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客船上萍蹤遇舊人 給孤寺烏栖食殘米
關燈
小
中
大
發了船錢,然後上岸,往城裡找皇姑寺。
六街三讪,走了幾處尼庵,俱不對話。
又走了一回,方找着了。
進的二門,一群貧人正吃粥哩,問道了一聲當家師父。
隻見長老過來道:“過往的師父,請吃些稀粥結緣。
”那幻音走的也饑了,看了看,有男一女一兩席,男子都在廚外地下坐着,一婦一一女一在房裡。
一個大法炕,坐着位老婆婆,但見:發垂白蒜,面绉黃紗。
衣服褴褛,殘衲破襖露團花;笑語從容,拄杖蒲席多道氣。
高坐無貧婆之乞相,舉止有大家之威儀。
你道這一位老婆是誰?原來就是蔡京太師之母。
隻因蔡京為相時暴殄天物,作踐五谷,故有此報。
原來這給孤寺與蔡京太師家緊鄰,寺中有一長老,甚有道德,守的普賢行戒,不看經又不化緣,隻領着徒弟們打草種田,拾這路上抛撒的米豆菜根,大衆同吃。
見這蔡太師一條陰溝,每日從寺前流過,那些剩米殘飯、水面上的葷油有二三寸厚。
長老取一竹籠,将這些粳米層層撈出,用幾領大蘆?t曬在殿前。
也有那些南筍、香菌、麻菇、燕窩,隻用了嫩梢,俱撇在陰溝裡。
長老每日都一一撈出曬幹,一封封包訖,不止一年。
及到金人将亂,蔡京父子俱貶了遠惡地方。
行至中途,取回正了法,把家抄籍。
那寺裡陳米通計有十餘囤,曬的幹菜有幾十簍。
這長老也不肯一自一用,做了十數個木牌子,都寫着“蔡府餘糧”,每十石米是一囤。
到了東京大變,這些權臣家貶殺抄沒,人口俱亡,隻有太師之母封一品太夫人李氏年過八旬以外,得因年老免罪,發在養濟院,支月米三鬥的。
這些富民乞食為生,何況貧人。
這老夫人左手掌一棍柱杖,右手提一個荊籃,向人門首讨些米來度日。
也有知道的,甯可吃,不肯給他碗米;那不知道的,和貧婆一例相看,誰去偢睬他? 一日,行到給孤寺前,長老正在門前拾那街上殘米。
蔡老夫人走到面前,忙來問訊化米。
長老不忍得,細問緣由,才知是太老夫人,不覺慈悲,念了聲“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把那老夫人請入方丈,忙忙待茶。
又備一盤點心、一大盆粟米粥、一碟?Z的蘿蔔、一碟?Z椿芽。
老夫人吃完齋待去,隻見長老取出一本冊子,上寫某年月日收蔡府宅内餘糧若幹,通計有八十餘擔,幹菜五十餘簍。
那老夫人點了點頭,才知道福過災生天不佑,官随祿盡命難逃。
長老合掌當一胸一:“禀上老夫人:此寺中有延壽堂,是接待十方老病大衆的,如今不開叢林,久無人住,就請老夫人權住在此。
把小門塞斷,另開一門,招一個貧婆服事。
”指着寺中之陳米說道:“這原是蔡太師的口祿,還該太太享用。
”老夫人道:“用這一囤十石也還用不了,其餘剩的米,也就着施粥周濟貧人,完了一場功果罷。
”不二日,收拾起一所延壽堂來,支鍋盤炕,請老夫人搬了住,恰好街上有一個寡一婦一,無兒無一女一,一情一願來吃現成飯,和蔡太夫人作伴。
寺門挂一舍米牌,上寫“殘米留衆,米盡即止”,寺前立了一個茶棚,闆凳十條、寬桌十張,擺些粗碗木箸。
也有吃粥的,也有讨米的。
東京城裡善士們,見給孤寺有此好事,都來送米送柴的。
人心好善,遠近相傳,就堆下了許多柴米,立起個大粥場來了。
每日鳴鐘吃飯,何止有三五百人,或有年老無生窮婆,俱送延壽堂去祝這日,蔡老夫人正在這齋場看大衆吃粥,見幻音是個尼僧,打個問訊,忙請上炕,問:“有甚事到此?”幻音道:“有個在家一女一道,來東京尋兒,還沒個安身的去處。
尋了幾個尼庵,都不湊巧。
現在門外立着。
”老夫人道:“快請進來。
”幻音出來,請雲娘、細珠進去。
見了禮,都上炕坐下。
雲娘把不見了兒子來找,言一路苦楚,不覺淚下。
老夫人便道:“不消去尋别庵,我這給孤寺留衆舍米,既然沒處去,且住在我這院子裡住幾時罷。
你兒子也要慢慢的探信,那有一到就有了的?” 雲娘也是無可奈何,見老夫人話忠誠,細問了一遍,才知道是蔡太師之母老太夫人,下來謝了。
早有貧婆盛上粥來,衆一婦一一女一吃完粥,過那邊院子去了。
這雲娘暫寄給孤寺中,幻音一自一去訪問幻像和慧哥的信息。
不知将來雲娘母子何日相逢,正是:雪隐鹭鸶飛始見,柳藏鹦鹉語方知。
且聽下回分解。
六街三讪,走了幾處尼庵,俱不對話。
又走了一回,方找着了。
進的二門,一群貧人正吃粥哩,問道了一聲當家師父。
隻見長老過來道:“過往的師父,請吃些稀粥結緣。
”那幻音走的也饑了,看了看,有男一女一兩席,男子都在廚外地下坐着,一婦一一女一在房裡。
一個大法炕,坐着位老婆婆,但見:發垂白蒜,面绉黃紗。
衣服褴褛,殘衲破襖露團花;笑語從容,拄杖蒲席多道氣。
高坐無貧婆之乞相,舉止有大家之威儀。
你道這一位老婆是誰?原來就是蔡京太師之母。
隻因蔡京為相時暴殄天物,作踐五谷,故有此報。
原來這給孤寺與蔡京太師家緊鄰,寺中有一長老,甚有道德,守的普賢行戒,不看經又不化緣,隻領着徒弟們打草種田,拾這路上抛撒的米豆菜根,大衆同吃。
見這蔡太師一條陰溝,每日從寺前流過,那些剩米殘飯、水面上的葷油有二三寸厚。
長老取一竹籠,将這些粳米層層撈出,用幾領大蘆?t曬在殿前。
也有那些南筍、香菌、麻菇、燕窩,隻用了嫩梢,俱撇在陰溝裡。
長老每日都一一撈出曬幹,一封封包訖,不止一年。
及到金人将亂,蔡京父子俱貶了遠惡地方。
行至中途,取回正了法,把家抄籍。
那寺裡陳米通計有十餘囤,曬的幹菜有幾十簍。
這長老也不肯一自一用,做了十數個木牌子,都寫着“蔡府餘糧”,每十石米是一囤。
到了東京大變,這些權臣家貶殺抄沒,人口俱亡,隻有太師之母封一品太夫人李氏年過八旬以外,得因年老免罪,發在養濟院,支月米三鬥的。
這些富民乞食為生,何況貧人。
這老夫人左手掌一棍柱杖,右手提一個荊籃,向人門首讨些米來度日。
也有知道的,甯可吃,不肯給他碗米;那不知道的,和貧婆一例相看,誰去偢睬他? 一日,行到給孤寺前,長老正在門前拾那街上殘米。
蔡老夫人走到面前,忙來問訊化米。
長老不忍得,細問緣由,才知是太老夫人,不覺慈悲,念了聲“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把那老夫人請入方丈,忙忙待茶。
又備一盤點心、一大盆粟米粥、一碟?Z的蘿蔔、一碟?Z椿芽。
老夫人吃完齋待去,隻見長老取出一本冊子,上寫某年月日收蔡府宅内餘糧若幹,通計有八十餘擔,幹菜五十餘簍。
那老夫人點了點頭,才知道福過災生天不佑,官随祿盡命難逃。
長老合掌當一胸一:“禀上老夫人:此寺中有延壽堂,是接待十方老病大衆的,如今不開叢林,久無人住,就請老夫人權住在此。
把小門塞斷,另開一門,招一個貧婆服事。
”指着寺中之陳米說道:“這原是蔡太師的口祿,還該太太享用。
”老夫人道:“用這一囤十石也還用不了,其餘剩的米,也就着施粥周濟貧人,完了一場功果罷。
”不二日,收拾起一所延壽堂來,支鍋盤炕,請老夫人搬了住,恰好街上有一個寡一婦一,無兒無一女一,一情一願來吃現成飯,和蔡太夫人作伴。
寺門挂一舍米牌,上寫“殘米留衆,米盡即止”,寺前立了一個茶棚,闆凳十條、寬桌十張,擺些粗碗木箸。
也有吃粥的,也有讨米的。
東京城裡善士們,見給孤寺有此好事,都來送米送柴的。
人心好善,遠近相傳,就堆下了許多柴米,立起個大粥場來了。
每日鳴鐘吃飯,何止有三五百人,或有年老無生窮婆,俱送延壽堂去祝這日,蔡老夫人正在這齋場看大衆吃粥,見幻音是個尼僧,打個問訊,忙請上炕,問:“有甚事到此?”幻音道:“有個在家一女一道,來東京尋兒,還沒個安身的去處。
尋了幾個尼庵,都不湊巧。
現在門外立着。
”老夫人道:“快請進來。
”幻音出來,請雲娘、細珠進去。
見了禮,都上炕坐下。
雲娘把不見了兒子來找,言一路苦楚,不覺淚下。
老夫人便道:“不消去尋别庵,我這給孤寺留衆舍米,既然沒處去,且住在我這院子裡住幾時罷。
你兒子也要慢慢的探信,那有一到就有了的?” 雲娘也是無可奈何,見老夫人話忠誠,細問了一遍,才知道是蔡太師之母老太夫人,下來謝了。
早有貧婆盛上粥來,衆一婦一一女一吃完粥,過那邊院子去了。
這雲娘暫寄給孤寺中,幻音一自一去訪問幻像和慧哥的信息。
不知将來雲娘母子何日相逢,正是:雪隐鹭鸶飛始見,柳藏鹦鹉語方知。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