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十四

關燈
前所舉舊譯兩經相對考覆是非。

    以有三品應為是正瑜伽。

    論四十八(十九)說第十地相曰。

    謂諸菩薩無礙解住一切行相。

    遍清淨已堪為法王。

    受法灌頂。

    得離垢等無量無數勝三摩地。

    作彼所作。

    一切智智。

    殊勝灌頂後三摩地現在前故。

    得一切佛相稱妙座。

    身諸眷屬。

    得大光明往來。

    普照一切行相。

    一切智智灌灑其頂。

    既灌頂已。

    普能引導所化有情。

    于彼解脫方便佛事。

    得如實智。

    逮得無量無邊解脫陀羅門大神通力。

    及此增上大念大智增上引發訓辭安立。

    及大神通增上引發。

    善根清淨受生威力諸殊勝事一切如經(十地經)應知其相。

    是諸菩薩住。

    此地中諸菩薩道。

    皆得圓滿。

    菩提資糧極善周備。

    從諸如來大法雲所。

    堪能領受其餘一切有情之類離可領受。

    最極廣大微妙法雨。

    又此菩薩自知大雲未現等覺無上菩薩。

    若現等覺無上菩提。

    能為無量無邊有情等。

    雨無此微妙法雨。

    殄息一切煩惱塵埃。

    能令種種善根稼穑生長成熟。

    是故此地名法雲地。

    即由此義。

    複名最上成滿菩薩住。

    如是所說後後住中支分功德。

    非前前住一切都無。

    然下品故。

    不随其數。

    當知即彼展轉修習成中上品。

    于後餘地證得成滿。

    方乃建立。

    又即于此二位中。

    經多俱胝百千大劫。

    或過是數。

    方乃證得及成滿也。

    又說。

    于極歡喜住中。

    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

    皆悉永斷。

    一切上中煩惱品。

    皆不現行。

    于無加行無功用無功用中。

    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法忍。

    諸煩惱品所有粗重。

    皆悉永斷。

    一切煩惱。

    皆不現前。

    于最上成滿菩薩住中。

    當知一切煩惱習氣(無堪任性)随眠(種子)障尋。

    皆悉永斷。

    入如來住。

    于成滿菩薩住入一切種一切所知障習氣随眠。

    皆悉永斷。

    入一切種一切妙智清淨故。

    于如來住。

    一切煩惱及所知障。

    并諸習氣。

    究竟清淨。

    當知菩薩住中修果成滿如來住中。

    當知獲得究竟出離(已上瑜伽四十八取意)又同卷生品說。

    諸菩薩生界有五種攝一切生。

    于一切住。

    一切菩薩。

    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何等為五。

    一除災生。

    二随類生。

    三大勢生。

    四增上生。

    五最後生。

    初三生廣說如論。

    第四增上生者。

    謂諸菩薩。

    從初地作轉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地作大自在。

    過色究竟。

    一切生處為最殊勝。

    唯第十地菩薩摩诃薩衆。

    得生其生。

    彼諸菩薩。

    即由此業增上所感。

    是名增上生。

    第五最後生者。

    諸菩薩。

    于此生中。

    菩提資糧已極圓滿。

    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

    或生刹帝利大國王家。

    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廣作一切佛所作事。

    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已上瑜伽論生品取意)又成唯識九。

    說第一法雲地雲。

    十法雲地。

    大法智雲含衆德水。

    蔽如空粗重。

    充滿法身故(雲雲)無性攝論七(二十一紙)雲。

    言法雲者。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

    總緣一切契經等法。

    不離真如。

    此一切法共相境智。

    譬如大雲。

    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猶如淨水。

    智能藏彼。

    如雲含水。

    有能生彼勝功能故。

    又如大雲覆隐虛空。

    如是法智覆隐如空廣大無邊惑智二障惑智二障。

    此名粗重。

    後論又雲。

    又如大雲樹清淨水充滿虛空。

    如是法智。

    出生無量殊勝功德。

    充滿所證所依身故。

    世親雲。

    言充滿者。

    是周遍義。

    十地經論一雲。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

    第十二雲。

    如雲身遍滿故除垢。

    八相成道度衆生萠芽故。

    又此地如是受法王位。

    如王大子于諸王子而得自在。

    但由是處有微智障故不自在。

    對此障故說後佛地。

    又第十二雲。

    此地得受位者有十相。

    一主相大寶花王出。

    二量相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

    三勝相一切衆寶間錯莊嚴四地相過一切世界境界故。

    五因相出世善根所生等。

    皆如彼說(已上無性世親十地等論文。

    如本疏十本十三紙)又成唯識九說。

    十地斷障終。

    舉第十地斷障曰。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

    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雲。

    (今雲。

    大法者真如也。

    緣如之智如雲故。

    雲大法智雲也)及所含藏(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等也)所起事業(大法智所起神通等)入十地時便能永斷。

    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智所起神通等事業)者。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已上說第十地斷障)又說。

    金剛心時斷障。

    究竟入如來地曰。

    此地(今雲。

    指第十地也)于法(總持及定神通業也)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知障(今雲。

    最極微細無明)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一切皆摧破已故雲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一切所知境(一切諸法)極微細着愚。

    即是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

    (種言含無堪任性已上成唯識論文)又同論第十釋頌轉依言。

    立能轉道與所轉舍。

    後釋所轉舍分為二。

    一所斷舍。

    謂二障種真無間道(今雲。

    地地無漏智。

    及金剛喻定無間道智也)現在前時。

    障治相違。

    彼便斷滅永不成就(二障種子生緣不成就)說之為舍。

    彼種斷故(今雲。

    妄情緣起道理名彼種。

    是故悟虛妄本來無已。

    妄緣正相永起名斷)不複現行妄執我法(今雲。

    妄情之依他緣缺不用起故。

    無應起妄執。

    見杌思鬼。

    妄情鬼此處本來都。

    無悟上此想像都無故。

    怖畏眩迷絕倒無也。

    此雲不複現行妄執我法也)所執我法不對妄情(鬼想像無怖畏絕倒雲不對妄情)亦說為舍。

    由此名舍遍計所執(已上所斷舍釋文)二所棄舍。

    謂餘有漏(疏雲。

    有漏善除法執。

    餘異熟生少分。

    又異熟威儀工巧三無記法全分)劣無漏(疏雲。

    十地中所重生無漏法現行。

    及此種類中下品種子)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疏雲。

    無漏相續純一無雜大圓鏡智相應第八識)非彼依故(疏雲。

    彼者餘有漏劣無漏意。

    謂大圓鏡智應第八識。

    非彼二依。

    若無所依無四緣之緣故。

    無應起由故。

    自永棄舍也)彼(餘有漏劣無漏)種舍已現(行)有漏(善法)及劣無漏畢竟不生。

    既永不生。

    亦說為舍。

    由此名舍生死劣法(今雲。

    生死者。

    有漏善異熟法等。

    劣者。

    劣弱無漏法也)于此所棄舍。

    存二有義。

    初有義。

    金剛定真無間道。

    棄舍餘有漏法及劣無漏解脫道證滅。

    後有義。

    護法論師正義。

    金剛心無間道時。

    猶未舍彼(餘有漏異熟法等劣弱無漏法)與無間道不相違故(意雲。

    無間道無漏智但斷障種。

    與餘有漏劣無漏。

    非障治相違故)菩薩應無。

    生死法故(今雲。

    護法論師立三個理。

    是第一理。

    意雲。

    若金剛心間無道時。

    無餘有漏者。

    既應無異熟識故。

    此位菩薩有漏善劣無漏。

    應無所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是第二理。

    意雲。

    金剛心位菩薩。

    應無變易生死。

    最初無間斷。

    餘有漏異熟無記等已雲故)後解脫道應無用故(是第三理。

    意雲。

    若言金剛心位無所熏識。

    雲此位菩薩名佛故解脫道為何起)由此(下結正義)應知。

    餘有漏等解脫道起方棄舍之。

    第八淨識非彼依故(疏雲。

    前師亦不違理立前師理如疏中已上釋所棄舍)今問。

    上來所舉新譯諸餘第十地。

    與金剛心時為别為不别耶。

    答。

    非别非不别。

    今應真辨明是。

    讀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應領解已。

    彼品說十地中一一地。

    有自分圓滿與勝進分來滿之别。

    安立十一種分攝諸地曰。

    雲何名為十一種分能攝諸地。

    謂諸菩薩。

    先于勝解行地。

    依十法行。

    極善修習勝解忍故(今雲。

    此五句。

    說于地前修習初地加行道也)超過彼地說入菩薩正性離生。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此分圓滿(今雲。

    此六句初地自分圓滿。

    )而未能于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智而行。

    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今雲。

    此七句而未能已下。

    明初地勝進分未滿。

    是即初地勝進道第二地之加行道也。

    又地地自分圓滿無間解脫二道乃至)廣說(如經)而未能于四無礙宣說法中得大自在(是則障第九地之所知障也)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今雲。

    已上七句明第八地勝進分未滿。

    即是第八地勝進道第九地之加行道也)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今雲。

    此七句說第九地自分圓滿說法自在)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今雲。

    此六句說第九地勝進分未滿。

    即是第九地勝進道為第一地之加行道也)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今雲。

    此六句說第十地自分圓滿得圓滿法身現前說受也)而未能得偏于一切所知境界。

    無著無礙妙智妙見。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今雲。

    此八句說第十地勝進分未滿。

    此是為第十一等覺地。

    為加行道也)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今雲。

    此六句說第十一等覺地自分圓滿。

    即入如來地加行道也)此分滿故。

    于一切分。

    皆得圓滿(今雲。

    此四句說等覺地圓滿故。

    如來地一切分究竟圓滿也。

    已上深密經十一種分了)今雲。

    由此經文考核成唯識第九文。

    既指第十地說。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未名最猛。

    此中餘障。

    謂一切所知境極微細着。

    與極微細礙之二愚。

    是即任運煩惱所知二障種及粗重。

    是既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是經文言。

    勝進分未滿故。

    為次地圓滿。

    精勤修習。

    即金剛喻定現在前其時斷障。

    究竟圓滿。

    一切分皆圓滿。

    入如來地。

    由是第十法雲地。

    與等覺地心地應别。

    又金剛喻定。

    亦有無間·解脫二道。

    舍亦有斷棄别故。

    複菩薩生說。

    有增上與最後别。

    别有第十一地炳然。

    是故本業經說。

    為下中二品。

    同新譯說。

    雖應雲第十地勝進道未滿。

    為令圓滿。

    精勤修習。

    名金剛喻定故第十地攝。

    義意粗相。

    末學恐失實義。

    今問。

    若以第十地與等覺位為别位。

    了義燈中所破要集等說相似故。

    非被燈破耶。

    答。

    由此問應有如初所雲。

    第十地與等覺非别非不别。

    是地前中。

    以第十回向滿心離出立四加行。

    有别功用故。

    今亦如是。

    雖第十地勝進道。

    金剛喻定有别功用。

    頓斷入如來地。

    如四加行位曆劫修行。

    此金剛心亦經百德萬劫。

    精勤修習入大覺地。

    前引瑜伽論所說。

    文深應玩味。

    勿執文解上來第十地(聖種性一分寂滅下忍)等覺地(六種性中等覺性寂滅中忍)釋義竟。

    又妙覺地(六種性中妙覺性寂滅上忍)如佛地經論及成唯識第十具說。

    總是釋五忍名義竟。

    次應釋章文。

     【章】伏忍不斷等者。

    伏忍如名。

    唯伏非斷。

    地前修習伏故。

    無斷種義餘通斷伏等者。

    釋餘四忍斷伏。

    其四忍中信忍順忍。

    加行智伏勢分力伏。

    根本智斷。

    無漏地故。

    必斷種子。

    無王忍中真無漏智斷。

    勢分力伏。

    謂非由故意力而能伏之。

    但真無漏智起時。

    以其勢力自伏不現。

    如初地真見道無漏智起。

    斷除地障種時。

    由其勢力伏障第二地所知障。

    令不現行。

    如是地地皆有名勢力伏然寂滅淨者。

    明寂滅忍中有非斷攝與通斷伏。

    如經所說。

    寂滅忍通佛與菩薩故。

    佛寂滅非斷攝。

    第一地菩薩等覺菩薩。

    寂滅忍勝進未滿。

    精勤修習道伏既長。

    通斷與伏。

    加·根二智起。

    已上十觀别分别十文中。

    六五忍斷降分别已。

     【章】七六現觀(至)先已斷故鈔曰。

    此别分别十文中。

    七六現觀斷障分别。

    瑜伽五十五·七十一及第十。

    顯揚十七說。

    六現觀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谛·五邊智谛·六究竟之現觀。

    如前已列明(此抄第十三四十四具引釋)成唯識九(十六紙)同疏九末(八十九紙)具釋對法第六說十一現觀思現觀唯伏等者。

    欲界散地思所成惠以能觀察諸法共相。

    引生暖等善根加行位中。

    觀察諸法思惠用最猛。

    偏立現觀。

    此現觀地前修故。

    唯伏現不能斷惑信智諸戒等者。

    信謂信現觀。

    緣三寶世出世淨信。

    此助現觀令不退轉。

    智谛謂一切種緣非安立。

    根本後得無分别智。

    戒謂無漏戒(道共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

    邊謂現觀邊智谛現觀。

    現觀智谛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觀後觀有漏善惠)出世(入觀之間)智通伏斷者。

    信世淨信。

    有加行伏。

    出世淨信。

    亦通勢力伏。

    正斷助斷等者。

    釋通斷由。

    智谛與邊智谛之現觀。

    是唯正斷。

    信戒之上助斷故。

    此四雲通正助。

    皆與斷名者。

    四現觀皆雲通斷。

    信通無漏等者。

    釋信與邊之二。

    有助與正别。

    謂信現觀通地前地上故。

    通漏無漏。

    雲通助斷邊斷事惑故者。

    瑜伽·唯識。

    取後得智斷迷事惑。

    為如實義故。

    邊現觀是正斷也。

    周記釋雲。

    問何故唯辨信邊二耶。

    答。

    道共戒現觀。

    即八道中戒支所攝(正業支三戒支)又在地前無戒根力。

    無濫不簡。

    四不壞信。

    即是無漏加行位中信為根本為在兩處故。

    雲通無漏。

    意雙取故。

    瑜伽·唯識。

    取後得智為邊智故。

    言斷惑。

    簡有漏智以為邊。

    對法意。

    取有漏世俗名邊智者。

    順有宗也(雲雲)今雲。

    周記問答尤妙。

    尤可玩已。

    今取瑜伽等者。

    謂今章文。

    取瑜伽七十一。

    說邊智為正斷。

    唯識第十亦同。

    究竟觀等盡智等之究竟位智雲究竟現觀。

    非先已斷故者。

    非字下脫斷煩惱三字。

    異本有之。

    意雲。

    究竟現觀非斷煩惱。

    先已斷故。

    是約斷煩惱說。

    若斷定障等。

    二乘究竟容有斷義也。

     【章】八七作意(至)瑜伽不同鈔曰。

    别分别十文中。

    八七作意斷障分别七作意者。

    對法九(七紙)說。

    謂以作意心所為體。

    相從言體。

    則随其所應。

    俱起心心所為體一了相者。

    了達大行。

    二勝解者。

    思惟六行。

    三遠離者。

    能斷智四攝樂者。

    為除惛沉睡眠修習淨妙作意悅其心。

    五觀察者。

    數數觀察進修對治。

    六加行究竟者。

    初定近分究竟七加行究竟果者。

    根本究竟若準對法等者。

    秋篠抄曰。

    瑜伽論中。

    通世出世說七作意。

    對法論中。

    唯據世道說七作意。

    此為不同。

    問。

    此七作意斷障。

    雲何為伏為斷耶。

    答。

    對法九說唯世道。

    唯伏粗細非斷随眠。

    若據瑜伽說。

    通世出世二道說七作意。

    故通伏斷。

    了相·勝解二作意。

    唯伏非斷。

    遠離作意已上通伏與斷。

    具說如對法九(七紙)如此鈔第十三(三十一紙已下)。

     【章】九七覺支十八聖道鈔曰。

    别分别十文中。

    第九七覺支斷障分别。

    第十八聖支斷障分别七覺支者。

    顯揚二說。

    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正勤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三摩地覺支·七舍覺支。

    一念遍覺支。

    謂由世間道得偏善力見道現前。

    由先修習世間念遍覺支。

    引得出世無功用無分别。

    于谛明了。

    于谛不忘。

    二擇法覺支。

    謂由先所引無功用無分别。

    依正于念與念俱行。

    于谛解了。

    于谛覺悟。

    如是一切諸遍覺支。

    由先所引無功用無分别。

    後依止前。

    與彼俱行。

    皆應了知是中差别。

    三正勤遍覺支。

    謂于谛心勇。

    四喜遍覺支。

    謂于谛心悅。

    五安遍覺支。

    謂于真谛中身心堪任。

    六三摩地遍覺支。

    謂于真谛中。

    心住一境。

    七舍遍覺支。

    謂于真谛中。

    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悅。

    又如經說。

    即于是中。

    複善修習寂靜依止乃至廣說寂靜依止者。

    謂欲界寂靜依故。

    離欲依止者。

    色無色離欲依故。

    滅依止者。

    謂已得蘊處界無餘永斷依故趣向棄舍者。

    謂未來蘊界處不相續故(雲雲)雜集論十曰。

    七學支所緣境者。

    謂四聖谛如實性。

    如實性者。

    即是勝義清淨所緣故。

    覺支自體者。

    謂念·擇法·擇法·精進·喜·安·定·舍。

    如是七法。

    是覺支自體。

    念者。

    是所依支。

    由系念故。

    令諸善法皆不忘失。

    擇法者。

    是自體支。

    是覺自相故。

    精進者。

    是出離支。

    由此勢力。

    能到所到故。

    喜者。

    是利益支。

    由此勢力。

    身調适故。

    安·定·舍有。

    是不染污支。

    由此不染行故。

    依此不染污故。

    體是不染污故。

    如其次第。

    由安故名染污。

    由此能除粗重過故。

    依定故。

    不染污依止于定。

    得轉依故。

    舍是不染污體。

    永除貧憂。

    不染污位。

    為自性故。

    覺支助伴。

    修習修果文長如論廣說。

    修果謂是道所斷煩惱永斷。

    由七覺支。

    是見道自體故(雲雲)今雲。

    由七覺支辨斷伏者。

    勝義清淨所緣故。

    修果雲見斷煩惱永斷故。

    通正助二斷。

    念勤·喜是助伴。

    擇法·安·定·舍者。

    是正斷也。

    伏唯勢力。

    非加行伏。

    此約見道。

    若地前修。

    唯加行伏。

    若約修道者。

    十地中初二三四出觀時。

    世善心修習。

    度有加行伏。

    如前五忍分别廣辨。

    十八聖道又者。

    明八聖道支斷障分别。

    是聖道故。

    唯斷非伏。

    雜集論十(八紙)說。

    八聖道支所緣境者。

    謂即此後時四聖谛如實性。

    由見道後所緣境界。

    即先所是諸谛如實性為體故。

    道支自體者。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如是八法。

    名道支自體。

    正見者。

    是分别支。

    如先所證。

    真實簡擇故。

    正思惟者。

    是誨示他支。

    如其所證。

    方便安立。

    發語言故。

    正語正業正命者。

    是令他信支。

    如其次第。

    令他于證理者決定信有見戒正命清淨性故。

    所以者何。

    由正語故。

    随自所證。

    善能問答論議決擇。

    由此了知有見清淨。

    由正業故。

    往來進止正行具足。

    由此了知有戒清淨。

    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聽許衣缽資具。

    由此了知命清淨。

    正精進者。

    是淨煩惱障支。

    由此永斷一切結故。

    正念者。

    是淨随煩惱障支。

    由此不忘失正止舉相等。

    永不容受沉掉等随煩惱故。

    正定者。

    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

    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道支助伴者。

    謂彼相應心心法等道支修習者。

    如覺支說。

    謂依止遠離。

    依止無欲。

    依止寂滅。

    回向棄舍。

    修習正見乃至廣說。

    如是諸句義。

    如前所說。

    道理應随順知。

    道支修果者。

    謂分别(正見)誨示他(正思惟)令他信(正語·正業·正命)煩惱障淨(正精進)随煩惱障淨。

    正念最勝功德障淨(正定)故(已上對法論文)前文道支修習下。

    依止遠離等者。

    如前覺支修習下四句。

    随次示緣四谛境修習。

    所以者何。

    若緣苦體為惱苦時。

    于苦境界必求遠離故。

    名依止遠離。

    若緣愛相若集。

    為苦集時。

    于此境界必求離欲故。

    雲依止離欲。

    苦緣苦滅。

    為苦滅時。

    于此境界。

    必求作證故。

    雲依止寂滅。

    回向棄舍者。

    謂趣苦滅行。

    由此勢力棄舍苦故。

    是故若緣此境時。

    于此境界必求修習故。

    名回向棄舍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十四(尾) 寬政第二歲次辛亥二月十九日。

    于興福寺蓮成院對屋寓隐之砌。

    挂老眼第三校正說。

    自先年于處處講演之次。

    正誤削文補阙。

    雌黃加乙甚多。

    粗至不可讀。

    自雲戌八月始執筆。

    漸至第五門終。

    五忍新舊兩譯之考文。

    長成此一冊。

    讀者莫厭煩重。

    五忍法門讀誦書寫之功德。

    仁王般若經所說俨然。

    後來讀者。

    可仰可信。

     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提法相沙門基辨(生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