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錢塘人姓杜,船行時大雪日暮,有女子素衣來岸上。
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調戲。
杜合船載之。
後成白鹭,飛去。
杜惡之,便病死。
丹陽人沈宗,在縣治下,以蔔為業。
義熙中,左将軍檀侯鎮姑孰,好獵,以格虎為事。
忽有一人,著皮衣褲,乘馬,從一人,亦著皮褲,以紙裹十餘錢,來詣宗蔔,雲:"西去覓好食,東去覓食好?"宗為作卦,卦成,告之:"東向吉,西向不利。
"因就宗乞飲,内口著瓯中,狀如牛飲。
既出,東行百餘步,從者及馬皆化為虎。
自此以後,虎暴非常。
晉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窅然深絕。
内有數頭熊子。
須臾,有一大熊來,瞪視此人。
人謂必以害己。
良久,出藏果,分與諸子。
末後作一分,置此人前。
此人饑甚,于是冒死取啖之。
既而轉相狎習。
熊母每旦出,覓果食還,辄分此人,賴以延命。
熊子後大,其母一一負之而出。
子既盡,人分死坎中,窮無出路。
熊母尋複還入,坐人邊。
人解其意,便抱熊足,于是躍出。
竟得無他。
淮南陳氏,于田中種豆,忽見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濕。
其壁先挂一銅鏡,鏡中見二鹿,遂以刀斫獲之,以為脯。
晉太元中,丁零王翟昭後宮養一猕猴,在妓女房前。
前後妓女,同時懷妊,各産子三頭,出便跳躍。
昭方知是猴所為,乃殺猴及子。
妓女同時号哭。
昭問之,雲:"初見一年少,著黃練單衣,白紗帢,甚可愛,笑語如人。
"會稽句章民張然,滞役在都,經年不得歸。
家有少婦,無子,惟與一奴守舍,婦遂與奴私通。
然在都養一狗,甚快,名曰"烏龍",常以自随。
後假歸,婦與奴謀,欲得殺然。
然及婦作飯食,共坐下食。
婦語然:"與君當大别離,君可強笑。
"然未得啖,奴已張弓矢當戶,須然食畢。
然涕泣不食,乃以盤中肉及飯擲狗,祝曰:"養汝數年,吾當将死,汝能救我否?"狗得食不啖,惟注睛舐唇視奴。
然亦覺之。
奴催食轉急。
然決計,拍膝大呼曰:"烏龍與手!"狗應聲傷奴。
奴失刀仗倒地,狗咋其陰,然因取刀殺奴。
以婦付縣,殺之。
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一狗,甚愛憐之,行止與俱。
後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
時方冬月燎原,風勢極盛。
狗乃周章号喚,生醉不覺。
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上。
如此數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濕,火至免焚。
生醒,方見之。
爾後生因暗行,堕于枯井中,狗呻吟徹曉。
有人經過,怪此狗向井号,往視,見生。
生曰:"君可出我,當有厚報。
"人曰:"以此狗見與,便當相出。
生曰:"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與。
餘即無惜。
"人曰:"若爾,便不相出。
"狗因下頭目井。
生知其意,乃語路人雲:"以狗相與。
"人即出之,系之而去。
卻後五日,狗夜走歸。
晉穆、哀之世,領軍司馬濟陽蔡詠家狗,夜辄群衆相吠,往視便伏。
後日,使人夜伺,有一狗,著黃衣,白帢,長五六尺,衆狗共吠之。
尋迹,定是詠家老黃狗,即打殺之。
吠乃止。
代郡張平者,苻堅時為賊帥,自号并州刺史。
養一狗,名曰"飛獒",形若小驢。
忽夜上廳事,狗上行,行聲如平常。
未經年,果為鮮卑所逐,敗走,降苻堅,未幾便死。
太叔王氏,後娶庾氏女,年少色美。
王年六十,常宿外,婦深無欣。
後忽一夕見王還,燕婉兼常。
晝坐,因共食。
奴從外來,見之大驚,以白王。
王遽入,僞者亦出。
二人交會中庭,俱著白帢,衣服形貌如一。
真者便先舉杖打僞者,僞者亦報打之。
二人各敕子弟,令與手。
王兒乃突前痛打,是一黃狗,遂打殺之。
王時為會稽府佐,門士雲:"恒見一老黃狗,自東而來。
"其婦大恥,病死。
林慮山下有一亭,人每過此,宿者辄病死。
雲嘗有十餘人,男女雜合,衣或白或黃,辄蒲博相戲。
時有郅伯夷,宿于此亭,明燭而坐誦經。
至中夜,忽有十餘人來,與伯夷并坐蒲博。
伯夷密以燭照之,乃是群犬。
因執燭起,陽誤以燭燒其衣,作燃毛氣。
伯夷懷刀,捉一人刺之,初作人喚,遂死成犬。
餘悉走去。
顧霈者,吳之豪士也。
曾送客于升平亭。
時有一沙門在座,是流俗道人。
主人欲殺一羊,羊絕繩便走,來投入此道人膝中,穿頭向袈裟下。
道人不能救,即将去殺之。
既行炙,主人便先割以啖道人。
道人食炙下喉,覺炙行走皮中,毒痛不可忍。
呼醫來針之,以數針貫其炙,炙猶動搖。
乃破出視之,故是一脔肉耳。
道人于此得疾,遂作羊鳴,吐沫。
還寺,少時卒。
吳郡顧旃,獵至一崗,忽聞人語聲雲:"咄!咄!今年衰。
"乃與衆尋覓。
崗頂有一阱,是古時冢。
見一老狐蹲冢中,前有一卷簿書,老狐對書屈指,有所計校。
乃放太咋殺之。
取視簿書,悉是奸人女名。
已經奸者,乃以朱鈎頭。
所疏名有
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調戲。
杜合船載之。
後成白鹭,飛去。
杜惡之,便病死。
丹陽人沈宗,在縣治下,以蔔為業。
義熙中,左将軍檀侯鎮姑孰,好獵,以格虎為事。
忽有一人,著皮衣褲,乘馬,從一人,亦著皮褲,以紙裹十餘錢,來詣宗蔔,雲:"西去覓好食,東去覓食好?"宗為作卦,卦成,告之:"東向吉,西向不利。
"因就宗乞飲,内口著瓯中,狀如牛飲。
既出,東行百餘步,從者及馬皆化為虎。
自此以後,虎暴非常。
晉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窅然深絕。
内有數頭熊子。
須臾,有一大熊來,瞪視此人。
人謂必以害己。
良久,出藏果,分與諸子。
末後作一分,置此人前。
此人饑甚,于是冒死取啖之。
既而轉相狎習。
熊母每旦出,覓果食還,辄分此人,賴以延命。
熊子後大,其母一一負之而出。
子既盡,人分死坎中,窮無出路。
熊母尋複還入,坐人邊。
人解其意,便抱熊足,于是躍出。
竟得無他。
淮南陳氏,于田中種豆,忽見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濕。
其壁先挂一銅鏡,鏡中見二鹿,遂以刀斫獲之,以為脯。
晉太元中,丁零王翟昭後宮養一猕猴,在妓女房前。
前後妓女,同時懷妊,各産子三頭,出便跳躍。
昭方知是猴所為,乃殺猴及子。
妓女同時号哭。
昭問之,雲:"初見一年少,著黃練單衣,白紗帢,甚可愛,笑語如人。
"會稽句章民張然,滞役在都,經年不得歸。
家有少婦,無子,惟與一奴守舍,婦遂與奴私通。
然在都養一狗,甚快,名曰"烏龍",常以自随。
後假歸,婦與奴謀,欲得殺然。
然及婦作飯食,共坐下食。
婦語然:"與君當大别離,君可強笑。
"然未得啖,奴已張弓矢當戶,須然食畢。
然涕泣不食,乃以盤中肉及飯擲狗,祝曰:"養汝數年,吾當将死,汝能救我否?"狗得食不啖,惟注睛舐唇視奴。
然亦覺之。
奴催食轉急。
然決計,拍膝大呼曰:"烏龍與手!"狗應聲傷奴。
奴失刀仗倒地,狗咋其陰,然因取刀殺奴。
以婦付縣,殺之。
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一狗,甚愛憐之,行止與俱。
後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
時方冬月燎原,風勢極盛。
狗乃周章号喚,生醉不覺。
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上。
如此數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濕,火至免焚。
生醒,方見之。
爾後生因暗行,堕于枯井中,狗呻吟徹曉。
有人經過,怪此狗向井号,往視,見生。
生曰:"君可出我,當有厚報。
"人曰:"以此狗見與,便當相出。
生曰:"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與。
餘即無惜。
"人曰:"若爾,便不相出。
"狗因下頭目井。
生知其意,乃語路人雲:"以狗相與。
"人即出之,系之而去。
卻後五日,狗夜走歸。
晉穆、哀之世,領軍司馬濟陽蔡詠家狗,夜辄群衆相吠,往視便伏。
後日,使人夜伺,有一狗,著黃衣,白帢,長五六尺,衆狗共吠之。
尋迹,定是詠家老黃狗,即打殺之。
吠乃止。
代郡張平者,苻堅時為賊帥,自号并州刺史。
養一狗,名曰"飛獒",形若小驢。
忽夜上廳事,狗上行,行聲如平常。
未經年,果為鮮卑所逐,敗走,降苻堅,未幾便死。
太叔王氏,後娶庾氏女,年少色美。
王年六十,常宿外,婦深無欣。
後忽一夕見王還,燕婉兼常。
晝坐,因共食。
奴從外來,見之大驚,以白王。
王遽入,僞者亦出。
二人交會中庭,俱著白帢,衣服形貌如一。
真者便先舉杖打僞者,僞者亦報打之。
二人各敕子弟,令與手。
王兒乃突前痛打,是一黃狗,遂打殺之。
王時為會稽府佐,門士雲:"恒見一老黃狗,自東而來。
"其婦大恥,病死。
林慮山下有一亭,人每過此,宿者辄病死。
雲嘗有十餘人,男女雜合,衣或白或黃,辄蒲博相戲。
時有郅伯夷,宿于此亭,明燭而坐誦經。
至中夜,忽有十餘人來,與伯夷并坐蒲博。
伯夷密以燭照之,乃是群犬。
因執燭起,陽誤以燭燒其衣,作燃毛氣。
伯夷懷刀,捉一人刺之,初作人喚,遂死成犬。
餘悉走去。
顧霈者,吳之豪士也。
曾送客于升平亭。
時有一沙門在座,是流俗道人。
主人欲殺一羊,羊絕繩便走,來投入此道人膝中,穿頭向袈裟下。
道人不能救,即将去殺之。
既行炙,主人便先割以啖道人。
道人食炙下喉,覺炙行走皮中,毒痛不可忍。
呼醫來針之,以數針貫其炙,炙猶動搖。
乃破出視之,故是一脔肉耳。
道人于此得疾,遂作羊鳴,吐沫。
還寺,少時卒。
吳郡顧旃,獵至一崗,忽聞人語聲雲:"咄!咄!今年衰。
"乃與衆尋覓。
崗頂有一阱,是古時冢。
見一老狐蹲冢中,前有一卷簿書,老狐對書屈指,有所計校。
乃放太咋殺之。
取視簿書,悉是奸人女名。
已經奸者,乃以朱鈎頭。
所疏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