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二十二

關燈
以第一為是。

    損害二字所損害。

    意樂二字能損害也。

    四因皆同。

    古說雲第二已下别不爾。

     【章】若複有人(雲雲)鈔曰。

    顯業抄曰。

    雖非純淨等者。

    是唯小乘戒也。

    比丘之戒。

    以生得善心受得準據也。

    菩薩戒者。

    通别俱不可成也。

    不希菩提但為活命。

    縱雖有盡壽修梵行。

    必不成菩薩戒也(雲雲)今雲。

    此顯業說未穩。

    凡生得善是任運起故。

    非受戒善心。

    凡受戒善思。

    由強加行善意發動身語。

    業性為根本業道。

    雲何雲以生得善受戒耶。

    非加行思則戒業戒體不成。

    若不爾。

    汝所言戒劣弱。

    應非戒業相續。

    故苾刍戒為活命。

    受戒成就。

    但以不犯為善意樂。

    菩薩戒意樂非此所論。

    為利益為違犯。

    亦菩薩戒體故。

    非同日之論也。

     【章】若有身帶(雲雲)鈔曰。

    四分律曰。

    爾時摩竭國界五種病出。

    一者癞。

    二癰。

    三白癞。

    四幹喑。

    五癫狂(乃至)自今已後不得度五種病授具足大小便道合者。

    是尼衆遮也(顯業抄)。

     【章】如遮法中(雲雲)鈔曰。

    四分三十四五廣明遮難。

    又五十九及增一中說百遮也。

     【章】若扇搋迦及(雲雲)鈔曰。

    應音二十四曰。

    扇搋。

    謂。

    本來男根不滿。

    亦不能生子(雲雲)倫記十四曰。

    扇搋迦者。

    一向無根。

    或夭生無根。

    及為他害。

    總名扇搋迦。

    半擇迦者。

    此雲名染污。

    通有根無根。

    下文雲。

    夭生無根是扇搋。

    亦是半擇迦一分。

    半擇男勢或起不起。

    唯半擇迦被害無根者。

    若不被他于己為過唯扇搋迦。

    泰曰。

    扇搋迦是無根義若有損害已後失男志性。

    樂他為過同女性者名半擇迦。

    亦扇搋迦也(雲雲)今雲此亦扉搋迦非實扇搋。

    對法八曰。

    又半擇迦有五種。

    謂。

    生便半擇迦(攝釋曰。

    問。

    五種中。

    生便除去。

    此二種永無男勢。

    應名扇搋。

    雲何言半擇迦耶。

    答。

    若無男勢後。

    不樂他于己為過。

    即名扇搋。

    雖無男勢。

    若樂他人于己為過。

    故名半擇迦。

    實望彼男勢用。

    合名扇搋。

    雲雲)。

     對法抄六(二十五紙)曰。

    扇搋迦。

    此雲無根勢。

    (一無生也)半擇迦。

    此雲樂欲。

    樂他于己為過五中初得二名。

    次三唯半擇迦非扇搋。

    後一若不被他于己為過。

    名扇搋迦。

    無根勢故。

    又俱舍論三曰。

    本性損壞扇搋半擇迦及二形人等(正理音釋。

    此雲生。

    謂生來男根不滿也。

    搋醜皆切)光記三曰。

    如業品說。

    應知。

    扁搋半擇俱名黃門故業品雲二黃門二形。

    扇搋唯無根。

    無根有二。

    一本性扇搋。

    二損壞扇搋。

    半擇唯有根。

    有根有三(一嫉妒。

    二半月。

    三灌灑)又解。

    扇搋唯無根。

    半擇通有無。

    本性損壞亦通半擇。

    若作此解。

    半擇迦寬。

    扇搋迦狹(雲雲)寶疏三曰。

    扇搋。

    謂。

    無根損根。

    半擇。

    無勢損勢。

     【章】外道論記曰。

    今解。

    律中雲破二道者。

    是此中外道也。

    随機羯磨雲。

    汝不破内外道耶(謂。

    曾作外道來受具戒。

    後複入外道。

    今又重來受具戒者。

    文集由之釋) 【章】賊住倫記曰。

    勤策盜聽大法。

    名為賊住。

    随機羯磨曰。

    汝非賊住耶(謂。

    白衣沙彌時。

    盜聽說戒羯磨。

    同僧法事)小乘二十部中。

    二百年滿大天。

    是名賊住。

    諸外道為利養故剃頭出家受戒。

    名賊住比丘(三論玄義部執異論疏)。

     【章】若别異住倫記曰。

    泰雲。

    若别住者。

    上明意樂損害中雲。

    或畏不活法比丘中詐現自辨典彼同法勿諸比丘與我同止名别異住。

    前取意樂損義。

    此取白法損義(乃至)今解。

    律雲破二道者(乃至)别異住者有兩解。

    一解同泰。

    又解。

    勤策起邪見說淫欲非障道等故被損。

    名别異住。

    然未犯重。

    此中别住是遮類攝。

    餘是皆難。

    栖玩記曰。

    章若别異住者。

    周法師雲。

    犯根本罪忏悔之者。

    名别異住(雲雲)集玄解雲。

    犯僧殘者名别異住(乃至)應說。

    此言别異住者。

    是說不肯事出家衆半年之者。

    或不曾來作勤策者。

    雖除須發别異住故。

    是損白法。

    不令受戒(雲雲)今雲。

    此說同泰欤。

     【章】若不共住倫曰。

    泰雲。

    不共住者犯重人也。

    随機羯磨曰。

    汝不犯邊罪耶(答言無者。

    應語言。

    汝應不識此罪名。

    謂。

    曾受佛戒已。

    犯于四重。

    即是佛法海外人。

    故名邊罪。

    汝不有耶)栖玩曰。

    周法師雲。

    犯根本罪不忏悔者不共住。

    集玄解雲。

    犯波羅夷名不共住。

    大乘無不共住。

    大乘無此治罰罪。

     【章】若他仆隸(雲雲)應音一(二十九紙)雲。

    僮隸力計切。

    周禮男子入于罪隸。

    鄭衆曰。

    隸奴也。

    隸賊也。

    役也。

    仆隸也。

     【章】若有龍等四分律三十五(二丁雲雲)(善現龍王因緣)等言等非人。

    通天·修羅·鬼·獄。

    五分雲天子阿修羅子犍闼婆子化為人等。

    因修羅厭患生死。

    化作人形受戒。

    後住居士家。

    食五百分食。

    招譏故制。

     【章】守園人倫泰曰。

    本音雲僧伽。

    此雲園。

    謂佛在世時。

    諸僧皆在園中樹下修道。

    今雲阿羅摩子園。

    諸僧等亦在園居。

    各樹下作庵而住。

    其守園人即是。

    舊雲僧伽藍民也。

    若作寺舍而居者多放逸也。

    基雲。

    守園者謂守寺門人。

    有釋。

    梵音僧伽。

    此雲守。

    阿羅摩。

    此雲園也。

    (雲雲) 【章】屍羅不清淨(雲雲)此經中言非唯一經。

    遺教經華嚴經。

    及涅槃經等恩吼引彌勒經疏。

    坐禅經引。

     【章】由此故知瑜伽二十八取意(诠要六引)二十八雲。

    先于屍羅善清淨故。

    便無憂悔。

    無憂悔故。

    歡喜安樂。

    由安樂故。

    心得正定。

    心得定故。

    能如實知(乃至)廣說。

    得解脫故。

    證無所作究竟涅槃。

     【章】第九先得後舍顯業抄曰。

    先得後舍者。

    非謂得先舍後。

    得舍各有先後也。

    故義鏡雲。

    先後得舍者。

    即明得舍之先後也。

    先後有二。

    一道俗先後。

    二大小先後。

    此二先後。

    通得舍故。

    雲先後得舍也(雲雲)或抄釋之曰。

    有二相對。

    一道俗對。

    二大小對。

    道俗對。

    得五戒等作優婆塞。

    先得也。

    後得十戒等作出家形。

    後得也。

    此雲道俗對先後。

    又初得沙彌。

    先得。

    次得具戒。

    後得也。

    此雲大小對先後得。

    此明得通先後畢。

    次明舍通先後者。

    先舍比丘戒作近事。

    先舍也。

    次舍五戒作無戒白衣。

    後舍也。

    是道俗對先後舍也。

    又舍比丘戒作沙彌。

    先舍。

    舍沙彌戒作俗形。

    後舍也。

    是雲大小對先後舍也(雲雲)今雲。

    此或抄說(舍二對釋)未穩。

    可言舍沙彌戒為近事。

    是道俗對舍先後也。

    又舍比丘戒為沙彌得五戒。

    是大小對舍先後也。

    今章含上來義雲先後得舍。

    得說先不說後。

    舍說後不說前。

    影略互顯也。

     【章】苾刍轉為尼(雲雲)今章主意。

    由此瑜伽文立轉舍得舍義。

    謂僧轉為尼時。

    但舍僧戒。

    但得尼戒。

    又尼轉為僧時。

    但舍尼戒。

    但得僧戒。

    故今雲即更互得戒也。

    然南山與是别。

    不許轉根得舍義。

    謂。

    受戒時兼發得于僧尼戒故。

    諸律儀舍緣中不立之故。

    所以爾者。

    僧尼本受戒七支身口諸非無不攝盡。

    故懸發于僧尼諸戒。

    若僧轉為尼時。

    即守尼戒。

    但用始得。

    體本來得。

    故無轉根得舍義也。

     六法者。

    諸律中說相有異。

    一。

    五分律。

    五戒加不非時食。

    二。

    十誦律說。

    六法者四重為四。

    第五不得與男子身相觸。

    謂。

    腕已上。

    第六不得與男捉手。

    謂。

    腕已下。

    三。

    有部根本律雲。

    六法者。

    一。

    不得獨行。

    二。

    不得獨渡河。

    三。

    不得觸男身。

    四。

    不得與男子同室宿。

    不得為媒事。

    六。

    不得覆尼重罪。

    俱舍頌疏十四雲。

    六法者。

    于五戒上加不非時食也。

    麟記曰。

    光寶兩疏并為此釋。

    麟師今詳此釋未為允當。

    以六法中摩觸亦成犯故。

    又且五戒但制邪行。

    豈可六法但制邪行(乃至)廣釋。

     【章】于已前上更加一鈔曰。

    集玄解雲。

    更加一者。

    六之一一上更加一故。

    謂。

    于淫欲戒。

    更加與染污心男子共身相摩觸。

    偷盜戒上。

    更加草木四錢等。

    于殺生戒上。

    更加蟻子等打縛等。

    于妄語戒。

    更加戲笑輕妄語。

    後飲酒戒非時食二戒律文無加事。

    今雲。

    加上品堅固護持。

    顯業抄引之已。

    次雲。

    準下說舍文。

    但于四上更加一也。

    非飲酒非時食上更加(雲雲)今雲。

    此釋大爾。

    集玄由四分律(或雲。

    十戒上加摩觸義欤。

    謂。

    六法中餘五法是十戒體故雖輕重異亦成十戒中犯故。

    摩觸之一。

    雖赤淫類。

    非淫體故)。

     【章】若從五戒(雲雲)已下文。

    古來立重發不重發二義。

    一雲。

    今章文。

    章主立不重發之義。

    是知足坊等古義也。

    何以知不重發義。

    以次文雲增緣更不重發。

    又雲。

    唯增語三。

    不别得前四支也。

    又準周記(周記如恩吼引。

    其文中有淄洲助釋)淄洲助釋。

    以重發義。

    此章若明重發之義。

    淄洲何加助釋。

    明知。

    章主唯立不重發義。

    廣章于二義中以不重發為勝。

    第二興正雲(顯業抄)今章主重發義也。

    付今現文有二料簡。

    一雲。

    今現文且述随轉理門也。

    謂。

    薩婆多等不許重發。

    實理門之前。

    章主許重發也(雲雲)二雲。

    其緣者十戒之中後五是也。

    近事時。

    五戒之上增此五故雲增也。

    依之四支體類彌增明也。

    故令戒增明。

    近事之時發得四支。

    勤策之位同發四支。

    前後同四支故。

    雲不别重發。

    勤策之位。

    非雲更不發四支之體類也若約前後。

    兩個四支也。

    雖重發。

    四支體狀無異故。

    雲唯依舊等也。

    基辨評雲。

    以古義為正。

    興正義妄謬也。

    非章主意。

    興正二料簡中。

    初料簡不辨大小乘菽麥之說也。

    随轉理門之言。

    本出瑜伽釋。

    明大乘義。

    不辨實義。

    且順小乘。

    說雲随轉理門也。

    今此章文明大乘菩薩戒處。

    順小乘說。

    則可謂随轉理門。

    今不爾。

    此是明聲聞乘别受戒處興同小乘說。

    何應雲随轉理門。

    總大乘教中明聲聞乘。

    有同小乘。

    有不同小乘。

    此是由大乘者所傳為别。

    今此别脫漸受義。

    同小乘流傳故。

    章主如是明之。

    非雲随轉理。

    故初料簡妄也。

    次料簡亦不爾。

    章主既雲令戒增明更不别重發戒體也。

    由是應知。

    但增明防非用非增體也。

    今家以無表為戒體。

    若爾防非用此戒體也。

    雲何應雲增防非用。

    雖但應雲增明。

    不應雲增防非用。

    初受不殺生防非用。

    與後受不殺防非用。

    雲何有别。

    應雲重發戒體焉。

    興正為莊自所立。

    強欲令同南山今迷妄後學。

    有智人勿必誤。

    故興正所言。

    彼師自所立。

    非今章義也。

    次舍下有二解。

    初不重發義。

    次是重發義。

    雖有此二解。

    章主今文以不重發義釋。

    以此文為重發義。

    大不可也。

     【章】但遮其其遮戒此釋但遮其其字。

    古來有異義六家。

    一者集解雲。

    文但遮其其遮戒者。

    其其猶雲彼彼也。

    即指前五戒也。

    五戒非一也。

    故雲其其也。

    上遮者明防護前之用也。

    明後所得之戒體也。

    謂。

    受十戒明得遍護彼彼五戒雲遮戒也(雲雲)二者續後抄雲。

    但遮其者。

    指四重雲其。

    以身三語一為所護體。

    故雲遮其也。

    其遮戒者能護也。

    身三語一外皆能護。

    故雲。

    攝戒種類之時皆攝四重也。

    能護雲時至十戒也。

    但所護體四支故。

    唯增後三者。

    绮語等四也。

    前四支外更發加語三也(雲雲)三者。

    決擇抄雲。

    但遮其遮戒者。

    剩初遮字。

    受十戒時。

    但隻得其遮戒。

    餘四先護也(雲雲)四者。

    栖玩記曰。

    但是遮戒者所增者也。

    準此。

    尼受六法戒者。

    百四白二亦但增緣。

    沙彌受具所增遮性(雲雲)五者。

    智山如幻校正雲。

    遮其其遮戒恐當作遮其戒其遮。

    蓋是故古寫之誤也(雲雲)六者。

    報恩吼曰。

    集解古鈔。

    異說紛纭。

    皆鑿說也。

    用寫誤本以為正說。

    種種駕說。

    無有一當。

    或謂。

    遮其其遮戒。

    恐當作遮其戒其遮。

    蓋是改古寫之誤也。

    今謂。

    此說知其寫誤。

    實勝于古人之翳見。

    然觀其所改革。

    則全不允符。

    不如不改。

    而引決擇抄已雲。

    栖玩葉文釋義亦無有異。

    作但是遮戒為正(雲雲)基辨評雲。

    如恩吼辨。

    古說皆是鑿說也。

    一以不允。

    改文當作但增于其遮戒。

    此所言其遮戒者。

    十戒之中後六戒也。

    雖受十戒。

    唯依舊五戒時身三語一其餘皆是遮戒非性戒。

    故雲但增于其遮戒乃至十戒。

    從次唯增于語三句可考察知。

    栖玩記中雲但是遮戒者所增者也。

    此義稍近我義。

     【章】若豎為言(雲雲)鈔曰。

    顯業抄雲。

    古料簡雲。

    若豎為言者。

    上漸受也。

    若摸而語。

    上頓受也(雲雲)菩薩義不爾。

    上漸受者。

    從五至十。

    從十至具也。

    頓受者。

    白衣直受具等也。

    今廣豎付漸受者别之(雲雲)或曰。

    興正。

    今文橫豎。

    付漸受别之者。

    由四支七支文耳。

    若依此義。

    約重發義耳。

    若依不重發。

    于漸受七支頓得義難立。

    前四支非頓得故。

    私曰。

    或可。

    今豎義但約頓受。

    白衣直受具時。

    四支七支皆頓得故。

    私雲。

    于今二科。

    漸受諸義。

    并與南山無異。

    于頓受古義。

    二科俱與南山異謂。

    四支頓得。

    七支漸得。

    各七衆上自談頓義。

    非上下相望(雲雲)興正義。

    約橫豎科中。

    頓同古義于一漸受中約橫豎。

    且分頓漸故。

    上約次第科中。

    頓全同南山。

    然頓受易知故。

    文中但明漸受略頓受(雲雲)基辨雲。

    此等說皆非章主意。

    今文意。

    約橫豎明頓漸二得同時。

    若豎為言者。

    五戒十戒大戒漸漸次第受評論言如前明。

    有次第增明增遮增語三義。

    非頓受得。

    漸漸次第受得義立也。

    若此漸受不為次第論。

    頓一時得為論雲橫而語。

    不見次第。

    唯就所诠作論故。

    問。

    何故如是釋耶。

    答。

    章文。

    豎言時雲定漸受得。

    橫語時雲即顯非漸。

    此即言彰漸受即頓橫豎言以豎論直橫論義。

    以四支七支等者。

    辨即頓非漸由。

    謂五戒時身三口一即十戒身三口一。

    故頓得也。

    七支是大戒身三口四。

    雖爾。

    绮語兩舌惡口三。

    妄語上枝末戒故(沙彌戒經中。

    一一戒雜說諸事。

    所謂淫戒雲莫觀美色。

    目不贍躬等。

    妄語戒雲兩舌惡口绮語等。

    雲雲)于四支處即具餘三故。

    皆是頓得也。

    上分漸受頓科。

    既明漸受不重發。

    由增義但立次第。

    已約豎結也。

    次為明頓受不離漸立橫義結也。

    此即上結頓受科也。

    以白衣受具雲頓得之釋。

    大妄論也。

    白衣何有受具。

    若設有。

    何此論受得耶。

     【章】又尼五百戒(雲雲)鈔曰。

    智度及藥師經。

    尼雲五百戒。

    決擇抄雲。

    章又尼五戒等者。

    五字錯合是其字(雲雲)文集雲。

    私雲。

    現流布文作五百戒。

    後人加百字欤(雲雲)栖玩記曰。

    章又尼五百戒等者。

    此問尼轉為正學者。

    雖總言七。

    意在四支。

    為舍不舍(雲雲)栖玩所覽本。

    與現流布本同。

    今雲。

    現流本恐可乎。

    苾刍尼說三百四十八戒。

    然今說五百。

    合威儀說故。

    今補篇義第三雲。

    尼五百戒者。

    實但三百四十八戒也經論雲五百。

    應是僧尼相望僧論之言有五百。

    實三百四十八也(雲雲)此說為正。

     【章】離說及不捉(雲雲)鈔曰。

    古來釋此離說二字有多義。

    一雲。

    離說者。

    寫誤。

    當作雜說。

    (離合問答次問答是。

    今雜說)續後抄(第一義)是也。

    鈔雲。

    沙彌戒經中。

    其一一戒上。

    雜說諸事。

    所謂淫戒雲莫觀美色。

    目不贍躬等。

    妄語戒雲兩舌惡口绮語等。

    如此一一戒。

    雜說多事而制之。

    及又制捉寶戒。

    近住戒中何不爾哉問意也。

    又(有說如诠要)二雲。

    集解意。

    說字訓悅謂。

    離喜悅也。

    着香花鬘歌舞觀聽等。

    皆人所好悅作也。

    離喜悅放逸雲離悅也。

    三雲。

    栖玩記及唐本章作離俴。

    四可雲。

    顯業抄雲第四門中離說者。

    香油塗身作倡伎樂離說及禁不捉金銀。

    為言。

    五雲。

    恩吼雲。

    古說皆不允。

    此問答據伽五十三卷。

    文有稍異。

    大緻不别。

    順伽文須解。

    五十三雲。

    問。

    何故于勤策律儀中增離金錢。

    非于近住律儀耶(雲雲)基辨評雲。

    諸義皆不允。

    于中顯業稍為正。

    問。

    由顯業。

    離說為正。

    則次問答明離合。

    雲何此問答中雲離說耶。

    似重煩。

    如何答。

    此問中雲及不捉金銀等。

    及言集合餘事故。

    問意。

    勤策戒中。

    如次問。

    以歌舞作倡與香油塗身開為二。

    及不捉金等為制戒。

    丁甯也。

    何故近住等戒。

    不為丁甯制耶。

    問意也。

    恩吼中出伽本據。

    甚可玩。

    然伽但雲不捉金等。

    今此章舉離說舉不捉金寶。

    問近住戒不丁甯耶。

    故置及言。

    次問答正問答開合。

    此處問答不丁甯。

    此為異也。

    此答中如是意故。

     【章】如何得名随心轉(雲雲)鈔曰。

    含二義。

    離一随現思轉。

    定道戒是也。

    二随期心轉。

    至未來際。

    菩薩戒是也。

    二義中。

    第二義為本。

    攝定道戒而難。

    問中雲亦在其中故。

    答中亦雲通受名随心轉戒故。

    又或雲。

    但指定共戒。

    謂。

    菩薩固修諸行。

    暫不可發定共戒。

    若起貪心如何名持随心轉定共戒等耶(雲雲)今雲。

    此或義不是也。

    非問答意故。

     【章】能感異熟也鈔曰。

    顯業抄雲。

    問。

    破戒人以有曾得之功能故。

    能感異熟破戒之罪報。

    何時受之耶。

    答。

    順次生随重者受之。

    性相之定。

    善惡均等。

    無有此義。

    是故持戒之善強。

    破戒之心若輕者。

    順次先受善業。

    後感破戒之業。

    如是準知。

    智論中付定順次之業有三義。

    今生數作業先受。

    今生重者。

    及最後念業先受也。

    性相門重者先受(雲雲)。

     【章】極弘廣故鈔曰。

    古來有二義。

    一雲。

    誓心弘廣。

    謂。

    期未來際故。

    決定思可為所依也。

    若此義。

    則問中雲意中有善惡律儀。

    通十支作論也。

    由此意。

    答中極弘廣言為誓心弘廣也(已上古義)二雲。

    善心弘廣。

    謂。

    善惡相對分别。

    善心弘廣故。

    善決定思。

    可為無表所依也(已上興正)若此義。

    則問中雲意中有善惡律儀。

    由意業三支作問也。

    由此意答。

    極弘廣言。

    但見善心弘廣也。

    今評雲。

    初義為正謂。

    雖善惡戒意中并。

    作惡無盡未來際誓。

    況菩薩心何有之耶(作已必生慚愧。

    故惡業種子心亡)作善期未來際故弘廣。

    種子勢用無斷。

    永為無表所依相續也。

    故以初義為正。

     【章】于理何妨鈔曰。

    續後鈔雲。

    化人者非無色界定果變化。

    彼定不成戒故。

    然除無色無種大故。

    假令雖反身作動身語。

    無記故又不作受戒表也。

    今所言化人者。

    龍畜等也許受五八戒故。

    非出家戒也。

     【章】七衆所受為菩薩(雲雲)鈔曰。

    顯業抄雲。

    七衆所受等者。

    章主意。

    攝律儀體。

    聲聞菩薩全分同體也。

    本論攝律儀戒七衆戒故者。

    即此意也(乃至)至義寂最行等釋。

    菩薩地攝律儀戒。

    七衆戒故者。

    先小後大者也。

    背本論始終之上。

    尤難依用者也(雲雲)基辨評雲。

    顯業抄說。

    大妄說也。

    如上既辨菩薩戒中除不共者。

    餘取為律儀。

    如何應雲聲聞菩薩全分同體耶。

    菩薩地說即七衆别解脫律儀者。

    取聲聞别解脫共菩薩心者。

    為形居律儀也。

    非同戒體。

    今此所言亦取為形居律儀共者。

    非取全分。

    故顯業抄誤也。

    【章】問然十業道(雲雲)鈔曰。

    周記雲。

    章然十業道體是思者。

    問。

    業道無表有何别耶。

    答。

    業體實思。

    無表色者是唯是假立。

    防惡色故。

    假名無表色也。

    又無表者種上功能。

    業思實體。

    又未受戒但不殺生。

    唯得一種自性業道。

    若受戒已。

    更别得彼無表之戒。

    又處中善。

    雖不由受亦有無表。

    據其體用。

    亦與業道而不即一。

    問。

    戒體但是種上功能。

    為假為實耶。

    答。

    是假。

    若爾假法如無。

    如何經言戒能感果。

    而後言持名非色心耶。

    答。

    實種能感。

    種體從用名戒感也。

    而言持名者。

    亦據體說。

    言非色心者。

    說彼功能。

    問。

    戒既種上差别功能。

    第八緣不。

    答。

    不緣。

    若爾種上廣大功能。

    如何即緣。

    答。

    廣大是實戒是假故。

    故緣其實不緣其假也。

    問。

    一種功能假實何别。

    答。

    廣大依種親起不約防外名實戒體其色防身語。

    (雲雲) 【章】廣惠聲聞鈔曰。

    瑜伽四十三(十六紙)明三類惠。

    其中随一雲廣惠也。

    三類者。

    一劣惠。

    二中惠。

    三廣惠。

    善珠雲。

    從惠為名。

    佛地論雲。

    深廣圓滿。

    善通達故。

    名為廣惠。

    即是波羅蜜多聲聞等(已上珠釋)又婆沙百四十三雲。

    舍利弗名波羅蜜多聞聲。

    此其證也。

    恩吼中雲。

    廣惠聲聞者。

    取定姓不愚法聲聞。

    生無色界。

    聲聞簡菩薩。

    菩薩不生無色故。

    廣惠簡愚法。

    彼亦不生故(雲雲)(今雲是也)三十疏七本(二十七紙)曰。

    即定姓中有愚法者。

    不信大乘故。

    彼定不起。

    若不愚法聲聞。

    雖信大乘不将為究竟。

    由信有故。

    彼起此定不為究竟故。

    聖人生彼。

    如今大乘信小乘教(雲雲)今謂何故信大乘者生無表。

    起無色定耶。

    答。

    得無聲定必入滅定。

    其時若不信大乘第八識。

    則恐心斷絕成皆無。

    故不能入滅定。

    故但信大乘第八識者。

    生彼入滅定。

    若爾。

    何故已得自在菩薩。

    不生無色界耶。

    答。

    無所化有情故不生也。

    伽六十六雲。

    若毗缽舍那行菩薩。

    未得自在。

    及有廣惠聲聞乘等。

    若諸有學。

    若阿羅漢。

    彼無色界系善作意。

    亦緣下地一切法。

    若諸菩薩已得自在。

    決定不于無色界生。

    由觀于彼不能觀起衆生事等。

     【章】語表唯初禅(雲雲)鈔曰。

    續後抄雲。

    九地分别中。

    語表唯初禅(雲雲)古料簡中。

    上依地有無初雲業通四禅文料簡雲。

    身語二業通四禅也(雲雲)以今文校之。

    古料簡殊誤也彼依地有無文釋身業也。

    故雲業通四禅也。

    古料簡有無文。

    配三師義料簡故。

    緻如是誤也。

    故知隻二師義也。

    如前料簡也(雲雲)身表通五地者。

    欲四禅也。

    語表欲初禅也(雲雲)。

     【章】四洲别脫(雲雲)鈔曰。

    顯業抄雲。

    菩薩通四洲者。

    古料簡雲梵網所說十重八六之戒。

    應通北洲許之。

    今謂不爾。

    是瑜伽所說菩薩也。

    上來标菩薩者。

    皆是瑜伽論所說故也。

    古義雲。

    雲梵網所說戒。

    不簡别道俗故通許之。

    瑜伽所說七衆差别顯了也。

    其中出家戒者。

    雲何通北洲。

    故知梵網所說菩薩戒也(為言)基辨雲。

    古料簡等不是也。

    瑜伽菩薩戒。

    與梵網戒。

    戒相雖别戒體無有别。

    雲何為差别耶。

    瑜伽所說七衆差别顯了者難了。

    梵網亦七衆顯了說比丘比丘尼等。

    故瑜伽說菩薩律儀戒七衆戒。

    是形居相故非戒體。

    七衆雖形居别。

    于戒體等同。

    故梵網戒通四洲。

    瑜伽戒亦通顯然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第二十二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