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青樓穢地鼎分三教堂 大覺正宗旁參百花法

關燈
,都要争這個地方。

    不意早有一道令旨,差一内官行到齊王劉豫府裡,說這個去處,王爺要一自一立香火院,造千佛閣,誦經護國。

    不則一日,又有一路文書行下開封府,借撥河南錢糧三千兩,取州縣匠役,差的當内官一員,監造千佛閣、雕檀香觀世音像。

     不一時,看了吉日,開封府尹親來開土興工。

    忙的個尼姑福清師徒三衆,挑着經擔衣缽,連連搬進院來。

    隻見屋宇深沉,往内有九進房子,回廊曲折,雖然家器抄籍入官,那些門窗路徑、繡戶朱闌,件件俱全,不消另起造的。

    看了一看,但見:繡戶塵生,朱欄一色一舊。

    五間畫閣插雲霄,堪供金?T釋子;十丈錦堂垂繡幙,可坐寶杵韋馱。

    伽藍側殿改東廂,六祖傳經在西室。

    玉粒天廚,堪稱香積;金磚佛地,無用戒壇。

    海棠半開半卸,那知一色一盡還空;山鳥如笑如啼,正好從聞入覺。

    鋪就金繩原正路,修成梵閣絕旁門。

     原來李師師住着内外房百餘間,百餘口人還住不滿,今日福清得了王爺娘娘的令旨,看守香火,這等寬大一個宅院,如何支撐得來?從來說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單說人逢時勢,一自一然那些幫襯的人不呼而至。

    就有汴京城出名的寺院庵觀,凡系尼姑一女一道,都一齊來拜福清,口口稱師太、老太。

     那消三五日,又有京裡京外大家檀越、遠村野寺的齋公婆婆們,拖男領一女一,擔米挑柴的,又有那寺廟的社頭,送佛像的、捧香火的,一一湊攏将來。

    轎馬車輛,挨擠不開。

     那些善人們都來幫着。

    啟過王爺,說汴京北門裡,有一座護國光明寺,因遭了靖康大亂,金兵進城,燒的一精一光,把七間大殿燒了,喜得是三尊大銅佛不曾燒化,至今用蘆席搭蓋,已經十年,沒有錢糧修造。

    敕着開封府動人夫擡來,安在後面五間畫樓底下。

    把前面花窗?扇一齊打開,周圍砌起供台香桌。

     那消幾日,這些僧尼善信男一女一等衆上了幾千人,把這三尊佛如風行之速,往這汴河西來了。

    路旁看的人都手執信香,念佛之聲如海潮雷動。

    迎佛安在畫樓中間,挂起?t旛寶頂,蠟燭香花燒在爐内,都是沉檀,香煙馥郁,木魚銅磬音聲不斷。

    恰也銅佛靈應,就成了一個大禅林。

    因此把汴梁、河南一千裡内,行善參禅的大家一婦一一女一,都來進香,沿路車馬不絕。

    四太子娘娘不二三日就來設供一次,每人誦經的饅頭四個、經資五錢,又賜下宋徽宗鑄的大銅鼎安在殿門首。

    别有古銅周彜三尺餘高,漢瓶一對,俱是翡翠朱砂、千年的斑繡,供在佛前桌上。

    大琉璃燈——四面八付垂帶,珠子寶石嵌的——點起照得滿殿上金光百道,俱是宋朝大内之物。

    賜了一個匾額,金字朱牌,曰“敕賜護國大覺禅林”。

    從此這些士官瞻拜,男一女一皈依。

    月米香油,各處供送的,如運糧相似。

    這福清留了各庵上人習學經典,善打法器的比丘尼三十餘衆,在殿上誦經拜忏,二六時念功課不絕。

    又立起叢林的清規來,照依大相國寺的執事,也有知客、典座、庫頭、齋頭之類,約三十餘人,分任其事,把一個卧柳眠花魔一女一地,變做了談空說法梵王天。

    有詩詠比丘尼清淨修行的妙處:一缽即生涯,随緣度歲華。

     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家。

     笠重諸天雪,鞋香淨土花。

     他年松偃蓋,風雪護袈裟。

     這裡大覺寺興隆佛事不題。

    後因天壇道官并阖學生員争這塊地,上司決斷不開,上了一個本。

    說這房屋寬大,與行院勾欄相近,單給尼姑蓋寺,恐久生事端,宜作公所,其後半花園,應分割一半,作儒釋道三教講堂。

    王爺準了,才息了三家争訟。

     那道官見一自一己不得,又是三分四裂的,不來照管。

    這開封府秀才吳蹈禮、蔔守分兩個無恥生員,借此為名,也就貼了公貼,每人三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