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頞瑟吒。
此雲八時。
古德錯翻名八時。
應雲樂欲。
此解為正。
又我朝近代有信培者。
淨業之徒自稱解得唯識。
講三十論疏數度。
予志學之後。
倍彼講席。
退顧辄慨其講唯識而非唯識。
雖口說大乘法相。
不識以離言說為大乘教。
自堕小乘講者既爾。
聽者悉至不辨大小乘之菽麥。
今也他家講尊被害信培之毒。
至謗大乘者甚多矣(予)肅然慨嗟于是年久。
具如法相玄論之初辨拆焉。
如是信培者遂作唯識疏集成編。
彼編之中引刊定記已雲。
今謂。
俗典不言乎。
中心疑則其辭枝疏主釋堕八時猶豫不決。
是故說分三義。
傥有具不決。
則不詢之親教三藏法師何也。
疏主雖複已詢三藏法師。
或亦不決乎。
又三藏曾在天竺禀受此論于諸論師之日。
亦不之詢何也。
三藏或務在禀傳幾經論。
不遑決擇一文句是非邪正如何如何乎。
或雖三藏不能無有千慮一失乎。
撲揚巧設救釋。
然義淨·慧苑等。
雙舉梵漢方音以申然辨。
其失匝免。
邑師判斷為正。
尤有理也(雲雲)(已上集成編)三舉古通釋者。
唯識演秘中。
舉樂欲與八時二義已曰。
問。
二個三藏并親步祇園同覽梵與。
忽焉一義解成楚越耶答。
二俱無失。
何者。
一物名義含多。
且如帝釋具有十号。
前釋據曆時聲而文義起故雲八啭八時。
後解依自慕法而教體生。
乃雲随堕樂欲。
問。
論本若有一頞二言。
前後三藏有随取一想也。
梵本末必無二字。
如何得言随取一耶。
答。
何廢無性所制之論前後不同。
二德所睹而本有别亦猶此方諸述作者先後回互。
其類寔繁以此準彼斯亦何失(雲雲)(已上演秘)又我朝近代泉州界浦有海雲堂居士名鸠者。
聲德獨高。
道穎五畿。
芳傳四主。
學苞大小。
缁素欽挹。
業崇維摩。
時賢敢恭。
遂釋堕八時文雲。
随謂随于時時也。
堕謂率爾心也。
八時謂八個刹那也。
時者猶言度。
應知度度各别随堕也。
故舉世俗八時與華嚴之八會。
以示其例令其八時亦有差别。
即啭聲八度之時也。
其如●●●●●●等。
或●●●●●等。
名為随堕八時。
蓋善啭聲者自知焉耳(雲雲)(已上東海傳)自慧苑亂轍以降。
被障妄雲。
諸德智日不見昭然。
今也居士勤以通釋。
可謂子古疑雲少披。
忽見慧日斜晖也(已上海雲居士義)四今義通釋者。
三門分别。
初辨古非。
二辨古是。
三彰如實義。
初辨古非者。
靜法惠苑叨以梵本難八時義。
此起妄謬之基矣。
若三藏雲以梵雲一瑟吒此雲欲樂為謬。
則應如汝所難。
若三藏雲一瑟吒梵本雖應正翻欲樂。
今義翻為八時。
則汝如何難。
大抵翻譯文例非唯敵對。
多用義翻譯聲之法。
至人不可解文。
則必用第二展轉為釋法令解意味。
玄贊三曰。
然今經文恐人不解。
翻譯之家遂依第二展轉訓釋法而釋。
然少不次。
以義正之。
不違聖教。
若别義釋。
便是人情。
非為聖教(雲雲)今亦是第二訓釋法也。
今舉示一二例。
梵雲素怛覽。
敵對應翻雲綖。
存方土可信故義翻雲經。
又梵雲毗奈那。
敵對應雲調伏。
存易解故義翻雲律。
又梵雲捺落迦。
敵對應雲不可樂。
存易解亦義翻雲地獄。
又梵雲商羯羅塞縛彌。
敵對應雲骨鎖主。
準世所言翻天主。
如是等類非七·八·九。
經論之中自可檢知。
今亦如是。
攝論梵本既雲一瑟吒。
正翻應雲欲樂。
雖然若雲欲樂。
泛漫以不具彰名句及五心聚集現義故。
今為委聚集現義。
義翻以雲八時非堕在已。
若堕在時。
八時皆欲樂故。
總言則是欲樂。
别言則是八時。
唐三藏非不用梵一瑟吒此雲欲樂。
故彼所難非今所關彼見遏瑟吒此雲八。
眩迷梵音相近。
淩三藏為謬傳。
惠苑輕蔑賢善之罪所不輕也。
惠苑不全解聚集顯現義故。
以八時言為無用義。
妄昧尤甚。
惠苑由來有以梵本亂正翻之癖。
彼實智解玲珑。
雖應雲玉卮無當。
此非寶。
有智之人勿為妄說所率失也。
又義蘊中朋輔薦福三藏。
以雲八時為誤。
是亦不全解聚集顯現之義故。
義淨三藏不具顯法相之人。
故唯以總合欲樂一義翻是。
大唐三藏以法相大乘示中道人故。
今為令聚集顯現微細明着。
義翻以為八時。
有智學者必勿眩迷。
又近來信培所言。
雖似蚊蠅作聲。
少附惠苑·道邑骥尾。
動黃口疑三藏。
妄談不足論已。
彼雲中心疑故既分三義。
此是何之言乎。
大抵解大乘深遠之教設多義彰所含實理。
是古學之風也。
今家章疏必設多義以令至其真實。
信培由來有評多義以為一途之癖。
後學必勿惑此說矣。
此斥古非已。
二辨古是者。
演秘中設救釋。
問答有二。
其中初問答有少理。
次問答似無理。
又設救釋雖可為是。
釋八時言不盡義。
故妨難不已。
又海雲居士釋八時言雲八啭聲八度之時。
此釋甚好。
然不辨相傳三釋之所由。
未盡之釋也(問。
下章雲合有五刹那所依之聲于心上現。
依之見。
則鸠師釋八時雲八個刹那。
似乖理。
如何。
答。
刹那時之通名。
聲是名等所依也。
雲諸惡者莫作時。
在五個時節。
名句所依之聲心上顯現故。
雲合有五刹那也。
雲八刹那亦無過也。
約增長則有字名句五十聚集。
約合說則但有五刹那。
所依之聲心上現也。
所依之聲者。
攝假随實釋也)是叙古是已。
三彰如實義者。
開發中舉相傳三釋。
以八啭聲為初。
華嚴八會為次。
世俗八時為後。
此狹為初。
寬為後也。
又今此章次。
又初世俗八時。
次華嚴八會。
後八啭聲之時。
此即自寬向狹之釋。
雖有前後之異。
理無相違。
初雲随堕世俗說日夜八時者。
約聞世出世間一切法。
晝夜八時之中随堕在一時。
心之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雲随堕八時等也。
若于本邦。
則晝夜十二時之間。
随堕在日中或日沒見聞如是如是法事一時其識之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餘例準知。
次雲随堕華嚴八會時者。
且舉華嚴八會令例餘會。
謂此亦八會之中。
随堕在一會聽法識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雲随堕八時等也。
後雲随堕诠辨諸法八啭聲時者。
謂如說一時婆伽梵。
此八啭聲中随堕在第二業聲。
聞者識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複如雲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此八啭中随堕在第七啭于聲。
聞者識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餘啭聲中堕在聚集。
例自可知(海雲鸠雲。
堕率爾心也。
今雲。
未穩。
堕謂堕在義。
八啭一一有堕在義。
堕在言中五心具足聚集。
非唯率爾。
故海雲所釋為不盡理。
又鸠雲。
八時者八個刹那也。
時者猶言度。
應知度度各别随堕也。
即是八啭聲八度之時也。
雲雲。
今雲。
此譯雖有理。
釋通漫也。
以刹那釋時言故。
又鸠雲。
舉世俗八時與花嚴八會示例。
雲雲。
今雲。
此釋未穩。
開發中既約寬狹釋故。
三義共皆是聚集顯現。
寬中狹之相也)由是應知。
随堕八時言。
明聞法者識上五心名句聚集顯現時時堕在。
設八之言。
且欲由世俗說以日夜八時明堕在相。
此日夜八時中。
華嚴八曾時·八啭聲時。
同一時堕在故。
令同八數。
雲八會八啭。
非必局八。
必勿膠執。
如開發言。
今依後說随堕晝夜八時聽聞正法。
義寬通故(雲雲)問。
日夜八時義如何寬通餘耶。
答。
初舉寬日夜八時。
通一切世出世間華嚴八會般若十六會諸會等。
此等皆攝在日夜八時中故。
此為寬通。
次華嚴八會雖在日夜八時中為狹。
對八啭聲時。
則亦以為寬。
故是中也。
華嚴八會中一會具八啭聲時。
故以八啭時為最狹也。
是故以寬置初。
正今由是說随堕八時。
無性論意故。
問。
若爾為何說華嚴八會及八啭時耶。
答。
世俗八時堕在同時。
八會八啭亦堕在聚集顯現故。
欲令委細聚集現相。
說如是三義也。
開發中自狹向寬次第相攝。
準是可知。
理全無違。
問。
以何知為彰聚集顯現相雲随堕八時耶。
答。
開發中問雲。
如何過未無體。
應識上聚集相無。
雲聚集解生耶。
答。
此問引無性堕八時之文。
舉相傳三釋故。
此三釋即聚集相委細說。
自可知也。
三十疏對法疏等。
皆答應聚集無問雲随堕八時。
檢可知已。
次可辨事寬狹也。
問。
若爾何故不翻雲樂欲雲八時耶。
答。
于八時中。
随堕何時。
亦皆無非欲樂。
故雲随堕八時。
則欲樂義自含隐。
若但雲随堕樂欲。
而任梵本。
則漫中之漫。
每一啭聲有聚集現之義。
遂不明顯。
故随堕言含欲樂義。
令了知一一啭聲有聚集現等義故。
雲随堕八時也。
上來釋随堕八時已。
聞者識上者。
此即彰佛不說義故作此簡也直非直說者。
諸家釋紛纭。
決擇記曰。
章直非直說者。
略有三釋。
一切聖教明長行名直。
頌名非直。
二據十二分。
說最初契經名為直說。
據初略說未委細明。
餘十一部之說子細具陳。
說名為非直。
三從所诠。
名诠自性。
名為直說。
句诠差别。
言非直說(雲雲)又唯識義演但用此第一釋。
又華嚴刊定記一舉五釋。
初三釋如決擇抄。
第四釋雲。
直爾說法名為直說。
以譬喻說名非直。
第五釋雲。
如實說者名為直說。
方便說者名非直說(雲雲)又開發中出三釋。
如決擇抄。
複設别解雲。
又今别解。
顯了說者名為直說。
密意說者名非直說(雲雲)又有解不為屈曲表彰但直生解文義。
說雲直說。
屈曲軌範表彰差别之名句文。
說雲非直也(雲雲)近來信培者作集成編。
評此等說雲。
今謂。
雖輿說區。
以長行為直說。
頌為非直為優。
而引瑜伽二十五·顯揚六·成實論一為證。
今雲。
信培之此評也。
雖精而勤。
失多含之義。
由來信培好加取舍。
是彼之癖也上來所釋之諸義門。
在此直非直說言。
而含容無性論意明一切直非直說義識上聚集顯現。
必不可取舍。
此下章中雲長行為直頌為非直。
此由别義。
深思可解。
聚集顯現者。
此聚集有二。
一者名句聚集。
由婆沙(十四)正理(十四)意。
章主立之。
大論等不說之。
二五心聚集。
由瑜伽論立是。
然此章及對法疏及開發。
說五心·名句二個聚集。
三十論疏但說五心聚集。
名句集處必有五心集現故但存略。
其實二個不可分離。
然無性意取何聚集雲聚集顯現耶。
謂既雲文善相現。
故知名句聚集。
是故開發曰。
彼論于八時中随堕何時。
聞者識上有直非直十二分經聲名句等聚集顯現。
以為教體(雲雲)無五心集則名句集亦無故。
雖不可分離。
今以能诠文為正教體。
故以名句聚集為正聚集也。
此意即取等下。
二章主以相傳釋成文。
随世俗說者。
西域記二·寄歸傳三等。
明西圓方俗說。
西域記二(二十一行)曰。
六時合成一日一夜(夜三晝三)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
于一一時各有四分)南海傳三雲。
若依方俗或作三時四時六時。
如餘處說。
【章】佛地論雲(至)佛實無言鈔曰。
三舉佛地論一師說而釋。
此中二文。
初正舉佛地論文。
二章主釋文。
此文有此二秘。
本願緣力者。
唯識義演曰。
如來因位發願雲。
衆生見我者。
于自識上文義相生。
佛雖不說法。
由衆生有善根力故。
即衆生自識上有文義相生也(雲雲)近來信培評是雲。
佛願文義相生者鑒說也。
佛以慈悲願樂說法度生。
此雲本願非必願文義相生(雲雲)今雲。
信培所言尤爾。
義演釋不是也。
此章下明護法等意雲。
此師意說。
衆生本願願聞佛說(雲雲)翻是可知。
自意識上者。
自謂各自。
其可聞者之各自識。
若地上薩埵為可聞者。
則此意識察智識故。
所現文義亦即真無漏相。
又若地前同夫名可聞者。
則此意識有漏善意識故。
所現文義亦其體有漏善。
似無漏相。
文義相生者。
如上已明。
文有二釋。
一者淄洲由攝釋分意曰。
文者六文。
最勝疏一曰。
此六文中。
正文唯文身。
是餘名文者。
名句從所依。
語從能依。
行相約所顯義。
機請據能起。
相從名文起。
揚釋分曰。
如是六種皆顯于文。
若阙一種不能顯義。
由能顯義是故名文(雲雲)二者章主由能诠根本釋雲。
文是所依能诠根本。
名句不能生解。
但說其文(雲雲)義亦有二意。
一者淄洲由攝釋分釋曰。
義者十義(攝釋分具說十義如上)最勝疏曰。
此中依所诠及所為并名為義。
十俱所诠(雲雲)二者秋篠增明記雲。
文集成名。
名集成句。
文是本體。
名句是義。
是故舉體不取義也(雲雲)此意。
名句雖是能诠。
于能诠中分體與義。
義是差别。
是故今雲文義相生。
名句文相生。
非以所诠名義。
此二之中。
以第二家為今章意。
章主此段最初牒雲能诠文中故。
相者影像相分。
生者生變。
謂由佛本願為增上緣力。
自第八識中意識種子。
生變心文義能緣見所緣相。
其能緣見今雲自意識上。
其所緣相雲文義相。
此意即是等下。
章主釋成。
為增上緣者。
釋緣力字。
示非因緣。
此文義相下。
亦是佛地論文。
自者自身一聚。
親者簡增上緣。
善根者種子名根。
有漏善無漏善種子。
又善根者前念相續所修善根。
是約現行。
此現行所熏成之有漏無漏善種子名力。
力者切力切。
能即是種子。
謂此文義相雖各自親依托所修善根種子力現起。
而不唯自力起。
以佛本願為增上緣起故。
就根本緣其文義相雲佛說。
佛實無言者。
結不說法。
【章】故無性雲(至)佛雲何說鈔曰。
四寄難成無性雲者。
攝論第一(初丁)文也若爾雲何等者。
攝論中正難文。
按彼論文。
本論初說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
為顯大乘體大故說。
然無性釋雲聞者識上顯現為體。
由是此難勢起。
難意言。
若言聞者識現為體則雲何雲已入大乘菩薩說耶。
非聞者識。
彼已入菩薩能說故(已上難)彼增上生等者。
此下八句攝論中正答文。
彼者指何人耶。
答。
此古來有二釋别。
一者指已入菩薩雲彼(決擇抄由是作二釋。
一菩薩本性之教名增上緣而生起者。
心上所現影像之教。
此影像教以增上緣言菩薩說。
約實自變。
二雲菩薩實不說法者。
菩薩為人說故。
約是雲增上生也)二者指如來雲彼(唯識義演由是作二釋)今雲。
二家之中雲指菩薩為準攝論文。
然決擇抄所言為穿。
由是卻義演第二釋為勝。
今别釋雲。
約本如來增上而生故佛雲彼。
雖佛不說。
已入菩薩為聞者時。
佛增上已入菩薩自意識上文義相生。
由此熏習力故已入菩薩在定為增上緣。
地前凡夫等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是故論文雲菩薩說。
亦已入菩薩實不說。
但在定為增上。
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正指菩薩雲彼。
約本亦指佛雲彼也譬如天等增上約等者。
周記曰謂有婆羅門事天等自求聰明。
專以欲夢中見未與咒論等。
彼天實非将咒論等而與此人。
但為增上。
彼人夢中自得咒論(雲雲)玄贊一引此喻已舉一喻曰。
如母齧指子作喚解(雲雲)此周魯參故事。
舉此故事次引一字不說經而結。
若離識者佛等下。
此結寄難成識上顯現為教體。
若離識者四字。
若不爾者。
意周記釋難意雲。
此無性為經部等執心外之名以為教體。
今設難雲。
佛如何說令他得解。
彼返難雲。
雲何不解佛現名等。
答雲。
非聽者識之所現起。
如非所緣。
雲何親能生聞者解。
言為教體。
(雲雲) 【章】此就本緣(至)實不說法鈔曰。
五成佛不說此言指上來所引佛地無性所言。
本緣者根本增上緣。
本謂前所言本願也唯有無漏等二句成無文義之由。
今按。
此二句龍軍論師所造三身論之文何以得知。
謂唯識開發中。
初雲龍軍論師等雲舉此唯有無漏等文。
次雲無性攝論雲而舉随堕八時之文。
後雲佛地論雲而舉如來慈悲本願緣力之文。
法華玄贊中亦雲龍軍等雲而舉此唯有文及佛慈悲文。
由是自知。
此唯有文龍軍論師之文。
加之玄贊中雲。
龍軍等言。
佛唯有三法。
謂大定智非久離戲論。
曾不說之(雲雲)以是撿唯識開發。
彼雲。
龍軍等雲。
如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寂靜涅槃真如之理。
無動無轉無說無示。
但衆生有感。
于自識心文義相生。
謂佛說法。
佛實無言(雲雲)以是複撿西明疏所引龍軍論師所造三身論之文雲。
龍軍即是舊譯三身論主。
彼說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無音聲粗相功德(雲雲)此文如次。
大定(真如)大智(真如智)悲(無音聲粗相功德)由此等文對校。
忽焉知此文唯有三法即龍軍之文焉。
近來學者無曾知此等之所由。
深思學人須詳察焉。
又唯識演秘中問曰。
言唯有三法證無文義。
若爾。
應無色身。
答有二釋。
一雲。
亦無有所見者。
亦唯能見識之變矣。
如文義等。
二雲。
佛離戲論名等故。
依本願大悲變現色身。
令物睹益。
故非戲論。
色身故。
有評曰。
按佛地論·唯識論十。
前義為本。
至文自悉(雲雲)今雲。
演秘所釋以無色身為如實義。
此釋于龍軍義實為允當若于無性為有妨難。
雲何有妨難。
無性攝論說佛有他受用變化二身故。
無色身義于無性不可成。
又以唯識第十文雖成無色身義。
此亦未穩。
第十論雲。
有義。
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
法界色攝(雲雲)(此意引識所緣)本疏釋曰。
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為先方變。
本識随變。
設第八變妙定生故。
法界(意識所緣)所攝(今雲。
對法抄雲。
又諸菩薩雖入滅定。
而起威儀遊諸淨土。
此由定前意樂擊發本識相分現諸威儀。
後雖滅之。
威儀不滅。
由第八識持緣彼故。
此位威儀依何本質不爾。
八地已上菩薩入滅定位。
無前意識擊發威儀。
即應不戒念念入定。
亦非不起定現諸威儀。
如是便違處處經論。
無垢稱經等雲雲。
今本疏所言。
以意識妙定為先方變。
本識随變者。
此亦由意識妙定擊發本識相分色身自現。
此雖本識變。
自妙定生故。
第八變色身。
此定果色。
法處界所攝。
非五根五境義也)非佛以外所餘菩薩及異生等。
雖依此佛所變上變為佛身土。
然佛變細(妙定力生故)餘變者粗。
佛變細者。
非五境攝(妙定所生故)根境既無。
如五識亦非五識界。
根雖非實。
似其根相故佛現有。
他不變根。
但似境。
以相粗故可變用故。
無垢稱經中。
如來之心恒在定故(雲雲)(已上本義文)由本疏意。
此第十卷妙定生義。
可言或有色身或無色身。
若第八識變亦自妙定生故。
若無第八實變色身則應雲無色身。
既妙定所生色身有故。
複應雲有色身。
如演秘等。
由第十論文。
但雲無色身。
則失本疏意。
必勿偏執。
是故今會言。
則無性攝論說有他變用變化身此約妙定所生身。
複雲唯有無漏大定智悲。
約第八變亦妙定生無因緣故。
演秘答釋甚為不是若依聞者等下。
于上句佛不說法之義道理極成。
即聞者識文義相現為教體義自照灼故。
今于此文明聞者識文義有有無漏心現之别。
若依者。
猶雲若就有漏心現等者。
地前凡夫為聞者時之心現相無漏心現等者。
地上薩埵(及)八地上無漏後得之心現相。
即似無漏等者。
唯識演秘中問曰。
佛無文義。
有漏識變。
雲何言似。
無所似故。
答。
有三釋。
一雲。
名等佛識雖無。
然聽法者謂佛實說故。
自心上有似文義。
雖無本質所似名等。
似自内心。
故亦無失。
如言似我。
向内似故。
二雲似佛無漏非文義也。
無所似故。
文義之言相從來也三雲。
七地已前有漏心位而過少故。
名似無漏。
非約影質名相似也。
撲揚評取三義。
初釋為好。
今雲。
三釋俱有妨難。
難初義雲。
若言聽法者謂佛實說。
自心之上有似文義。
似自内心故向内似。
為似無漏。
則地上聞者亦應似自内心文義相起。
雲何不雲似無漏。
而雲真無漏耶。
真無漏何故非似内心相耶。
有此妨故。
初義不成(義演亦不取此初義)難次義雲。
若似佛無漏故雲名似無漏。
則地上無漏心及八地上後得。
何故不名似無漏。
皆是應似佛無漏故。
地上無漏聞者文義。
八地已上後得文義不似佛心。
不應道理故。
次釋亦不成。
難後義雲。
疏意通言諸有漏心所變文義不唯七地。
豈地前等不聽佛說。
若許聽者。
自識所變。
豈不得名似無漏耶。
既得名似。
故此釋亦不成(此難演秘中難意也)今明如實義者。
不簡地前·地上。
聞者有漏心現無漏影像。
不拘文義。
總名似無漏。
對地上菩薩無漏心及二乘無學并如來心相名真無漏。
名似無漏。
以一切真無漏為所似故。
一切有漏心現無漏影像名似無漏。
翻是應知。
佛識上等所現有漏非真有漏。
唯識第十說真善無漏界攝故。
可名雲似有漏。
如二十論疏末辨。
問。
此文似無漏雲聲名句文。
真無漏但雲文義。
有何所由作此差别耶。
答。
并撿三十論疏·對法抄等三十疏中雲似無漏文義真無漏文義。
不作差别。
對法抄中似無漏雲聲等。
真無漏雲名等。
此亦無别。
由是撿今章意。
真無漏雲文義。
俱于能诠名為文義。
義是名句。
如前已辨。
故諸疏抄作例全無相違。
此即如來等者。
此言承上來說此即結成不說義。
【章】故大波若(至)不違唯識鈔曰。
六舉不說證結歸唯識成立俗中教體。
此中文二。
初舉不說證。
二結成。
今即初·二也大波若等者。
四百二十五(十八丁)雲。
我昔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中。
不說一字。
文殊問經者。
彼經下(五丁左)雲。
我成道來。
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說一字(雲雲)涅槃經等者。
經第十四·三十九·第二十六廣說(雲雲)(經第十四。
依法身雲不說。
又三十九。
諸佛無異
此雲八時。
古德錯翻名八時。
應雲樂欲。
此解為正。
又我朝近代有信培者。
淨業之徒自稱解得唯識。
講三十論疏數度。
予志學之後。
倍彼講席。
退顧辄慨其講唯識而非唯識。
雖口說大乘法相。
不識以離言說為大乘教。
自堕小乘講者既爾。
聽者悉至不辨大小乘之菽麥。
今也他家講尊被害信培之毒。
至謗大乘者甚多矣(予)肅然慨嗟于是年久。
具如法相玄論之初辨拆焉。
如是信培者遂作唯識疏集成編。
彼編之中引刊定記已雲。
今謂。
俗典不言乎。
中心疑則其辭枝疏主釋堕八時猶豫不決。
是故說分三義。
傥有具不決。
則不詢之親教三藏法師何也。
疏主雖複已詢三藏法師。
或亦不決乎。
又三藏曾在天竺禀受此論于諸論師之日。
亦不之詢何也。
三藏或務在禀傳幾經論。
不遑決擇一文句是非邪正如何如何乎。
或雖三藏不能無有千慮一失乎。
撲揚巧設救釋。
然義淨·慧苑等。
雙舉梵漢方音以申然辨。
其失匝免。
邑師判斷為正。
尤有理也(雲雲)(已上集成編)三舉古通釋者。
唯識演秘中。
舉樂欲與八時二義已曰。
問。
二個三藏并親步祇園同覽梵與。
忽焉一義解成楚越耶答。
二俱無失。
何者。
一物名義含多。
且如帝釋具有十号。
前釋據曆時聲而文義起故雲八啭八時。
後解依自慕法而教體生。
乃雲随堕樂欲。
問。
論本若有一頞二言。
前後三藏有随取一想也。
梵本末必無二字。
如何得言随取一耶。
答。
何廢無性所制之論前後不同。
二德所睹而本有别亦猶此方諸述作者先後回互。
其類寔繁以此準彼斯亦何失(雲雲)(已上演秘)又我朝近代泉州界浦有海雲堂居士名鸠者。
聲德獨高。
道穎五畿。
芳傳四主。
學苞大小。
缁素欽挹。
業崇維摩。
時賢敢恭。
遂釋堕八時文雲。
随謂随于時時也。
堕謂率爾心也。
八時謂八個刹那也。
時者猶言度。
應知度度各别随堕也。
故舉世俗八時與華嚴之八會。
以示其例令其八時亦有差别。
即啭聲八度之時也。
其如●●●●●●等。
或●●●●●等。
名為随堕八時。
蓋善啭聲者自知焉耳(雲雲)(已上東海傳)自慧苑亂轍以降。
被障妄雲。
諸德智日不見昭然。
今也居士勤以通釋。
可謂子古疑雲少披。
忽見慧日斜晖也(已上海雲居士義)四今義通釋者。
三門分别。
初辨古非。
二辨古是。
三彰如實義。
初辨古非者。
靜法惠苑叨以梵本難八時義。
此起妄謬之基矣。
若三藏雲以梵雲一瑟吒此雲欲樂為謬。
則應如汝所難。
若三藏雲一瑟吒梵本雖應正翻欲樂。
今義翻為八時。
則汝如何難。
大抵翻譯文例非唯敵對。
多用義翻譯聲之法。
至人不可解文。
則必用第二展轉為釋法令解意味。
玄贊三曰。
然今經文恐人不解。
翻譯之家遂依第二展轉訓釋法而釋。
然少不次。
以義正之。
不違聖教。
若别義釋。
便是人情。
非為聖教(雲雲)今亦是第二訓釋法也。
今舉示一二例。
梵雲素怛覽。
敵對應翻雲綖。
存方土可信故義翻雲經。
又梵雲毗奈那。
敵對應雲調伏。
存易解故義翻雲律。
又梵雲捺落迦。
敵對應雲不可樂。
存易解亦義翻雲地獄。
又梵雲商羯羅塞縛彌。
敵對應雲骨鎖主。
準世所言翻天主。
如是等類非七·八·九。
經論之中自可檢知。
今亦如是。
攝論梵本既雲一瑟吒。
正翻應雲欲樂。
雖然若雲欲樂。
泛漫以不具彰名句及五心聚集現義故。
今為委聚集現義。
義翻以雲八時非堕在已。
若堕在時。
八時皆欲樂故。
總言則是欲樂。
别言則是八時。
唐三藏非不用梵一瑟吒此雲欲樂。
故彼所難非今所關彼見遏瑟吒此雲八。
眩迷梵音相近。
淩三藏為謬傳。
惠苑輕蔑賢善之罪所不輕也。
惠苑不全解聚集顯現義故。
以八時言為無用義。
妄昧尤甚。
惠苑由來有以梵本亂正翻之癖。
彼實智解玲珑。
雖應雲玉卮無當。
此非寶。
有智之人勿為妄說所率失也。
又義蘊中朋輔薦福三藏。
以雲八時為誤。
是亦不全解聚集顯現之義故。
義淨三藏不具顯法相之人。
故唯以總合欲樂一義翻是。
大唐三藏以法相大乘示中道人故。
今為令聚集顯現微細明着。
義翻以為八時。
有智學者必勿眩迷。
又近來信培所言。
雖似蚊蠅作聲。
少附惠苑·道邑骥尾。
動黃口疑三藏。
妄談不足論已。
彼雲中心疑故既分三義。
此是何之言乎。
大抵解大乘深遠之教設多義彰所含實理。
是古學之風也。
今家章疏必設多義以令至其真實。
信培由來有評多義以為一途之癖。
後學必勿惑此說矣。
此斥古非已。
二辨古是者。
演秘中設救釋。
問答有二。
其中初問答有少理。
次問答似無理。
又設救釋雖可為是。
釋八時言不盡義。
故妨難不已。
又海雲居士釋八時言雲八啭聲八度之時。
此釋甚好。
然不辨相傳三釋之所由。
未盡之釋也(問。
下章雲合有五刹那所依之聲于心上現。
依之見。
則鸠師釋八時雲八個刹那。
似乖理。
如何。
答。
刹那時之通名。
聲是名等所依也。
雲諸惡者莫作時。
在五個時節。
名句所依之聲心上顯現故。
雲合有五刹那也。
雲八刹那亦無過也。
約增長則有字名句五十聚集。
約合說則但有五刹那。
所依之聲心上現也。
所依之聲者。
攝假随實釋也)是叙古是已。
三彰如實義者。
開發中舉相傳三釋。
以八啭聲為初。
華嚴八會為次。
世俗八時為後。
此狹為初。
寬為後也。
又今此章次。
又初世俗八時。
次華嚴八會。
後八啭聲之時。
此即自寬向狹之釋。
雖有前後之異。
理無相違。
初雲随堕世俗說日夜八時者。
約聞世出世間一切法。
晝夜八時之中随堕在一時。
心之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雲随堕八時等也。
若于本邦。
則晝夜十二時之間。
随堕在日中或日沒見聞如是如是法事一時其識之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餘例準知。
次雲随堕華嚴八會時者。
且舉華嚴八會令例餘會。
謂此亦八會之中。
随堕在一會聽法識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雲随堕八時等也。
後雲随堕诠辨諸法八啭聲時者。
謂如說一時婆伽梵。
此八啭聲中随堕在第二業聲。
聞者識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複如雲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此八啭中随堕在第七啭于聲。
聞者識上五心聚集名句聚集。
餘啭聲中堕在聚集。
例自可知(海雲鸠雲。
堕率爾心也。
今雲。
未穩。
堕謂堕在義。
八啭一一有堕在義。
堕在言中五心具足聚集。
非唯率爾。
故海雲所釋為不盡理。
又鸠雲。
八時者八個刹那也。
時者猶言度。
應知度度各别随堕也。
即是八啭聲八度之時也。
雲雲。
今雲。
此譯雖有理。
釋通漫也。
以刹那釋時言故。
又鸠雲。
舉世俗八時與花嚴八會示例。
雲雲。
今雲。
此釋未穩。
開發中既約寬狹釋故。
三義共皆是聚集顯現。
寬中狹之相也)由是應知。
随堕八時言。
明聞法者識上五心名句聚集顯現時時堕在。
設八之言。
且欲由世俗說以日夜八時明堕在相。
此日夜八時中。
華嚴八曾時·八啭聲時。
同一時堕在故。
令同八數。
雲八會八啭。
非必局八。
必勿膠執。
如開發言。
今依後說随堕晝夜八時聽聞正法。
義寬通故(雲雲)問。
日夜八時義如何寬通餘耶。
答。
初舉寬日夜八時。
通一切世出世間華嚴八會般若十六會諸會等。
此等皆攝在日夜八時中故。
此為寬通。
次華嚴八會雖在日夜八時中為狹。
對八啭聲時。
則亦以為寬。
故是中也。
華嚴八會中一會具八啭聲時。
故以八啭時為最狹也。
是故以寬置初。
正今由是說随堕八時。
無性論意故。
問。
若爾為何說華嚴八會及八啭時耶。
答。
世俗八時堕在同時。
八會八啭亦堕在聚集顯現故。
欲令委細聚集現相。
說如是三義也。
開發中自狹向寬次第相攝。
準是可知。
理全無違。
問。
以何知為彰聚集顯現相雲随堕八時耶。
答。
開發中問雲。
如何過未無體。
應識上聚集相無。
雲聚集解生耶。
答。
此問引無性堕八時之文。
舉相傳三釋故。
此三釋即聚集相委細說。
自可知也。
三十疏對法疏等。
皆答應聚集無問雲随堕八時。
檢可知已。
次可辨事寬狹也。
問。
若爾何故不翻雲樂欲雲八時耶。
答。
于八時中。
随堕何時。
亦皆無非欲樂。
故雲随堕八時。
則欲樂義自含隐。
若但雲随堕樂欲。
而任梵本。
則漫中之漫。
每一啭聲有聚集現之義。
遂不明顯。
故随堕言含欲樂義。
令了知一一啭聲有聚集現等義故。
雲随堕八時也。
上來釋随堕八時已。
聞者識上者。
此即彰佛不說義故作此簡也直非直說者。
諸家釋紛纭。
決擇記曰。
章直非直說者。
略有三釋。
一切聖教明長行名直。
頌名非直。
二據十二分。
說最初契經名為直說。
據初略說未委細明。
餘十一部之說子細具陳。
說名為非直。
三從所诠。
名诠自性。
名為直說。
句诠差别。
言非直說(雲雲)又唯識義演但用此第一釋。
又華嚴刊定記一舉五釋。
初三釋如決擇抄。
第四釋雲。
直爾說法名為直說。
以譬喻說名非直。
第五釋雲。
如實說者名為直說。
方便說者名非直說(雲雲)又開發中出三釋。
如決擇抄。
複設别解雲。
又今别解。
顯了說者名為直說。
密意說者名非直說(雲雲)又有解不為屈曲表彰但直生解文義。
說雲直說。
屈曲軌範表彰差别之名句文。
說雲非直也(雲雲)近來信培者作集成編。
評此等說雲。
今謂。
雖輿說區。
以長行為直說。
頌為非直為優。
而引瑜伽二十五·顯揚六·成實論一為證。
今雲。
信培之此評也。
雖精而勤。
失多含之義。
由來信培好加取舍。
是彼之癖也上來所釋之諸義門。
在此直非直說言。
而含容無性論意明一切直非直說義識上聚集顯現。
必不可取舍。
此下章中雲長行為直頌為非直。
此由别義。
深思可解。
聚集顯現者。
此聚集有二。
一者名句聚集。
由婆沙(十四)正理(十四)意。
章主立之。
大論等不說之。
二五心聚集。
由瑜伽論立是。
然此章及對法疏及開發。
說五心·名句二個聚集。
三十論疏但說五心聚集。
名句集處必有五心集現故但存略。
其實二個不可分離。
然無性意取何聚集雲聚集顯現耶。
謂既雲文善相現。
故知名句聚集。
是故開發曰。
彼論于八時中随堕何時。
聞者識上有直非直十二分經聲名句等聚集顯現。
以為教體(雲雲)無五心集則名句集亦無故。
雖不可分離。
今以能诠文為正教體。
故以名句聚集為正聚集也。
此意即取等下。
二章主以相傳釋成文。
随世俗說者。
西域記二·寄歸傳三等。
明西圓方俗說。
西域記二(二十一行)曰。
六時合成一日一夜(夜三晝三)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
于一一時各有四分)南海傳三雲。
若依方俗或作三時四時六時。
如餘處說。
【章】佛地論雲(至)佛實無言鈔曰。
三舉佛地論一師說而釋。
此中二文。
初正舉佛地論文。
二章主釋文。
此文有此二秘。
本願緣力者。
唯識義演曰。
如來因位發願雲。
衆生見我者。
于自識上文義相生。
佛雖不說法。
由衆生有善根力故。
即衆生自識上有文義相生也(雲雲)近來信培評是雲。
佛願文義相生者鑒說也。
佛以慈悲願樂說法度生。
此雲本願非必願文義相生(雲雲)今雲。
信培所言尤爾。
義演釋不是也。
此章下明護法等意雲。
此師意說。
衆生本願願聞佛說(雲雲)翻是可知。
自意識上者。
自謂各自。
其可聞者之各自識。
若地上薩埵為可聞者。
則此意識察智識故。
所現文義亦即真無漏相。
又若地前同夫名可聞者。
則此意識有漏善意識故。
所現文義亦其體有漏善。
似無漏相。
文義相生者。
如上已明。
文有二釋。
一者淄洲由攝釋分意曰。
文者六文。
最勝疏一曰。
此六文中。
正文唯文身。
是餘名文者。
名句從所依。
語從能依。
行相約所顯義。
機請據能起。
相從名文起。
揚釋分曰。
如是六種皆顯于文。
若阙一種不能顯義。
由能顯義是故名文(雲雲)二者章主由能诠根本釋雲。
文是所依能诠根本。
名句不能生解。
但說其文(雲雲)義亦有二意。
一者淄洲由攝釋分釋曰。
義者十義(攝釋分具說十義如上)最勝疏曰。
此中依所诠及所為并名為義。
十俱所诠(雲雲)二者秋篠增明記雲。
文集成名。
名集成句。
文是本體。
名句是義。
是故舉體不取義也(雲雲)此意。
名句雖是能诠。
于能诠中分體與義。
義是差别。
是故今雲文義相生。
名句文相生。
非以所诠名義。
此二之中。
以第二家為今章意。
章主此段最初牒雲能诠文中故。
相者影像相分。
生者生變。
謂由佛本願為增上緣力。
自第八識中意識種子。
生變心文義能緣見所緣相。
其能緣見今雲自意識上。
其所緣相雲文義相。
此意即是等下。
章主釋成。
為增上緣者。
釋緣力字。
示非因緣。
此文義相下。
亦是佛地論文。
自者自身一聚。
親者簡增上緣。
善根者種子名根。
有漏善無漏善種子。
又善根者前念相續所修善根。
是約現行。
此現行所熏成之有漏無漏善種子名力。
力者切力切。
能即是種子。
謂此文義相雖各自親依托所修善根種子力現起。
而不唯自力起。
以佛本願為增上緣起故。
就根本緣其文義相雲佛說。
佛實無言者。
結不說法。
【章】故無性雲(至)佛雲何說鈔曰。
四寄難成無性雲者。
攝論第一(初丁)文也若爾雲何等者。
攝論中正難文。
按彼論文。
本論初說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
為顯大乘體大故說。
然無性釋雲聞者識上顯現為體。
由是此難勢起。
難意言。
若言聞者識現為體則雲何雲已入大乘菩薩說耶。
非聞者識。
彼已入菩薩能說故(已上難)彼增上生等者。
此下八句攝論中正答文。
彼者指何人耶。
答。
此古來有二釋别。
一者指已入菩薩雲彼(決擇抄由是作二釋。
一菩薩本性之教名增上緣而生起者。
心上所現影像之教。
此影像教以增上緣言菩薩說。
約實自變。
二雲菩薩實不說法者。
菩薩為人說故。
約是雲增上生也)二者指如來雲彼(唯識義演由是作二釋)今雲。
二家之中雲指菩薩為準攝論文。
然決擇抄所言為穿。
由是卻義演第二釋為勝。
今别釋雲。
約本如來增上而生故佛雲彼。
雖佛不說。
已入菩薩為聞者時。
佛增上已入菩薩自意識上文義相生。
由此熏習力故已入菩薩在定為增上緣。
地前凡夫等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是故論文雲菩薩說。
亦已入菩薩實不說。
但在定為增上。
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正指菩薩雲彼。
約本亦指佛雲彼也譬如天等增上約等者。
周記曰謂有婆羅門事天等自求聰明。
專以欲夢中見未與咒論等。
彼天實非将咒論等而與此人。
但為增上。
彼人夢中自得咒論(雲雲)玄贊一引此喻已舉一喻曰。
如母齧指子作喚解(雲雲)此周魯參故事。
舉此故事次引一字不說經而結。
若離識者佛等下。
此結寄難成識上顯現為教體。
若離識者四字。
若不爾者。
意周記釋難意雲。
此無性為經部等執心外之名以為教體。
今設難雲。
佛如何說令他得解。
彼返難雲。
雲何不解佛現名等。
答雲。
非聽者識之所現起。
如非所緣。
雲何親能生聞者解。
言為教體。
(雲雲) 【章】此就本緣(至)實不說法鈔曰。
五成佛不說此言指上來所引佛地無性所言。
本緣者根本增上緣。
本謂前所言本願也唯有無漏等二句成無文義之由。
今按。
此二句龍軍論師所造三身論之文何以得知。
謂唯識開發中。
初雲龍軍論師等雲舉此唯有無漏等文。
次雲無性攝論雲而舉随堕八時之文。
後雲佛地論雲而舉如來慈悲本願緣力之文。
法華玄贊中亦雲龍軍等雲而舉此唯有文及佛慈悲文。
由是自知。
此唯有文龍軍論師之文。
加之玄贊中雲。
龍軍等言。
佛唯有三法。
謂大定智非久離戲論。
曾不說之(雲雲)以是撿唯識開發。
彼雲。
龍軍等雲。
如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寂靜涅槃真如之理。
無動無轉無說無示。
但衆生有感。
于自識心文義相生。
謂佛說法。
佛實無言(雲雲)以是複撿西明疏所引龍軍論師所造三身論之文雲。
龍軍即是舊譯三身論主。
彼說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無音聲粗相功德(雲雲)此文如次。
大定(真如)大智(真如智)悲(無音聲粗相功德)由此等文對校。
忽焉知此文唯有三法即龍軍之文焉。
近來學者無曾知此等之所由。
深思學人須詳察焉。
又唯識演秘中問曰。
言唯有三法證無文義。
若爾。
應無色身。
答有二釋。
一雲。
亦無有所見者。
亦唯能見識之變矣。
如文義等。
二雲。
佛離戲論名等故。
依本願大悲變現色身。
令物睹益。
故非戲論。
色身故。
有評曰。
按佛地論·唯識論十。
前義為本。
至文自悉(雲雲)今雲。
演秘所釋以無色身為如實義。
此釋于龍軍義實為允當若于無性為有妨難。
雲何有妨難。
無性攝論說佛有他受用變化二身故。
無色身義于無性不可成。
又以唯識第十文雖成無色身義。
此亦未穩。
第十論雲。
有義。
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
法界色攝(雲雲)(此意引識所緣)本疏釋曰。
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為先方變。
本識随變。
設第八變妙定生故。
法界(意識所緣)所攝(今雲。
對法抄雲。
又諸菩薩雖入滅定。
而起威儀遊諸淨土。
此由定前意樂擊發本識相分現諸威儀。
後雖滅之。
威儀不滅。
由第八識持緣彼故。
此位威儀依何本質不爾。
八地已上菩薩入滅定位。
無前意識擊發威儀。
即應不戒念念入定。
亦非不起定現諸威儀。
如是便違處處經論。
無垢稱經等雲雲。
今本疏所言。
以意識妙定為先方變。
本識随變者。
此亦由意識妙定擊發本識相分色身自現。
此雖本識變。
自妙定生故。
第八變色身。
此定果色。
法處界所攝。
非五根五境義也)非佛以外所餘菩薩及異生等。
雖依此佛所變上變為佛身土。
然佛變細(妙定力生故)餘變者粗。
佛變細者。
非五境攝(妙定所生故)根境既無。
如五識亦非五識界。
根雖非實。
似其根相故佛現有。
他不變根。
但似境。
以相粗故可變用故。
無垢稱經中。
如來之心恒在定故(雲雲)(已上本義文)由本疏意。
此第十卷妙定生義。
可言或有色身或無色身。
若第八識變亦自妙定生故。
若無第八實變色身則應雲無色身。
既妙定所生色身有故。
複應雲有色身。
如演秘等。
由第十論文。
但雲無色身。
則失本疏意。
必勿偏執。
是故今會言。
則無性攝論說有他變用變化身此約妙定所生身。
複雲唯有無漏大定智悲。
約第八變亦妙定生無因緣故。
演秘答釋甚為不是若依聞者等下。
于上句佛不說法之義道理極成。
即聞者識文義相現為教體義自照灼故。
今于此文明聞者識文義有有無漏心現之别。
若依者。
猶雲若就有漏心現等者。
地前凡夫為聞者時之心現相無漏心現等者。
地上薩埵(及)八地上無漏後得之心現相。
即似無漏等者。
唯識演秘中問曰。
佛無文義。
有漏識變。
雲何言似。
無所似故。
答。
有三釋。
一雲。
名等佛識雖無。
然聽法者謂佛實說故。
自心上有似文義。
雖無本質所似名等。
似自内心。
故亦無失。
如言似我。
向内似故。
二雲似佛無漏非文義也。
無所似故。
文義之言相從來也三雲。
七地已前有漏心位而過少故。
名似無漏。
非約影質名相似也。
撲揚評取三義。
初釋為好。
今雲。
三釋俱有妨難。
難初義雲。
若言聽法者謂佛實說。
自心之上有似文義。
似自内心故向内似。
為似無漏。
則地上聞者亦應似自内心文義相起。
雲何不雲似無漏。
而雲真無漏耶。
真無漏何故非似内心相耶。
有此妨故。
初義不成(義演亦不取此初義)難次義雲。
若似佛無漏故雲名似無漏。
則地上無漏心及八地上後得。
何故不名似無漏。
皆是應似佛無漏故。
地上無漏聞者文義。
八地已上後得文義不似佛心。
不應道理故。
次釋亦不成。
難後義雲。
疏意通言諸有漏心所變文義不唯七地。
豈地前等不聽佛說。
若許聽者。
自識所變。
豈不得名似無漏耶。
既得名似。
故此釋亦不成(此難演秘中難意也)今明如實義者。
不簡地前·地上。
聞者有漏心現無漏影像。
不拘文義。
總名似無漏。
對地上菩薩無漏心及二乘無學并如來心相名真無漏。
名似無漏。
以一切真無漏為所似故。
一切有漏心現無漏影像名似無漏。
翻是應知。
佛識上等所現有漏非真有漏。
唯識第十說真善無漏界攝故。
可名雲似有漏。
如二十論疏末辨。
問。
此文似無漏雲聲名句文。
真無漏但雲文義。
有何所由作此差别耶。
答。
并撿三十論疏·對法抄等三十疏中雲似無漏文義真無漏文義。
不作差别。
對法抄中似無漏雲聲等。
真無漏雲名等。
此亦無别。
由是撿今章意。
真無漏雲文義。
俱于能诠名為文義。
義是名句。
如前已辨。
故諸疏抄作例全無相違。
此即如來等者。
此言承上來說此即結成不說義。
【章】故大波若(至)不違唯識鈔曰。
六舉不說證結歸唯識成立俗中教體。
此中文二。
初舉不說證。
二結成。
今即初·二也大波若等者。
四百二十五(十八丁)雲。
我昔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中。
不說一字。
文殊問經者。
彼經下(五丁左)雲。
我成道來。
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說一字(雲雲)涅槃經等者。
經第十四·三十九·第二十六廣說(雲雲)(經第十四。
依法身雲不說。
又三十九。
諸佛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