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夢覺渡頭雨村遇舊 緣申石上士隐授書

關燈
離未必不是無形的歡合,即如柳湘蓮與尤三姐、潘又安與司棋尚且攜手情天,補還缺陷,何況通靈寶玉久經鍛煉,大有神通。

    它的力量可以補天,豈有自留缺陷之理?這也是一定的。

    無奈世人耳目所蔽,見不及此。

    '言畢,從袖中取出一部錦函珠字的書授與雨村,說道:'貧道前日至太虛幻境,見着神瑛侍者。

    承他檢授此書。

    據說,自從他到大荒山以後,以至複到太虛幻境,中間許多經曆,還有榮甯兩府近年複興的事迹,一一手記在此,意欲傳向世間,免得世人看着前書的藏頭露尾妄生揣測,轉滋疑惑。

    今即煩貴官為我傳之。

    '雨村不敢诿辭,忙即接過。

    又欲叩修身繕性之要,士隐微笑,念了四句言詞,是: 造化本非空,真處在虛渺。

     枉教假營營,哪得真了了。

     言畢便要告别。

    雨村牽衣挽之,固求援引。

    士隐道:'未了便來,了了便去。

    尊官自愛,後晤有期。

    '舉袖一揮,忽然不見。

    雨村茫然若失,不知又走了多少冤枉路,才遇着一個土人指引途徑。

    後來攜了此書走過了湘楚、江淮等處。

    所到地方,江山猶是,闾裡都非。

    中間路過南陽,那裡雖然經過兵火,這些年休養生息,如今卻是市井豐阜,士民康樂,大家都頌揚賈節度的德政。

    雨村問是哪位賈節度,不料就是甯國府的賈珍。

    大家知道雨村是他的同宗,都要盡個東道之誼,有請宴會的,也有送盤川的,在雨村倒是得之意外。

    又一次到九江去訪那琵琶亭的名迹,見那裡家家戶戶都供着賈兵備的長生牌位,細看那上頭的名諱都是賈蘭。

    問他們為什麼都供這位賈大人,那些年輕的說得不甚清楚。

    問到年紀大些的,都說那回亂事,若不是賈爺幾句話彈壓下去,我們通城身家性命就都完了。

    雨村聽了也甚感歎。

    這回恐怕驚動大衆,不敢說是同宗,隻說随便問問罷了。

    及至逛到金陵,親訪榮甯兩府,見府門内外油飾尚新,石獅雄踞如故。

    從牆上望進去,那些崇檐畫棟卻不免剝落坍損,國内參差老樹也砍伐了不少。

    心想,他們為什麼隻塗飾外面,正經的房屋樹木倒不去整理整理,聽它毀壞呢?因此不免添了許多感慨。

    又想起自己已迫衰年,當日出領夏卿,入贊樞務,何等顯赫?中間經了幾次風波,轉瞬炎涼,似醒了南柯一夢,并不能象賈珍、賈蘭在地方上留點遺愛。

    因此宦情冰冷。

    回到湖州,才知他第二個兒子已經進了學中了副榜,在二十四歲上得病夭亡了。

    剩下兩子又都因為衣食之計,奔走在外。

    從此益發勘破世情,隻同嬌杏夫人,鄉居養老,暇時著書課孫,将此書親自抄寫,卻不料此書到了雨村手裡也經過三度難關,幾乎被毀。

    第一次是嬌杏夫人見了此書,陡然發怒,說道:'上回由你傳出去的那部《石頭記》把咱們老根兒都掀騰出來,提起我總說是個丫頭。

    我做了半輩子的太太,誰敢說我是丫頭出身?倒被你洩了底啦!這不是小事。

    我那回在院子裡掐花,剛巧你來了。

    我瞧瞧來的客是誰,這也是平常的事,哪裡就是看上了你呢?照《石頭記》上說的,就好象我有什麼不正經似的,這可冤死人了。

    這部書不定又編派的什麼話,傳出去又生是非,不如索性燒掉它幹淨。

    '說着便搶過這部書,要往柴竈裡送。

    虧得雨村搶回來得快,又再三央及他夫人,還把書翻一遍給她看,說這上頭并沒有編派咱們的話,才算免了這一難。

    第二次是湖州大水,雨村家門口是桑園,桑園外頭就臨河。

    河水一漲,就直灌到他屋子裡,那書房就有四五尺深的水。

    又虧得雨村頭一天夜裡把這部書帶到樓上去校對,沒有被龍王爺收了去。

    這水火二劫都免了,偏偏又碰着太歲。

    原來湖州有個老光棍,此人姓錢名孔昭,專好包攬詞訟,說起案子來隻知道要錢,連親生的老子也不認。

    又因他廣開方便,隻要收了一百大錢,就肯替人說事,人都稱他為百大先生。

    他和賈雨村也沾點世交。

    聽人說雨村回來,以為做過大官的一定大有油水,要狠狠地吃他一注。

    當下就找了一幫刀筆,造了假借據,硬說雨村欠他舊債,哪個居中,哪個做保,都簽了押。

    先叫人來向雨村讨債,雨村不理,便告到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