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回 軟語盡溫存 蜜意如雲 柔情似水 靈心生妙悟 明珠在握 與子同行

關燈
失約之罪等語。

     二人知靜虛暫時不能見到,便往昆明大理遊去。

    一路之上,随緣修積,倒也積了不少善功。

    無垢打定主意,在此八十年中,專在人間修積。

    除非不得已,不與左道妖邪結怨,以免多樹強敵,勢孤力弱,反而不美。

    形迹尤為隐秘,途中多半步行,沿途訪問,隻一聽說發生天災人禍,便同趕去。

    初意原想至多月餘,便可回到嵩山,用上些時内功,再同分頭修積。

    因為長春崖一行,想起以前經曆,覺着左道妖邪甚多,内有好些能手,自己連來曆姓名均不知道,一旦狹路相逢,無人相助,便是禍事。

    不如隐秘行蹤,專在人間行道,比較穩妥。

    這一變計,行路自然遲緩得多,單雲、貴兩省,便各耽延了好幾個月,等到由滇入川,已是第二年秋末冬初光景。

     鄭隐貪與愛妻同行,自然不顧時日早晚。

    無垢素來外功内行同時并重,覺着将近半年均在外面行道救人,如是自己獨行,平日無事,還可靜心修煉;因有丈夫一路形影不離,除卻每日奔波,到處修積而外,閑來不是遊山玩水,選勝登臨,便是舉杯同飲,清談永夕。

    丈夫固認為此是至樂,便自己也是養成習慣,用功之日極少。

    似此荒廢,如何是好?決計早日回轉嵩山,用上兩三月功,然後分頭行道,不與丈夫一路。

    誰知鄭隐早就打好同出同歸的主意,一面用盡心思,設法拖延,不令早歸;一面事事将順,除有限度的親熱外,從未再蹈前非。

     無垢性情溫婉,見丈夫對她百依百順,平時相對,盡管恩愛非常,除稍微親熱偎傍,形影不離,并無絲毫雜念。

    由不得情分越深,好些不忍,明知丈夫有意拖延,不好意思叫破。

    最後無法,隻得略露口風,說:“修道人目光務要遠大,不可隻顧眼前。

    你真舍不得我。

    暫時且回嵩山,容我用上些日功,分頭出外修積,以後也不限定非分不可。

    隻要你功力加深,有了成效,查明沒有危害,偶然同出同歸,也無不可。

    ” 鄭隐立時乘機而入,再三求告,說:“我夫妻本是同命鴛鴦,吉兇禍福應在一起。

     當初說得好好的,隻因三師叔幾句無心之言,恩師并未見到,便改初計,由合而分。

    自來一人勢孤,這一半年來,所遇妖邪個個厲害,這還不是那些著名無兇,已是難敵;萬一獨身在外,狹路相逢,和那日魔宮被困一樣,如非你在身旁,豈不把命送掉?我看還是合在一起為是,即便真個師長之命,隻要我們心志堅誠,努力修為,夫妻恩愛,人之常情,何況隻是虛名,并無實際。

    我對你已然愛極生畏,絲毫不敢違背,休說再有雜念,稍微親熱一點,你隻稍微不快,我便不敢冒犯,難道還有顧慮?有你在旁,彼此多一幫手,我還可得到你的勉勵,格外努力修為,豈非兩全其美,各位師長不過見我夙孽太重,恐你連帶受害,不令同行,見我這樣,當無見怪之理。

    ” 無垢見丈夫說時,滿腹熱望無形流露,實在不忍堅拒。

    心想:“任壽現已移居峨眉,丈夫對他頗為信服,何不同往一見,請其轉勸丈夫,不要情癡太甚,須以仙業為重?” 便笑說道:“我真拿你無法,怎麼勸說也是不聽。

    恩師命我二人各自修為,自有深意,你偏有許多話說。

    大師兄現居峨眉後山絕壑之中,以前曾聽說過地名叫凝碧崖,美景無邊。

    何不同往拜見,就便請其指教,他對我夫婦情逾骨肉,又得本門上乘心法,自從前生靈智恢複之後,功力加增,一日千裡,定必奉有恩命。

    我二人誰也不必依誰,分合請他作主如何?”鄭隐料知任壽對師敬畏,必和愛妻一般心理,有心不去。

    一則許久不見,頗為想念;二則愛妻性情素所深知,如若不去,必說重色親友,負義忘恩,自甘下流,不思上進。

    好容易近用水磨功夫,免去她的疑念,情愛加深,再如固執成見,前功盡棄,豈不冤枉?心中不願,表面卻連聲贊好。

    二人議定,便往峨眉進發。

     這一年多,二人均扮作寒士人家夫婦,随身法寶、飛劍均用仙法隐秘,不是偏僻無人之地,或是路程大遠,多半步行,不現絲毫形蹤。

    行經峨眉前山歌鳳橋上,正走之間,忽見前面老松之下坐一中年女尼,手持念珠,似在等人神氣。

    二人已快走過,無垢心靈眼快,見那女尼穿着一身舊僧衣,腳登藤鞋,相貌清癯,一身道氣,已與尋常尼姑有異。

     最奇的是,從頭到腳淨無纖塵,看去令人生出一種清潔光明之感,偏又說不出是何原故。

     心中一動,便往回看,見女尼也正微笑相對。

    再一注視那女尼的一雙秀目,竟是神儀内瑩,自有慧光。

    這等人品,從所未見,料是一位有道神尼。

    悄告鄭隐說:“我有一點事,須與一人談話,你往後山等我,随後就來。

    ”鄭隐也覺女尼不是常人,低聲笑問:“姊姊認得那女尼麼?為何不要我在一起?”無垢嬌嗔道:“你管我呢,沒見你這樣煩人心的。

    少時見面再和你說,不是一樣?”鄭隐回顧,女尼已然不在。

    笑說:“果然是位異人。

    隻是人家不願見你,已然走了。

    ” 無垢回顧,就這轉盼之間,女尼不知何往,隻那一串念珠,尚留所坐山石之上。

    忽然福至心靈,暗忖:“那念珠分明見她拿在手内,如何一轉眼人去珠留?道旁曾有數人經過,均如未見,必有原故。

    ”便問鄭隐:“可見這位師父手中的念珠?”鄭隐答道: “未見。

    你問此言,想必有什奇處,我怎不曾看出?”無垢暗忖:“丈夫累生修為,功力甚深。

    轉世之後,雖因前生遭劫,元氣損耗大甚,初習本門心法,尚未煉到火候,比起大師兄固差得多,但他前生靈智早已恢複,也是一雙慧目法眼,怎麼放在石上的東西會看不見?”越知有異。

    便說:“我不過見那念珠似有寶光外映,随便一同,事情還拿不定。

    此時必須去見一位老前輩,向其求教。

    此老不喜生人拜訪,你自往後山先尋大師兄,在彼等我,不要誤我的事。

    再如糾纏,我又不理你了。

    ”鄭隐知道愛妻素來沉穩,不露鋒芒。

    除兩姊外,又認得好些男女散仙,平日輕不提起。

    近三數年,還得了幾件至寶奇珍,不到用時,俱都含而不露。

    聽口氣,也許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