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清鄭親王濟爾哈朗,及都統譚泰兩軍,俱已奏捷清廷,鄭親王且奉旨還朝,獨博洛尼堪,出征大同,尚與姜瓖相持不下,且四處接到警耗,統是死灰複燃的明故官,招集數百人,或千人,東馳西突,響應姜瓖。
博洛不得不分兵堵禦,一面遣人飛報北京,請速添兵。
攝政王多爾衮,竟率英王阿濟格等,自出居庸關,拔去渾源州,直薄大同,多時不出風頭,想是心中又癢了。
與博洛相會。
攻撲數日,城堅難下。
适京中赍來急報,因豫王多铎出痘,病勢甚重,促多爾衮班師。
多爾衮得了此信,遣人招姜瓖投降,瓖答以阖城誓死,乃留阿濟格幫助博洛,自率軍退還。
到了居庸關,聞多铎已殁,忙入京臨喪。
劉三季仍要守孀,大約是個孤鸾命。
越日,肅親王豪格亦斃獄中,多爾衮許豪格福晉,往獄殓葬。
侄婦葬夫,必由其叔允許,想是滿清特别法。
又數日,孝端皇太後崩。
孝端太後,系順治帝嫡母,她生平不預政治,所以宮内大權,統由吉特氏主張,此次崩逝,宮廷内應有一番忙碌。
惟吉特太後,前時雖握大權,總不免有些顧忌,到此始毫無障礙,可以從心所欲了。
伏筆。
多爾衮因太後崩逝,召阿濟格還,令貝子吳達海往代。
過了月餘,始接到大同軍報,略稱各處叛兵,多半平定,隻大同仍然未下。
多爾衮未免焦急,再遣阿濟格西行。
阿濟格一到大同,城内已經食盡,守将楊振威,刺殺姜瓖,開城降清。
阿濟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殺戮無數,并鏟去城牆五尺,當即上書奏捷。
朝旨令誅楊振威,即日班師。
阿濟格奉旨,将楊振威綁出正法,該殺。
随将政務交與地方官,奏凱還朝。
攝政王多爾衮,既接山陝捷音,心中自然舒暢,在邸無事,正好與肅王福晉,朝歡暮樂。
偏這攝政王元妃,屢與攝政王反目。
醋瓶倒翻了。
攝政王看她似眼中釘,氣得元妃終日發抖,釀成一種鼓脹病。
心病還須心藥治,心藥難求,心病日重,到了臨危時候,欲與攝政王訣别。
怎奈貴人善忘,待久不至,那元妃越發氣悶,霎時間痰湧而逝。
死不瞑目。
當時大小官員,得此消息,忙去吊喪。
太後亦贈了許多赙儀。
兩白旗牛錄章京以上各官,及官員妻妾,都為服孝,其餘六旗統去紅纓。
發靷這一日,車馬儀仗,不亞梓宮。
送葬的大員,拟了敬、孝、忠、恭四字,作為元妃的谥法。
想又是範老先生手筆。
攝政王也無心推究,遂将這四字封贈元妃,算是飾終的道禮。
以後繼室的問題,不言可知,總輪着這位袅袅婷婷的侄婦了。
喪事已畢,攝政王拟擇定吉日,與肅王福晉成婚,成就了正式夫婦。
忽來了宮監二人,說是奉太後命,召王爺入宮。
攝政王不敢違慢,即随了宮監入見太後。
太後屏去宮女,與攝政王密談半日,攝政王方出宮回邸。
是何大事?既到邸中,即着人去請範老先生,又令邀同内院大學士剛林,及禮部尚書金之俊議事。
三人應召而至,攝政王格外謙恭,将三人邀入内廳,命左右進酒共飲。
飲到半酣,攝政王令左右至外廂伺候,自與範老先生耳語良久。
說話時,攝政王面目微赪,範老先生也覺皺眉。
刻畫盡緻,令人費解。
語畢,由範老先生轉告剛林、金之俊。
畢竟金之俊職掌禮部,熟谙儀注,說是這麼辦,這麼辦,便好成功。
愈叙愈迷。
攝政王聞言大喜,即向三人拱手道:“全仗諸位費心!”三人齊聲道:“敢不效力。
”次日即由金之俊主稿,推範老先生為首,遞上那從古未有的奏議。
看官!你道奏說什麼話?小子尚記大略。
内稱皇父攝政王新賦悼亡,皇太後又獨居寡偶,秋宮寂寂,非我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
依臣等愚見,宜請皇父皇母,合宮同居,以盡皇上孝思。
伏維皇上聖鑒雲雲,原來為此,真是從古未有。
此本一上,奉批王大臣等議複。
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向知多爾衮厲害,不敢不随聲附和。
複命禮部查明典禮,由金之俊獨奏一本,援引比附,說得盡善盡美。
如何援引,如何比附,惜著書人未曾錄明。
當于順治六年冬月,由内閣頒發一道上谕,略雲: 朕以沖齡踐祚,撫有華夷,内賴皇母皇太後之教育,外賴皇父攝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統,幸免失墜。
今皇母皇太後獨居無偶,寂寂寡歡,皇父攝政王又賦悼亡,朕躬實深歉仄。
諸王大臣合詞籲請,佥謂父母不宜異居,宜同宮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
爰擇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禮,謹請合宮同居,着禮部恪恭将事,毋負朕以孝治天下之意!欽此。
上谕即頒,太後宮内及禮部衙門,忙碌了好幾天。
到了皇父母大婚這一日,文武百官,一律朝賀,内閣複特頒恩诏,大赦天下。
各省風化案,不惟宜赦,還應加賞,金之俊何見不及此?京内外各官加級,免各省錢糧一年。
太後與攝政王倍加恩愛,不必細說,隻是攝政王尚憶念侄婦,未免偷寒送暖,嗣經太後盤诘,無可隐諱,不知攝政王如何懇求,始由太後特恩,許為側福晉。
順治七年春月,攝政王多爾衮複立肅王福晉博爾濟錦氏為妃,百官仍相率趨賀。
後人曾有數句俚詞道:“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即指此事,惟《東華錄》上
博洛不得不分兵堵禦,一面遣人飛報北京,請速添兵。
攝政王多爾衮,竟率英王阿濟格等,自出居庸關,拔去渾源州,直薄大同,多時不出風頭,想是心中又癢了。
與博洛相會。
攻撲數日,城堅難下。
适京中赍來急報,因豫王多铎出痘,病勢甚重,促多爾衮班師。
多爾衮得了此信,遣人招姜瓖投降,瓖答以阖城誓死,乃留阿濟格幫助博洛,自率軍退還。
到了居庸關,聞多铎已殁,忙入京臨喪。
劉三季仍要守孀,大約是個孤鸾命。
越日,肅親王豪格亦斃獄中,多爾衮許豪格福晉,往獄殓葬。
侄婦葬夫,必由其叔允許,想是滿清特别法。
又數日,孝端皇太後崩。
孝端太後,系順治帝嫡母,她生平不預政治,所以宮内大權,統由吉特氏主張,此次崩逝,宮廷内應有一番忙碌。
惟吉特太後,前時雖握大權,總不免有些顧忌,到此始毫無障礙,可以從心所欲了。
伏筆。
多爾衮因太後崩逝,召阿濟格還,令貝子吳達海往代。
過了月餘,始接到大同軍報,略稱各處叛兵,多半平定,隻大同仍然未下。
多爾衮未免焦急,再遣阿濟格西行。
阿濟格一到大同,城内已經食盡,守将楊振威,刺殺姜瓖,開城降清。
阿濟格入城,恨城内兵民固守,殺戮無數,并鏟去城牆五尺,當即上書奏捷。
朝旨令誅楊振威,即日班師。
阿濟格奉旨,将楊振威綁出正法,該殺。
随将政務交與地方官,奏凱還朝。
攝政王多爾衮,既接山陝捷音,心中自然舒暢,在邸無事,正好與肅王福晉,朝歡暮樂。
偏這攝政王元妃,屢與攝政王反目。
醋瓶倒翻了。
攝政王看她似眼中釘,氣得元妃終日發抖,釀成一種鼓脹病。
心病還須心藥治,心藥難求,心病日重,到了臨危時候,欲與攝政王訣别。
怎奈貴人善忘,待久不至,那元妃越發氣悶,霎時間痰湧而逝。
死不瞑目。
當時大小官員,得此消息,忙去吊喪。
太後亦贈了許多赙儀。
兩白旗牛錄章京以上各官,及官員妻妾,都為服孝,其餘六旗統去紅纓。
發靷這一日,車馬儀仗,不亞梓宮。
送葬的大員,拟了敬、孝、忠、恭四字,作為元妃的谥法。
想又是範老先生手筆。
攝政王也無心推究,遂将這四字封贈元妃,算是飾終的道禮。
以後繼室的問題,不言可知,總輪着這位袅袅婷婷的侄婦了。
喪事已畢,攝政王拟擇定吉日,與肅王福晉成婚,成就了正式夫婦。
忽來了宮監二人,說是奉太後命,召王爺入宮。
攝政王不敢違慢,即随了宮監入見太後。
太後屏去宮女,與攝政王密談半日,攝政王方出宮回邸。
是何大事?既到邸中,即着人去請範老先生,又令邀同内院大學士剛林,及禮部尚書金之俊議事。
三人應召而至,攝政王格外謙恭,将三人邀入内廳,命左右進酒共飲。
飲到半酣,攝政王令左右至外廂伺候,自與範老先生耳語良久。
說話時,攝政王面目微赪,範老先生也覺皺眉。
刻畫盡緻,令人費解。
語畢,由範老先生轉告剛林、金之俊。
畢竟金之俊職掌禮部,熟谙儀注,說是這麼辦,這麼辦,便好成功。
愈叙愈迷。
攝政王聞言大喜,即向三人拱手道:“全仗諸位費心!”三人齊聲道:“敢不效力。
”次日即由金之俊主稿,推範老先生為首,遞上那從古未有的奏議。
看官!你道奏說什麼話?小子尚記大略。
内稱皇父攝政王新賦悼亡,皇太後又獨居寡偶,秋宮寂寂,非我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
依臣等愚見,宜請皇父皇母,合宮同居,以盡皇上孝思。
伏維皇上聖鑒雲雲,原來為此,真是從古未有。
此本一上,奉批王大臣等議複。
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向知多爾衮厲害,不敢不随聲附和。
複命禮部查明典禮,由金之俊獨奏一本,援引比附,說得盡善盡美。
如何援引,如何比附,惜著書人未曾錄明。
當于順治六年冬月,由内閣頒發一道上谕,略雲: 朕以沖齡踐祚,撫有華夷,内賴皇母皇太後之教育,外賴皇父攝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統,幸免失墜。
今皇母皇太後獨居無偶,寂寂寡歡,皇父攝政王又賦悼亡,朕躬實深歉仄。
諸王大臣合詞籲請,佥謂父母不宜異居,宜同宮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
爰擇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禮,謹請合宮同居,着禮部恪恭将事,毋負朕以孝治天下之意!欽此。
上谕即頒,太後宮内及禮部衙門,忙碌了好幾天。
到了皇父母大婚這一日,文武百官,一律朝賀,内閣複特頒恩诏,大赦天下。
各省風化案,不惟宜赦,還應加賞,金之俊何見不及此?京内外各官加級,免各省錢糧一年。
太後與攝政王倍加恩愛,不必細說,隻是攝政王尚憶念侄婦,未免偷寒送暖,嗣經太後盤诘,無可隐諱,不知攝政王如何懇求,始由太後特恩,許為側福晉。
順治七年春月,攝政王多爾衮複立肅王福晉博爾濟錦氏為妃,百官仍相率趨賀。
後人曾有數句俚詞道:“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即指此事,惟《東華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