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介紹

關燈
摘自《明清及近代文學概說》孫靜、周先慎 第七章《長生殿》 第一節洪升的生平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出身于生活優裕的仕宦家庭,從小受到較好的文化教育。

    他的外祖父黃機在清初曾任吏部尚書和文化殿大學士。

    他曾從學于著名學者陸繁紹、毛先舒等人。

    他學識淵博,又善于作詩、詞、散曲,尤其是詩在當時的京師很有名。

    他曾努力求取功名,但很不順利。

    從康熙七年(1668)到北京國子監肄業,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被革去國子監生籍,二十年間沒有得到一官半職。

    有時生計艱難,不得不以賣文度日。

    他性格孤傲,憤世嫉俗,“交遊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

    ”(《長生殿·徐麟序》)1689年,因在佟皇後喪期内觀優伶演唱《長生殿》而遭到迫害,連太學生也不能繼續做下去了,便回到錢塘。

    1704年在浙西烏鎮不幸因酒醉落水而死。

     洪升的詩集有《嘯月樓集》、《稗畦集》、《稗畦續集》。

    詞集失傳。

    劇作有十二種,今僅存雜劇《四婵娟》和傳奇《長生殿》二種,其他如《天涯淚》、《青衫濕》、《鬧高唐》、《回文錦》、《節孝坊》、《長虹橋》等都沒有保存下來。

    《四婵娟》是四個單折雜劇的總稱,分别描寫曆史上四個著名的才女謝道韫、衛夫人、李清照、管夫人的故事。

    奠定洪升在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地位的,是他的傳奇名作《長生殿》。

     第二節《長生殿》題材的演變 清代的戲曲理論家推崇《長生殿》為“近代曲子第一”(焦循《劇說》)。

    這部作品确是洪升的精心結撰之作。

    他前後經過十幾年時間,三次易稿才最後完成。

    最早的稿子劇名叫《沉香亭》,是有感于李白之遇而作;他的朋友毛玉斯認為戲的排場近于熟套,他就删掉了有關李白的情節,加上李泌輔助肅宗中興的内容,劇名也改為《舞霓裳》;但他仍不滿意,想到“情之所鐘,在帝王家罕有”,便再加修改,主要敷演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

    劇本吸取了唐代的民間傳說,寫楊玉環死後歸蓬萊仙院和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表現他們的愛情悲劇在經過生離死别、刻骨相思之後,在天星女孫的撮合下重新團聚。

    為了突出“钗盒情緣”,劇本也改以李楊二人七夕盟誓的“長生殿”為題名。

     《長生殿》是一部曆史劇,它以唐代安史之亂為背景,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這是自中唐以來流傳很廣、被寫過多次的一個傳統題材。

    作者在前代作品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有繼承,也有發展。

    寫李楊愛情故事最早也是影響最大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和同時創作的陳鴻的《長恨歌傳》。

    宋代的樂史根據唐代的筆記小說和傳說等資料,寫成《楊太真外傳》二卷,内容最為詳盡。

    無名氏的傳奇《梅妃傳》,主要寫梅妃(江采蘋)和楊妃間的妒恨争寵。

    宋元以來的戲曲演李楊故事的也不少,最著名的有元代白仁甫的雜劇《梧桐雨》和明代吳世美的傳奇《驚鴻記》。

    洪升在《長生殿》的《自序》和《例言》中批評《驚鴻記》“未免涉穢”,又批評了明清以來傳奇所演之文大都為子虛烏有,沒有什麼意義。

    他聲明《長生殿》主要依據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進行創作,而情節的敷演、點染,則主要參考《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著)和《楊太真外傳》。

     洪升在《長生殿》中不涉“穢迹”,而強調李楊之間的真摯愛情。

    但李楊之間是帝王後妃關系,本來是曆史上有名的“穢迹”,這一點連正史的編者也并不回避。

    陳鴻在《長恨歌傳》中并沒有掩蓋他們關系中污穢的一面,但同時也肯定了他們之間有深厚的愛情,全篇的主旨卻在于諷刺,目的是“懲尤物,窒亂階”,批判多于同情。

    他把女人看成是禍水,将唐王朝的衰亡歸結為楊玉環一人的罪惡,認識是片面的。

    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有所不同,對李楊二人的“穢迹”多所隐諱。

    上半篇還有所揭露和批判,後半篇卻極力渲染他們的愛情,同情他們生離死别的悲劇,把那種刻骨相思和綿綿無盡的長恨,渲染得悲切悽慘,令人同情。

    《梅妃傳》則對唐玄宗、梅妃和楊貴妃都有較強烈的譴責。

    洪升徹底改變了女人是禍水的錯誤觀點,經過改造加工,将楊貴妃處理為一個值得同情的正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