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義極略私記上
關燈
小
中
大
分為所緣。
以相分為行相之時以本質為所緣。
而相分名行相之時第八俱時五數心所無本質。
故阙同一所緣義。
若見分名行相時諸識相分皆有。
故具同一所緣義。
故有寬狹也 問。
疏文雲。
然行相有二。
一者見分。
即一切識皆有此行相等(已上)以此見約行相可論諸識有無耶。
何故今約所緣論有無。
答。
先德意雲。
得行相名者行所緣之義也。
今約有所緣之識行相皆具。
約無所緣之識行相不具(矣)故疏文雲。
一者見分。
即一切識皆有行相。
于所緣上定有。
二者預像一切識或有或無。
所緣不定故(已上)問。
相分名行相者。
見分之所行故名行相。
非相分行于本質之相義。
何相分名行相之時以本質為所緣得名行相耶。
答。
相分名行相可有二義。
一以見分之所行名行相。
如樞要文。
二行本質相故名行相。
如瑜伽抄。
彼文雲。
見分名行相之時以影像為所緣。
相分名行相之時以本質為所緣。
今約此義說故無有失。
問。
若有相分名行相之義者。
何故唯識論偏以見分名行相耶。
答。
會此疏有二釋。
一雲。
今此且約諸識定有者說(初釋)或與小乘别體者說。
以預像相為行相者與小乘同故(已上後釋)問。
此二釋意何。
答。
初釋意雲。
見分名行相諸識定有。
謂因果識皆有見分故。
依此義偏見分名行相也。
後釋意雲。
薩婆多部等雲。
外境是所緣。
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
今相分名行相與此義相同。
為簡此見分名行相也。
問。
疏雲。
然唯初解無第二者。
第八俱時五數心所法如何可說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故須二解(已上)其初解第二解者如何。
答。
會此演秘與邑記所解各别。
問。
且演秘意如何。
答。
初解者見分名行相之解。
後解者相分名行相解也。
問。
相分名行相之時。
第八俱時五數心所法無本質。
故可阙同一所緣義。
然不言爾而雲何得言。
然唯初解無第二解者。
第八俱時五數阙同一所緣義耶。
答。
演秘有二釋。
一雲。
五數心所所變相分一相似故雲同一所緣。
此所變影像差别各别故雲不同一行相(初解)二雲。
疏文倒錯。
可雲然唯第二解無初解也(已上後解)問。
邑記意如何。
答。
彼記意雲。
解瑜伽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下有兩解。
指此雲初解第二解。
問。
其二解何。
答。
一雲。
本質是一故名同一所緣。
相分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
二雲。
相分相似故名同一所緣。
見分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已上)問。
依初解何第八心所阙同一所緣義耶。
答。
記文雲。
若唯以見分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數但成後解。
須無前解。
以第八心心所本質各異非同一故。
除第八識餘心心所有本質預像者皆成兩解。
故質取見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二說随宜可用之)今案。
又可雲。
初解是集量論解。
第二解者唯識論解也。
問。
何故集量論為初解此論為第二解耶。
答。
凡謂行相有二論解也。
相分名行相集量論解也。
陳那菩薩先出所造故雲初解。
見分名行相者唯識論解也。
護法菩薩後出所造故雲第二解。
問。
若爾何疏文先以見分名行相後以相分名行相耶。
答。
以唯識論文為會他論文以此論為先。
以他論為後也。
但于初解第二解者依造論先後所謂也。
以前論後論之所解為初解第二解也(似無諸難也) 問。
瑜伽第一雲心心所法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此論雲所緣相似行相各别。
兩論意何。
答雲。
會此疏有二說。
一雲。
瑜伽唯識約影像與見分說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所緣相似行相各别(初解)二雲。
彼約疏所緣緣此約親所緣緣(後釋)問。
二釋意何。
答。
初釋意雲。
瑜伽此論約預像與見分雲同一所緣不同行相所緣相似行相各别。
後釋意雲。
瑜伽約疏所緣緣本質雲同一所緣。
唯識約親所緣緣預像雲所緣相似。
問。
且就初釋彼論此論約影像與見分說意何。
答。
且眼識緣本質青色之時心王心所見分各緣青色預像。
而此所變相王所相似故雲所緣相似。
王所所變青色極相似不異。
故雲同一所緣。
心王心所見分各别故雲不同一行相行相各别也。
重意雲。
心王見分以了别為行相。
觸心所令心心所觸境為行相。
作意警覺應起心種令趣境為行相。
想以取境像為行相。
思以令心作善惡業為行相。
受以領納為行相。
故論雲。
了别領納等作用各異故(已上)問。
後釋瑜伽約本質此論約相分說意何。
答。
且一眼識對第八所變本質之時青色體一故。
瑜伽依此議雲同色所緣。
心心所所變青色影像雖不同。
彼此俱青色相似故雲所緣相似耳。
又論第三疏有此二釋也 問。
二論寬狹何。
答。
若依初釋二論無别。
若依後釋瑜伽唯識互有寬狹。
問。
互有寬狹方何。
答。
唯識論約影像雲所緣相似之時無分别智。
證真如時無相分故。
所緣不相似故。
唯識論狹。
今瑜伽約本質雲同一所緣之時不通無本質識。
故瑜伽狹也。
寬準此知。
問。
此義有證耶。
答。
樞要雲雖第三卷有二和會。
然無分别智緣于真如所緣不相似。
應言同一。
此唯識論文不盡理。
若就瑜伽雲同一即無本質心。
唯相似故不可言同一。
應會二論文以為正理。
偏取可皆非(已上)問。
樞要釋何。
答。
有五釋。
一就彼文。
二就此文。
三彼約本質此約影像。
四彼此約皆同。
五彼依無為有本質緣此依有為無本質緣(已上)問。
初釋意何。
答。
一就彼文者以唯識化令同瑜伽也。
意雲。
瑜伽約本質雲同一所緣約影像雲行相各别。
今唯識論約本質雲相似約影像雲各别也。
問。
本質是一。
何唯識論雲相似耶。
答。
相似者同一義也。
是不相違也。
故分量決雲。
相似故名同(已上)問。
第二釋意何。
答。
以瑜伽論令同唯識論文也。
意雲。
唯識約影像雲所緣相似。
約見分雲行相各别。
今瑜伽約影像雲同一所緣。
約見分雲不同一行相。
問。
心心所所變影像不同。
何瑜伽雲同一耶。
答。
同一者相似義也。
問。
第三釋意如何。
答(與疏後釋同也)若依此釋瑜伽不說影像唯識不說本質也。
問。
第四釋意何。
答。
瑜伽約本質雲同一所緣。
亦約影像雲同一所緣。
唯識亦約本質雲所緣相似。
約影像亦雲所緣相似也。
問。
第五釋意何。
答。
瑜伽無分别智緣真如時真如體一故雲同一所緣。
唯識有為第六識緣無本質之龜毛空華等時。
心心所預像相似故雲所緣相似也 問。
燈第三雲。
本疏說瑜伽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有三釋(已上)何。
答。
疏第三雲。
相分雖不同然極相似。
如青為境諸相俱青相似名同。
見分各異。
雖俱是青取像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初釋)此中有行相與見分雖各非一。
各據義别境據相故名之為一。
見據别故名為相似。
此釋論中據實為言故與瑜伽說不同也(第二釋)又彼約疏所緣緣此約親所緣緣(已上後釋)問。
此三釋意何。
答。
初釋意雲。
心心所相分相似故以相似義名同一。
故同于唯識也。
第二釋意雲。
心王心所所緣境相故名同一。
見分各别故名行相各别。
第三釋如前。
問。
就第二釋既雲見分據别故名為相似。
何雲各别耶。
答。
彼此雖相似體各别故謂各别為相似也(演秘以為二釋。
此中有行相等者重述初釋意也已上)問。
若後二分名行相耶。
答。
可爾。
故疏雲。
第四名行相。
第三名緣。
第三為行相。
第四為所緣等(已上)問。
第三第四既内相緣。
何名行相耶。
答。
以能緣性故名為行相。
不以分别名為行相也(已上) 第四大小二乘行相不同門 問。
此門意何。
答。
辨小乘大乘說行相不同。
兼辨所緣及事此門意也。
問。
先小乘行相所緣及事何。
答。
論雲執有離識所緣境者彼說。
外境是所緣。
相分名行相。
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已上)問。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誰人耶。
答。
二十部小乘中除正量部餘十九部也(然分量決雲。
十八部中除正量部者不然。
故總聊簡章雲。
古來相傳十八部者深為錯失已上)問。
十九部事何。
答。
十九部說。
心等緣境有其三義。
一者所緣。
二者行相。
三者體事。
即如次外境與相分見分也。
問。
以相分為行相之時以本質為所緣。
而相分名行相之時第八俱時五數心所無本質。
故阙同一所緣義。
若見分名行相時諸識相分皆有。
故具同一所緣義。
故有寬狹也 問。
疏文雲。
然行相有二。
一者見分。
即一切識皆有此行相等(已上)以此見約行相可論諸識有無耶。
何故今約所緣論有無。
答。
先德意雲。
得行相名者行所緣之義也。
今約有所緣之識行相皆具。
約無所緣之識行相不具(矣)故疏文雲。
一者見分。
即一切識皆有行相。
于所緣上定有。
二者預像一切識或有或無。
所緣不定故(已上)問。
相分名行相者。
見分之所行故名行相。
非相分行于本質之相義。
何相分名行相之時以本質為所緣得名行相耶。
答。
相分名行相可有二義。
一以見分之所行名行相。
如樞要文。
二行本質相故名行相。
如瑜伽抄。
彼文雲。
見分名行相之時以影像為所緣。
相分名行相之時以本質為所緣。
今約此義說故無有失。
問。
若有相分名行相之義者。
何故唯識論偏以見分名行相耶。
答。
會此疏有二釋。
一雲。
今此且約諸識定有者說(初釋)或與小乘别體者說。
以預像相為行相者與小乘同故(已上後釋)問。
此二釋意何。
答。
初釋意雲。
見分名行相諸識定有。
謂因果識皆有見分故。
依此義偏見分名行相也。
後釋意雲。
薩婆多部等雲。
外境是所緣。
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
今相分名行相與此義相同。
為簡此見分名行相也。
問。
疏雲。
然唯初解無第二者。
第八俱時五數心所法如何可說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故須二解(已上)其初解第二解者如何。
答。
會此演秘與邑記所解各别。
問。
且演秘意如何。
答。
初解者見分名行相之解。
後解者相分名行相解也。
問。
相分名行相之時。
第八俱時五數心所法無本質。
故可阙同一所緣義。
然不言爾而雲何得言。
然唯初解無第二解者。
第八俱時五數阙同一所緣義耶。
答。
演秘有二釋。
一雲。
五數心所所變相分一相似故雲同一所緣。
此所變影像差别各别故雲不同一行相(初解)二雲。
疏文倒錯。
可雲然唯第二解無初解也(已上後解)問。
邑記意如何。
答。
彼記意雲。
解瑜伽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下有兩解。
指此雲初解第二解。
問。
其二解何。
答。
一雲。
本質是一故名同一所緣。
相分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
二雲。
相分相似故名同一所緣。
見分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已上)問。
依初解何第八心所阙同一所緣義耶。
答。
記文雲。
若唯以見分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數但成後解。
須無前解。
以第八心心所本質各異非同一故。
除第八識餘心心所有本質預像者皆成兩解。
故質取見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二說随宜可用之)今案。
又可雲。
初解是集量論解。
第二解者唯識論解也。
問。
何故集量論為初解此論為第二解耶。
答。
凡謂行相有二論解也。
相分名行相集量論解也。
陳那菩薩先出所造故雲初解。
見分名行相者唯識論解也。
護法菩薩後出所造故雲第二解。
問。
若爾何疏文先以見分名行相後以相分名行相耶。
答。
以唯識論文為會他論文以此論為先。
以他論為後也。
但于初解第二解者依造論先後所謂也。
以前論後論之所解為初解第二解也(似無諸難也) 問。
瑜伽第一雲心心所法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此論雲所緣相似行相各别。
兩論意何。
答雲。
會此疏有二說。
一雲。
瑜伽唯識約影像與見分說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所緣相似行相各别(初解)二雲。
彼約疏所緣緣此約親所緣緣(後釋)問。
二釋意何。
答。
初釋意雲。
瑜伽此論約預像與見分雲同一所緣不同行相所緣相似行相各别。
後釋意雲。
瑜伽約疏所緣緣本質雲同一所緣。
唯識約親所緣緣預像雲所緣相似。
問。
且就初釋彼論此論約影像與見分說意何。
答。
且眼識緣本質青色之時心王心所見分各緣青色預像。
而此所變相王所相似故雲所緣相似。
王所所變青色極相似不異。
故雲同一所緣。
心王心所見分各别故雲不同一行相行相各别也。
重意雲。
心王見分以了别為行相。
觸心所令心心所觸境為行相。
作意警覺應起心種令趣境為行相。
想以取境像為行相。
思以令心作善惡業為行相。
受以領納為行相。
故論雲。
了别領納等作用各異故(已上)問。
後釋瑜伽約本質此論約相分說意何。
答。
且一眼識對第八所變本質之時青色體一故。
瑜伽依此議雲同色所緣。
心心所所變青色影像雖不同。
彼此俱青色相似故雲所緣相似耳。
又論第三疏有此二釋也 問。
二論寬狹何。
答。
若依初釋二論無别。
若依後釋瑜伽唯識互有寬狹。
問。
互有寬狹方何。
答。
唯識論約影像雲所緣相似之時無分别智。
證真如時無相分故。
所緣不相似故。
唯識論狹。
今瑜伽約本質雲同一所緣之時不通無本質識。
故瑜伽狹也。
寬準此知。
問。
此義有證耶。
答。
樞要雲雖第三卷有二和會。
然無分别智緣于真如所緣不相似。
應言同一。
此唯識論文不盡理。
若就瑜伽雲同一即無本質心。
唯相似故不可言同一。
應會二論文以為正理。
偏取可皆非(已上)問。
樞要釋何。
答。
有五釋。
一就彼文。
二就此文。
三彼約本質此約影像。
四彼此約皆同。
五彼依無為有本質緣此依有為無本質緣(已上)問。
初釋意何。
答。
一就彼文者以唯識化令同瑜伽也。
意雲。
瑜伽約本質雲同一所緣約影像雲行相各别。
今唯識論約本質雲相似約影像雲各别也。
問。
本質是一。
何唯識論雲相似耶。
答。
相似者同一義也。
是不相違也。
故分量決雲。
相似故名同(已上)問。
第二釋意何。
答。
以瑜伽論令同唯識論文也。
意雲。
唯識約影像雲所緣相似。
約見分雲行相各别。
今瑜伽約影像雲同一所緣。
約見分雲不同一行相。
問。
心心所所變影像不同。
何瑜伽雲同一耶。
答。
同一者相似義也。
問。
第三釋意如何。
答(與疏後釋同也)若依此釋瑜伽不說影像唯識不說本質也。
問。
第四釋意何。
答。
瑜伽約本質雲同一所緣。
亦約影像雲同一所緣。
唯識亦約本質雲所緣相似。
約影像亦雲所緣相似也。
問。
第五釋意何。
答。
瑜伽無分别智緣真如時真如體一故雲同一所緣。
唯識有為第六識緣無本質之龜毛空華等時。
心心所預像相似故雲所緣相似也 問。
燈第三雲。
本疏說瑜伽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有三釋(已上)何。
答。
疏第三雲。
相分雖不同然極相似。
如青為境諸相俱青相似名同。
見分各異。
雖俱是青取像各異故名不同一行相(初釋)此中有行相與見分雖各非一。
各據義别境據相故名之為一。
見據别故名為相似。
此釋論中據實為言故與瑜伽說不同也(第二釋)又彼約疏所緣緣此約親所緣緣(已上後釋)問。
此三釋意何。
答。
初釋意雲。
心心所相分相似故以相似義名同一。
故同于唯識也。
第二釋意雲。
心王心所所緣境相故名同一。
見分各别故名行相各别。
第三釋如前。
問。
就第二釋既雲見分據别故名為相似。
何雲各别耶。
答。
彼此雖相似體各别故謂各别為相似也(演秘以為二釋。
此中有行相等者重述初釋意也已上)問。
若後二分名行相耶。
答。
可爾。
故疏雲。
第四名行相。
第三名緣。
第三為行相。
第四為所緣等(已上)問。
第三第四既内相緣。
何名行相耶。
答。
以能緣性故名為行相。
不以分别名為行相也(已上) 第四大小二乘行相不同門 問。
此門意何。
答。
辨小乘大乘說行相不同。
兼辨所緣及事此門意也。
問。
先小乘行相所緣及事何。
答。
論雲執有離識所緣境者彼說。
外境是所緣。
相分名行相。
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已上)問。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誰人耶。
答。
二十部小乘中除正量部餘十九部也(然分量決雲。
十八部中除正量部者不然。
故總聊簡章雲。
古來相傳十八部者深為錯失已上)問。
十九部事何。
答。
十九部說。
心等緣境有其三義。
一者所緣。
二者行相。
三者體事。
即如次外境與相分見分也。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