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義卷中

關燈
字故。

    不因名言熏成種子名顯境名言種子。

    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

    非相分心。

    此見分等實非名言。

    能顯所了境如言說名顯所诠法。

    故名為名。

    表義名言唯第六識緣之熏習。

    餘皆不緣。

    亦不能發。

    顯境名言通前七識。

    非第八識。

    随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别因緣 執非執受 于第八識所變三境如何分别執受·非執受。

    謂若約能生覺受。

    有根身是執受。

    種子及器界是非執受。

    據實言之。

    生覺受者唯是身根。

    以餘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

    若約安危共同。

    種子及有根身是執受。

    器界是非執受。

    善趣名安。

    惡趣名危。

    第八若安。

    種子有根身亦随安穩。

    第八若危。

    種子有根身亦随危厄。

    故雲共同。

    執是攝義持義受是領義覺義。

    攝為自體·領受為境。

    持令不壞能生覺受。

    故名執受。

    名非執受翻之可知矣 十二因緣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業所引生衆苦名苦。

    惑·業·若種皆名習氣。

    前二習氣與生死苦為增上緣。

    助生苦故。

    第三習氣望生死苦能作因緣。

    親生苦故。

    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

    謂從無明乃至老死。

    一無明支者以行蘊中無明為體。

    不取餘法。

    斯乃與行得為因緣。

    此通現行及種為體。

    二行支者。

    造作為行。

    以身語意三行為體。

    心心所為體。

    行體是思。

    此身語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

    身語在色界意亦通無色。

    名為不動。

    此支亦通現行·種子。

    三識支者。

    了别名識。

    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為體。

    果報主故。

    此唯種子不取現行。

    四名色支者。

    即除六根觸受法種皆名色攝。

    謂色蘊中除根餘色。

    除受蘊全。

    除行蘊觸。

    除識蘊中本識意根。

    餘想蘊全。

    三蘊少分為名色支體。

    此唯異熟性也。

    言名色者相違釋。

    謂無色蘊名名。

    色蘊名色。

    何故無色蘊名名。

    謂順趣種種所緣境義。

    或依言說名分别種種所緣境義。

    故說為名。

    何故色蘊名色。

    謂于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

    故說為色。

    五六處支者。

    生長門義名為處。

    是内六處。

    唯取彼異熟種。

    即五色根及前六識若有異熟居過去世說為意也。

    六觸支者。

    觸境名觸。

    除第七識取第八相應觸全·六識之中異熟觸。

    此唯種子。

    七受支者。

    領納名受。

    此亦同前觸應知亦唯種子。

    八愛支者。

    耽染名愛。

    唯取愛數一法為體。

    正唯修斷。

    助潤通見。

    此通現·種。

    九取支者。

    追欲名取。

    通取一切煩惱。

    正唯修斷。

    助潤通見。

    此通種·現。

    十有支者。

    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

    俱能近有後有果故。

    十一生者。

    蘊起名生。

    即五果現行。

    不取種子。

    以異熟五蘊為體。

    謂從中有至本有中。

    未衰變來皆生支攝。

    十二老死者。

    變異名老。

    滅無名死。

    亦以異熟五蘊為體。

    不取種子也。

    無明·受·取是惑所攝。

    行·有一分是業所攝·七有一分是苦所攝也。

    前十是因。

    後二是果。

    如斯因果定不同世。

    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無明細辨 此無明支取發業者。

    如勝鬘經有五住地。

    即見一處·欲·色·有及無明住地。

    前四煩惱障。

    能發諸業。

    第五所知障。

    不能發業。

    于此五中唯取前四。

    于發業中有能通發總别業者。

    有但發總報者。

    有唯發别報者。

    今取兼發總别及唯發總報者。

    不取唯别。

    于中複有助正發業。

    通取助正。

    正發行者唯見所斷。

    謂粗猛故。

    助者不定。

    謂助發人天總報之業亦通修道。

    助發惡趣總報之行多唯見斷。

    發别報等少亦通修。

    又此無明通于相應·不共纏·及随眠。

    現行名纏。

    種名随眠。

    現行分二。

    與本惑俱名為相應。

    不與本俱名為不共。

    然多說是主獨行。

    迷因果理行相細故。

    不同非主獨行無明 十一殊勝 雖諸煩惱皆能發潤。

    而發業位無明力增。

    以具十一殊勝事故。

    如緣起經說。

    一所緣勝。

    遍緣染淨故。

    二行相勝。

    隐真顯妄故。

    三因緣勝惑業生本故四等起勝。

    等能發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

    五轉異勝。

    随眠·纏縛相應不共。

    四轉異故。

    六邪行勝。

    于谛起增益及損減行故。

    七相狀勝。

    微細自相遍愛非愛共相轉故。

    八作業勝。

    作流轉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礙勝。

    障礙勝法及廣法故。

    十随轉勝。

    乃至頂有猶随轉故。

    十一對治勝。

    二種妙智所對治故矣所以不說餘惑亦名發業支也 行支細辨 或有一業唯感總報。

    或有一業通感總别。

    并是行支也。

    順現受業别助當業皆非行支。

    此皆唯能感别報果也。

    感當業中别有一業唯感别報。

    謂之别助當業 五種熏發 名言熏習發識等種未必一時。

    雖有前後雜亂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為後。

    然此五種由業熏發必是同時。

    由行熏識業力種成令五種子一時轉變于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 識等次叙 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

    而依主伴總别勝劣因果相異。

    故諸聖教假說前後。

    謂本識為主。

    異熟主故。

    餘四為伴。

    是助伴生。

    就彼四中。

    名色是總而體性寬。

    餘三是别而義用狹。

    就後三中。

    六處以受等依是勝。

    餘二以依處生是劣。

    就後二中。

    觸以能生受是因。

    受以觸所生是果也。

    或依當來生起分位現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

    非行熏時及實生果有其前後。

    謂續生時因識相顯。

    次根未滿名色相顯。

    次根滿時六處明盛。

    依斯發觸因觸起受。

    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也 愛取潤業 愛能潤業取支亦爾。

    且依初後分此二支。

    要數溉灌力生有牙。

    譬如麥等時時受潤而得生長。

    雖初煩惱皆能發潤。

    于潤業位愛力偏增。

    雖取支中攝諸煩惱。

    而愛潤勝。

    故十地經說是愛增也 潤生相貌 于潤生位中有中·生殊。

    于潤中有起自體愛。

    于潤生有起境界愛。

    以于死有不見中有。

    謂我無有起自體愛。

    于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

    謂于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喜樂馳趣。

    即于生處境色所礙中有終滅生有續起也 中有愛潤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

    依中有位而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

    謂男女互于父母之處起貪及恚。

    而緣父母不淨謂為己有而生貪愛。

    或緣當生有果起愛。

    故得潤生。

    中有染識滅時其異熟識托母胎中。

    與赤白渧同一安危令相和雜成羯羅藍 能所引生 無明及行名能引支。

    能引識等五果種故。

    識等五種名所引支。

    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愛·取·及有名能生支。

    近生當來生·老·死故生·及老·死名所生支。

    是愛·取·有近所生故 緣起得名 瑜伽論中釋緣起名有其五釋。

    一雲。

    由煩惱系縛往諸起中數數生起。

    故名緣起。

    是依緣所起之處釋名。

    二依托衆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

    故名緣起。

    此依刹那義釋名。

    三衆緣過去而不舍離。

    依自相續而得生起。

    故名緣起。

    四數數謝惡滅複相續起。

    故名緣起。

    此依數壞數滅義釋。

    五于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緣起。

    如世尊說。

    我已覺悟等起宣說。

    即由此名展轉傳說。

    故名緣起 五性各别 總分衆生有五種姓。

    一菩薩。

    二獨覺。

    三聲聞。

    四不定。

    五無性。

    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無上依經上卷·善勇猛般若第一卷·大般若第五百九十三卷說五種姓。

    大莊嚴論第一卷末種姓品·及瑜伽第二十一聲聞地皆說有五種姓别。

    故知定有法爾差别種子也 三時教相 如來說教随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分三時。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起造惑業。

    迷執有我于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谛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等漸登聖位。

    彼聞四谛而斷我愚。

    尚于諸法迷執實有。

    世尊為除彼法有執。

    次于鹫嶺說諸法空。

    所謂摩诃般若經等。

    令中要品舍小趣大。

    彼聞世尊密義意趣說無破有。

    便撥二谛性相皆空為無上理。

    由此二聖互執有空。

    迷謬競興未契中道。

    如來為除此空有執。

    于第三時演了義教。

    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

    心外法無破初有執。

    非無内識遣執皆空。

    離有無邊正處中道。

    于真谛理悟證有方。

    于俗谛中妙能留舍。

    如瑜伽論七十六·解深密經第三廣說其相。

    為對漸悟說教三時。

    若對頓悟無三時别。

    若對漸悟即有年月前後次第。

    若從所說未必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