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三部内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
關燈
小
中
大
命,反日夕練兵,竟于康熙二十九年,借追喀爾喀部衆為名,選銳東犯,侵入内蒙古。
尚書阿爾尼急率蒙古兵截擊。
噶爾丹佯敗,沿途抛棄牲畜帳幙。
蒙古兵貪利争取,隊伍錯亂,噶爾丹返身來攻,阿爾尼不及整隊,被他一陣掩擊,殺得大敗虧輸,鼠竄而遁。
康熙帝得了敗報,定議親征,先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将軍,率同皇子允禔,出長城古北口,恭親王常甯為安北大将軍,率同簡親王雅布,出長城喜峰口,并命阿爾尼率舊部,會裕親王軍,聽裕親王節制。
又别調盛京吉林及科爾沁兵助戰。
車駕拟親幸邊外,調度各路大兵。
是年七月,康熙帝啟銮出巡,方出長城,忽得探報,恭親王軍在喜峰口九百裡外,被噶爾丹殺敗回來,康熙帝命諸軍急進;途次,又聞噶爾丹前鋒,已到烏蘭布通,距京師隻七百裡,康熙帝倒也驚愕起來,飛诏征調裕親王軍,到烏蘭布通,會截敵兵。
旋得裕親王軍報,已至烏蘭布通駐紮,帝心少安。
且說噶爾丹乘勝南趨,到烏蘭布通,遇着清營阻住,遂遣使入見裕親王,略言追喀爾喀仇人,闌入内地,非敢妄思尺土,但教執畀土謝圖汗,即當班師。
裕親王福全,把來使叱回。
次日,兩軍對仗,噶爾丹用了駝城,依山為陣。
什麼叫作駝城?他用橐駝萬餘,縛足卧地,背加箱垛,蒙蓋濕氈,環列如栅,作為前蔽,所以名叫駝城。
前有象陣,後有駝城,倒是極妙巧對。
清軍隔河立陣,前面純立火炮,遙轟中堅,自午至暮,駝皆倒斃,駝城中斷。
清軍分作兩翼,越河陷陣,遂破敵疊,噶爾丹乘夜遁去。
次日,遣喇嘛至清營乞和。
福全飛報行在,有诏“速即進兵,毋中他緩兵之計”,于是福全急發兵追趕,已自不及。
噶爾丹奔回厄魯特,遺失器械牲畜無算,複遣人赍書謝罪,誓不再來犯邊,康熙帝偶有不适,遂谕來使回報噶爾丹,嗣後不得犯喀爾喀一人一畜,來使唯唯而去,遂诏諸王班師。
第一次親征,第一次班師。
三十年,康熙帝以喀爾喀新附部衆數十萬,應用法令部勒,且準部寇邊,由土謝圖汗啟釁,不能不嚴加訓斥,乃議出塞大閱,先檄内外蒙古各率部衆,豫屯多倫泊百裡外,靜候上命。
過了數日,車駕出張家口,至多倫泊,盛設兵衛,首召土謝圖汗,責他奪妾開釁。
土謝圖汗頓首謝罪,帝乃加恩特赦,留他汗号。
複谕車臣、劄薩克二汗,約束本部,永遠歸清,二汗亦即首謝恩。
于是編外蒙古為三十七旗,令與内蒙古四十九旗同例,又因蒙俗素信佛教,命在多倫泊附近,設立彙宗寺,居住喇嘛,仍聽蒙人遊牧近邊,自此外蒙歸命。
隔了兩年,拟遣三汗各歸舊牧,誰知噶爾丹又來尋釁,屢奉書索土謝圖汗,并陰誘内蒙古叛清歸己,科爾沁親王據實奏聞,康熙帝令科爾沁親王,複書噶爾丹,僞許内應,誘令深入。
噶爾丹果選騎兵三萬名,沿克魯倫河南下。
克魯倫河在外蒙古東境,他到了河邊,竟停住不進。
康熙帝又令科爾沁緻書催促,去使還報,噶爾丹聲言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等待借到,立刻進兵。
真是乖刁。
科爾沁複馳奏北京。
康熙帝道:“這都是捏造謠言,他道是前次敗走,因火器不敵我軍的緣故,所以佯言借兵,恐吓我朝,朕豈由他恐吓的?”料敵頗明。
遂召王大臣會議,再決親征。
康熙三十五年,命将軍薩布素,率東三省軍出東路,遏敵前鋒。
大将軍費揚古,振武将軍孫思克等,率陝、甘兵出甯夏西路,斷敵歸道。
自率禁旅出中路,由獨石口趨外蒙古,約至克魯倫河會齊,三路夾攻。
是年三月,中路軍已入外蒙古境,與敵相近,東西兩軍,道阻不至,帝援兵以待。
訛言俄兵将到,大學士伊桑阿懼甚,力請回銮。
康熙帝怒道:“朕祭告天地宗廟,出師北征,若不見一賊,便即回去,如何對得住天下?況大軍一退,賊必盡攻西路,西路軍不要危殆麼?”叱退伊桑阿,不愧英主。
命禁旅疾趨克魯倫河,手繪陣圖,指示方略。
從行王大臣,還是議論紛紛,各執一見,帝獨遣使噶爾丹促他進戰。
噶爾丹登高遙望,見河南駐紮禦營,黃幄龍纛,内環軍幔,外布網城,護衛兵統是勇猛異常,不由得心驚腳癢,拔營宵遁。
狡黠的人,往往膽小。
翌日,大軍至河,北岸已無人迹,急忙渡河前追,到拖諾山,仍不見有敵蹤,乃命回軍;獨命内大臣明珠,把中路的糧草,分運西路,接濟費揚古軍。
是時噶爾丹奔馳五晝夜,已到昭莫多,地勢平曠,林箐叢雜,喝爾丹防有伏兵,格外仔細,步步留心。
俄聞林中炮聲突發,擁出一彪兵來,統是步行,約不過四百多名,噶爾丹手下尚有萬餘人,統是百戰劇寇,遇着這厮小小埋伏,全不在意。
大衆争先馳突,清兵不敢抵抗,且戰且走,約行五六裡,兩旁小山夾道,清兵從山右趨入。
噶爾
尚書阿爾尼急率蒙古兵截擊。
噶爾丹佯敗,沿途抛棄牲畜帳幙。
蒙古兵貪利争取,隊伍錯亂,噶爾丹返身來攻,阿爾尼不及整隊,被他一陣掩擊,殺得大敗虧輸,鼠竄而遁。
康熙帝得了敗報,定議親征,先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将軍,率同皇子允禔,出長城古北口,恭親王常甯為安北大将軍,率同簡親王雅布,出長城喜峰口,并命阿爾尼率舊部,會裕親王軍,聽裕親王節制。
又别調盛京吉林及科爾沁兵助戰。
車駕拟親幸邊外,調度各路大兵。
是年七月,康熙帝啟銮出巡,方出長城,忽得探報,恭親王軍在喜峰口九百裡外,被噶爾丹殺敗回來,康熙帝命諸軍急進;途次,又聞噶爾丹前鋒,已到烏蘭布通,距京師隻七百裡,康熙帝倒也驚愕起來,飛诏征調裕親王軍,到烏蘭布通,會截敵兵。
旋得裕親王軍報,已至烏蘭布通駐紮,帝心少安。
且說噶爾丹乘勝南趨,到烏蘭布通,遇着清營阻住,遂遣使入見裕親王,略言追喀爾喀仇人,闌入内地,非敢妄思尺土,但教執畀土謝圖汗,即當班師。
裕親王福全,把來使叱回。
次日,兩軍對仗,噶爾丹用了駝城,依山為陣。
什麼叫作駝城?他用橐駝萬餘,縛足卧地,背加箱垛,蒙蓋濕氈,環列如栅,作為前蔽,所以名叫駝城。
前有象陣,後有駝城,倒是極妙巧對。
清軍隔河立陣,前面純立火炮,遙轟中堅,自午至暮,駝皆倒斃,駝城中斷。
清軍分作兩翼,越河陷陣,遂破敵疊,噶爾丹乘夜遁去。
次日,遣喇嘛至清營乞和。
福全飛報行在,有诏“速即進兵,毋中他緩兵之計”,于是福全急發兵追趕,已自不及。
噶爾丹奔回厄魯特,遺失器械牲畜無算,複遣人赍書謝罪,誓不再來犯邊,康熙帝偶有不适,遂谕來使回報噶爾丹,嗣後不得犯喀爾喀一人一畜,來使唯唯而去,遂诏諸王班師。
第一次親征,第一次班師。
三十年,康熙帝以喀爾喀新附部衆數十萬,應用法令部勒,且準部寇邊,由土謝圖汗啟釁,不能不嚴加訓斥,乃議出塞大閱,先檄内外蒙古各率部衆,豫屯多倫泊百裡外,靜候上命。
過了數日,車駕出張家口,至多倫泊,盛設兵衛,首召土謝圖汗,責他奪妾開釁。
土謝圖汗頓首謝罪,帝乃加恩特赦,留他汗号。
複谕車臣、劄薩克二汗,約束本部,永遠歸清,二汗亦即首謝恩。
于是編外蒙古為三十七旗,令與内蒙古四十九旗同例,又因蒙俗素信佛教,命在多倫泊附近,設立彙宗寺,居住喇嘛,仍聽蒙人遊牧近邊,自此外蒙歸命。
隔了兩年,拟遣三汗各歸舊牧,誰知噶爾丹又來尋釁,屢奉書索土謝圖汗,并陰誘内蒙古叛清歸己,科爾沁親王據實奏聞,康熙帝令科爾沁親王,複書噶爾丹,僞許内應,誘令深入。
噶爾丹果選騎兵三萬名,沿克魯倫河南下。
克魯倫河在外蒙古東境,他到了河邊,竟停住不進。
康熙帝又令科爾沁緻書催促,去使還報,噶爾丹聲言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等待借到,立刻進兵。
真是乖刁。
科爾沁複馳奏北京。
康熙帝道:“這都是捏造謠言,他道是前次敗走,因火器不敵我軍的緣故,所以佯言借兵,恐吓我朝,朕豈由他恐吓的?”料敵頗明。
遂召王大臣會議,再決親征。
康熙三十五年,命将軍薩布素,率東三省軍出東路,遏敵前鋒。
大将軍費揚古,振武将軍孫思克等,率陝、甘兵出甯夏西路,斷敵歸道。
自率禁旅出中路,由獨石口趨外蒙古,約至克魯倫河會齊,三路夾攻。
是年三月,中路軍已入外蒙古境,與敵相近,東西兩軍,道阻不至,帝援兵以待。
訛言俄兵将到,大學士伊桑阿懼甚,力請回銮。
康熙帝怒道:“朕祭告天地宗廟,出師北征,若不見一賊,便即回去,如何對得住天下?況大軍一退,賊必盡攻西路,西路軍不要危殆麼?”叱退伊桑阿,不愧英主。
命禁旅疾趨克魯倫河,手繪陣圖,指示方略。
從行王大臣,還是議論紛紛,各執一見,帝獨遣使噶爾丹促他進戰。
噶爾丹登高遙望,見河南駐紮禦營,黃幄龍纛,内環軍幔,外布網城,護衛兵統是勇猛異常,不由得心驚腳癢,拔營宵遁。
狡黠的人,往往膽小。
翌日,大軍至河,北岸已無人迹,急忙渡河前追,到拖諾山,仍不見有敵蹤,乃命回軍;獨命内大臣明珠,把中路的糧草,分運西路,接濟費揚古軍。
是時噶爾丹奔馳五晝夜,已到昭莫多,地勢平曠,林箐叢雜,喝爾丹防有伏兵,格外仔細,步步留心。
俄聞林中炮聲突發,擁出一彪兵來,統是步行,約不過四百多名,噶爾丹手下尚有萬餘人,統是百戰劇寇,遇着這厮小小埋伏,全不在意。
大衆争先馳突,清兵不敢抵抗,且戰且走,約行五六裡,兩旁小山夾道,清兵從山右趨入。
噶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