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異後得言無分别。
七方便波羅蜜。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技濟方便善巧。
此由般若及與大悲。
以諸善根回求無上菩提是般若。
作諸有情一切善利是大悲。
八願波羅蜜。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九力波羅蜜。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修習力。
以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度無間現行。
思擇諸法而修習故。
十智波羅蜜。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
由施等六成立此智。
複由此智成立六種名受法樂。
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饒益有情。
名成有情。
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
到涅槃名 三波羅蜜 十波羅蜜有三種名。
一名波羅蜜多。
謂初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尚微。
被煩惱伏未能伏彼。
由斯煩惱不覺現行。
純是有漏。
去無相遠。
帶相修習。
由此但名波羅蜜多。
二名近波羅蜜多。
謂第二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漸增。
非煩惱伏而能伏彼。
由斯煩惱故意方行。
是通無漏。
鄰無相故。
或近無加行。
故名曰近。
三名大波羅蜜多。
謂第三無數劫。
爾時施等轉增。
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
是純無相。
任運長時。
故名為大。
初地已前一行中修一行。
謂以當位行為首。
兼修餘一行。
初地已去一行中修一切行。
謂以當地行為首修諸。
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謂非唯以當地行為首。
亦以施等為首修餘也。
所謂當地所修行者初地修檀。
乃至。
十地修智度也 功無功用 七地已前謂有功用。
八地已上謂無功用。
若對佛果八地已上尚有功用。
謂二乘聖者十地菩薩于能治藥所治之病。
俱不能遍了知盡。
故于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須假藉尋·伺二法。
與佛稍别。
佛無功用而說法故。
八地已去雖無功用。
果未滿故尚有任運功用也。
又功用有二。
一自利。
二利他。
前八地已去皆無。
後八地已上猶有。
七地已前二用并有。
八地已去無功用者。
無自利用任運入地。
非于利他亦無功用。
佛二俱無。
故說法時不假功用。
有正思惟體即是思。
不名為尋 遍等三性 一遍計所執性。
謂由彼彼虛妄分别遍計種種所遍計物。
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
此所妄執自性·差别總名遍計所執自性。
如是自性都無所有。
理·教推征不可得故。
謂之遍計所執。
周遍計度故名遍計。
二依他起性。
謂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三圓成實性。
謂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
名圓成實。
顯此遍常體非虛謬簡自共相虛空·我等。
體遍即圓滿也。
是簡自相。
諸法自相局法體故不通于餘。
若通于餘便非自相。
故唯真如能遍諸法。
體常即成就也。
是簡共相。
諸法無常空無我等雖遍諸法體非實有。
非有實體貫通諸法。
唯有觀心無共相體。
既爾不應說彼體性是常法。
體非虛謬即諸法實性。
是簡虛·空我等。
小乘外道執虛空·我亦體是常能遍諸法。
說彼虛謬。
非法實性。
非虛之言簡異虛空。
非謬之言即簡我等。
等妄執故。
具此三義名圓成實。
無漏有為亦得稱為圓成實性亦具三義一者離倒。
體非染故。
是其實義。
二者究竟。
諸有漏法加行善等以非究竟不能斷惑。
諸無漏法以究竟故能斷諸染。
是其成義。
三者勝用周遍。
謂能普斷一切染法普緣諸境緣遍真如。
是其圓義。
故淨依他亦是此性也 三性觀行 一切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
不解觀心勤求出離。
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
唯謂簡别。
遮無外境。
識謂能了。
诠有内心。
識體即唯持業釋也。
識性識相皆不離心。
心所心王以識為主。
歸心泯相總言唯識。
總遮境有。
執有者喪其真。
識簡心空。
滞空者乖其實。
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
悟彼有空高履中道。
以所觀境通三自性是故名曰唯識三性觀也。
菩提薩埵雖行願多專以此觀而為本行。
為成此觀兼修餘行 伏斷次叙 煩惱·所知分别現行資糧位漸伏加行位頓伏。
少分伏名漸伏。
猶有餘故。
全分伏名頓伏。
更無餘故。
資糧位伏其粗者。
加行位伏其細者。
因邪師教所起名粗。
由自分别所起名細。
分别二障種子·習氣俱初地斷。
謂無間道斷種。
解脫道斷習也。
煩惱障中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
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有不怖者故起煩惱怖者不然。
八地已上畢竟不行。
道力勝故。
所知障中修所斷種于十地中漸次斷滅。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
八地已上六識俱者不複現行。
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
第七俱者猶可現行。
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若俱生煩惱障習氣于十地間地地除之。
問。
體上氣分謂之習氣。
如納香箧雖取其香餘香猶在。
何故猶有種子體在習氣先滅耶。
答。
種體先滅氣分後滅。
如納香箧餘香猶在。
有種子體習氣先滅如香先滅麝香體有。
何必一概耶 故意方行 俱生煩惱障之現起地前漸伏。
初地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
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何故故起。
為利有情也。
如何故起。
謂若有人将害千人。
菩薩以愍多人殺彼一人。
故起瞋恚而犯殺業。
生地獄中代有情苦。
或依大悲相應智力助于人天古業故起貪愛潤人天生受随類身濟度衆生也 永滅不行 八地已上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
謂第六識生空無漏相續無間也。
何故不故起耶。
謂故起煩惱本拟潤生。
八地以去無分段死。
無由可藉煩惱助潤。
若爾何故不斷種子。
謂惑種大變易時長。
不假數資。
若無惑種變亦易時促。
如二乘無學願數數資。
又十地練根偏求菩提。
是故不假斷煩惱種。
煩惱雖在不障得地。
是故不斷也。
煩惱不能助潤變易。
謂惑種在變易時長者何也。
謂雖非親助潤變易如分段生。
遠勢亦有。
故令變易其時長也 頓漸二悟 于菩薩乘分為二類。
謂頓悟漸悟也。
頓悟者。
無始以來唯有菩薩無漏種子其性頓大。
不經二乘直入菩薩。
故名頓悟。
亦名直往。
漸悟者。
無始以來并具三乘無漏種子。
是故先經二乘行果然後回心入菩薩行。
既非直入。
故名漸悟。
此慚悟人回心之後稍經劫數而入資糧僧祇時分。
謂初果回心者經八萬劫。
二果回心者經六萬劫。
三果回心者經四萬劫。
四果回心者經二萬劫。
獨覺回心者經十千劫 智增悲增 智慧增上謂之智增菩薩。
大悲增上謂之悲增菩薩。
頓悟漸悟各有此二類。
于漸悟中從不還·阿羅漢而回心者必是智增也。
從預流·一來而回心者或成智增或成悲增。
初二果人有欲惑故或成悲增。
本性下劣恐生死故或成智增 二種生死 生死有二。
一分段生死。
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
身命短長。
随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取名言熏習識等五種而為親因。
福·及非福·不動三業為勝增上能招感緣。
一切煩惱總能為發業潤生之緣。
由斯分段異熟得生。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諸無漏有分别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
故名變易。
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有分别業即後得緣事智俱之思。
思亦即願。
故不别說。
由所知障執彼菩提有情為有而起悲願。
即以識等五果種子而為親因緣。
欲界福業并色不動除無想天及五淨居為近勝緣。
依四靜慮緣事無漏後得悲智相應定·願而為遠勝緣。
雖實變易用名言種而為親因福·不動業為增上緣。
若無無漏無勝堪能感變易生。
由所知障方發悲願。
故起無漏資身故業。
今隐所資但舉能資及以能發勝劣兩緣。
明變易生體是有漏。
說無漏界外生死者依勝緣說焉。
二種生死正取異熟第八為體。
兼通餘識異熟五蘊也 二生死位 或有菩薩初地即能伏諸煩惱故初地得變易生死。
或有乃至八地方得。
謂有唯受分段非變易。
謂諸凡夫·四果定性。
或唯受變易非分段。
謂二乘無學不定性者·八地已上菩薩。
或亦受分段亦受變易。
謂前三果不定性·七地已前。
以由自在受變易。
煩惱未盡受分段。
有起煩惱謂悲增上者。
有不起煩惱謂智增上者。
或雖悲智等而所樂行不同。
一怖故伏惑。
恐為失。
一不怖故起。
利生故。
或伏或不伏有此差别也 鏡智心品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離諸分别。
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性相清淨。
離諸雜染。
純·淨·圓德。
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無間無斷窮未來際。
如大圓鏡現衆色
七方便波羅蜜。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技濟方便善巧。
此由般若及與大悲。
以諸善根回求無上菩提是般若。
作諸有情一切善利是大悲。
八願波羅蜜。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九力波羅蜜。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修習力。
以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度無間現行。
思擇諸法而修習故。
十智波羅蜜。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
由施等六成立此智。
複由此智成立六種名受法樂。
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戒等饒益有情。
名成有情。
波羅蜜多此雲到彼岸。
到涅槃名 三波羅蜜 十波羅蜜有三種名。
一名波羅蜜多。
謂初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尚微。
被煩惱伏未能伏彼。
由斯煩惱不覺現行。
純是有漏。
去無相遠。
帶相修習。
由此但名波羅蜜多。
二名近波羅蜜多。
謂第二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漸增。
非煩惱伏而能伏彼。
由斯煩惱故意方行。
是通無漏。
鄰無相故。
或近無加行。
故名曰近。
三名大波羅蜜多。
謂第三無數劫。
爾時施等轉增。
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
是純無相。
任運長時。
故名為大。
初地已前一行中修一行。
謂以當位行為首。
兼修餘一行。
初地已去一行中修一切行。
謂以當地行為首修諸。
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
謂非唯以當地行為首。
亦以施等為首修餘也。
所謂當地所修行者初地修檀。
乃至。
十地修智度也 功無功用 七地已前謂有功用。
八地已上謂無功用。
若對佛果八地已上尚有功用。
謂二乘聖者十地菩薩于能治藥所治之病。
俱不能遍了知盡。
故于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須假藉尋·伺二法。
與佛稍别。
佛無功用而說法故。
八地已去雖無功用。
果未滿故尚有任運功用也。
又功用有二。
一自利。
二利他。
前八地已去皆無。
後八地已上猶有。
七地已前二用并有。
八地已去無功用者。
無自利用任運入地。
非于利他亦無功用。
佛二俱無。
故說法時不假功用。
有正思惟體即是思。
不名為尋 遍等三性 一遍計所執性。
謂由彼彼虛妄分别遍計種種所遍計物。
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
此所妄執自性·差别總名遍計所執自性。
如是自性都無所有。
理·教推征不可得故。
謂之遍計所執。
周遍計度故名遍計。
二依他起性。
謂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三圓成實性。
謂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
名圓成實。
顯此遍常體非虛謬簡自共相虛空·我等。
體遍即圓滿也。
是簡自相。
諸法自相局法體故不通于餘。
若通于餘便非自相。
故唯真如能遍諸法。
體常即成就也。
是簡共相。
諸法無常空無我等雖遍諸法體非實有。
非有實體貫通諸法。
唯有觀心無共相體。
既爾不應說彼體性是常法。
體非虛謬即諸法實性。
是簡虛·空我等。
小乘外道執虛空·我亦體是常能遍諸法。
說彼虛謬。
非法實性。
非虛之言簡異虛空。
非謬之言即簡我等。
等妄執故。
具此三義名圓成實。
無漏有為亦得稱為圓成實性亦具三義一者離倒。
體非染故。
是其實義。
二者究竟。
諸有漏法加行善等以非究竟不能斷惑。
諸無漏法以究竟故能斷諸染。
是其成義。
三者勝用周遍。
謂能普斷一切染法普緣諸境緣遍真如。
是其圓義。
故淨依他亦是此性也 三性觀行 一切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
不解觀心勤求出離。
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
唯謂簡别。
遮無外境。
識謂能了。
诠有内心。
識體即唯持業釋也。
識性識相皆不離心。
心所心王以識為主。
歸心泯相總言唯識。
總遮境有。
執有者喪其真。
識簡心空。
滞空者乖其實。
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
悟彼有空高履中道。
以所觀境通三自性是故名曰唯識三性觀也。
菩提薩埵雖行願多專以此觀而為本行。
為成此觀兼修餘行 伏斷次叙 煩惱·所知分别現行資糧位漸伏加行位頓伏。
少分伏名漸伏。
猶有餘故。
全分伏名頓伏。
更無餘故。
資糧位伏其粗者。
加行位伏其細者。
因邪師教所起名粗。
由自分别所起名細。
分别二障種子·習氣俱初地斷。
謂無間道斷種。
解脫道斷習也。
煩惱障中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
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有不怖者故起煩惱怖者不然。
八地已上畢竟不行。
道力勝故。
所知障中修所斷種于十地中漸次斷滅。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
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
八地已上六識俱者不複現行。
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
第七俱者猶可現行。
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若俱生煩惱障習氣于十地間地地除之。
問。
體上氣分謂之習氣。
如納香箧雖取其香餘香猶在。
何故猶有種子體在習氣先滅耶。
答。
種體先滅氣分後滅。
如納香箧餘香猶在。
有種子體習氣先滅如香先滅麝香體有。
何必一概耶 故意方行 俱生煩惱障之現起地前漸伏。
初地已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
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何故故起。
為利有情也。
如何故起。
謂若有人将害千人。
菩薩以愍多人殺彼一人。
故起瞋恚而犯殺業。
生地獄中代有情苦。
或依大悲相應智力助于人天古業故起貪愛潤人天生受随類身濟度衆生也 永滅不行 八地已上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
謂第六識生空無漏相續無間也。
何故不故起耶。
謂故起煩惱本拟潤生。
八地以去無分段死。
無由可藉煩惱助潤。
若爾何故不斷種子。
謂惑種大變易時長。
不假數資。
若無惑種變亦易時促。
如二乘無學願數數資。
又十地練根偏求菩提。
是故不假斷煩惱種。
煩惱雖在不障得地。
是故不斷也。
煩惱不能助潤變易。
謂惑種在變易時長者何也。
謂雖非親助潤變易如分段生。
遠勢亦有。
故令變易其時長也 頓漸二悟 于菩薩乘分為二類。
謂頓悟漸悟也。
頓悟者。
無始以來唯有菩薩無漏種子其性頓大。
不經二乘直入菩薩。
故名頓悟。
亦名直往。
漸悟者。
無始以來并具三乘無漏種子。
是故先經二乘行果然後回心入菩薩行。
既非直入。
故名漸悟。
此慚悟人回心之後稍經劫數而入資糧僧祇時分。
謂初果回心者經八萬劫。
二果回心者經六萬劫。
三果回心者經四萬劫。
四果回心者經二萬劫。
獨覺回心者經十千劫 智增悲增 智慧增上謂之智增菩薩。
大悲增上謂之悲增菩薩。
頓悟漸悟各有此二類。
于漸悟中從不還·阿羅漢而回心者必是智增也。
從預流·一來而回心者或成智增或成悲增。
初二果人有欲惑故或成悲增。
本性下劣恐生死故或成智增 二種生死 生死有二。
一分段生死。
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
身命短長。
随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取名言熏習識等五種而為親因。
福·及非福·不動三業為勝增上能招感緣。
一切煩惱總能為發業潤生之緣。
由斯分段異熟得生。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諸無漏有分别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
故名變易。
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有分别業即後得緣事智俱之思。
思亦即願。
故不别說。
由所知障執彼菩提有情為有而起悲願。
即以識等五果種子而為親因緣。
欲界福業并色不動除無想天及五淨居為近勝緣。
依四靜慮緣事無漏後得悲智相應定·願而為遠勝緣。
雖實變易用名言種而為親因福·不動業為增上緣。
若無無漏無勝堪能感變易生。
由所知障方發悲願。
故起無漏資身故業。
今隐所資但舉能資及以能發勝劣兩緣。
明變易生體是有漏。
說無漏界外生死者依勝緣說焉。
二種生死正取異熟第八為體。
兼通餘識異熟五蘊也 二生死位 或有菩薩初地即能伏諸煩惱故初地得變易生死。
或有乃至八地方得。
謂有唯受分段非變易。
謂諸凡夫·四果定性。
或唯受變易非分段。
謂二乘無學不定性者·八地已上菩薩。
或亦受分段亦受變易。
謂前三果不定性·七地已前。
以由自在受變易。
煩惱未盡受分段。
有起煩惱謂悲增上者。
有不起煩惱謂智增上者。
或雖悲智等而所樂行不同。
一怖故伏惑。
恐為失。
一不怖故起。
利生故。
或伏或不伏有此差别也 鏡智心品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離諸分别。
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性相清淨。
離諸雜染。
純·淨·圓德。
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無間無斷窮未來際。
如大圓鏡現衆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