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鑒
關燈
小
中
大
臨終,自表以子園客為代。
朝廷慮其不從命,未知所遣,乃共議用桓溫。
劉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複制。
” 桓公将伐蜀,在事諸賢鹹以李勢在蜀既久,承藉累葉,且形據上流,三峽未易可克。
唯劉尹雲:“伊必能克蜀。
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
” 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
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 郗超與謝玄不善。
符堅将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
于時朝議遣玄北讨,人間頗有異同之論。
唯超曰:“是必濟事。
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勳。
”元功既舉,時人鹹歎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韓康伯與謝玄亦無深好。
玄北征後,巷議疑其不振。
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戰。
”玄聞之甚忿,常于衆中厲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親故發,不得複雲為名。
” 褚期生少時,謝公甚知之,恒雲:“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複相士。
” 郗超與傅瑗周旋,瑗見其二子并總發。
超觀之良久,謂瑗曰:“小者才名皆勝,然保卿家,終當在兄。
”即傅亮兄弟也。
王恭随父在會稽,王大自都來拜墓。
恭暫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餘日方還。
父問恭:“何故多日?”對曰:“與阿大語,蟬連不得歸。
”因語之曰:“恐阿大非爾之友。
”終乖愛好,果如其言。
車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置郡于酆陰。
是時胤十餘歲,胡之每出,嘗于籬中見而異焉。
謂胤父曰:“此兒當緻高名。
”後遊集,恒命之。
胤長,又為桓宣武所知。
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選曹尚書。
王忱死,西鎮未定,朝貴人人有望。
時殷仲堪在門下,雖居機要,資名輕小,人情未以方嶽相許。
晉孝武欲拔親近腹心,遂以殷為荊州。
事定,诏未出。
王珣問殷曰:“陝西何故未有處分?”殷曰:“已有人。
”王曆問公卿,鹹雲“非”。
王自計才地必應在己,複問:“非我邪?”殷曰:“亦似非。
”其夜诏出用殷。
王語所親曰:“豈有黃門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舉迺是國之亡徵。
” ———————————— 【譯文】 曹操年輕時去見喬玄,喬玄對他說:“天下正動亂不定,各路豪強如虎相争,能撥亂反正的,難道不是您嗎!可是您其實是亂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賊。
遺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貴那一天,我要把子孫拜托給您照顧。
” 曹操問裴潛道:“你過去和劉備一起在荊州,你認為劉備的才幹怎麼樣?”裴潛說:“如果讓他治理國家,會擾亂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衛邊境,防守險要地區,就完全能夠成為一個地區的首腦。
” 何晏、鄧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結交,可是傅嘏始終沒有答應。
他們便托荀粲去說合。
荀粲對傅嘏說:“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傑,對您很虛心,而您心裡卻認為不行。
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誼;如果不行、就會産生裂痕。
兩位賢人如果能和睦相處、國家就吉祥。
這就是蔺相如對廉頗退讓的原因。
”傅嘏說:“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盡心思去達到目的,很能迎合虛名的需要,确實是所說的耍嘴皮子亡國的人。
何晏和鄧颺,有作為卻很急躁,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對外喜歡得到好處,對自己卻不加檢點約束,重視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讨厭意見不同的人,好發表意見,卻忌妒超過自己的人。
發表意見多,破綻也就多,忌妒别人勝過自己,就會不講情誼。
依我看來,這三位賢人,都不過是敗壞道德的人罷了,離他們遠遠的還怕遭禍,何況是去親近他們呢!”後來的情況都像他所說的那樣。
晉武帝命令軍隊在宣武場練武,他想停止武備,提倡文教,所以親自到場,并且把群臣都召集來了。
山濤認為不宜這樣做,便和諸位尚書談論孫武、吳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詳盡地探讨下去,滿座的人聽了沒有不贊歎的。
大家都說:“山少傅所論才是天下的名言。
”後來諸王放縱、奢侈,輕率地造成災難,于是兵匪到處像螞蟻一樣聚合起來,郡、國多數因為沒有武備不能制服
朝廷慮其不從命,未知所遣,乃共議用桓溫。
劉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複制。
” 桓公将伐蜀,在事諸賢鹹以李勢在蜀既久,承藉累葉,且形據上流,三峽未易可克。
唯劉尹雲:“伊必能克蜀。
觀其蒲博,不必得,則不為。
” 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
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 郗超與謝玄不善。
符堅将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
于時朝議遣玄北讨,人間頗有異同之論。
唯超曰:“是必濟事。
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勳。
”元功既舉,時人鹹歎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韓康伯與謝玄亦無深好。
玄北征後,巷議疑其不振。
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戰。
”玄聞之甚忿,常于衆中厲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親故發,不得複雲為名。
” 褚期生少時,謝公甚知之,恒雲:“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複相士。
” 郗超與傅瑗周旋,瑗見其二子并總發。
超觀之良久,謂瑗曰:“小者才名皆勝,然保卿家,終當在兄。
”即傅亮兄弟也。
王恭随父在會稽,王大自都來拜墓。
恭暫往墓下看之,二人素善,遂十餘日方還。
父問恭:“何故多日?”對曰:“與阿大語,蟬連不得歸。
”因語之曰:“恐阿大非爾之友。
”終乖愛好,果如其言。
車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王胡之避司馬無忌之難,置郡于酆陰。
是時胤十餘歲,胡之每出,嘗于籬中見而異焉。
謂胤父曰:“此兒當緻高名。
”後遊集,恒命之。
胤長,又為桓宣武所知。
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選曹尚書。
王忱死,西鎮未定,朝貴人人有望。
時殷仲堪在門下,雖居機要,資名輕小,人情未以方嶽相許。
晉孝武欲拔親近腹心,遂以殷為荊州。
事定,诏未出。
王珣問殷曰:“陝西何故未有處分?”殷曰:“已有人。
”王曆問公卿,鹹雲“非”。
王自計才地必應在己,複問:“非我邪?”殷曰:“亦似非。
”其夜诏出用殷。
王語所親曰:“豈有黃門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舉迺是國之亡徵。
” ———————————— 【譯文】 曹操年輕時去見喬玄,喬玄對他說:“天下正動亂不定,各路豪強如虎相争,能撥亂反正的,難道不是您嗎!可是您其實是亂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賊。
遺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貴那一天,我要把子孫拜托給您照顧。
” 曹操問裴潛道:“你過去和劉備一起在荊州,你認為劉備的才幹怎麼樣?”裴潛說:“如果讓他治理國家,會擾亂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衛邊境,防守險要地區,就完全能夠成為一個地區的首腦。
” 何晏、鄧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結交,可是傅嘏始終沒有答應。
他們便托荀粲去說合。
荀粲對傅嘏說:“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傑,對您很虛心,而您心裡卻認為不行。
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誼;如果不行、就會産生裂痕。
兩位賢人如果能和睦相處、國家就吉祥。
這就是蔺相如對廉頗退讓的原因。
”傅嘏說:“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盡心思去達到目的,很能迎合虛名的需要,确實是所說的耍嘴皮子亡國的人。
何晏和鄧颺,有作為卻很急躁,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對外喜歡得到好處,對自己卻不加檢點約束,重視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讨厭意見不同的人,好發表意見,卻忌妒超過自己的人。
發表意見多,破綻也就多,忌妒别人勝過自己,就會不講情誼。
依我看來,這三位賢人,都不過是敗壞道德的人罷了,離他們遠遠的還怕遭禍,何況是去親近他們呢!”後來的情況都像他所說的那樣。
晉武帝命令軍隊在宣武場練武,他想停止武備,提倡文教,所以親自到場,并且把群臣都召集來了。
山濤認為不宜這樣做,便和諸位尚書談論孫武、吳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詳盡地探讨下去,滿座的人聽了沒有不贊歎的。
大家都說:“山少傅所論才是天下的名言。
”後來諸王放縱、奢侈,輕率地造成災難,于是兵匪到處像螞蟻一樣聚合起來,郡、國多數因為沒有武備不能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