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六

關燈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基辨撰 【章】二谛深妙非略盡言鈔曰。

    自下二谛章。

    大分為三。

    初示章标立門。

    二由門分科。

    随科釋成。

    三示由師傳制此章初中有二。

    初示章。

    次立門名。

    今即初也二谛深妙等二句。

    世尊說二谛義。

    深妙非凡智及。

    歎廢诠境雲非略盡言也。

    雲何深妙。

    謂涅槃經聖行品曰。

    善男子如來有時深說世谛。

    衆生謂佛說第一義谛。

    有時演說第一義谛。

    衆生謂佛說于世谛。

    是則諸佛甚深非聲聞緣覺所知(雲雲)又迦葉品說。

    善男子我往一時在耆阇崛山。

    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谛。

    舍利弗等五百聲聞。

    于此事中都不識知。

    何況出世第一義(雲雲)又顯揚論五曰。

    今此論中顯薄伽梵所說何法。

    頌曰。

    諸佛說如法。

    正依于二谛。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勝義(雲雲)又廣百論曰。

    然佛所說無不甚深。

    二谛法門宗為難測(雲雲)今存是等意故雲二谛深妙也非略盡言者。

    釋此一句右有三意。

    一者秋篠雲略雲簡略也。

    盡者極也即無餘義。

    簡筌息于有無之外。

    盡理絕于淺深之津。

    故雲非略盡言二者義寂纂中改雲非略言盡。

    義亦同之。

    三者護命私記雲。

    有說略者總略義。

    盡者繁廣義。

    三谛玄妙。

    廣略絕言。

    不可略言究其宗極。

    不可廣言辨其源底。

    故雲非略盡言(雲雲)今雲。

    三釋之中第三為勝又别解雲。

    此謙讓詞。

    本疏一本曰。

    二谛道理難思。

    今于此中略示綱要(雲雲)今亦意趣相同。

     【章】聊述綱紀(至)相攝問答鈔曰。

    二标立門。

    聊述者。

    謙讓辭。

    顯名者。

    經論所說立名不同今初顯示。

    顯有顯列·顯釋二義名有總·别二義。

    辨體者。

    若但顯名不辨體性。

    無體有各有名無體。

    無體有用·無體無用·假名安立·有相安立·心變事理·證智真理不可辨别。

    故次辨體。

    三乘淺深者。

    初辨三乘二谛。

    後顯人法淺深。

    故此門立名相違得名。

    相攝問答者。

    初諸教相攝。

    後問答分别。

    故此立名亦不相違釋。

    雖立三門開有六門。

    若爾何為合雲三門。

    答。

    由名辨體。

    離三乘無人法淺深。

    離相攝無問答。

    故合為三門。

    若由此義依主得名。

     【章】初門有二(至)二辨體鈔曰。

    自下第二大段。

    由門立科。

    随科釋成。

    此中三段。

    即三門今别。

    此下第一門。

    此中有三。

    初标門分科。

    二示顯名。

    三示辨體。

    今即初也。

     【章】名中有二(至)初總後别鈔曰。

    此下二示顯名。

    此中二文。

    初分于科。

    後釋成。

    顯名者。

    顯言有列及釋。

    名言有總及别。

     【章】列總名者(至)不可壞故鈔曰。

    此下示顯名。

    中後釋成。

    此有三(初列總名。

    二列别名。

    三由列釋成。

    初中有六。

    初立唯一淨名。

    二示說二谛。

    三二谛各立真俗。

    四以三性立一谛。

    五說四重二谛。

    六出異名)初一句标勝鬘經中下初立一谛經曰。

    四谛中苦·集·道三入有為相。

    故是無常。

    無常者虛妄法。

    虛妄法非谛。

    一苦滅谛離有為相。

    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

    故是谛。

    是故滅谛是第一義不思議。

    是滅谛過一切衆生心識所緣。

    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惠境界(雲雲)此經述記曰。

    此真如理離有為相。

    非生等所遷。

    離彼相是常。

    常故非虛妄也。

    此一谛即非虛妄是谛。

    谛故是常。

    常故可依。

    三乘究竟皆趣依彼教也(雲雲)秋篠由此述記意曰。

    曉雲。

    四重谛中。

    三是世俗。

    唯一是真。

    真谛唯一。

    故名一谛(雲雲)今章家意。

    攝行歸真。

    總名一谛。

    唯如來藏是為一實。

    餘有起盡。

    或是所取非一實故(雲雲)此秋篠由勝鬘述記作此釋也(述記文如前所别)。

     【章】仁王經中(至)勝劣異故鈔曰。

    已上列總名有六文中。

    初立唯一谛名已。

    今此文二示說二谛名。

    仁王經者。

    舊經上(十六丁)說人法各有等者。

    明說二谛由秋篠釋曰。

    經意事理相列唯立二谛。

    一真法界名為勝義。

    餘名世俗。

    所知之法既勝劣異。

    能知之人亦有勝劣。

    故雲人法各有勝劣(雲雲)基辨委細釋雲。

    人謂能知之人。

    約是分自證分。

    法謂所知法。

    約相分本質。

    一切諸法一一識變說四分合成。

    故有能知人必有所知法。

    有所知必有能知故。

    今雲人法各有。

    彰相見必不離自證。

    有謂依他緣起有。

    彰相見分勝劣異熏習力緣起自别。

    勝謂諸佛菩薩證智(人)不可言境(法)名為真谛。

    劣謂二乘凡夫證智(人)分全之妄執境(法)名為俗谛。

    此雲勝劣異也。

     【章】涅槃經中(至)中上智故鈔曰。

    列總名六文中。

    三示二谛立真俗二涅槃經等者。

    北本十三(十丁紙)聖行品文也一一皆有等者。

    經曰。

    知聖谛有二智。

    一者中。

    二者聲聞緣覺智名中。

    諸佛菩薩智名上(雲雲文)今謂。

    一一謂真俗一一境一切諸法。

    其一一法聲聞緣覺證智。

    是中智境(法)名為俗谛。

    又諸佛菩薩證智。

    是上智境(法)名為真谛。

    是皆熏習力故。

    相見不離識變現雲皆有等。

    有謂依他緣起有也。

    問前文有勝劣釋。

    以二乘凡夫證智境為劣。

    今複此有中上文。

    經但以二乘智境為中智。

    不雲凡夫雲何為别。

    答。

    二乘雖知真俗名。

    不知真俗實體究竟。

    故知真智亦俗智攝。

    由凡夫不識真俗名。

    是之二乘可謂中智。

    凡夫雖迷真俗。

    全不了故不可雲下智而略之也。

     【章】顯揚中邊(至)有差别故鈔曰。

    六文釋中。

    第四以三性釋二谛别顯揚者。

    第五(四葉左)但說俗三不說真三中邊者。

    舊中邊論上(十九葉)文也。

    新中邊論亦同說也。

    顯揚論中三處說二谛。

    一者第二卷(初紙)說。

    二者第五卷(四紙已下)文。

    三者第六卷(十一丁左)說三種俗安立文也。

    今此章文雲二谛各三。

    本是中邊論說也。

    顯揚論中。

    但說三種俗安立。

    不說勝義三。

    是故三十本論疏(六十四丁左)舉釋舊中邊三世俗。

    已雲如次配三性顯揚論亦有此文。

    于勝義三下不雲顯揚有此文。

    故知顯揚但說俗谛三。

    中邊二谛各三。

    雖有此别今文合雲顯揚中邊二谛各三也。

    俗假行顯即真義得行三。

    故雲廢诠真聖智内證過前四俗複名勝義。

    亦雲真不自真待四俗真。

    俗不自俗待四真俗。

    故待假行顯四俗有義得行四真。

    由是雖顯揚但說俗谛三。

    與中邊具說二合。

    結雲二論俱二谛各三也。

    假行顯等有差别故者。

    明說二谛各三由。

    三十論八曰。

    世俗有三。

    一假世俗。

    二行世俗。

    三顯了世俗。

    如次應知。

    即是三性(文)疏九本(六十四丁)雲。

    第一假世俗者。

    實無體性可名世俗。

    唯有其名。

    假名世俗。

    四世俗中第一俗攝(如瓶盆等唯有名無實體。

    然通有用無明。

    瓶盆等無體有用。

    我衆生等無體無用)二行世俗者。

    有為行。

    正體是世俗。

    舊中邊雲。

    取行世俗。

    唯有為依他故四世俗中第二第三攝(第二俗道理世俗。

    即蘊處界等心緣言說所安立故。

    自為淺深及勝劣。

    有别體用。

    此是有為。

    非無為等。

    又第三俗證待世俗。

    即苦集等四谛理安立四果所依處。

    顯揚六涅槃第十二等說)三顯了世俗者。

    謂斷深依他遍計取執無二空為門。

    所顯真如名圓成實。

    四世俗中第四世俗。

    或此世俗亦取四中第三。

    是無漏故。

    此三名與彼新中邊論同。

    如次配三性顯揚論亦有此文(已上疏文。

    現流本疏文大錯亂。

    今訂正引之。

    後學勿怪相違)又等言等取何者。

    謂舉假行顯三等勝義三。

    勝義三者。

    論第八(三十七丁左)說。

    勝義有三。

    一義勝義。

    謂真如勝(殊勝無所得智雲勝)之義(義謂境界即絕言境)故。

    疏雲。

    依士釋也。

    第四勝義收(雲雲)此絕言境必依無所得智彰故。

    依能緣所緣他功用名勝義。

    故依士得名。

    二得勝義。

    謂涅槃勝即義故。

    疏(六十四丁左)曰。

    持業釋也。

    第三勝義攝。

    四證顯故。

    約得辨故。

    真如舊成。

    不說為得。

    涅槃後顯。

    故立得名(已上疏釋)三行勝義。

    謂聖道勝為義故無變無倒。

    随其所應故。

    皆攝在圓成實性(已上論文)疏釋雲。

    第三者第二勝義攝。

    理稍勝故(今雲。

    所親理勝。

    能*親智亦勝)若随事者(今雲。

    蘊處分等為所親。

    智為行)亦初勝義攝多财釋也(今雲。

    能親聖道能有蘊處分等所親多财也)舊中邊雲。

    正行真實(今雲。

    正行言攝一切無漏親行。

    真實言示無漏親行圓成實)此三新翻名體同此。

    前二(義得)無變。

    不生滅故(今雲。

    真如涅槃不生滅故無變)第三(行勝義)無倒(今雲。

    無漏親行故。

    無戲論親行故雲無倒)随其所應(今雲。

    勝義有三由随應。

    離言故雲)皆圓成實。

    無漏依他此中說。

    名圓成實故(今雲。

    一切無漏智名圓成實。

    根本深經所說。

    亦佛地論等所論。

    由之此論所論故也)。

     【章】瑜伽唯識(至)下當廣辨鈔曰。

    六段文中。

    五示有四重二谛。

    二各有四者。

    問。

    伽六十四說四世俗不說四真。

    成唯識第九說四勝義不說四俗。

    雲何今雲瑜伽唯識二名有四耶。

    答。

    瑜伽四俗中。

    後三俗即唯識前三真。

    瑜伽初俗待瑜伽唯識所說第四真。

    但名為俗。

    由何知之。

    如疏主說。

    俗谛中初都無實體。

    假名安立無可勝過。

    故不名真。

    但名為俗。

    第四勝義不可施設(以心緣口言不可安立)不可名俗。

    但名為真。

    又此章下文。

    說虛妄識性是第一俗真實。

    識性即第四真。

    由此等說自可知。

    無說初俗都無。

    雲何說但名為真一實第四。

    是故今文。

    瑜伽四俗唯識四真合論雲二各有四也。

    此章下文自廣分别。

     【章】此總名中(至)亦名真谛鈔曰。

    六段文中。

    此文六出異名。

    一世俗谛者。

    下文雲第一俗體假名安立。

    後三俗體有相安立(如瓶盆等但有假名無實體。

    但從能诠說有别相。

    故名假名安立。

    假名安立有别相彰名谛。

    又後三俗中。

    第二俗谛心緣口言說緣三科法是一切法。

    心所變事相有别。

    後二俗心緣口言說緣四谛及二空如。

    是心所變理相有别。

    故雲有相安立。

    但就心所變事理設立差别有别相彰名為谛。

    如楞伽第一說。

    俗故有别)亦名隐顯谛者。

    如次文釋。

    世謂隐覆真理。

    可毀壞義。

    俗謂顯現随世遷流。

    如結手巾為兔等物。

    隐覆空理有相現義。

    二勝義谛等者。

    第一世間勝義體。

    謂蘊處界等事心緣口言有相安立。

    是即有名有實如色香等。

    涅槃經(北本十三)說有名有實名第一義。

    今問。

    若三科法名第一義。

    何故複名世間。

    答。

    如次文言。

    三科事相粗顯。

    猶可破壞名世間(已上章主意)秋篠釋雲。

    諸有學者世間言說以此為有。

    即蘊處界等。

    蘊等事相粗顯猶可破壞名曰世間(已上智鏡)複問。

    三科等事粗可破壞。

    雲何名為勝義耶。

    答。

    此蘊等事相後得聖智所知過第一俗。

    名為勝義。

    二道理勝義者諸有學者共心緣口言共立道理。

    四谛理等也。

    知斷證修因果一切差别名為道理。

    何故差别道理複名勝義耶。

    答。

    此等四谛。

    若彼性理即是正智境。

    若彼相事即後得智境。

    俱是無漏智境過前二俗。

    名為勝義。

    三證得勝義者。

    諸有學者以聖智(無分别有分别)方便。

    依诠空(二空如)門。

    顯理(真淨法界理)能證聖果名為證得。

    凡愚不測。

    細微超過前三俗故名為勝義。

    四勝義勝義者。

    諸有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此所證得體妙離言。

    迥超衆法名為勝義。

    即廢诠贊旨一真法界非安立如也。

    此是聖智内證過前四俗事相顯現。

    複名勝義。

    由此等義應知。

    後三俗名勝正智後智所知過前三俗殊妙。

    名義境界道理二義。

    随能緣能诠所應自應思察。

    第四真名勝。

    聖智内證超過四俗名殊妙也。

    又名義多分依于道理廢诠贊旨非境界故。

    舊名第一義等者。

    舊謂羅什三藏淨影遠公等。

    第者居居一也。

    新譯亦用此名。

     【章】列别名者鈔曰。

    此下釋成。

    三文中第二列名。

    此中六文。

    初标牒。

    二明二谛各立四重。

    三列四重世俗名。

    四會違示世俗非安立。

    五列四重勝義名。

    六以安非安釋。

    此即初也。

     【章】今明二谛(至)诠旨二谛鈔曰。

    此下二明二谛各立四重。

    先示其由。

    有無體異者。

    明立初重真俗由。

    有謂世真。

    體三科故。

    有無為諸法體事。

    有别體用異于初俗。

    無謂初俗瓶盆等雖有用都無體性。

    我衆生等無用無體雖用有無體俱都無。

    如是三科瓶我體有無異雲體異也。

    事理義殊者。

    明立第二重真俗由。

    事謂道理世俗。

    心變緣起事相。

    随有差别施設。

    诠緣如色香等蘊等事法。

    理謂道理勝義。

    四谛知斷證修因果差别。

    義殊者。

    事與理有差别。

    其差别名為義。

    于此差别觀粗細。

    三科事相粗顯。

    四谛差别微細。

    故雲義殊。

    淺深不同者。

    明立第三重真俗由。

    淺謂證得世俗。

    苦等四谛知斷證修方便學。

    為施設染淨因果差别令其趣入。

    故名證得。

    施設安立今名為淺。

    深謂證得勝義。

    即二空如。

    諸有學者以此方便能證聖果。

    故名證得。

    本後二智依诠空門顯真淨法界理。

    凡愚不測過前三俗。

    名為勝義。

    今名為深。

    前淺有相易知。

    故為不同。

    诠旨各别者。

    明立第四重真俗由诠謂勝義世俗世間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殊妙為所證得。

    妙出衆法。

    聖者所知名為勝義。

    心變真如假相安立。

    依诠空門非體離言名雲世俗。

    聖智依诠所顯今名為诠旨者謂勝義勝義。

    諸有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此所證得體妙離言。

    迥超衆法名為勝義。

    即廢诠贊旨一真法界非安立。

    如聖智内證過前四俗。

    事相顯現複名勝義依诠與廢诠心變理與内證有相安立與無别相唯非安立。

    是雲各别體異與義殊不同與各别。

    是各立四重所由。

    故于二谛等二句。

    結二谛各立四重由。

    亦名事二谛等者。

    此下正明二谛各有四重。

    亦言亦上舉總名。

    示二谛各立四重别名。

    名事二谛者。

    是世間真俗。

    初重二谛名謂瓶盆軍林等名。

    即世間俗有名無實。

    事謂三科色香等事。

    但心緣口言有。

    故為世間。

    色香等言及一切色。

    稍近無别。

    超于初俗。

    故名為真。

    說為勝義。

    事理二谛者。

    是道理真俗。

    第二重二谛。

    事謂三科心變事相差别。

    故為道理。

    差别易知名為世俗。

    理謂四谛。

    苦等知斷證修因果差别名為道理。

    此是無漏智境微細過前二俗。

    名為勝義為真。

    淺深二谛者。

    是證得真俗。

    第三重二谛淺謂四谛。

    世間學者方便修學。

    除惡修善施設染淨因果差别。

    令其趣入名為證得。

    有相安立易知。

    名為世俗。

    深謂二空真如。

    謂有學者以此方便能诠聖果。

    故雲證得。

    聖智(根後)依诠空門顯真淨法界真理。

    名為證得。

    凡愚不測過前三俗。

    名為勝義為真。

    故雲淺深诠旨二谛者。

    是勝義真俗。

    第四重二谛诠謂諸有學者依诠空門既修學已。

    以所顯殊妙如為所證得。

    此所證果出過衆法。

    聖者所知為勝義為真。

    心變如故。

    假相安立非體離言名為世俗為诠旨謂諸有學者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為所證得。

    此所證得體妙離言。

    迥超衆法一真法界非安立如名為勝義。

    即聖智内證廢诠談旨過前四俗事相顯現。

    複名勝義今但名旨。

    上來明立四重二谛由已。

     【章】世俗谛四(至)非安立谛鈔曰。

    列别名。

    六文中三别四重世俗谛名。

    具釋四重名如次釋名中。

    今但略列别名。

    世間世俗谛等者。

    如瓶盆等隐覆真理。

    當世情有。

    堕虛僞中名曰世間。

    凡流皆謂有。

    依情名假說名為世俗。

    此即有名無實義同。

    随能诠說故名為谛。

    道理世俗谛等者。

    世間有情由尋求力小緣口言道理體用差别。

    即蘊等三科有無為法是。

    名為道理。

    事相顯現差别易知。

    名為世俗。

    随事差别谛者。

    随由尋求力緣诠道理體用事相現差别。

    假名安立故名随事差别也。

    證得世俗谛等者。

    世間學者施設安立四谛染淨因果差别。

    令其趣入名為證得。

    有相可知。

    名為世俗。

    此是令趣入方便施設安立。

    亦名方便安立勝義世俗谛者。

    聖者所知二空真如。

    妙出衆法。

    名為勝義。

    依诠空門假相安立。

    非離言體名曰世俗亦名假名等者。

    能顯依诠是假名自可知。

    所顯如是廢诠非安立亦自知。

    今能顯所顯合名假名(所顯)非安立也。

     【章】顯揚論說(至)亦名安立鈔曰。

    列别名六文中。

    四問答會違。

    釋前文假名非安立。

    此中有三。

    初問。

    次答。

    後章主會。

    此即初也問意言。

    顯揚第六(十一丁)說四世俗皆是安立以顯揚說并讀今章前文。

    前三安立同前文自可知。

    雲何假名非安立谛顯揚同前三說皆是安立耶。

    此就别揚說如是問會違也。

     【章】勝義谛性(至)名勝義俗鈔曰。

    此二答文。

    即引顯揚文答。

    勝義谛性者。

    第四真廢诠談旨性。

    性謂體。

    任運體相為性。

    自内所證者。

    秋篠雲。

    此答意。

    顯圓成實性不可安立。

    自内取證但為二空所顯。

    無别安立為有為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雲雲)為欲随順等者。

    為謂順助。

    欲謂欲求。

    意言。

    順助欲求随順自内證智引生彼真如智。

    依俗(诠空門假立立妙)安立真如。

    名勝義随順自内證。

    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