不起你們了,因為縣太爺忽染微恙,不能坐堂。
要明天再審這案件了,你們可以回家去吧。
不過縣太爺有個命令,凡你們不論何人走出去的時候,須得伸出雙手,經過守門的驗視一下,然後可以通過,違者便不許走。
” 衆人聽了這個說話,大家嘩然而散,都要從這個門裡走出去,此時門邊站立了十多名捕役,手中各執着鐵尺、短刀和繩索,聲勢嚴厲,衆人因為驗視雙手,并非難事,所以樂得聽令,都伸出雙手,被捕役們看了一過,然後一個個放手去。
這樣已走了五六百人,忽然有一個長身的少年,穿着一件紫醬色甯綢的袍子,相貌英武,走到門邊,不肯伸手出來,卻硬要撞出去,捕役們攔住他,一定不肯放他走出。
那人退後數步,瞧瞧旁邊的牆垣,都是風火山牆,十分高峻,但是牆邊的柳樹相隔不遠,便冷笑了一聲,對捕役們說道:“你們不許我從門裡出去,難道我沒有别處可以走麼!” 便聳身一躍,如飛一般蹿到柳樹上,又從那裡跳上高牆,十分迅速。
衆捕役不覺呆了,有幾個早喊道:“不要放走了那厮!” 那人正要躍下的時候,忽然從那邊柳樹上躍出二條人影,如飛鳥般已到了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