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
關燈
小
中
大
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述 〈清〉寶靜法師講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
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工夫,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
此總題八字,于七種立題之中,屬單法立題。
修習止觀是法,坐禅法要亦是法,是為單法立題。
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曆代諸祖,修習坐禅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一名圓頓止觀,在荊州玉泉山說,明圓頓妙觀,即今之摩诃止觀是;二名漸次止觀,在南京瓦官寺說,明從淺入深,次第之工夫,即今之禅波羅密門是;三名不定止觀,淺深不定,能大能小,即今之六妙門是;第四名小止觀,即今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亦稱為童蒙止觀也。
此部止觀,雖名為小,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
言稱小止觀者,對汪洋浩瀚摩诃止觀之大部而言,此童蒙止觀,為初機簡略所說之小部,非是對大而言小,實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
如摩诃止觀,為大止觀,此大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大。
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
小大鹹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止觀。
不過對衆生之機宜,所以有大、有小、有廣、有略之不同,故今明之為小止觀也。
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
須知此部止觀之産生,不無因緣;蓋智者大師有俗兄陳針,時為中軍參将,至四十歲時,一日路遇仙人張果老曰:‘看汝相,陽壽已盡,期月必死。
’陳針聞之悚然,乃問計于智者。
對曰:‘汝聽吾言修持,即可得免。
’陳針願受教,大師乃述此簡單要略之小止觀,命修止觀工夫。
于是陳針遵依,切實修持。
逾年又逢張果老,果老見而駭然,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餘修止觀坐禅工夫,故獲如是耳。
張乃歎曰:‘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
’後過數年,陳于夢中見天宮,書有陳針之堂,十五年後生此。
後陳果于十五年後,與諸親戚辭别,臨終結跏趺座,安祥而逝。
是知此止觀者,智者大師,為俗兄陳針所說也。
然修止觀者,須認清宗旨。
當時陳針之所以修止觀,其目的為延壽、為升天,不過得止觀中之一點皮毛利益,非為止觀之本旨正義。
當知大師所說止觀,豈僅特為升天而已,實欲令成佛道,了生脫死,方是大師之本懷,止觀之真義。
所以此書于第十章證果文中詳明,為究竟成佛之果,非為餘事也。
此止觀工夫,四威儀中,均可進修,何以獨稱坐禅?因為靜工夫,勝過一切。
初機人于坐中修習止觀,較易得益,如坐中得益後,再曆緣對境,皆可修習矣!梵語禅那,此雲靜慮。
靜即是止,所謂湛湛寂寂、一念不生;慮即是觀,曆曆明明,萬象森然;靜即是定,慮即是慧。
修此止觀,即是靜慮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禅之禅字,即楞嚴經中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禅那二字,不可思議之止觀不二法門也。
法即法則,軌持也;要即要道,關鍵也。
此書為修習止觀坐禅之法則,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也。
因此止觀坐禅之方法,乃為修行之要道,超生死證菩提之關鍵也。
故以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字,以立名也。
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楞嚴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既言真心,唯是性淨性明,清淨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須修習此止觀耶?蓋吾等衆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被無明所障蔽;一念妄動,為生滅所流轉。
故轉明為暗,轉靜為動,自心本是靈明徹照,至今成為糊糊塗塗之昏暗。
本是不生不滅,而今成為生生滅滅之妄動。
日但逐于五欲六塵,将紛擾擾相以為心性。
然須知正當暗時,原來是明;正當動時,本自寂靜。
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動不搖,非明非暗故。
若修止觀,即能轉暗動而為明靜。
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為涅槃;修觀,即能觀破煩惱而為菩提。
我人不欲了生死則已,欲了生死,舍止觀莫由。
止觀是藥,種種貪嗔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
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愈。
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愈。
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諸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治者也。
自性本無煩惱,亦無生死。
迷悟本空,修證如幻。
如摩尼珠,本是圓淨,但曠劫來,落污泥中,被塵土染覆,将本有清淨光明,不蔽而蔽,今欲顯珠光,非加以磨擦濯洗之功夫不可。
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以非用止觀之修德不為功。
然此清淨光明,本是具足,本是有之,非因修而得,不過藉止觀以顯其本有。
故六祖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光明。
’即此義也。
又複須知,性修之旨,言修,修無别修,乃全性而起修;言性,性無别性,因修而顯性。
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性修不二,方名為圓修止觀。
然此止觀,理通凡聖,義赅大小。
如言諸惡莫作,即是止;衆善奉行,即是觀。
又不殺不盜等之止十善,即是止;不但不殺而且放生等之行十善,即名為觀。
如修慈悲喜舍即是止;行六行觀,即是觀,是即人天之止觀。
再如修,析法是止,生空是觀。
五停心是止,四念處是觀,是即二乘之止觀。
若正明止觀,即所謂三止三觀是。
初體真止空觀,全以空為體。
所謂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以為下手工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消極出世之法,即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
次方便随緣止,假觀,全以方便為其相,随緣為其用。
雖觀照一切當體即空,而不妨随緣随力以救世,為積極入世之法,即心經之度一切苦厄是。
後明中道止觀,所謂息二邊分别止,中道第一義谛觀,此止觀,最為極則,最為微妙,二谛融通,能所一如。
所謂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空有不二,寂照一體,世間出世間,唯是一心,消極與積極打成一片,雖終日度生,了無衆生可度;雖無一衆生可度,不妨熾然度生。
雖終日說法,了無一法可說。
雖無一法可說,而不妨熾然說法。
止處即是觀,觀處原來是止。
謂即止即觀,即觀即止之妙觀。
然此三種止觀,作如是次第而言者,欲令諸仁者易于明了,其實此三種觀,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中道止觀。
然于止觀中最難者,為最初步之止觀,故必明坐禅法要。
初修止觀,欲空其所有,最為難以相應。
因吾侪凡夫,從無始來,執萬法以為實有,欲空不易空,若初步體真止空觀工夫做成功,則其二其三較為易成。
此書有十種義,以明止觀:所謂第一具緣,即是具足五緣;第二诃欲,即诃五欲;第三棄蓋,即是屏棄五蓋;第四調和,即為調和内外身心;第五方便,即是修行五法。
此五章,即為初心修止觀坐禅之前方便,方便之助行既成,可修第六正修止觀。
正助既具足,堪修三止三觀,故曰坐禅法要。
故此止觀,為我等初學佛人,最易下手之切要。
前來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個字,為此部之法題,若以台宗例,無論解釋一切諸經論題,皆有五重玄義以消釋。
玄義者,即是将此書中之幽玄難見,深有所以之義提出,提綱契領。
提綱則衆目張,契領則襟袖至。
今為初學佛人說。
略标五玄而已。
言五重者:第一釋名,此書則以單法為名,止觀是法,坐禅亦是法,故此經以單法而為其名。
第二顯體,前來釋名,名乃假名,今顯體。
體即實體,要在尋名得體,因指見月,此題當以清淨實相而為其體,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故以實相為體。
第三明宗,宗乃宗要,為修行之歸宿,萬行之樞機。
此書當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如書中所明,不外乎十章,前五章為助行,第六正修,方為正行,正助二行,即為圓融一乘之實相因。
第十章證果,即為圓乘果,故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
第四論用,用即力用,此書當以覺魔治病為力用,所謂覺一切魔,治一切病,即此中之第八第九兩章是。
第五判教相,教乃聖人被下之言,相即是分别異同之緻,因教有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之相不同,故須分明以判别之。
此書以何為教相?當以圓實一乘大教為教相,即無上醍醐為教相也,正與法華同。
蓋摩诃止觀為法華之一佛乘,此書雖為小止觀,而即為摩诃止觀之要略,修此即能證入實相之理,所诠一一無非實相;言其名,以單法為名;言其體,實相為體;明其宗,一乘因果為宗;論其用,以覺魔治病為力用;判教相,以無上醍醐為教相。
此準台宗之五玄釋題之例,略說如此,以其不甚至要,毋須繁述。
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顗述 天台山至智顗述共十一字,為此部止觀之述主。
此止觀系天台山智者大師所作,天台山,為浙江著名之山,山有修禅寺。
言修禅者,因大師住台山時,即于此修觀坐禅,造寺成,即名謂修禅寺。
沙門者,釋子之通稱,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大師駐錫于此,述是止觀,言述者,正顯大師之謙辭,述而不作之義。
然此雖是小止觀,實法華之精髓,亦為摩诃止觀之撮要。
大師法名智顗,字德安,為天台宗第四代祖師。
其師為南嶽,南嶽師慧文,慧文師龍樹大師,龍樹為西天第十三祖,為天台宗第一祖。
但最初數代,并未稱天台宗,至第四祖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因智者駐錫于天台山,故号天台宗,而獨又稱龍樹為初祖者,何也?則如達摩東渡,傳授心法,為震旦禅宗第一祖同也。
台宗橫宗龍樹為高祖者,為飲水思源故。
龍樹著有中觀論,流至東土。
北齊慧文,讀中觀論,至因緣生法,悟一心三觀,徹顯三谛之理,遂授之于南嶽;南嶽受持,因是了悟,遂弘大法,普度群迷。
後遇智者,亦以此心觀授之。
大師妙悟後,即将一心三觀,從而發揚光大,拓開法華一宗,抗敵諸家,超乎群傑。
故天台橫宗龍樹,豎宗智者,即此義也。
今此止觀,乃智者大師所著,故于大師之曆史,不可不知。
大師乃五代時陳隋人,姓陳氏,世為颍川人,因晉時避亂,止于荊州之華容。
父起祖,于梁元帝時,封為益陽侯;其母徐氏,夢香煙五采,萦回入懷,又夢口吞白鼠,因是而孕。
誕靈之時,紅光聳霄,鄰人見之以為失火,争而視之,并無火事。
是師産生,欲烹葷作食以為慶席,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有二僧扣門曰:‘此兒道德所鐘,必當出家。
’言訖而隐。
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
父母視如掌珠,在襁褓即能合掌。
坐時面必向西,七歲至寺庵,僧教其普門品口授一遍,即能成誦;至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母不允許,時作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舉手招之。
複伸臂,至山麓,接師入伽藍。
僧複謂曰:‘汝後當居于此,當終于此。
’此山即天台山是也。
故智者之後住天台,蓋有宿緣焉。
年十八父母相繼逝世,即辭兄陳針,出家于衡州果願寺,依舅氏法緒出家。
至二十歲,進受具戒,精研戒律,凡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并兼通方等大乘經典。
後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
曆二旬誦通三部,進行方等,勝相現前。
一夜夢諸經像雜亂滿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則整理經書。
此即表師後來,秉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所有大、小、頓、圓,分别清楚,無混濫之弊。
後聞南嶽慧思大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禮拜。
思曰:‘爾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乃命其誦法華經,精進持誦。
所謂切柏代香,卷簾進月,身心精進,不怠不辍;不起妄想分别,蓦直誦念法華,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忽然入定,于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今仍在靈山說法,衆生障深慧淺,故未之見。
師即将所證悟者,禀知南嶽大師,南嶽歎曰:‘非汝莫證,非餘莫識。
’然後又告增進工夫,大師複加功用行,四夜精進,功逾百年。
當時南嶽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
獲四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莫能極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師依止南嶽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嶽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講。
大師縱無礙辯,唯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咨審,餘悉自裁。
南嶽手持如意,臨席贊曰:‘善哉!善哉!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
餘老矣!久羨南嶽,當往居之。
願爾宏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也。
’師既奉訓,不獲從往南嶽,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時皆未識大師,無從請法。
有僧法濟,自矜禅學,大師偶遇之,彼倚卧而問曰:‘謂一人于定中,聞攝山地動,知有僧铨練無常,此何定耶?’智者對曰:‘邊定不深,邪證暗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
’法濟即驚起而為師曰:‘我常得此定,為人說,即失此定。
’從此名聞朝野,時當地宰官,聞風而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
後帝亦來聞經,遂拜為國師,皇後皈依,待三十八歲時謂大衆曰:‘餘始座講經,聽者寡,而獲益者衆;第二會講經,聽衆三四百,而獲益者反少;第三會講經,聽衆數千,獲益者更少;足征佛法之不易入也。
如此弘法,無益于世,餘将去天台山隐居。
’俟至山時,見有神僧,居定光庵中,似平素相識者,問曰:‘汝認識吾否?’師即知前于夢中所見者是。
定光謂智顗曰:‘此處金地,是吾所住,北山銀地,汝宜居焉。
’智師乃于北峰創立伽藍。
是夜聞空中鐘磬之聲,正顯大師得住之相。
寺北别峰,名華頂,師往頭陀,忽于後夜,大聲雷震,風雨驟至。
諸魔鬼魅,狀甚可畏,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
後魔複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擾亂之,師唯深念實相,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
未幾見一神僧,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後将天台山四面之海水,共三百裡,盡作放生池,正顯慈悲濟物,為大師之本懷耳!後至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關聖伽藍為之現身保護,并以神力修建廟宇,請大師駐錫。
大師于此作為弘宗演教之地,以後說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台宗于是闡揚,門庭從此光輝。
迨至六十歲入涅槃,而唯念彌陀,往生淨域,以為歸宿。
大師一生之曆史,事迹甚長,所說之法,有台宗三大部,時人稱之為東土小釋迦。
而至臨終仍念佛往生西方,所以弘天台宗之法師,多數兼弘淨土。
蓋台宗與淨宗,誠具有密切之關系焉! 初序分二初引四句明大綱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自此已下,是此書之别文。
初段,為本部之總綱,叙全書之起要,即序分也;下十章,為正宗分;末後數行為流通分。
初:諸惡莫作等四句,包括此一部止觀,并且赅羅一代之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無不于此包括殆盡。
此四句,文淺義深;諸惡莫作,即是止;衆善奉行,即是觀;自淨其意,即是止觀不二,止觀不二,即是諸佛之聖教,于佛法中,最為切要。
無論學何宗、學何法,倘能依此而行,即名學佛。
否則諸惡仍要作,衆善不奉行,縱有聰智明達,精研三藏,亦是入海算沙,于佛法上,毫不相應,終成佛法中之外道耳! 然諸惡二字,須分眉目,惡法雖多,約有十種:所謂身三、口四、意三;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則貪、嗔、癡,如是行者,則名為諸惡。
若身不造殺、盜、淫,意不起貪、嗔、癡,口不绮語、兩舌、妄言、惡口,此之謂:諸惡莫作;再言之,将已生之惡令滅,未生之惡令不生,然後稱之謂諸惡莫作,方可以謂之學佛。
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即此義也。
此為消極方面言,乃佛法之初步。
由此進言之,不特諸惡莫作,而且衆善奉行;不但不殺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盜,而且進行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修梵行;不但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而且言柔軟、和合、真實等語;不但不起貪、嗔、癡心,而且起布施、慈悲、智慧之心。
諸惡莫作,止十善,即是消極;同時衆善奉行,行十善,即是積極。
即消極成積極,然後自利利他,救己救世,方可謂真學佛者之初步。
故此二句言之最易,行之極難,所謂三歲孩童都識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能諸惡莫作,則意地安靖,不颠倒、不妄狂;能衆善奉行,則心地光明磊落,心平氣和,柔軟善順,而不粗暴,是謂自淨其意。
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二句,義理幽深,自淨其意一句,徹性徹相,義赅一切,理通大小。
何謂自淨其意?吾等衆生,凡一舉一動,所做所為,念念起于執著,如一布施,即謂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中為所施之物,三輪之體未空,憎愛之心難忘,思量分别,是非憎愛,即見思煩惱。
六道凡夫,迷于真空之理,妄起分别,即見煩惱;對一切逆順境界,起貪嗔憎愛,即思煩惱;由此起惑造業,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縱行世間十善,心念著有,未淨其意,皆有漏法也!若修觀練薰修之無漏止,将見思煩惱消除,即可謂諸惡莫作,進修生滅四谛慧、無漏戒定慧、能成生空智,真空慧現前,是可謂之衆善奉行。
是知有漏之善,若心生染著,報盡還墜,終不能逃脫生死之樊籠,故亦是惡。
如是世間十惡,有漏十善,皆是見思二惑之惡所攝,皆摒棄而不作。
能不著相,則世間十善,當然須奉行,乃至無漏戒定慧,一切諸善,更須精進奉行。
自淨其意者,将心中之有漏見思妄想掃盡,觀一切法,當體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複執滞于有,即是諸佛之無漏教。
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吾等衆生之心地,自無始來,被煩惱之塵垢所染污,須将一把鐵帚,掃除自心之煩惱,掃得幹幹淨淨方名自淨其意。
當知鐵掃帚者何?即止觀是也!修此止觀,則将此心中之空有二邊,但中等執著,掃除殆盡,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止觀者何?止即諸惡莫作,觀即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即是斷德;衆善奉行,即是智德;智斷二德,即是福慧二嚴,福慧二德圓滿,即名如來。
所謂皈依佛,兩足尊,又福德莊嚴,即是萬善緣因;智德莊嚴,即是智慧了因;緣了二因有功,即顯正因,此諸惡莫作等四句,乃為下文之提綱挈領,義理層層深入,務須微細研究,明白之後,身體力行,遵而修之。
唯願諸仁者,實踐諸惡莫作:初則莫作粗而易見之惡,進而除細而難見之惡,乃至斷二死三惑之惡;努力衆善奉行:初則奉行淺易之善,進而行深難之善,乃至克修六度萬行,中道妙善之善。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如是除惡修善,斷惑證真,尤須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自淨其意而後已。
次正序述本部之起緣分五初略叙止觀之急要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茲初二句,先叙方便法門雖多,而止觀為其急要。
若夫二字,發端之辭;泥洹,亦雲涅槃,即是不生不滅之謂。
涅槃即對生死而言,不生不滅,即是對生生滅滅而言。
當知吾等衆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原是不生不滅,良由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背妙明而為無明,迷本覺而成不覺;以是法身流轉于五道,真性沉沒于四生,将不生不滅清淨涅槃之法,而轉成為生生滅滅染污黑暗之法,終日向外馳求,枉受輪回,枉遭生死。
如來以慧眼觀之,甚可悲憫,故佛教人以從生滅,而證不生不滅。
當知不生不滅即在生滅中,非離生滅外,别有不生不滅者也。
不生不滅,即泥洹是也。
佛見衆生根性不一,習氣垢病差殊,故說一切修行法門,如有一切之路徑。
然雖有多路,而究竟歸元,一一皆證至不生不滅之泥洹涅槃,而為目的地。
故雲:‘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趣證于泥洹實相之理,故雲:入乃多途。
然法門雖多,而此止觀二法,可以赅羅一切行門,而且為一切法門中最直捷、最緊要之法。
故雲: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當知此止觀二法,不僅天台宗一家修此,即中國十大宗亦不離乎此。
他如賢首宗修法界觀,行普賢行,即修此止觀;淨土宗之念佛,亦念此止觀;唯識宗之修唯識觀,亦不離此止觀;不過他宗于止觀之名,或有或無,或用其他之異名詞耳。
是知止觀為一切入門之要道,泥洹大果之勝路,故雲:不出止觀二法。
次贊止觀之妙能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初句,征起,次二句正顯止觀之功能。
結,是結使煩惱也,謂見思結、塵沙結、無明結,凡夫衆生,被此三種煩惱所結縛,所以終日昏昏糊糊,擾亂不休,以止之工夫,能伏此三種結惑,然僅能伏,而不能斷,猶如以石壓草。
故止者,乃降伏結使之初步;觀,即正觀慧照,欲斷除衆生心中之煩惱,須用觀慧以斷除之。
如以利刀,斬草除根,永不再生。
故觀者,乃斷惑證真之正要,最初入手,非伏煩惱不可,煩惱伏,則斷之易也。
是知非止不足以伏結,非觀不足以斷惑。
所言正要者,修此止觀,目的在斷煩惱、了生死、成菩提。
無論何宗修行,皆使人斷惑證真,而為根本,故謂之正要。
次二句,亦顯止觀之妙用。
欲愛養心識,非止不可;欲策發神解,舍觀無由。
善者,美也;資者,助也;吾人平素未修止觀時,則心猿意馬,妄想紛飛,修止後,則妄想淨而意識明,濁念澄而心地清。
故止為善于調養心識,美于資助性靈之方法。
策者,進也、勵也。
前修止,将自心之妄想雜念潛伏,複須修觀,以回光返照之功而觀察,久之,則自心中之神通妙解,智慧光明,忽然湧現。
總之,止乃止其散動,觀乃觀其昏暗;又止則放得下,觀則提得起。
故愛養心識,策發神解,非止觀不可。
夫此心識,本是生死之根,永嘉雲:‘損功德,滅法财,莫不由此心意識。
’既非善法,何須愛養之耶!當知此心意識,雖是惡法,但其中具有如來智慧功德,如濁水中有清水,故須善養之。
且此心識,有随緣之用,以之造惡,則轉馬腹、入驢胎,流轉輪回生死。
若能用之于善,則了生死、成菩提,亦由此而期證。
故天台宗,最初下手,教人以第六識心下手,意令從生滅而達不生滅,要人即妄求真,毋須離妄覓真。
因我等衆生,最初全真成妄,今修止觀,即全妄而達真,若離妄求真,如離波覓水,無有是處。
須知即波處,原來是水,妄處原來是真,隻須于此不起思量分别之止,以微密慧照之觀,綿密反究,久則心開,桶底脫落,此時所謂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即此謂也。
是故非止不能調伏身心,非觀不能開發神解。
所以止觀二法,相即而不相離,彼此資助,互相隐顯,缺一不可。
後二句顯止觀二法,互相由藉之謂。
止是止息,即定止義,因修止能息自心之煩惱,不令散亂。
是知止為禅定之勝因,禅定為止之勝果。
禅定即是三昧,若不修止,何以能得三昧?三昧乃梵語,華言翻為正定,亦名調直定。
因吾等衆生,從朝至暮,終日忙忙碌碌,妄念東奔西馳,彎彎曲曲,不得調直;猶如缸中之濁水,不得清淨。
若以湛寂之工夫,久之自然清淨;所謂萬境當前,不動于中。
若能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猶如木人看花鳥。
正萬境當前時,自心湛湛寂寂,不動不搖,常在禅定之中,但未獲禅定之先,亟須修止。
故曰止為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一句。
須知智慧由何而來,藉修觀方能得智慧,故稱由藉;觀乃觀照,即禅宗之照顧話頭,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由從止而達觀,藉定而發慧,所謂觀從止生,慧由定發。
故經雲:‘無礙清淨慧,悉從禅定生。
’此之謂也。
當慧照湧現時,自能了達一切諸法如幻,乃至澈知空假中,故欲得禅定智慧,非修止觀不可。
故此二法,無論修何法門,皆不離此。
凡念佛、坐禅、以及聞經,皆不離此。
譬如聞經一心緣法,湛然不亂,即止;法音送耳,曆曆明明,即觀。
此約聞經而言止觀,即念佛,持名号一心不亂即止,佛号曆曆即觀,及燒香散花,禮佛誦經等,一切行門,皆不離此止觀二法。
以上六句,總明修止觀之功用。
三明止觀之勝益分二初正明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止為定之因,慧為觀之果。
若人以此二法圓足,即能自利利他。
自利即是大慈,利他即是大悲。
是知定慧具足,則能悲智雙運,自他兼利矣! 次引證 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 此是引經作證。
佛自住于止觀不二之大乘法中,即如其所得之法,無非以止觀定慧之力,而莊嚴之。
止而定,為福德莊嚴;觀而慧,為智德莊嚴。
福智二德為能莊嚴,自心本性為所莊嚴,能所不二,為妙莊嚴。
今即以此自莊嚴之定慧,莊嚴衆生,謂之以此度衆生也。
四明止觀偏缺之弊分二初正明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堕邪倒。
當知二字,警誡之辭,意謂若不知此意,則不易進道矣。
此止觀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如車有兩輪,方能遠行千裡;鳥有兩翼,始能飛翔天空。
此止觀二法,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缺一不可。
若偏于定,而疏于慧,即落枯定,難免堕坑落塹之憂;若重于慧,而棄于定,即成狂慧,難逃落空之禍。
故下文,複引經作證,以顯此義。
二引證 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别。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此引經證明,單輪隻翼之弊,若行者,偏修禅定福德,專作有為之福,而不修學智慧,不能了生脫死。
有福無慧,名為愚癡之人。
若偏學智慧,專為聰明智解,而不知修禅定福德,有慧無福,名為狂慧之人。
如古之富翁,一生之内,穿之不竭,用之不盡,而無智識鑒徹之慧,此則謂之有福無慧之癡福;又如世之名士,所謂上識天文,下知地理,世智辯聰,竭盡其能,而一生貧窮困苦,此則有慧無福之狂慧。
狂與愚,其過雖然不同,終是不能了生脫死,皆是輪回中人。
若止觀不均平,定慧不相等,此則行乖圓融具備之道,欲期速登無上極果,無有是處。
所以念佛時,口雖念佛而心念妄想,是有觀而無止,有慧而無定。
若念佛時,心雖無妄念,而糊塗暗昧,則有止而無觀,有定而無慧,如是念佛,決難得益。
務必定慧圓融,心口合一,如是念佛,方能速成淨業,高登淨域蓮邦,而證無上菩提。
五引經明止觀并運之切要分二初正引經示要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
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此段文,亦是引證。
上言行人,不可偏于一邊,若偏修于定,則落于枯定;若偏修于慧,則堕狂慧。
所以修止觀者,必要止觀均等,定慧圓融,茲又引經作證。
聲聞者,聞四谛聲而悟道,故曰聲聞,即佛教中之小乘是。
以觀空而為究竟,知一切法空寂,了不可得,念念執著于空,偏于空定,而缺于妙有之慧照,故不能見于佛性。
以佛性不滞空不著有故,不落二邊亦非但中故。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從空出假,因此教由初住至七住,斷見思惑,八住至十住,分破塵沙,故能從空出假,雖相似見佛性,仍不明了,猶如隔紗見月。
唯獨如來,了達非空非有,而不妨即空即有,即雙遮而雙照,所謂空有不二,定慧均等,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其凡夫著有,聲聞著空,菩薩著二邊,惟佛則離空離有,而即空即有,去二邊,遠但中,惟以圓融中道妙觀,徹照佛性,雖非空非有非中道,而即空即有即中道,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故于中道佛性,了了分明矣!然如來之定慧,由何而證耶?無他,即修止觀而得也。
止即是定,觀即是慧,能定慧圓融,止觀平等,寂照不二,明靜一體,方為如來之止觀,無單輪隻翼之弊。
古雲: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寂寂既久,偏于止,一味寂寂,久則成病,此則落于有覆無記。
惺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
若惺惺既久,偏于觀,一味用觀惺惺,惺惺久之亦病,此則落于亂想紛飛。
偏于惺惺,則有觀無止,有慧無定;偏于寂寂,則有止無觀,有定無慧。
如是皆不見于佛性,所以必須常寂寂而常惺惺,寂寂時,心中毫無糊塗,須曆曆明明,即寂而照。
常惺惺而常寂寂,正當觀照曆曆,而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當寂寂而常惺惺,即止而觀;當惺惺而常寂寂,是即觀而止。
惺寂不二,止觀一如,是謂真止觀,是名定慧圓融。
正當一念不生,而明明曆曆;正當曆曆明明,而一念不生。
清清楚楚則不糊塗,一心湛然,則不散亂,定慧由是現前,明靜從此顯發。
由此觀之,止觀豈非泥洹無上果報之要門乎?門者:能通為義,即止觀為能通,通于所通之泥洹,故為行人修行之最勝道路,所謂出三界而無别路,登涅槃唯有一門,複為衆德圓滿之指歸。
衆德即萬德,收攝起來,不出福智二德,修止得福德莊嚴,修觀得智德莊嚴,故總結止觀二法,為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此止觀二法,無論修何種行門,或持咒、或念佛、或坐禅、皆不能離此止觀也,是知非止觀不足以明佛法,非止觀不足以明大教也。
次明說止觀之所以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
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
此數句,正明小止觀之所以,若能如是了知止觀二法,足征止觀之義,實非淺鮮,不過為欲接引初機,令初發心修習學止觀者,啟迪童蒙,而進于無上菩提之佛道者,作如是淺說。
蓋止觀之道,言說則易,若身體力行之,誠非易易。
若再詳談微妙,更無從下手而入道。
故雲:豈可廣論深妙,所謂行遠必自迩,言小止觀即具足摩诃大止觀。
化城,即是到寶所之正路。
古德雲:萬丈高樓從地起,誠哉斯言。
次正宗分二初總述止觀十意示勸誡三初勸勉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
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此文乃智者大師之苦心,勸勉之辭。
文略分十章,以彰止觀之始末,意令初心行人,為作登菩提之正道,入泥洹之階梯。
正道者,即指無上菩提正覺之道。
階梯者,即漸次深進也。
正顯此止觀,為成就佛道之正大光明路,亦即入無上大般涅槃之階級梯凳也。
尋者,即指初機學佛之人,如楞嚴經中之演若達多,晨起攬鏡照頭,見鏡中眉目宛然,人相宛然,而怖己頭之無,于是狂奔尋頭,實則其頭原在。
如吾侪衆生,欲求本有之菩提涅槃,何殊演若達多之尋頭然。
凡修學行者,尋求佛道者,當愧為行之難成,不要好高鹜遠,毋以此文之淺近,而鄙陋之,學者勉旃。
次示警誡 若心稱言旨,于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财寶,于己何益者哉! 若爾之心,與所說之止觀,言旨相稱相符,所行如所言,則于一眴目之間,即可智斷難量。
修止,即得斷德;修觀,則得智德。
智斷二德,逐漸深入,皆不可稱量,神通慧解,法爾現前,亦莫測其涯際。
若徒虛浮構拟文字語言,一味分别名相,不肯真實修持,則乖違乎所說,空過歲月,虛延光陰,殊為可惜。
當知光陰迅速,殊可寶貴,一寸時光,一寸命光,彼終日分别名相,執于語言文字,隻知研究佛學,不知學佛之行,如是正等貧人,終日數他之财寶,于己分上,毫無利益。
正如永嘉雲:‘分别名相不自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此一段文,乃大師一番徹底悲心,警誡後世學佛者。
三标章示意分二初标列章名 具緣第一 诃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正文有十章,第一須内具五緣,謂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第二須外诃五欲,謂诃去其外五塵之色聲香味觸。
第三棄五蓋,摒棄其心念中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之五蓋,至此内外諸障既去,複須第四調和五事。
所謂食則不饑不飽,睡眠不節不恣,調身不寬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心不沈不浮,身心調停,則能進行五法,故第五行方便,即欲、念、進、慧、一心,此五為善巧之方便,能資助正修。
如是方便具足,則進修止觀工夫,故第六明正修。
正修有二種,一謂坐中修,二謂曆緣對境修,其義詳于下文。
正助二行合一,則于功用中,開發善根,因吾等衆生,無始以來,具足有種種頓漸善根,未修行以前,被煩惱塵垢所蓋覆,不能開發;今修止觀,則開發一切善根,故第七雲:發善根。
行人善根發動時,将自心無始以來,業識種子,根本動搖,則諸魔羅,恐其了生死,成佛道,非魔眷屬,特來擾亂之,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人須預為防備覺察,方不為其所惑,故第八明覺魔。
然雖能覺察魔境,而娑婆衆生,業障深重,一大不調則有百一等病,生病則障于進修,病為障道因緣,故第九明對治病患之法。
既魔去病除,行者得以認真做功,必有所證,水到渠成,吾人自心之三種大智,忽然湧現,三谛之理,徹底全彰,即證無上菩提道果,故第十明證果。
次明列章之意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聖果也。
今略舉十意,以明修止觀之方法,及備明始末因果,此便于初心行人,最初修學坐禅,最急切最緊要之法門。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則可以安其心,免其難。
如陳針修習止觀,能免短壽之難。
又修止可發定,修觀則生慧,如是止觀雙修,定慧齊發,方證于無漏之聖果也。
當知此無漏聖果,非是小乘之無漏聖果,乃是中道無漏大般涅槃之聖果。
以此觀之,智者大師,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說此止觀,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後已。
次正示十章自分十(一)具足五緣分五初持戒清淨 具緣第一 初持戒清淨分二初總明持戒之要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止觀分十大章,此為十章之第一章,名為具緣。
欲修止觀,必須具足五緣,方能進修。
第一持戒清淨,第二衣食具足,第三閑居靜處,第四息諸緣務,第五近善知識。
夫者,發端之辭。
凡欲發心修止觀做工夫者,要先外具五緣,然後進修,方克有效。
比如造屋,必須先将基礎堅固,然後或一層二層七層九層乃至多層,皆可随意起造。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禅定智慧。
若持戒不清淨,禅定無由發生。
所謂戒淨,則定生,定生則慧發,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經雲:‘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無礙清淨慧,皆從禅定生。
’當慧光朗現時,即能滅一切諸苦。
所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皆仗此智慧之功而滅除之,故雲及滅苦智慧。
楞嚴經中所注重四種清淨明誨,即戒是也。
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禅定,悉是魔道之業,終為魔王,如蒸沙焉能成飯,蓋沙非飯本,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說此止觀,乃為四衆而說,雖與比丘衆言,其餘三衆亦在内,每一法會之中,具有四衆弟子,言一即具三,且比丘為四衆之首,故诰比丘,即該餘衆也。
次别明三品持戒之相分三初上品持戒 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皈五戒,為佛弟子。
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
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
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初二句總标。
然,轉語之辭。
持戒有上中下三品持戒之不同。
第一者,指上品持戒人,若修行之人,未曾發心學佛之先,未作佛弟子之時,即能循規蹈矩,不造五逆之罪。
五逆者,謂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此五種,則傷法身,失慧命,逆涅槃海,順生死流,堕泥犁,受劇報。
今此行人,能不造五逆,則為世間之良人,不僅如此,後又遇良師善知識,教其受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寶,複進受五戒,即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之五戒,彼受皈戒後,能清淨受持無犯,後為佛弟子。
出家作沙彌,受沙彌十戒,十戒者,初五戒即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之五戒。
不過淫戒一條,有邪淫、正淫之少分差别。
前言五戒,乃為在家俗人,但能不邪淫可耳。
今出家沙彌之十戒中,明淫戒,不但不能邪淫,即正淫亦須絕對戒止。
于此五戒外,更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華鬘衣,不往觀聽歌舞,不非時食,不捉持金銀财物,故名十戒。
佛制繩床,不得高過如來八指,過此則犯;修行人,不得縱恣幻軀,坐卧漆彩雕刻之繩床。
花鬘者,即貫華作華鬘,以嚴其首,繡花制缦衣,以飾其身;修行人則反斯,意在淡泊身心,看破一切,斷不能貪華香炫飾,緻損福而招報也。
不往觀聽:修行人,不能涉足于歌舞遊戲場中,因觀聽歌舞,能惑于聲色,易淪溺于欲染,失道念,造惡業,莫不由此而增進。
不非時食:即非時之食,不準食,蓋諸天早食,佛則午食,畜生午後食,鬼神夜食,出家佛子,學佛之行,則不能同鬼之夜食也;然時丁末法,衆生業重,若過午不食,則身體力弱,難以支持,故古來祖師開方便門,日有三頓四餐,數數食者,當知此乃非食而食,當常生大慚愧,當作藥石想;若恣情永逸,妄貪饕餮,不但非佛弟子,且獲罪無量。
不捉金銀财物:出家人,須安貧守道,不可妄貪營求,增長貪心。
如是十戒,為沙彌應受持者。
次則進受比丘二百五十戒,謂淫、殺、盜、妄之四波羅夷,為根本重罪。
梵語波羅夷,此雲棄,又名不可忏,若犯此則棄于佛海之外,所謂大海雖大,不容死屍,佛海雖廣不容犯戒之人。
次則十三僧伽婆屍沙,翻衆殘,如為他人所斫,頭殘而咽喉尚在,猶可救忏。
又三十尼薩耆,九十婆逸提,此翻堕,此罪因财事生犯,貪慢心強,制舍未忏。
又四波羅提是舍尼,翻可呵,此罪應發露也。
一百突吉羅,翻惡作、惡說,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以随學随守而立名。
又二不定,七滅诤,如頌雲四重十三二不同,三十九十四提尼,一百衆學七滅诤,總論二百五十戒,餘如比丘尼之三百五十戒,菩薩之十重四十八輕等戒,如是行人一切大小輕重諸戒,一一悉能清淨護持,絲毫無所毀犯,是則名為上品持戒之人也。
當知如是清淨持戒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
清淨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戒淨起修,易證佛法,猶如清淨白色之衣,易受染色,以白色為衆色之本,易受染污。
故上品持戒之人,易修止觀也。
二中品持戒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于諸輕戒多所毀損。
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
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此明第二種中品持戒之人。
若人得受戒已,由受戒而得戒,如受戒時,最為重要。
正當登戒壇,自四羯摩時,即獲無作戒體,得戒體已,能持戒清淨者,則福等虛空。
若受得戒而複毀犯,則罪上加罪。
重戒即指四波羅夷之根本大戒,如此人雖于重戒無犯,而于輕戒多所損毀。
輕戒,即指尼薩耆,婆逸提等。
知過能改,從此發露忏悔,忏即忏其前愆,悔則悔其後過。
自知有罪當忏悔,忏悔則安樂,不忏悔罪益深,故以至誠心,懇切忏悔。
忏悔之法,有事有理,事即有相忏,亦名作法忏,謂于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尊像前,燒香散花,披陳發露,自己所有犯戒之罪惡,求哀忏悔,或于十方大德尊宿前,發露忏悔亦可,即今之法華忏、大悲忏等是也;二則理忏,理忏即無相忏,亦名實相忏,謂攝心于意,端身靜坐,不思善,不思惡,惟觀此罪性從何而生,謂自性之因生耶,他性之緣生耶,抑自他之共性生耶,或非自因非他緣之無性生耶。
四句推窮,了不可得,可知罪性本空;當知一切衆罪,由心所造,心既推之不可得,則罪亦不可得。
所謂罪從心起将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如是乃名理忏。
諸忏之中,此理忏功能最大。
古德雲:‘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行人自知罪障深重,依此如法忏悔,此亦名持戒清淨,此種即中品持戒之人。
若能知忏悔,即屬難得之人。
何以故?古雲:‘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矣!’若能忏悔,即生定慧;如衣有垢膩,若能浣濯洗淨,染色亦可得著。
衣如戒體,垢膩如犯戒,浣洗如忏悔。
三下品持戒分二初約大乘作法忏三初約大小乘明可忏不可忏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
依小乘教門,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此是第三種下品人持戒。
若人受得戒已,于一切戒品,不能堅心護持,無論輕重戒相,多所毀犯,如人将頭已斬,決無複活之望,若依小乘教門,則無忏除重罪之法。
所謂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若依大乘教法,則不然,亦可有忏除重罪之方法,足見大乘法門,不可思議。
次引證能悔即健人 故經雲:‘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 經雲:佛法有二種健康之人,第一不作諸惡,終日渾渾噩噩,天真瀾漫,法爾為世之好人,不作一切諸惡,此為第一健人。
第二作已能悔,平素雖作諸惡,後能悔過自責,發露忏悔,革故不造新,亦得稱為健人。
因此二人,善根猛利,智慧力強,超生死,證菩提,所以稱為佛法中之二健人也。
三正約大乘作法忏四初具約十法助忏 夫欲忏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
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夫者,發端之辭。
倘欲忏悔所作諸惡,必須具足十法,幫助成就其忏悔之功。
一者,首先明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惡因感惡果,善因招善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二者生重怖畏,自知有惡因必感惡果,堕獄受劇苦,即生大怖畏,毛骨悚然,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惡因可畏,至為悚懼。
第三深起慚愧,慚者慚己,愧者愧他,慚自己毀戒下劣,愧諸賢之超脫明淨,釋迦因何成佛,吾何久為衆生,有見賢思齊之心,生大慚愧,痛改前非。
四者,滅罪方法,須常求滅除自己罪業之方法,何法能除滅罪障,常尋求之。
五者,發露先罪,倘若已作之惡,或自知、或不知,或有心、或無心等,所造之罪,對三寶前,或對善知識前,克誠披露,求哀忏悔;若能忏悔,罪即消滅,若不肯發露,覆藏于心,則日久月深,則罪根深結,忏悔不易矣。
六者,斷相續心,若雖自知有罪,對三寶前忏悔已竟,但相續心不斷,仍繼續造惡,則前之忏悔,雖忏無益,非将起惡之相續心,截斷不可,随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故須斷相續心。
七者起護法心,發起衛護佛法之心,若自己奉持佛法,即自能保護佛法;若他人敬奉佛法,他人即是保護佛法。
若己若他,皆當維護,可獲福滅罪,故須起護法心。
八者發大誓願,即發四弘誓願之心。
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即是發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心,度脫一切衆生,不分人我彼此。
彼苦即我苦,故急而拔之,彼樂即我樂,故急與之樂,拔彼之苦,即是拔己之苦,與彼之樂,即我之樂,苦樂亦如是。
所言誓願者,發誓以要其心,起願以策其身,不可改變,能發廣大願,亦可滅罪。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念佛即能成佛,若念衆生則做衆生。
吾人既為佛子,必學佛行,故須念佛。
但十方諸佛無量,名号亦無量,取其簡略而易得益者,莫如彌陀名号,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能持念此佛名号,即持念十方諸佛聖号。
念彌陀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亦即忏悔一切罪障。
十者觀罪性無生,觀者觀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既衆罪從心所起,自當将心忏,試觀此罪相,從何而起,覓罪了不可得,以其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四性推究,當體無生。
所謂罪性本空,如四祖至三祖處,求哀忏悔己之罪障。
師曰:‘将罪來與汝忏。
’四祖返觀自心,了不可得,答曰:‘覓罪了不可得。
’三祖雲:‘我與汝忏悔竟。
’此一種乃理忏,前來九種都是事忏。
故知此理忏,功能最大,觀一切罪惡之性,當體無生,心滅罪空,是名真忏悔,然又須知事忏必須具理忏,理忏複須藉事忏,理事圓融,故名真忏。
二示忏法之時間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于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倘能具足如上所立十種忏悔之方法,莊嚴忏悔之道場,将内身沐浴清淨,外衣浣洗清淨,以淨身,著淨衣,然後入忏悔堂,燒一切上妙好香,如沉水香,栴檀香,末香等諸香;并及供諸微妙寶花,于三寶前依十種法,翹誠禮拜,求哀忏悔。
依此如法修行,或一七日,不得益,乃至三七日,若再不得益,于是或一月二月,三四五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從前所犯之重罪,不論時之多少,惟至滅罪方止。
三顯罪滅之相狀 雲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複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禅境界;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随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若能如法忏悔,即能滅除重罪者。
雲何能知自己之重罪消滅之相?若行者,如是至誠懇切,一心忏悔之時,自覺身心,發現一種輕安快利之相,夜間并得祥瑞之好夢,或見諸佛放光,或見佛來摩頂,如方等中有十種夢王,作何夢,即除何罪障;或複睹諸靈瑞異相,乃親自所見,如見諸佛放種種光明,或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其他種種奇異微妙殊勝之相狀;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此正是欲界定之相狀,從此或漸漸證得諸禅境界,諸禅即未到定,四禅四空等之禅境;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諸法之名相,豁然貫通,解悟心生,行者以逼拶工夫,勇猛精進,忏至無可忏時,身心一旦貫通,明悟一切,斯時即能善識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相,洞明如掌中之果,所謂行至水窮山盡處,回頭便見好光陰,即此義也;同時即發生一種殊勝妙解,随時所聞一切佛經,即了知甚深微妙之理,及其所歸之義趣,所謂聞一知十,聞十知百。
因是得法喜充滿,既獲法喜,則自心無所憂悔,前因罪障在身,所以心中憂慮悔恨,今以如是等忏悔種種因緣,即現如是之勝境,當知如此忏悔,即是滅罪除障之惟一方法。
四明忏後堅持名清淨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屍羅清淨,可修禅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從是忏悔之後,即能以堅固心,精持諸佛禁戒,絲毫無犯,亦可名為屍羅清淨。
梵語屍羅,此雲持戒。
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猶可染著,破壞而能補,垢而能洗,破壞者補治完美,垢膩者浣洗清淨,即無用而成有用,故雲猶可染著。
二約大乘無相理忏二初正明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于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
若出禅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忏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屍羅清淨,禅定開發。
上來約大乘作法事忏,亦具有理忏,如第十明觀罪性無生。
此約大乘無相理忏,亦具有事忏,如出禅時燒香禮拜,誦戒誦經等是。
若人犯重戒已,恐障禅定,了知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然不能依諸修多羅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于佛法僧三寶之前,發陳披露,見前所作之重罪,至誠忏悔,并斷相續之心,然後收攝身心,端身靜坐,常常反觀罪性,微密追究,則知罪業無性,其體本空。
又念十方佛以忏罪,念茲在茲,或持念諸佛萬德洪名,或單念阿彌陀佛聖号。
若開靜出禅時,即以至誠心,燒香禮拜忏悔,誦梵網經,菩薩戒,及誦法華經,楞嚴經等,一切大乘經典,所有障道重罪,認真求忏,如是自當漸漸消除,滅罪斷惡,屍羅之戒體,複從而清淨潔白,于是禅智開發;此又是忏除罪業之一簡單方法。
二引證 故妙勝定經雲: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禅定,餘無能滅。
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禅三昧自然現前。
此處引經作證。
妙勝定經,此經專為诠顯禅定,言妙勝者,正顯禅定為最殊勝,最為微妙,故雲妙勝定。
此經雲:若人犯重罪已,心中生恐怖畏懼之心,欲求除滅,除修禅定以滅罪外,餘無能滅。
是人應當于空閑處,阿蘭若所,攝心常坐,及誦大乘方等經典,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禅三昧,自然現前。
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亦雲正受,亦雲調直定,因為吾等衆生,終日妄想紛飛,攀攬塵境,彎彎曲曲,不得調直,若修禅定,則心自能行歸正道,法爾調直,猶如蛇之行路,蜿曲不直,待入竹筒之時,不求直而自直矣。
無論聽經誦經,念佛修觀,皆須持戒清淨為第一。
此章為台宗二十五方便之第一科,足知持戒清淨,為修習止觀第一要緊之方便也。
二衣食具足二初衣分三初上根衣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上來說持戒第一,因戒為菩提之本,欲修習止觀,務須持戒清淨。
第二要衣食具足,衣食乃助道之資糧,若衣食不具足,則裸餒不安,何以能修行辦道?所謂身安則道隆,又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是知衣食為修行之助道。
然衣食不可過求于奢華,奢華則增長欲念,反為障道因緣矣。
衣食二法,各有三種,以分三根行人。
初明衣之三品,一者如雪山大士。
大士者,即釋迦牟尼佛,為度生故,于雪山苦行六年,及往昔行菩薩道時,曾為大士居雪山,故名雪山大士。
所言雪山者,以其山勢極高,寒氣極重,終歲冰雪連天,故謂之雪山。
雪山大士修苦行時,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一衣謂被鹿皮衣,或結草為衣不定,其目的在不求溫厚,遠離塵世,不遊人間故也。
雖至冬寒,亦著一衣,雖肌膚被凍,而能忍耐,全憑堪忍之力而成就也,著如是衣,名之為上根。
次中根衣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第二種名著中根衣,如迦葉尊者,乃世尊之弟子,此雲飲光,其光能遮蔽一切之光,故号飲光,其家頗富,出家後,即行頭陀,謂行苦行也。
梵語頭陀此雲抖擻,謂抖擻塵勞煩惱也。
行頭陀之法,共有十二,大概不出衣食住三種。
謂食有五種:第一乞食,謂乞求他人之食而食,不自烹煮,行之能折伏我慢,為學佛人應做之事,所以謂之乞士。
乞有二種:所謂外乞飲食以資生命,内乞法食以資慧命,故名乞食。
然須次第乞食,不論貧富,須發平等之心,一一次第乞之,如大迦葉專往貧窮者乞食,意謂貧窮者令其得福;如須菩提則專往富貴者而乞食,謂富者造罪,易遭堕落,故往乞之,令其求福,免遭禍殃。
如是二人,各有用心,但一則棄貧愛富之嫌,一則舍富濟貧之嫌,乞不次第,故為維摩居士所呵,故須次第乞食。
第二常乞食,常行乞食法,閻浮提衆生,勇猛心易發,恒常心難持,今日乞食,明日即不乞食,何能與道相應,故須常行乞食。
第三一坐食,唯日中一食。
第四節量食,謂本食四餐,改為三餐,或兩餐,如是方名為節量食,此亦為頭陀行之一。
飽食易增欲念,若減食則易開智慧。
第五午後不飲漿,過午之後,不但不食米面等食,即一切豆漿等一概不能飲,此為食之頭陀有五種。
住處亦有五種:一常坐不卧,即終日結跏趺坐,但觀自心,不攬塵境。
二樹下坐,大樹之下,風吹蔭涼,在此靜坐,揩磨自心垢衣,甚易得益。
第三露地坐,夜深人靜時,于露天地下,斯時所謂月明星稀,心曠神怡,正可用功。
第四冢間坐,于墳冢之間,死人處所,不妨往坐,他人既死,我何嘗不死耶,可以進修無常觀。
第五阿蘭若處,即是清淨之處,不與塵世相接。
此為住處之頭陀有五種。
衣有二種:一者所謂糞掃衣,此衣乃拾所棄污穢之布,以水浣洗之七次,灑之亦然,縫而成衣,故曰糞掃衣。
二者但三衣,謂五衣七衣大衣,五衣為平常所著,一長一短,共五條;七衣為誦經禮拜作佛事所著,二長一短,共七條;大衣即僧伽黎,俗名祖衣,為登坐說法時所著,四長一短,共二十五條。
此三種衣,不可須臾離身,其餘衣服,不可畜藏。
迦葉尊者,但畜三衣,自能辦道,是名第二種中根人所著衣。
人生世間,皆有生活,所謂衣食住也。
故此三種,為人生之需要,若無衣食,則生活問題,不能解決,學佛之人對于此二,超然物外,衣食不成問題,無所希求,是故較之為衣為食終日忙而不休者,高出萬萬。
故願出家二衆,及在家二衆,當痛念生死事大,以此為模範,淡薄衣食,則于道其庶幾乎。
三下根衣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
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此為第三下根衣也。
以中國地處寒帶,冬日天氣寒冷,不可與熱帶相較,故雲多寒國土。
他如印度,暹羅,緬甸,終歲酷熱,以其衆生業力不同,故所感國土,有寒有熱。
再雪山大士,堪忍力成故,一衣即足,而東震旦土産生忍力未成,故如來特開方便,亦許三衣之外,準畜百一物。
謂畜一百件物,各各不同,畜足一百件物,一件不同一件,而必須說淨。
此說淨之法,近無行者,佛在世時,凡諸弟子所有物皆須說淨,謂将此物,供養三寶大衆,請慈悲納受,既已發心,供養大衆,為大衆所賜,非我所有,非己所屬,即名說淨;若不如是,則為己有,即謂之不淨耳。
而且要知量知足,所謂一針一草,當知來處不易,應當要節量知足,不可過于貪求,否則積聚不舍,則心被惑亂,妨礙道業也,故不可不慎。
次食分三初上根食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随時,得資身者。
上來所言衣,有上中下之三種不同。
其次明食法,則有四種之各異:一者上根食,若上根利智之人,謂之上人,菩薩謂之大士,而不願與人相處,樂居山岩石窟,水邊林下而住,故曰深山絕世,而不作飲食。
諺雲:‘三日不食則餓,五日不食則病,七日不食則死。
’而上根人,則以草果松葉代食,如世尊苦行時,并不作食,日吃一麻一麥,以資身體,此為上根人,食上食也。
二中根食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
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
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
其次明第二種,乃中根人食,常行頭陀,受乞食法,即是托缽乞化之謂,以慈悲濟物為懷,令其種福田故也。
此法為印度仰光盛行,而中國則乞食之風氣未開,故甚罕見。
且中國人民,對于佛法,向來缺少相當之認識,既無相當之認識,則無真實之信仰,若往乞食,不但無益,而且令其诽毀招罪,故未能行此乞食法。
夫乞食能破四種邪命。
以其四非正道,若生活依正命而自活者,能生聖道故。
言邪命者:(一)下口食,以口向下,如種田耕地,而謀生活,此名下口邪命食。
(二)仰口食,即仰觀星宿,專言天文,何日何時起大風,降大雨,哄騙世人,以斯言謀生活。
(三)者維口食,想種種方法,維持生計,或結交豪富,或走遍四方,到處謀食,故名維口食。
(四)者方口食,遊行四方,如蔔算吉兇,醫藥看相,悉稱為方口食。
出家比丘,責任在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為自己之本職。
所謂弘法是家務,度生為事業,邪命之食,須遠棄之。
然邪命之相甚廣,有四種五種不同,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此二句,是指廣。
三下根食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
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三者阿蘭若處。
前來二種,為上中二根之食,此為第三住清淨蘭若,自不作食,惟受檀越送食,檀謂檀那,越謂超越,梵語檀那,此雲布施,謂若行布施,則超越貧窮之海,受檀越供養,此為下品食。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謂于叢林稠人廣衆之中,肅供齋法,謂之潔淨之食,以此一缽之飯,供養十方三寶,乃至施大鵬之鳥,曠野鬼神,然後進食此飯,已屬供養所遺,非己所有,如是則無我相矣,故稱之為淨食,此為下下品食。
住于叢林之下,所謂十指不黏水,百事不操心,筷來伸手,飯來開口,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下征起,倘若無此等食緣,則心不能安隐,則不能修道,于道業有所妨礙,所謂身安則道隆,故衣食具足最為重要耳。
第三得閑居靜處。
閑者:不作衆事,名之為閑;無愦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禅定。
上來明具五緣中衣食二種已竟,今講靜住之處。
閑居靜處,即阿蘭若處,所謂水邊林下,山岩石窟,獨自用功,謂境空則心易空。
閑謂清閑,即不與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相應。
無愦鬧者,即遠離一切塵勞煩惱,名之為寂靜處。
約有三種處所,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一心不亂則為定,若身坐蘭若,而心猿意馬,則雖坐深山而仍同城市也。
而修行者必至空閑處者,因初心人,離愦鬧之環境,易得益也。
一者遠居于深林高山之中,衣食不求于人,亦無喧噪,所謂絕迹人間,六根對六塵,不生執著,方于道相應。
如世尊之雪山苦行,即是絕人之處,此為上根人閑居靜處。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三四裡,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頭陀有十二種,已如上說;蘭若之處,即是清閑之所,離于村莊聚落,極近者三四裡或十裡二十裡不定,如是則放牛聲絕,放羊牧牛之童,亦難至此,牧童樵夫所不能到,雞鳴狗吠之聲遠絕,故雲無諸愦鬧,此名為中根人閑居靜處。
如往昔佛在世時,有五比丘,住山修行,每于飯間,則托缽至村莊乞化,但往返百裡之遙,終日無非行路而已,如是行者,十有餘年,而功夫毫無見效,遂大生慚愧,世尊悲而憫之,乃化一道人送供,并告之曰:汝等勤懇不辍,甚為難得,但隔人村路遙,光陰有限,有時成功,應須擇一不近不遠之地而栖住,即可用功,可免徒勞無益之虞矣。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第三種住于叢林寺院之中,終日随衆起倒,亦甚相應,但須遠去白衣。
白衣者,即在家之通稱。
僧伽所著乃缁衣,即黑色衣,不與俗人相同。
清淨伽藍中,伽藍乃梵語略稱,具雲僧伽藍婆,此雲和合衆,為大衆聚會之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閑居靜處。
探珠宜浪靜,水清則珠現,此一定之理,若終日塵勞煩惱境界風所動,欲求自性之清淨實相寶珠顯現在前,無有是處。
第四息諸緣務。
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
此為息諸緣務。
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上來三緣已具,第四須将世緣俗務摒棄之,方能進修道業。
若身雖住茅蓬,或當家,或做事,仍是忙忙碌碌,所謂有名無實,亦無益也。
如香港山頂所住之洋房高樓,宛然阿蘭若,但彼等終日做生貿易,忙碌不休,或為生活逼迫,或為事務纏擾,所謂山林中塵市;若于人煙稠密之中,息諸緣務,則為塵市之山林。
息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如世之士農工商等,悉謂之治生緣務,皆屬有作有為之事業。
修止觀者,當遠離有為事業,并及息滅治生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前者對己而言,此是對他而論。
不追者,不與之往來相逐也。
接交朋友,來往親戚,本為世法所不離,若修行之人,則不然。
了達人事本空,生死事大,結交應酬,皆為障道因緣,故須拒絕斷除。
第三息工巧技術緣務,謂不作世間工匠技術,及學拳術,研究機械等悉名技術;或作良醫,治病開方;或念禁咒,療人之病,此乃是邪咒,非佛教之真言;或蔔卦看相,或書寫算盤等事,悉能妨礙道業,在家人為謀生活起見,則宜為之,若學佛人則萬萬不可為也,若作此種緣務,心則為之散亂,欲望其專一,則甚難矣。
是故欲修止觀,須息滅世間緣務,古人所謂放得下一事,則能消滅一分妄想。
又所謂消除一分妄想,得一分本智,除滅一分境界,證一分法身,謂明生則暗滅,暗生則明滅,明暗之不能相即,如水火之不相容,故須遠離之。
第四息學問緣務,學問本為長知識,博見聞,莫不由學問而來,然既學佛,則遠棄世間學問,所謂舍棄詩賦文章,科哲學說世間學問,一概放舍,不僅如此,且欲放棄出世經典,謂所讀誦之經論,或聽學之經論,悉皆棄舍。
夫世間學問,乃有漏之法,舍之故然;而出世學問,乃出世無漏無為之法,诠究竟之理,何故亦置之不顧耶?蓋今乃注重在修止觀,不重見聞,故須棄之,但于見解未明之先,必須聽經明理,所謂見解開而修行易,可免趨入歧途之歎,待開解後,即将一切見解,悉皆棄舍,從此起行用功,則可免說食數寶之嫌。
倘若一味執著文言名相,不肯起行,真實用功,則終難免入海算沙之譏,謂畫餅無益于饑腸也。
故禅宗之打七時,不誦經,不禮拜,唯是照顧話頭,單刀直入者,即免多緣務之患也。
所以者何,是疑問之辭。
若多諸緣務,則心為之纏繞,行道之事廢棄,謂解多心亦多,難以收攝故也。
當知前所言讀誦聽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述 〈清〉寶靜法師講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
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工夫,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
此總題八字,于七種立題之中,屬單法立題。
修習止觀是法,坐禅法要亦是法,是為單法立題。
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曆代諸祖,修習坐禅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一名圓頓止觀,在荊州玉泉山說,明圓頓妙觀,即今之摩诃止觀是;二名漸次止觀,在南京瓦官寺說,明從淺入深,次第之工夫,即今之禅波羅密門是;三名不定止觀,淺深不定,能大能小,即今之六妙門是;第四名小止觀,即今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亦稱為童蒙止觀也。
此部止觀,雖名為小,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
言稱小止觀者,對汪洋浩瀚摩诃止觀之大部而言,此童蒙止觀,為初機簡略所說之小部,非是對大而言小,實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
如摩诃止觀,為大止觀,此大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大。
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
小大鹹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止觀。
不過對衆生之機宜,所以有大、有小、有廣、有略之不同,故今明之為小止觀也。
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
須知此部止觀之産生,不無因緣;蓋智者大師有俗兄陳針,時為中軍參将,至四十歲時,一日路遇仙人張果老曰:‘看汝相,陽壽已盡,期月必死。
’陳針聞之悚然,乃問計于智者。
對曰:‘汝聽吾言修持,即可得免。
’陳針願受教,大師乃述此簡單要略之小止觀,命修止觀工夫。
于是陳針遵依,切實修持。
逾年又逢張果老,果老見而駭然,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餘修止觀坐禅工夫,故獲如是耳。
張乃歎曰:‘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
’後過數年,陳于夢中見天宮,書有陳針之堂,十五年後生此。
後陳果于十五年後,與諸親戚辭别,臨終結跏趺座,安祥而逝。
是知此止觀者,智者大師,為俗兄陳針所說也。
然修止觀者,須認清宗旨。
當時陳針之所以修止觀,其目的為延壽、為升天,不過得止觀中之一點皮毛利益,非為止觀之本旨正義。
當知大師所說止觀,豈僅特為升天而已,實欲令成佛道,了生脫死,方是大師之本懷,止觀之真義。
所以此書于第十章證果文中詳明,為究竟成佛之果,非為餘事也。
此止觀工夫,四威儀中,均可進修,何以獨稱坐禅?因為靜工夫,勝過一切。
初機人于坐中修習止觀,較易得益,如坐中得益後,再曆緣對境,皆可修習矣!梵語禅那,此雲靜慮。
靜即是止,所謂湛湛寂寂、一念不生;慮即是觀,曆曆明明,萬象森然;靜即是定,慮即是慧。
修此止觀,即是靜慮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禅之禅字,即楞嚴經中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禅那二字,不可思議之止觀不二法門也。
法即法則,軌持也;要即要道,關鍵也。
此書為修習止觀坐禅之法則,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也。
因此止觀坐禅之方法,乃為修行之要道,超生死證菩提之關鍵也。
故以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字,以立名也。
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楞嚴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既言真心,唯是性淨性明,清淨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須修習此止觀耶?蓋吾等衆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被無明所障蔽;一念妄動,為生滅所流轉。
故轉明為暗,轉靜為動,自心本是靈明徹照,至今成為糊糊塗塗之昏暗。
本是不生不滅,而今成為生生滅滅之妄動。
日但逐于五欲六塵,将紛擾擾相以為心性。
然須知正當暗時,原來是明;正當動時,本自寂靜。
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動不搖,非明非暗故。
若修止觀,即能轉暗動而為明靜。
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為涅槃;修觀,即能觀破煩惱而為菩提。
我人不欲了生死則已,欲了生死,舍止觀莫由。
止觀是藥,種種貪嗔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
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愈。
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愈。
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諸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治者也。
自性本無煩惱,亦無生死。
迷悟本空,修證如幻。
如摩尼珠,本是圓淨,但曠劫來,落污泥中,被塵土染覆,将本有清淨光明,不蔽而蔽,今欲顯珠光,非加以磨擦濯洗之功夫不可。
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以非用止觀之修德不為功。
然此清淨光明,本是具足,本是有之,非因修而得,不過藉止觀以顯其本有。
故六祖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光明。
’即此義也。
又複須知,性修之旨,言修,修無别修,乃全性而起修;言性,性無别性,因修而顯性。
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性修不二,方名為圓修止觀。
然此止觀,理通凡聖,義赅大小。
如言諸惡莫作,即是止;衆善奉行,即是觀。
又不殺不盜等之止十善,即是止;不但不殺而且放生等之行十善,即名為觀。
如修慈悲喜舍即是止;行六行觀,即是觀,是即人天之止觀。
再如修,析法是止,生空是觀。
五停心是止,四念處是觀,是即二乘之止觀。
若正明止觀,即所謂三止三觀是。
初體真止空觀,全以空為體。
所謂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以為下手工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消極出世之法,即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
次方便随緣止,假觀,全以方便為其相,随緣為其用。
雖觀照一切當體即空,而不妨随緣随力以救世,為積極入世之法,即心經之度一切苦厄是。
後明中道止觀,所謂息二邊分别止,中道第一義谛觀,此止觀,最為極則,最為微妙,二谛融通,能所一如。
所謂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空有不二,寂照一體,世間出世間,唯是一心,消極與積極打成一片,雖終日度生,了無衆生可度;雖無一衆生可度,不妨熾然度生。
雖終日說法,了無一法可說。
雖無一法可說,而不妨熾然說法。
止處即是觀,觀處原來是止。
謂即止即觀,即觀即止之妙觀。
然此三種止觀,作如是次第而言者,欲令諸仁者易于明了,其實此三種觀,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中道止觀。
然于止觀中最難者,為最初步之止觀,故必明坐禅法要。
初修止觀,欲空其所有,最為難以相應。
因吾侪凡夫,從無始來,執萬法以為實有,欲空不易空,若初步體真止空觀工夫做成功,則其二其三較為易成。
此書有十種義,以明止觀:所謂第一具緣,即是具足五緣;第二诃欲,即诃五欲;第三棄蓋,即是屏棄五蓋;第四調和,即為調和内外身心;第五方便,即是修行五法。
此五章,即為初心修止觀坐禅之前方便,方便之助行既成,可修第六正修止觀。
正助既具足,堪修三止三觀,故曰坐禅法要。
故此止觀,為我等初學佛人,最易下手之切要。
前來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個字,為此部之法題,若以台宗例,無論解釋一切諸經論題,皆有五重玄義以消釋。
玄義者,即是将此書中之幽玄難見,深有所以之義提出,提綱契領。
提綱則衆目張,契領則襟袖至。
今為初學佛人說。
略标五玄而已。
言五重者:第一釋名,此書則以單法為名,止觀是法,坐禅亦是法,故此經以單法而為其名。
第二顯體,前來釋名,名乃假名,今顯體。
體即實體,要在尋名得體,因指見月,此題當以清淨實相而為其體,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故以實相為體。
第三明宗,宗乃宗要,為修行之歸宿,萬行之樞機。
此書當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如書中所明,不外乎十章,前五章為助行,第六正修,方為正行,正助二行,即為圓融一乘之實相因。
第十章證果,即為圓乘果,故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
第四論用,用即力用,此書當以覺魔治病為力用,所謂覺一切魔,治一切病,即此中之第八第九兩章是。
第五判教相,教乃聖人被下之言,相即是分别異同之緻,因教有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之相不同,故須分明以判别之。
此書以何為教相?當以圓實一乘大教為教相,即無上醍醐為教相也,正與法華同。
蓋摩诃止觀為法華之一佛乘,此書雖為小止觀,而即為摩诃止觀之要略,修此即能證入實相之理,所诠一一無非實相;言其名,以單法為名;言其體,實相為體;明其宗,一乘因果為宗;論其用,以覺魔治病為力用;判教相,以無上醍醐為教相。
此準台宗之五玄釋題之例,略說如此,以其不甚至要,毋須繁述。
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顗述 天台山至智顗述共十一字,為此部止觀之述主。
此止觀系天台山智者大師所作,天台山,為浙江著名之山,山有修禅寺。
言修禅者,因大師住台山時,即于此修觀坐禅,造寺成,即名謂修禅寺。
沙門者,釋子之通稱,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大師駐錫于此,述是止觀,言述者,正顯大師之謙辭,述而不作之義。
然此雖是小止觀,實法華之精髓,亦為摩诃止觀之撮要。
大師法名智顗,字德安,為天台宗第四代祖師。
其師為南嶽,南嶽師慧文,慧文師龍樹大師,龍樹為西天第十三祖,為天台宗第一祖。
但最初數代,并未稱天台宗,至第四祖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因智者駐錫于天台山,故号天台宗,而獨又稱龍樹為初祖者,何也?則如達摩東渡,傳授心法,為震旦禅宗第一祖同也。
台宗橫宗龍樹為高祖者,為飲水思源故。
龍樹著有中觀論,流至東土。
北齊慧文,讀中觀論,至因緣生法,悟一心三觀,徹顯三谛之理,遂授之于南嶽;南嶽受持,因是了悟,遂弘大法,普度群迷。
後遇智者,亦以此心觀授之。
大師妙悟後,即将一心三觀,從而發揚光大,拓開法華一宗,抗敵諸家,超乎群傑。
故天台橫宗龍樹,豎宗智者,即此義也。
今此止觀,乃智者大師所著,故于大師之曆史,不可不知。
大師乃五代時陳隋人,姓陳氏,世為颍川人,因晉時避亂,止于荊州之華容。
父起祖,于梁元帝時,封為益陽侯;其母徐氏,夢香煙五采,萦回入懷,又夢口吞白鼠,因是而孕。
誕靈之時,紅光聳霄,鄰人見之以為失火,争而視之,并無火事。
是師産生,欲烹葷作食以為慶席,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有二僧扣門曰:‘此兒道德所鐘,必當出家。
’言訖而隐。
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
父母視如掌珠,在襁褓即能合掌。
坐時面必向西,七歲至寺庵,僧教其普門品口授一遍,即能成誦;至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母不允許,時作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舉手招之。
複伸臂,至山麓,接師入伽藍。
僧複謂曰:‘汝後當居于此,當終于此。
’此山即天台山是也。
故智者之後住天台,蓋有宿緣焉。
年十八父母相繼逝世,即辭兄陳針,出家于衡州果願寺,依舅氏法緒出家。
至二十歲,進受具戒,精研戒律,凡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并兼通方等大乘經典。
後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
曆二旬誦通三部,進行方等,勝相現前。
一夜夢諸經像雜亂滿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則整理經書。
此即表師後來,秉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所有大、小、頓、圓,分别清楚,無混濫之弊。
後聞南嶽慧思大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禮拜。
思曰:‘爾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乃命其誦法華經,精進持誦。
所謂切柏代香,卷簾進月,身心精進,不怠不辍;不起妄想分别,蓦直誦念法華,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忽然入定,于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今仍在靈山說法,衆生障深慧淺,故未之見。
師即将所證悟者,禀知南嶽大師,南嶽歎曰:‘非汝莫證,非餘莫識。
’然後又告增進工夫,大師複加功用行,四夜精進,功逾百年。
當時南嶽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
獲四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莫能極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師依止南嶽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嶽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講。
大師縱無礙辯,唯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咨審,餘悉自裁。
南嶽手持如意,臨席贊曰:‘善哉!善哉!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
餘老矣!久羨南嶽,當往居之。
願爾宏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也。
’師既奉訓,不獲從往南嶽,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時皆未識大師,無從請法。
有僧法濟,自矜禅學,大師偶遇之,彼倚卧而問曰:‘謂一人于定中,聞攝山地動,知有僧铨練無常,此何定耶?’智者對曰:‘邊定不深,邪證暗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
’法濟即驚起而為師曰:‘我常得此定,為人說,即失此定。
’從此名聞朝野,時當地宰官,聞風而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
後帝亦來聞經,遂拜為國師,皇後皈依,待三十八歲時謂大衆曰:‘餘始座講經,聽者寡,而獲益者衆;第二會講經,聽衆三四百,而獲益者反少;第三會講經,聽衆數千,獲益者更少;足征佛法之不易入也。
如此弘法,無益于世,餘将去天台山隐居。
’俟至山時,見有神僧,居定光庵中,似平素相識者,問曰:‘汝認識吾否?’師即知前于夢中所見者是。
定光謂智顗曰:‘此處金地,是吾所住,北山銀地,汝宜居焉。
’智師乃于北峰創立伽藍。
是夜聞空中鐘磬之聲,正顯大師得住之相。
寺北别峰,名華頂,師往頭陀,忽于後夜,大聲雷震,風雨驟至。
諸魔鬼魅,狀甚可畏,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
後魔複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擾亂之,師唯深念實相,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
未幾見一神僧,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後将天台山四面之海水,共三百裡,盡作放生池,正顯慈悲濟物,為大師之本懷耳!後至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關聖伽藍為之現身保護,并以神力修建廟宇,請大師駐錫。
大師于此作為弘宗演教之地,以後說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台宗于是闡揚,門庭從此光輝。
迨至六十歲入涅槃,而唯念彌陀,往生淨域,以為歸宿。
大師一生之曆史,事迹甚長,所說之法,有台宗三大部,時人稱之為東土小釋迦。
而至臨終仍念佛往生西方,所以弘天台宗之法師,多數兼弘淨土。
蓋台宗與淨宗,誠具有密切之關系焉! 初序分二初引四句明大綱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自此已下,是此書之别文。
初段,為本部之總綱,叙全書之起要,即序分也;下十章,為正宗分;末後數行為流通分。
初:諸惡莫作等四句,包括此一部止觀,并且赅羅一代之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無不于此包括殆盡。
此四句,文淺義深;諸惡莫作,即是止;衆善奉行,即是觀;自淨其意,即是止觀不二,止觀不二,即是諸佛之聖教,于佛法中,最為切要。
無論學何宗、學何法,倘能依此而行,即名學佛。
否則諸惡仍要作,衆善不奉行,縱有聰智明達,精研三藏,亦是入海算沙,于佛法上,毫不相應,終成佛法中之外道耳! 然諸惡二字,須分眉目,惡法雖多,約有十種:所謂身三、口四、意三;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則貪、嗔、癡,如是行者,則名為諸惡。
若身不造殺、盜、淫,意不起貪、嗔、癡,口不绮語、兩舌、妄言、惡口,此之謂:諸惡莫作;再言之,将已生之惡令滅,未生之惡令不生,然後稱之謂諸惡莫作,方可以謂之學佛。
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即此義也。
此為消極方面言,乃佛法之初步。
由此進言之,不特諸惡莫作,而且衆善奉行;不但不殺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盜,而且進行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修梵行;不但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而且言柔軟、和合、真實等語;不但不起貪、嗔、癡心,而且起布施、慈悲、智慧之心。
諸惡莫作,止十善,即是消極;同時衆善奉行,行十善,即是積極。
即消極成積極,然後自利利他,救己救世,方可謂真學佛者之初步。
故此二句言之最易,行之極難,所謂三歲孩童都識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能諸惡莫作,則意地安靖,不颠倒、不妄狂;能衆善奉行,則心地光明磊落,心平氣和,柔軟善順,而不粗暴,是謂自淨其意。
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二句,義理幽深,自淨其意一句,徹性徹相,義赅一切,理通大小。
何謂自淨其意?吾等衆生,凡一舉一動,所做所為,念念起于執著,如一布施,即謂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中為所施之物,三輪之體未空,憎愛之心難忘,思量分别,是非憎愛,即見思煩惱。
六道凡夫,迷于真空之理,妄起分别,即見煩惱;對一切逆順境界,起貪嗔憎愛,即思煩惱;由此起惑造業,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縱行世間十善,心念著有,未淨其意,皆有漏法也!若修觀練薰修之無漏止,将見思煩惱消除,即可謂諸惡莫作,進修生滅四谛慧、無漏戒定慧、能成生空智,真空慧現前,是可謂之衆善奉行。
是知有漏之善,若心生染著,報盡還墜,終不能逃脫生死之樊籠,故亦是惡。
如是世間十惡,有漏十善,皆是見思二惑之惡所攝,皆摒棄而不作。
能不著相,則世間十善,當然須奉行,乃至無漏戒定慧,一切諸善,更須精進奉行。
自淨其意者,将心中之有漏見思妄想掃盡,觀一切法,當體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複執滞于有,即是諸佛之無漏教。
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吾等衆生之心地,自無始來,被煩惱之塵垢所染污,須将一把鐵帚,掃除自心之煩惱,掃得幹幹淨淨方名自淨其意。
當知鐵掃帚者何?即止觀是也!修此止觀,則将此心中之空有二邊,但中等執著,掃除殆盡,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止觀者何?止即諸惡莫作,觀即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即是斷德;衆善奉行,即是智德;智斷二德,即是福慧二嚴,福慧二德圓滿,即名如來。
所謂皈依佛,兩足尊,又福德莊嚴,即是萬善緣因;智德莊嚴,即是智慧了因;緣了二因有功,即顯正因,此諸惡莫作等四句,乃為下文之提綱挈領,義理層層深入,務須微細研究,明白之後,身體力行,遵而修之。
唯願諸仁者,實踐諸惡莫作:初則莫作粗而易見之惡,進而除細而難見之惡,乃至斷二死三惑之惡;努力衆善奉行:初則奉行淺易之善,進而行深難之善,乃至克修六度萬行,中道妙善之善。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如是除惡修善,斷惑證真,尤須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自淨其意而後已。
次正序述本部之起緣分五初略叙止觀之急要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茲初二句,先叙方便法門雖多,而止觀為其急要。
若夫二字,發端之辭;泥洹,亦雲涅槃,即是不生不滅之謂。
涅槃即對生死而言,不生不滅,即是對生生滅滅而言。
當知吾等衆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原是不生不滅,良由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背妙明而為無明,迷本覺而成不覺;以是法身流轉于五道,真性沉沒于四生,将不生不滅清淨涅槃之法,而轉成為生生滅滅染污黑暗之法,終日向外馳求,枉受輪回,枉遭生死。
如來以慧眼觀之,甚可悲憫,故佛教人以從生滅,而證不生不滅。
當知不生不滅即在生滅中,非離生滅外,别有不生不滅者也。
不生不滅,即泥洹是也。
佛見衆生根性不一,習氣垢病差殊,故說一切修行法門,如有一切之路徑。
然雖有多路,而究竟歸元,一一皆證至不生不滅之泥洹涅槃,而為目的地。
故雲:‘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趣證于泥洹實相之理,故雲:入乃多途。
然法門雖多,而此止觀二法,可以赅羅一切行門,而且為一切法門中最直捷、最緊要之法。
故雲: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當知此止觀二法,不僅天台宗一家修此,即中國十大宗亦不離乎此。
他如賢首宗修法界觀,行普賢行,即修此止觀;淨土宗之念佛,亦念此止觀;唯識宗之修唯識觀,亦不離此止觀;不過他宗于止觀之名,或有或無,或用其他之異名詞耳。
是知止觀為一切入門之要道,泥洹大果之勝路,故雲:不出止觀二法。
次贊止觀之妙能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初句,征起,次二句正顯止觀之功能。
結,是結使煩惱也,謂見思結、塵沙結、無明結,凡夫衆生,被此三種煩惱所結縛,所以終日昏昏糊糊,擾亂不休,以止之工夫,能伏此三種結惑,然僅能伏,而不能斷,猶如以石壓草。
故止者,乃降伏結使之初步;觀,即正觀慧照,欲斷除衆生心中之煩惱,須用觀慧以斷除之。
如以利刀,斬草除根,永不再生。
故觀者,乃斷惑證真之正要,最初入手,非伏煩惱不可,煩惱伏,則斷之易也。
是知非止不足以伏結,非觀不足以斷惑。
所言正要者,修此止觀,目的在斷煩惱、了生死、成菩提。
無論何宗修行,皆使人斷惑證真,而為根本,故謂之正要。
次二句,亦顯止觀之妙用。
欲愛養心識,非止不可;欲策發神解,舍觀無由。
善者,美也;資者,助也;吾人平素未修止觀時,則心猿意馬,妄想紛飛,修止後,則妄想淨而意識明,濁念澄而心地清。
故止為善于調養心識,美于資助性靈之方法。
策者,進也、勵也。
前修止,将自心之妄想雜念潛伏,複須修觀,以回光返照之功而觀察,久之,則自心中之神通妙解,智慧光明,忽然湧現。
總之,止乃止其散動,觀乃觀其昏暗;又止則放得下,觀則提得起。
故愛養心識,策發神解,非止觀不可。
夫此心識,本是生死之根,永嘉雲:‘損功德,滅法财,莫不由此心意識。
’既非善法,何須愛養之耶!當知此心意識,雖是惡法,但其中具有如來智慧功德,如濁水中有清水,故須善養之。
且此心識,有随緣之用,以之造惡,則轉馬腹、入驢胎,流轉輪回生死。
若能用之于善,則了生死、成菩提,亦由此而期證。
故天台宗,最初下手,教人以第六識心下手,意令從生滅而達不生滅,要人即妄求真,毋須離妄覓真。
因我等衆生,最初全真成妄,今修止觀,即全妄而達真,若離妄求真,如離波覓水,無有是處。
須知即波處,原來是水,妄處原來是真,隻須于此不起思量分别之止,以微密慧照之觀,綿密反究,久則心開,桶底脫落,此時所謂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即此謂也。
是故非止不能調伏身心,非觀不能開發神解。
所以止觀二法,相即而不相離,彼此資助,互相隐顯,缺一不可。
後二句顯止觀二法,互相由藉之謂。
止是止息,即定止義,因修止能息自心之煩惱,不令散亂。
是知止為禅定之勝因,禅定為止之勝果。
禅定即是三昧,若不修止,何以能得三昧?三昧乃梵語,華言翻為正定,亦名調直定。
因吾等衆生,從朝至暮,終日忙忙碌碌,妄念東奔西馳,彎彎曲曲,不得調直;猶如缸中之濁水,不得清淨。
若以湛寂之工夫,久之自然清淨;所謂萬境當前,不動于中。
若能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猶如木人看花鳥。
正萬境當前時,自心湛湛寂寂,不動不搖,常在禅定之中,但未獲禅定之先,亟須修止。
故曰止為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一句。
須知智慧由何而來,藉修觀方能得智慧,故稱由藉;觀乃觀照,即禅宗之照顧話頭,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由從止而達觀,藉定而發慧,所謂觀從止生,慧由定發。
故經雲:‘無礙清淨慧,悉從禅定生。
’此之謂也。
當慧照湧現時,自能了達一切諸法如幻,乃至澈知空假中,故欲得禅定智慧,非修止觀不可。
故此二法,無論修何法門,皆不離此。
凡念佛、坐禅、以及聞經,皆不離此。
譬如聞經一心緣法,湛然不亂,即止;法音送耳,曆曆明明,即觀。
此約聞經而言止觀,即念佛,持名号一心不亂即止,佛号曆曆即觀,及燒香散花,禮佛誦經等,一切行門,皆不離此止觀二法。
以上六句,總明修止觀之功用。
三明止觀之勝益分二初正明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止為定之因,慧為觀之果。
若人以此二法圓足,即能自利利他。
自利即是大慈,利他即是大悲。
是知定慧具足,則能悲智雙運,自他兼利矣! 次引證 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 此是引經作證。
佛自住于止觀不二之大乘法中,即如其所得之法,無非以止觀定慧之力,而莊嚴之。
止而定,為福德莊嚴;觀而慧,為智德莊嚴。
福智二德為能莊嚴,自心本性為所莊嚴,能所不二,為妙莊嚴。
今即以此自莊嚴之定慧,莊嚴衆生,謂之以此度衆生也。
四明止觀偏缺之弊分二初正明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堕邪倒。
當知二字,警誡之辭,意謂若不知此意,則不易進道矣。
此止觀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如車有兩輪,方能遠行千裡;鳥有兩翼,始能飛翔天空。
此止觀二法,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缺一不可。
若偏于定,而疏于慧,即落枯定,難免堕坑落塹之憂;若重于慧,而棄于定,即成狂慧,難逃落空之禍。
故下文,複引經作證,以顯此義。
二引證 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别。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此引經證明,單輪隻翼之弊,若行者,偏修禅定福德,專作有為之福,而不修學智慧,不能了生脫死。
有福無慧,名為愚癡之人。
若偏學智慧,專為聰明智解,而不知修禅定福德,有慧無福,名為狂慧之人。
如古之富翁,一生之内,穿之不竭,用之不盡,而無智識鑒徹之慧,此則謂之有福無慧之癡福;又如世之名士,所謂上識天文,下知地理,世智辯聰,竭盡其能,而一生貧窮困苦,此則有慧無福之狂慧。
狂與愚,其過雖然不同,終是不能了生脫死,皆是輪回中人。
若止觀不均平,定慧不相等,此則行乖圓融具備之道,欲期速登無上極果,無有是處。
所以念佛時,口雖念佛而心念妄想,是有觀而無止,有慧而無定。
若念佛時,心雖無妄念,而糊塗暗昧,則有止而無觀,有定而無慧,如是念佛,決難得益。
務必定慧圓融,心口合一,如是念佛,方能速成淨業,高登淨域蓮邦,而證無上菩提。
五引經明止觀并運之切要分二初正引經示要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
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此段文,亦是引證。
上言行人,不可偏于一邊,若偏修于定,則落于枯定;若偏修于慧,則堕狂慧。
所以修止觀者,必要止觀均等,定慧圓融,茲又引經作證。
聲聞者,聞四谛聲而悟道,故曰聲聞,即佛教中之小乘是。
以觀空而為究竟,知一切法空寂,了不可得,念念執著于空,偏于空定,而缺于妙有之慧照,故不能見于佛性。
以佛性不滞空不著有故,不落二邊亦非但中故。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從空出假,因此教由初住至七住,斷見思惑,八住至十住,分破塵沙,故能從空出假,雖相似見佛性,仍不明了,猶如隔紗見月。
唯獨如來,了達非空非有,而不妨即空即有,即雙遮而雙照,所謂空有不二,定慧均等,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其凡夫著有,聲聞著空,菩薩著二邊,惟佛則離空離有,而即空即有,去二邊,遠但中,惟以圓融中道妙觀,徹照佛性,雖非空非有非中道,而即空即有即中道,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故于中道佛性,了了分明矣!然如來之定慧,由何而證耶?無他,即修止觀而得也。
止即是定,觀即是慧,能定慧圓融,止觀平等,寂照不二,明靜一體,方為如來之止觀,無單輪隻翼之弊。
古雲: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寂寂既久,偏于止,一味寂寂,久則成病,此則落于有覆無記。
惺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
若惺惺既久,偏于觀,一味用觀惺惺,惺惺久之亦病,此則落于亂想紛飛。
偏于惺惺,則有觀無止,有慧無定;偏于寂寂,則有止無觀,有定無慧。
如是皆不見于佛性,所以必須常寂寂而常惺惺,寂寂時,心中毫無糊塗,須曆曆明明,即寂而照。
常惺惺而常寂寂,正當觀照曆曆,而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當寂寂而常惺惺,即止而觀;當惺惺而常寂寂,是即觀而止。
惺寂不二,止觀一如,是謂真止觀,是名定慧圓融。
正當一念不生,而明明曆曆;正當曆曆明明,而一念不生。
清清楚楚則不糊塗,一心湛然,則不散亂,定慧由是現前,明靜從此顯發。
由此觀之,止觀豈非泥洹無上果報之要門乎?門者:能通為義,即止觀為能通,通于所通之泥洹,故為行人修行之最勝道路,所謂出三界而無别路,登涅槃唯有一門,複為衆德圓滿之指歸。
衆德即萬德,收攝起來,不出福智二德,修止得福德莊嚴,修觀得智德莊嚴,故總結止觀二法,為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此止觀二法,無論修何種行門,或持咒、或念佛、或坐禅、皆不能離此止觀也,是知非止觀不足以明佛法,非止觀不足以明大教也。
次明說止觀之所以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
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
此數句,正明小止觀之所以,若能如是了知止觀二法,足征止觀之義,實非淺鮮,不過為欲接引初機,令初發心修習學止觀者,啟迪童蒙,而進于無上菩提之佛道者,作如是淺說。
蓋止觀之道,言說則易,若身體力行之,誠非易易。
若再詳談微妙,更無從下手而入道。
故雲:豈可廣論深妙,所謂行遠必自迩,言小止觀即具足摩诃大止觀。
化城,即是到寶所之正路。
古德雲:萬丈高樓從地起,誠哉斯言。
次正宗分二初總述止觀十意示勸誡三初勸勉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
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此文乃智者大師之苦心,勸勉之辭。
文略分十章,以彰止觀之始末,意令初心行人,為作登菩提之正道,入泥洹之階梯。
正道者,即指無上菩提正覺之道。
階梯者,即漸次深進也。
正顯此止觀,為成就佛道之正大光明路,亦即入無上大般涅槃之階級梯凳也。
尋者,即指初機學佛之人,如楞嚴經中之演若達多,晨起攬鏡照頭,見鏡中眉目宛然,人相宛然,而怖己頭之無,于是狂奔尋頭,實則其頭原在。
如吾侪衆生,欲求本有之菩提涅槃,何殊演若達多之尋頭然。
凡修學行者,尋求佛道者,當愧為行之難成,不要好高鹜遠,毋以此文之淺近,而鄙陋之,學者勉旃。
次示警誡 若心稱言旨,于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财寶,于己何益者哉! 若爾之心,與所說之止觀,言旨相稱相符,所行如所言,則于一眴目之間,即可智斷難量。
修止,即得斷德;修觀,則得智德。
智斷二德,逐漸深入,皆不可稱量,神通慧解,法爾現前,亦莫測其涯際。
若徒虛浮構拟文字語言,一味分别名相,不肯真實修持,則乖違乎所說,空過歲月,虛延光陰,殊為可惜。
當知光陰迅速,殊可寶貴,一寸時光,一寸命光,彼終日分别名相,執于語言文字,隻知研究佛學,不知學佛之行,如是正等貧人,終日數他之财寶,于己分上,毫無利益。
正如永嘉雲:‘分别名相不自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此一段文,乃大師一番徹底悲心,警誡後世學佛者。
三标章示意分二初标列章名 具緣第一 诃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正文有十章,第一須内具五緣,謂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第二須外诃五欲,謂诃去其外五塵之色聲香味觸。
第三棄五蓋,摒棄其心念中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之五蓋,至此内外諸障既去,複須第四調和五事。
所謂食則不饑不飽,睡眠不節不恣,調身不寬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心不沈不浮,身心調停,則能進行五法,故第五行方便,即欲、念、進、慧、一心,此五為善巧之方便,能資助正修。
如是方便具足,則進修止觀工夫,故第六明正修。
正修有二種,一謂坐中修,二謂曆緣對境修,其義詳于下文。
正助二行合一,則于功用中,開發善根,因吾等衆生,無始以來,具足有種種頓漸善根,未修行以前,被煩惱塵垢所蓋覆,不能開發;今修止觀,則開發一切善根,故第七雲:發善根。
行人善根發動時,将自心無始以來,業識種子,根本動搖,則諸魔羅,恐其了生死,成佛道,非魔眷屬,特來擾亂之,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人須預為防備覺察,方不為其所惑,故第八明覺魔。
然雖能覺察魔境,而娑婆衆生,業障深重,一大不調則有百一等病,生病則障于進修,病為障道因緣,故第九明對治病患之法。
既魔去病除,行者得以認真做功,必有所證,水到渠成,吾人自心之三種大智,忽然湧現,三谛之理,徹底全彰,即證無上菩提道果,故第十明證果。
次明列章之意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聖果也。
今略舉十意,以明修止觀之方法,及備明始末因果,此便于初心行人,最初修學坐禅,最急切最緊要之法門。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則可以安其心,免其難。
如陳針修習止觀,能免短壽之難。
又修止可發定,修觀則生慧,如是止觀雙修,定慧齊發,方證于無漏之聖果也。
當知此無漏聖果,非是小乘之無漏聖果,乃是中道無漏大般涅槃之聖果。
以此觀之,智者大師,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說此止觀,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後已。
次正示十章自分十(一)具足五緣分五初持戒清淨 具緣第一 初持戒清淨分二初總明持戒之要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止觀分十大章,此為十章之第一章,名為具緣。
欲修止觀,必須具足五緣,方能進修。
第一持戒清淨,第二衣食具足,第三閑居靜處,第四息諸緣務,第五近善知識。
夫者,發端之辭。
凡欲發心修止觀做工夫者,要先外具五緣,然後進修,方克有效。
比如造屋,必須先将基礎堅固,然後或一層二層七層九層乃至多層,皆可随意起造。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禅定智慧。
若持戒不清淨,禅定無由發生。
所謂戒淨,則定生,定生則慧發,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經雲:‘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無礙清淨慧,皆從禅定生。
’當慧光朗現時,即能滅一切諸苦。
所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皆仗此智慧之功而滅除之,故雲及滅苦智慧。
楞嚴經中所注重四種清淨明誨,即戒是也。
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禅定,悉是魔道之業,終為魔王,如蒸沙焉能成飯,蓋沙非飯本,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說此止觀,乃為四衆而說,雖與比丘衆言,其餘三衆亦在内,每一法會之中,具有四衆弟子,言一即具三,且比丘為四衆之首,故诰比丘,即該餘衆也。
次别明三品持戒之相分三初上品持戒 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皈五戒,為佛弟子。
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
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
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初二句總标。
然,轉語之辭。
持戒有上中下三品持戒之不同。
第一者,指上品持戒人,若修行之人,未曾發心學佛之先,未作佛弟子之時,即能循規蹈矩,不造五逆之罪。
五逆者,謂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此五種,則傷法身,失慧命,逆涅槃海,順生死流,堕泥犁,受劇報。
今此行人,能不造五逆,則為世間之良人,不僅如此,後又遇良師善知識,教其受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寶,複進受五戒,即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之五戒,彼受皈戒後,能清淨受持無犯,後為佛弟子。
出家作沙彌,受沙彌十戒,十戒者,初五戒即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之五戒。
不過淫戒一條,有邪淫、正淫之少分差别。
前言五戒,乃為在家俗人,但能不邪淫可耳。
今出家沙彌之十戒中,明淫戒,不但不能邪淫,即正淫亦須絕對戒止。
于此五戒外,更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華鬘衣,不往觀聽歌舞,不非時食,不捉持金銀财物,故名十戒。
佛制繩床,不得高過如來八指,過此則犯;修行人,不得縱恣幻軀,坐卧漆彩雕刻之繩床。
花鬘者,即貫華作華鬘,以嚴其首,繡花制缦衣,以飾其身;修行人則反斯,意在淡泊身心,看破一切,斷不能貪華香炫飾,緻損福而招報也。
不往觀聽:修行人,不能涉足于歌舞遊戲場中,因觀聽歌舞,能惑于聲色,易淪溺于欲染,失道念,造惡業,莫不由此而增進。
不非時食:即非時之食,不準食,蓋諸天早食,佛則午食,畜生午後食,鬼神夜食,出家佛子,學佛之行,則不能同鬼之夜食也;然時丁末法,衆生業重,若過午不食,則身體力弱,難以支持,故古來祖師開方便門,日有三頓四餐,數數食者,當知此乃非食而食,當常生大慚愧,當作藥石想;若恣情永逸,妄貪饕餮,不但非佛弟子,且獲罪無量。
不捉金銀财物:出家人,須安貧守道,不可妄貪營求,增長貪心。
如是十戒,為沙彌應受持者。
次則進受比丘二百五十戒,謂淫、殺、盜、妄之四波羅夷,為根本重罪。
梵語波羅夷,此雲棄,又名不可忏,若犯此則棄于佛海之外,所謂大海雖大,不容死屍,佛海雖廣不容犯戒之人。
次則十三僧伽婆屍沙,翻衆殘,如為他人所斫,頭殘而咽喉尚在,猶可救忏。
又三十尼薩耆,九十婆逸提,此翻堕,此罪因财事生犯,貪慢心強,制舍未忏。
又四波羅提是舍尼,翻可呵,此罪應發露也。
一百突吉羅,翻惡作、惡說,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以随學随守而立名。
又二不定,七滅诤,如頌雲四重十三二不同,三十九十四提尼,一百衆學七滅诤,總論二百五十戒,餘如比丘尼之三百五十戒,菩薩之十重四十八輕等戒,如是行人一切大小輕重諸戒,一一悉能清淨護持,絲毫無所毀犯,是則名為上品持戒之人也。
當知如是清淨持戒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
清淨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戒淨起修,易證佛法,猶如清淨白色之衣,易受染色,以白色為衆色之本,易受染污。
故上品持戒之人,易修止觀也。
二中品持戒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于諸輕戒多所毀損。
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
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此明第二種中品持戒之人。
若人得受戒已,由受戒而得戒,如受戒時,最為重要。
正當登戒壇,自四羯摩時,即獲無作戒體,得戒體已,能持戒清淨者,則福等虛空。
若受得戒而複毀犯,則罪上加罪。
重戒即指四波羅夷之根本大戒,如此人雖于重戒無犯,而于輕戒多所損毀。
輕戒,即指尼薩耆,婆逸提等。
知過能改,從此發露忏悔,忏即忏其前愆,悔則悔其後過。
自知有罪當忏悔,忏悔則安樂,不忏悔罪益深,故以至誠心,懇切忏悔。
忏悔之法,有事有理,事即有相忏,亦名作法忏,謂于十方諸佛,及諸大菩薩尊像前,燒香散花,披陳發露,自己所有犯戒之罪惡,求哀忏悔,或于十方大德尊宿前,發露忏悔亦可,即今之法華忏、大悲忏等是也;二則理忏,理忏即無相忏,亦名實相忏,謂攝心于意,端身靜坐,不思善,不思惡,惟觀此罪性從何而生,謂自性之因生耶,他性之緣生耶,抑自他之共性生耶,或非自因非他緣之無性生耶。
四句推窮,了不可得,可知罪性本空;當知一切衆罪,由心所造,心既推之不可得,則罪亦不可得。
所謂罪從心起将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如是乃名理忏。
諸忏之中,此理忏功能最大。
古德雲:‘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行人自知罪障深重,依此如法忏悔,此亦名持戒清淨,此種即中品持戒之人。
若能知忏悔,即屬難得之人。
何以故?古雲:‘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矣!’若能忏悔,即生定慧;如衣有垢膩,若能浣濯洗淨,染色亦可得著。
衣如戒體,垢膩如犯戒,浣洗如忏悔。
三下品持戒分二初約大乘作法忏三初約大小乘明可忏不可忏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
依小乘教門,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此是第三種下品人持戒。
若人受得戒已,于一切戒品,不能堅心護持,無論輕重戒相,多所毀犯,如人将頭已斬,決無複活之望,若依小乘教門,則無忏除重罪之法。
所謂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若依大乘教法,則不然,亦可有忏除重罪之方法,足見大乘法門,不可思議。
次引證能悔即健人 故經雲:‘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 經雲:佛法有二種健康之人,第一不作諸惡,終日渾渾噩噩,天真瀾漫,法爾為世之好人,不作一切諸惡,此為第一健人。
第二作已能悔,平素雖作諸惡,後能悔過自責,發露忏悔,革故不造新,亦得稱為健人。
因此二人,善根猛利,智慧力強,超生死,證菩提,所以稱為佛法中之二健人也。
三正約大乘作法忏四初具約十法助忏 夫欲忏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
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夫者,發端之辭。
倘欲忏悔所作諸惡,必須具足十法,幫助成就其忏悔之功。
一者,首先明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惡因感惡果,善因招善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二者生重怖畏,自知有惡因必感惡果,堕獄受劇苦,即生大怖畏,毛骨悚然,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惡因可畏,至為悚懼。
第三深起慚愧,慚者慚己,愧者愧他,慚自己毀戒下劣,愧諸賢之超脫明淨,釋迦因何成佛,吾何久為衆生,有見賢思齊之心,生大慚愧,痛改前非。
四者,滅罪方法,須常求滅除自己罪業之方法,何法能除滅罪障,常尋求之。
五者,發露先罪,倘若已作之惡,或自知、或不知,或有心、或無心等,所造之罪,對三寶前,或對善知識前,克誠披露,求哀忏悔;若能忏悔,罪即消滅,若不肯發露,覆藏于心,則日久月深,則罪根深結,忏悔不易矣。
六者,斷相續心,若雖自知有罪,對三寶前忏悔已竟,但相續心不斷,仍繼續造惡,則前之忏悔,雖忏無益,非将起惡之相續心,截斷不可,随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故須斷相續心。
七者起護法心,發起衛護佛法之心,若自己奉持佛法,即自能保護佛法;若他人敬奉佛法,他人即是保護佛法。
若己若他,皆當維護,可獲福滅罪,故須起護法心。
八者發大誓願,即發四弘誓願之心。
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即是發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心,度脫一切衆生,不分人我彼此。
彼苦即我苦,故急而拔之,彼樂即我樂,故急與之樂,拔彼之苦,即是拔己之苦,與彼之樂,即我之樂,苦樂亦如是。
所言誓願者,發誓以要其心,起願以策其身,不可改變,能發廣大願,亦可滅罪。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念佛即能成佛,若念衆生則做衆生。
吾人既為佛子,必學佛行,故須念佛。
但十方諸佛無量,名号亦無量,取其簡略而易得益者,莫如彌陀名号,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能持念此佛名号,即持念十方諸佛聖号。
念彌陀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亦即忏悔一切罪障。
十者觀罪性無生,觀者觀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既衆罪從心所起,自當将心忏,試觀此罪相,從何而起,覓罪了不可得,以其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四性推究,當體無生。
所謂罪性本空,如四祖至三祖處,求哀忏悔己之罪障。
師曰:‘将罪來與汝忏。
’四祖返觀自心,了不可得,答曰:‘覓罪了不可得。
’三祖雲:‘我與汝忏悔竟。
’此一種乃理忏,前來九種都是事忏。
故知此理忏,功能最大,觀一切罪惡之性,當體無生,心滅罪空,是名真忏悔,然又須知事忏必須具理忏,理忏複須藉事忏,理事圓融,故名真忏。
二示忏法之時間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于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倘能具足如上所立十種忏悔之方法,莊嚴忏悔之道場,将内身沐浴清淨,外衣浣洗清淨,以淨身,著淨衣,然後入忏悔堂,燒一切上妙好香,如沉水香,栴檀香,末香等諸香;并及供諸微妙寶花,于三寶前依十種法,翹誠禮拜,求哀忏悔。
依此如法修行,或一七日,不得益,乃至三七日,若再不得益,于是或一月二月,三四五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從前所犯之重罪,不論時之多少,惟至滅罪方止。
三顯罪滅之相狀 雲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複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禅境界;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随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若能如法忏悔,即能滅除重罪者。
雲何能知自己之重罪消滅之相?若行者,如是至誠懇切,一心忏悔之時,自覺身心,發現一種輕安快利之相,夜間并得祥瑞之好夢,或見諸佛放光,或見佛來摩頂,如方等中有十種夢王,作何夢,即除何罪障;或複睹諸靈瑞異相,乃親自所見,如見諸佛放種種光明,或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其他種種奇異微妙殊勝之相狀;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如影,此正是欲界定之相狀,從此或漸漸證得諸禅境界,諸禅即未到定,四禅四空等之禅境;或複豁然解悟心生,善識諸法之名相,豁然貫通,解悟心生,行者以逼拶工夫,勇猛精進,忏至無可忏時,身心一旦貫通,明悟一切,斯時即能善識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相,洞明如掌中之果,所謂行至水窮山盡處,回頭便見好光陰,即此義也;同時即發生一種殊勝妙解,随時所聞一切佛經,即了知甚深微妙之理,及其所歸之義趣,所謂聞一知十,聞十知百。
因是得法喜充滿,既獲法喜,則自心無所憂悔,前因罪障在身,所以心中憂慮悔恨,今以如是等忏悔種種因緣,即現如是之勝境,當知如此忏悔,即是滅罪除障之惟一方法。
四明忏後堅持名清淨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屍羅清淨,可修禅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從是忏悔之後,即能以堅固心,精持諸佛禁戒,絲毫無犯,亦可名為屍羅清淨。
梵語屍羅,此雲持戒。
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猶可染著,破壞而能補,垢而能洗,破壞者補治完美,垢膩者浣洗清淨,即無用而成有用,故雲猶可染著。
二約大乘無相理忏二初正明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于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
若出禅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忏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屍羅清淨,禅定開發。
上來約大乘作法事忏,亦具有理忏,如第十明觀罪性無生。
此約大乘無相理忏,亦具有事忏,如出禅時燒香禮拜,誦戒誦經等是。
若人犯重戒已,恐障禅定,了知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然不能依諸修多羅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于佛法僧三寶之前,發陳披露,見前所作之重罪,至誠忏悔,并斷相續之心,然後收攝身心,端身靜坐,常常反觀罪性,微密追究,則知罪業無性,其體本空。
又念十方佛以忏罪,念茲在茲,或持念諸佛萬德洪名,或單念阿彌陀佛聖号。
若開靜出禅時,即以至誠心,燒香禮拜忏悔,誦梵網經,菩薩戒,及誦法華經,楞嚴經等,一切大乘經典,所有障道重罪,認真求忏,如是自當漸漸消除,滅罪斷惡,屍羅之戒體,複從而清淨潔白,于是禅智開發;此又是忏除罪業之一簡單方法。
二引證 故妙勝定經雲: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禅定,餘無能滅。
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禅三昧自然現前。
此處引經作證。
妙勝定經,此經專為诠顯禅定,言妙勝者,正顯禅定為最殊勝,最為微妙,故雲妙勝定。
此經雲:若人犯重罪已,心中生恐怖畏懼之心,欲求除滅,除修禅定以滅罪外,餘無能滅。
是人應當于空閑處,阿蘭若所,攝心常坐,及誦大乘方等經典,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禅三昧,自然現前。
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亦雲正受,亦雲調直定,因為吾等衆生,終日妄想紛飛,攀攬塵境,彎彎曲曲,不得調直,若修禅定,則心自能行歸正道,法爾調直,猶如蛇之行路,蜿曲不直,待入竹筒之時,不求直而自直矣。
無論聽經誦經,念佛修觀,皆須持戒清淨為第一。
此章為台宗二十五方便之第一科,足知持戒清淨,為修習止觀第一要緊之方便也。
二衣食具足二初衣分三初上根衣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上來說持戒第一,因戒為菩提之本,欲修習止觀,務須持戒清淨。
第二要衣食具足,衣食乃助道之資糧,若衣食不具足,則裸餒不安,何以能修行辦道?所謂身安則道隆,又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是知衣食為修行之助道。
然衣食不可過求于奢華,奢華則增長欲念,反為障道因緣矣。
衣食二法,各有三種,以分三根行人。
初明衣之三品,一者如雪山大士。
大士者,即釋迦牟尼佛,為度生故,于雪山苦行六年,及往昔行菩薩道時,曾為大士居雪山,故名雪山大士。
所言雪山者,以其山勢極高,寒氣極重,終歲冰雪連天,故謂之雪山。
雪山大士修苦行時,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一衣謂被鹿皮衣,或結草為衣不定,其目的在不求溫厚,遠離塵世,不遊人間故也。
雖至冬寒,亦著一衣,雖肌膚被凍,而能忍耐,全憑堪忍之力而成就也,著如是衣,名之為上根。
次中根衣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第二種名著中根衣,如迦葉尊者,乃世尊之弟子,此雲飲光,其光能遮蔽一切之光,故号飲光,其家頗富,出家後,即行頭陀,謂行苦行也。
梵語頭陀此雲抖擻,謂抖擻塵勞煩惱也。
行頭陀之法,共有十二,大概不出衣食住三種。
謂食有五種:第一乞食,謂乞求他人之食而食,不自烹煮,行之能折伏我慢,為學佛人應做之事,所以謂之乞士。
乞有二種:所謂外乞飲食以資生命,内乞法食以資慧命,故名乞食。
然須次第乞食,不論貧富,須發平等之心,一一次第乞之,如大迦葉專往貧窮者乞食,意謂貧窮者令其得福;如須菩提則專往富貴者而乞食,謂富者造罪,易遭堕落,故往乞之,令其求福,免遭禍殃。
如是二人,各有用心,但一則棄貧愛富之嫌,一則舍富濟貧之嫌,乞不次第,故為維摩居士所呵,故須次第乞食。
第二常乞食,常行乞食法,閻浮提衆生,勇猛心易發,恒常心難持,今日乞食,明日即不乞食,何能與道相應,故須常行乞食。
第三一坐食,唯日中一食。
第四節量食,謂本食四餐,改為三餐,或兩餐,如是方名為節量食,此亦為頭陀行之一。
飽食易增欲念,若減食則易開智慧。
第五午後不飲漿,過午之後,不但不食米面等食,即一切豆漿等一概不能飲,此為食之頭陀有五種。
住處亦有五種:一常坐不卧,即終日結跏趺坐,但觀自心,不攬塵境。
二樹下坐,大樹之下,風吹蔭涼,在此靜坐,揩磨自心垢衣,甚易得益。
第三露地坐,夜深人靜時,于露天地下,斯時所謂月明星稀,心曠神怡,正可用功。
第四冢間坐,于墳冢之間,死人處所,不妨往坐,他人既死,我何嘗不死耶,可以進修無常觀。
第五阿蘭若處,即是清淨之處,不與塵世相接。
此為住處之頭陀有五種。
衣有二種:一者所謂糞掃衣,此衣乃拾所棄污穢之布,以水浣洗之七次,灑之亦然,縫而成衣,故曰糞掃衣。
二者但三衣,謂五衣七衣大衣,五衣為平常所著,一長一短,共五條;七衣為誦經禮拜作佛事所著,二長一短,共七條;大衣即僧伽黎,俗名祖衣,為登坐說法時所著,四長一短,共二十五條。
此三種衣,不可須臾離身,其餘衣服,不可畜藏。
迦葉尊者,但畜三衣,自能辦道,是名第二種中根人所著衣。
人生世間,皆有生活,所謂衣食住也。
故此三種,為人生之需要,若無衣食,則生活問題,不能解決,學佛之人對于此二,超然物外,衣食不成問題,無所希求,是故較之為衣為食終日忙而不休者,高出萬萬。
故願出家二衆,及在家二衆,當痛念生死事大,以此為模範,淡薄衣食,則于道其庶幾乎。
三下根衣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
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此為第三下根衣也。
以中國地處寒帶,冬日天氣寒冷,不可與熱帶相較,故雲多寒國土。
他如印度,暹羅,緬甸,終歲酷熱,以其衆生業力不同,故所感國土,有寒有熱。
再雪山大士,堪忍力成故,一衣即足,而東震旦土産生忍力未成,故如來特開方便,亦許三衣之外,準畜百一物。
謂畜一百件物,各各不同,畜足一百件物,一件不同一件,而必須說淨。
此說淨之法,近無行者,佛在世時,凡諸弟子所有物皆須說淨,謂将此物,供養三寶大衆,請慈悲納受,既已發心,供養大衆,為大衆所賜,非我所有,非己所屬,即名說淨;若不如是,則為己有,即謂之不淨耳。
而且要知量知足,所謂一針一草,當知來處不易,應當要節量知足,不可過于貪求,否則積聚不舍,則心被惑亂,妨礙道業也,故不可不慎。
次食分三初上根食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随時,得資身者。
上來所言衣,有上中下之三種不同。
其次明食法,則有四種之各異:一者上根食,若上根利智之人,謂之上人,菩薩謂之大士,而不願與人相處,樂居山岩石窟,水邊林下而住,故曰深山絕世,而不作飲食。
諺雲:‘三日不食則餓,五日不食則病,七日不食則死。
’而上根人,則以草果松葉代食,如世尊苦行時,并不作食,日吃一麻一麥,以資身體,此為上根人,食上食也。
二中根食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
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
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
其次明第二種,乃中根人食,常行頭陀,受乞食法,即是托缽乞化之謂,以慈悲濟物為懷,令其種福田故也。
此法為印度仰光盛行,而中國則乞食之風氣未開,故甚罕見。
且中國人民,對于佛法,向來缺少相當之認識,既無相當之認識,則無真實之信仰,若往乞食,不但無益,而且令其诽毀招罪,故未能行此乞食法。
夫乞食能破四種邪命。
以其四非正道,若生活依正命而自活者,能生聖道故。
言邪命者:(一)下口食,以口向下,如種田耕地,而謀生活,此名下口邪命食。
(二)仰口食,即仰觀星宿,專言天文,何日何時起大風,降大雨,哄騙世人,以斯言謀生活。
(三)者維口食,想種種方法,維持生計,或結交豪富,或走遍四方,到處謀食,故名維口食。
(四)者方口食,遊行四方,如蔔算吉兇,醫藥看相,悉稱為方口食。
出家比丘,責任在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為自己之本職。
所謂弘法是家務,度生為事業,邪命之食,須遠棄之。
然邪命之相甚廣,有四種五種不同,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此二句,是指廣。
三下根食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
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三者阿蘭若處。
前來二種,為上中二根之食,此為第三住清淨蘭若,自不作食,惟受檀越送食,檀謂檀那,越謂超越,梵語檀那,此雲布施,謂若行布施,則超越貧窮之海,受檀越供養,此為下品食。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謂于叢林稠人廣衆之中,肅供齋法,謂之潔淨之食,以此一缽之飯,供養十方三寶,乃至施大鵬之鳥,曠野鬼神,然後進食此飯,已屬供養所遺,非己所有,如是則無我相矣,故稱之為淨食,此為下下品食。
住于叢林之下,所謂十指不黏水,百事不操心,筷來伸手,飯來開口,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下征起,倘若無此等食緣,則心不能安隐,則不能修道,于道業有所妨礙,所謂身安則道隆,故衣食具足最為重要耳。
第三得閑居靜處。
閑者:不作衆事,名之為閑;無愦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禅定。
上來明具五緣中衣食二種已竟,今講靜住之處。
閑居靜處,即阿蘭若處,所謂水邊林下,山岩石窟,獨自用功,謂境空則心易空。
閑謂清閑,即不與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相應。
無愦鬧者,即遠離一切塵勞煩惱,名之為寂靜處。
約有三種處所,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一心不亂則為定,若身坐蘭若,而心猿意馬,則雖坐深山而仍同城市也。
而修行者必至空閑處者,因初心人,離愦鬧之環境,易得益也。
一者遠居于深林高山之中,衣食不求于人,亦無喧噪,所謂絕迹人間,六根對六塵,不生執著,方于道相應。
如世尊之雪山苦行,即是絕人之處,此為上根人閑居靜處。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三四裡,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頭陀有十二種,已如上說;蘭若之處,即是清閑之所,離于村莊聚落,極近者三四裡或十裡二十裡不定,如是則放牛聲絕,放羊牧牛之童,亦難至此,牧童樵夫所不能到,雞鳴狗吠之聲遠絕,故雲無諸愦鬧,此名為中根人閑居靜處。
如往昔佛在世時,有五比丘,住山修行,每于飯間,則托缽至村莊乞化,但往返百裡之遙,終日無非行路而已,如是行者,十有餘年,而功夫毫無見效,遂大生慚愧,世尊悲而憫之,乃化一道人送供,并告之曰:汝等勤懇不辍,甚為難得,但隔人村路遙,光陰有限,有時成功,應須擇一不近不遠之地而栖住,即可用功,可免徒勞無益之虞矣。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第三種住于叢林寺院之中,終日随衆起倒,亦甚相應,但須遠去白衣。
白衣者,即在家之通稱。
僧伽所著乃缁衣,即黑色衣,不與俗人相同。
清淨伽藍中,伽藍乃梵語略稱,具雲僧伽藍婆,此雲和合衆,為大衆聚會之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閑居靜處。
探珠宜浪靜,水清則珠現,此一定之理,若終日塵勞煩惱境界風所動,欲求自性之清淨實相寶珠顯現在前,無有是處。
第四息諸緣務。
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
此為息諸緣務。
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上來三緣已具,第四須将世緣俗務摒棄之,方能進修道業。
若身雖住茅蓬,或當家,或做事,仍是忙忙碌碌,所謂有名無實,亦無益也。
如香港山頂所住之洋房高樓,宛然阿蘭若,但彼等終日做生貿易,忙碌不休,或為生活逼迫,或為事務纏擾,所謂山林中塵市;若于人煙稠密之中,息諸緣務,則為塵市之山林。
息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如世之士農工商等,悉謂之治生緣務,皆屬有作有為之事業。
修止觀者,當遠離有為事業,并及息滅治生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前者對己而言,此是對他而論。
不追者,不與之往來相逐也。
接交朋友,來往親戚,本為世法所不離,若修行之人,則不然。
了達人事本空,生死事大,結交應酬,皆為障道因緣,故須拒絕斷除。
第三息工巧技術緣務,謂不作世間工匠技術,及學拳術,研究機械等悉名技術;或作良醫,治病開方;或念禁咒,療人之病,此乃是邪咒,非佛教之真言;或蔔卦看相,或書寫算盤等事,悉能妨礙道業,在家人為謀生活起見,則宜為之,若學佛人則萬萬不可為也,若作此種緣務,心則為之散亂,欲望其專一,則甚難矣。
是故欲修止觀,須息滅世間緣務,古人所謂放得下一事,則能消滅一分妄想。
又所謂消除一分妄想,得一分本智,除滅一分境界,證一分法身,謂明生則暗滅,暗生則明滅,明暗之不能相即,如水火之不相容,故須遠離之。
第四息學問緣務,學問本為長知識,博見聞,莫不由學問而來,然既學佛,則遠棄世間學問,所謂舍棄詩賦文章,科哲學說世間學問,一概放舍,不僅如此,且欲放棄出世經典,謂所讀誦之經論,或聽學之經論,悉皆棄舍。
夫世間學問,乃有漏之法,舍之故然;而出世學問,乃出世無漏無為之法,诠究竟之理,何故亦置之不顧耶?蓋今乃注重在修止觀,不重見聞,故須棄之,但于見解未明之先,必須聽經明理,所謂見解開而修行易,可免趨入歧途之歎,待開解後,即将一切見解,悉皆棄舍,從此起行用功,則可免說食數寶之嫌。
倘若一味執著文言名相,不肯起行,真實用功,則終難免入海算沙之譏,謂畫餅無益于饑腸也。
故禅宗之打七時,不誦經,不禮拜,唯是照顧話頭,單刀直入者,即免多緣務之患也。
所以者何,是疑問之辭。
若多諸緣務,則心為之纏繞,行道之事廢棄,謂解多心亦多,難以收攝故也。
當知前所言讀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