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鑒

關燈
他們,終于逐漸猖獗、蔓延,正像山濤所說的那樣。

    當時人們認為山濤雖然不學孫、吳兵法,可是和他們的見解自然而然地相同。

    王夷甫也慨歎道:“山公所說的和常理暗合。

    ” 王夷甫的父親王義(yì),擔任平北将軍,曾經有件公事,派人去上報,沒辦成。

    當時王夷甫在京都,就坐車去谒見尚書左仆射羊祜和尚書山濤。

    王夷甫當時還是少年,風姿才華與衆不同,不但陳述意見痛快淋漓,加以事實本身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濤認為他很不尋常。

    他告辭後,山濤一直目不轉睛地看着他,終于歎息說:“生兒子難道不該像王夷甫嗎?”羊祜卻說:“擾亂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

    ” 潘陽仲看見王敦少年時候的樣子,就對他說:“您已經露出了胡蜂一樣的眼神,隻是還沒有嗥出豺狼般的聲音罷了。

    你一定能吃人,也會給别人吃掉。

    ” 石勒不識字,叫别人讀《漢書》給他聽。

    他聽到郦食其勸劉邦把六國的後代立為王侯,劉邦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驚道:“這種做法會失去天下,怎能最終得到天下呢!”當聽到留侯張良勸阻劉邦時,便說:“幸虧有這個人呀!” 衛玠五歲時,襟懷可愛。

    祖父衛玠說:“這孩子與衆不同,隻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将來的成就了!” 劉越石說:“華彥夏見識、才能不足,倔強、果敢則有餘。

    ” 張季鷹調任齊王的東曹屬官,在首都洛陽,他看見秋風起了,便想吃老家吳中的菰菜羹和鲈魚脍,說道:“人生可貴的是能夠順心罷了,怎麼能遠離家鄉到幾千裡外做官,來追求名聲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車就南歸了。

    不久齊王敗死,當時人們都認為他能見微知著。

     諸葛道明初到江南時,自己起名叫道明,名望僅次于王導、庾亮。

    先前任臨沂縣令,王導曾對他說:“明府将會任黑頭三公。

    ” 王平子向來對眉子沒有好感,他評論王眉子說:“志向大過他的氣量,終究會死在小城堡裡。

    ” 大将軍王敦剛要進軍京都的時候,楊朗極力勸阻他,他不聽,楊朗終于為他盡力。

    在進攻時,楊朗坐着中鳴雲露車一直到王敦面前,說:“聽我的鼓音,一旦進攻就能獲勝。

    ”王敦握住他的手預先告訴他說:“戰事勝利了,要用你來掌管荊州。

    ”過後忘了這話,把他派到南郡做太守。

    王敦失敗後,晉明帝下令逮捕了楊朗,想殺掉他;不久明帝死了,才得到赦免。

    後來兼任三公尚書,安排了幾十人做屬官。

    這些人在當時都沒有什麼名氣,後來又都受到他的賞識重用。

    當時人們稱贊他能識别人才。

     周伯仁的母親在冬至那天的家宴上賜酒給三個兒子,對他們說:“我本來以為避難過江以後沒有個立腳的地方,好在你們家有福氣,你們幾個都在我眼前,我還擔心什麼呢!”這時周嵩離座,恭敬地跪在母親面前,流着淚說:“并不像母親說的那樣。

    伯仁的為人志向很大而才能不足,名氣很大而見識膚淺,喜歡利用别人的毛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不是保全自己的做法。

    我本性乖戾,也不會受到世人的寬容。

    隻有小弟弟平平常常,将會在母親的眼前罷了。

    ” 大将軍王敦死後,王應想去投奔王世儒,世儒當時任江州刺史;王含想去投奔王舒,王舒當時任荊州刺史。

    王含對王應說:“大将軍平時和世儒的關系怎麼樣,而你卻想去投靠他!”王應說:“這才是應該去的原因。

    江州刺史在人家強大的時候,能夠堅持不同意見,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衰敗、危急時,就一定會表示同情。

    荊州刺史守法,怎麼能按意料之外的做法辦事!”王含不聽他的意見,于是兩人便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

    王彬聽說王應會來,暗地裡準備好了船來等候他們;他們竟然沒能來,王彬深感遺憾。

     武昌郡孟嘉任太尉庾亮手下的州從事時,已經很有名氣了。

    太傅褚裒有識别人物的觀察力,他免去豫章太守回家時,路過武昌,去見庾亮,問庾亮道:“聽說孟從事很有才學,現在在這裡嗎?”庾亮說:“在座,你試着自己找找看。

    ”褚裒觀察了很久,指着孟嘉說:“這一位稍有不同,恐怕是他吧?”庾亮大笑道:“對。

    ”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