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昆侖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

關燈
,因此在朝未久,俱被外調。

    直道難容,古今同慨。

    仲淹徙知青州,竟于皇祐四年,病殁任所,追贈兵部尚書,予谥文正。

    他祖籍是邠州人氏,徙居江南吳縣,二歲喪父,随母更嫁,及長,始知家世,辭母歸宗,苦志勵學。

    及貴顯後,食不重肉,衣不重裘,俸祿所得,留贍族裡,嘗置義莊一所,赈恤孤貧,所守各郡,恩威并濟,人民多立生祠,就是羌夷亦愛戴如父。

    及殁,遠近皆哀,如喪考妣。

    補叙範文正生平,無非旌善。

    生四子,曆有政績,事見後文。

    文彥博出知許州,見前回。

    富弼出判并州,均尚在任,并著政聲。

     仁宗既罷免執中,當然要另擇相才,适樞密直學士王素,因别事入奏,陳言已畢,仁宗道:“卿系故相王旦子,與朕為世舊,非他人比,朕所以與卿熟商。

    今日擇相,何人可任?”素對道:“但教宦官宮妾,不知姓名,便可充選。

    ”仁宗道:“據卿所雲,隻有富弼一人。

    ”素頓首賀道:“臣慶陛下得人了。

    ”仁宗又問及文彥博,素答言亦一宰相才。

    乃遂下诏召二人入朝。

    并授同平章事,士大夫都額手稱慶。

    過了至和二年,又改稱嘉祐元年,仁宗禦大慶殿受朝,忽眩暈欲仆,急命群臣草草行禮,入返寝宮,嗣是數日不朝,大臣不得見,中外憂懼,虧得文,富二相,借祈禱為名,直宿殿廬,方得鎮靜如常。

    彥博因乘間請立儲君,仁宗含糊答應。

    越月,仁宗疾瘳,親禦延和殿,彥博與弼才退還私第。

    隻立儲一事,又複擱起。

    知谏院範鎮,屢請立儲,竟忤帝意,罷免谏職。

    學士歐陽修,侍禦史趙汴,知制诰吳奎等,上疏力請,又不見從。

    殿中侍禦史包拯,又上疏闆谏,說得非常懇切,也把他徙調出外,權知開封府。

    包拯字希仁,合肥縣人,初舉進士,授建昌知縣。

    因父母俱老,辭不就職。

    後數年雙親并逝,拯廬墓終喪,始出知天長縣。

    人第知拯之廉明,不知拯之孝養,故特為揭出。

    縣中有盜,割人牛舌,豢牛主人,投署控訴。

    拯語道:“牛舌已去,不能複活,你速回去,烹宰這牛,免得不值一錢!”主人道:“小民是來追究割牛舌的人。

    ”拯佯怒道:“一個牛舌,值得什麼,你也要來刁訟,快出去罷!”主人吞聲而去,即将牛殺訖,鬻肉易錢。

    未幾即有人來告他私宰耕牛,拯忽道:“你為何割他牛舌?”那人不禁失色,一訊即服。

    自是以善折獄聞。

    已而入拜禦史,加按察使,又曆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複入為天章閣待制,更知谏院,除龍圖閣直學士,兼殿中侍禦史。

    素性剛毅,不阿權貴,豪戚宦官,皆為斂手。

    既知開封府,大開正門,任人民訴冤,無論何種案件,概令兩造上堂直陳,立剖曲直。

    遇有疑難訟獄,亦必多方察,務得真情。

    鋤豪強,罪奸枉,獎節義,伸冤曲,一介不取,鐵面無私,童稚婦女,群知大名,或呼為包待制,或呼為包龍圖,京師為之語道:“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人撰有《包公案》一書,卻有一半實迹。

    至說包公殁後,為陰司閻羅王,乃是随口附會,不足憑信。

    小子有詩詠包公道: 立朝一笑比河清,見《包拯傳》。

    婦稚由來識大名。

     盡說此公能折獄,得情仍不外廉明。

     越二年,複召入為禦史中丞,他又要面請立儲了。

    未知得邀俞允與否,且看下回便知。

     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

    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

    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

    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

    嘗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奪昆侖關,包之成名,莫要于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迹;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

    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