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

關燈
要不明不白。

    且說嶽樂迤逦奔回,喇布等還道是敵軍追趕,後來見了清幟,方把部兵紮住,與嶽樂相會。

    兩下細叙,嶽樂始知高大節厲害,歎道:“此人若在江西,非朝廷福。

    ”言未畢,探報吉安亦已失守。

    嶽樂與喇布道:“看來我等隻好暫回南昌,再圖進取。

    ”喇布已經喪膽,自然依了嶽樂,同到南昌去了。

     那邊高大節既得了全勝,複分兵占據吉安,飛遣人至醴陵、長沙告捷。

    此時吳三桂已移師衡州,隻留胡國柱居守。

    國柱得了捷報,也自歡喜。

    不意國柱部下,有副将韓大任素與大節不睦,入見國柱道:“大節确是勇将,但恐不能保全始終。

    ”國柱道:“你何以見得?”大任道:“平涼的王輔臣,非一員勇将麼?援此進讒,不怕國柱不信。

    為什麼轉降清朝?”國柱道:“他前時本是清臣,所以仍舊降清。

    ”大任道:“清臣且不怕再降,何況大節?前聞大節在王爺下,常自謂智勇無敵,才力出王爺上,若使清廷遣人招緻,封他高爵,哪有不變心之理,”讒人之口,偏是格外中聽。

    國柱道:“據你說來,如何而可?”大任獻了調回的計策,國柱道:“調回大節,何人去代?”大任又做了自薦的毛遂,國柱遂令大任去代大節,大節不服,大任也不與争論,遣人飛報國柱,說他擁兵抗命。

    四字足矣。

    國柱大怒,飛檄召回,大節無奈,把軍事交與大任,出城歎道:“周家氣運,看來要斷送在他們手中了。

    ”随即怏怏而回。

    既到長沙,又被國柱痛斥一番。

    大節憤無可洩,遂緻得疾。

    臨危時,函報夏國相,請他注意袁州,末署“大節絕筆”四字。

    也是傷心,可惜事非其主。

     國相接讀來函,大為歎息,急向長沙添兵,拟再進江西略地。

    忽接江西警信,袁州已失,韓大任退守吉安,不禁頓足道:“大節若在,何至于此?”正欲發兵赴援,适長沙遣馬寶、王緒帶兵九千來到,國相遂命兩人去救吉安。

    兩人行了數日,已抵洋溪下遊,隔溪便是吉安城,遙見城下統紮清營,布得層層密密,城上雖有守兵,恰不十分嚴整。

    馬寶向王緒道:“我看清兵很多,城中應危急萬分,為什麼城上守兵,不甚起勁?”王緒道:“我們且先開炮,遙報城中。

    若城中有炮相應,我軍方可渡河。

    ”馬寶點了點頭,便命兵士開炮,接連數響,城中恰寂然無聲。

    馬寶道:“這正奇怪!莫非韓大任已降清兵麼?”王緒道:“大任害死大節,刁狡可知,難保今日不投降清兵?”馬寶道:“他若已經降清,我等不宜深入,還須想個善全的法子。

    ”言未畢,見清營已動,忙道:“不好了!清兵要過河來了。

    ”忙令後軍作了前軍,前軍作了後軍。

    馬寶與王緒親自斷後,徐徐引退。

    行未數裡,後面喊聲大起,清兵已經追到。

    馬寶令軍士各挾強弩,等到清兵相近,一聲号令,箭如雨發,清兵隻得站住。

    馬寶能軍。

    馬寶複退數裡,清兵又追将過來,馬寶仍用老法子射住清兵。

    此法用了數回,清兵仍依依不舍,馬寶惱了性子,大喝一聲,領兵回馬厮殺。

    這邊清兵,系簡親王喇布統帶,喇布本是個沒用人物,因見敵軍退走,想趁此占些便宜,立點功勞,不防馬寶回身酣鬥,眼見得敵他不過,即拍馬馳回,軍士都跟了退去,反被馬寶殺了一陣,奪了許多甲仗,從容歸去。

     喇布仍退到吉安城下,也不敢急攻。

    城内的韓大任,并未曾投降清兵,隻因隔河鳴炮,還疑是清兵誘他出來,所以寂然不動,嗣聞清兵追擊馬寶,已自懊悔不及,遂于昏夜間開城逃去。

    喇布還道大任出來劫營,隻令部兵守住營寨,由他渡河去訖。

    康熙帝用了這等庸将,反能逐去敵軍,一來是康熙帝洪福齊天,二來是吳三桂惡貫滿盈,天道不容,所以轉敗為勝。

     江西略定,浙江亦疊報勝仗,康親王傑書等,起初到了浙江,亦沒有什麼得利,幸虧總督李之芳,扼守浙西,連敗曾養性、馬九玉等軍,敵勢少衰。

    無如馬九玉固守衢州,之芳累攻不下,曾養性固守溫州,傑書等亦圍攻無效,清廷屢次诘責,傑書焦急異常,還虧貝子傅喇塔,請移師衢州,與之芳并力合攻,免得兵分力弱。

    傑書依議,便舍了溫州,連夜趕到衢州,與之芳合軍攻打。

    時馬九玉擁兵數萬,占住衢河南岸的九龍山,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