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關燈
小
中
大
圖利之!晚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築舍。
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甯忍随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讨賊為心,毋貪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伫聞明教。
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盡意。
書成,命故明副将韓拱薇,及參将陳萬春,赍書去訖。
多爾衮照常辦事,除處理國務外,仍是監視工作,足足忙了兩個多月,方報竣工。
一日,接到沈陽谕旨,知兩宮已經啟銮,遂派阿濟格、多铎等,率兵出城巡察。
嗣是連接來報,聖駕已到某處某處了。
多爾衮令于通州城外,先設行殿,命司設監去設帷幄禦座,尚衣監去呈冠服,錦衣衛去監鹵簿儀仗,旗手衛去陳金鼓旗幟,教坊司去備各種細樂。
大緻齊備,傳聞禦駕已入山海關,進次永平,即傳集滿漢王大臣,統穿着吉服,往行殿接駕。
是日銮駕已到通州,龍旗煥采,鸾辂和鈴,兩旁侍衛擁着一位七齡天子,生得秀眉隆準,器宇非凡,七歲童子,入做中原皇帝,想必器宇非凡。
後面便是兩宮皇太後。
這位吉特氏,華服雍容,端嚴之中,偏露出一種妩媚。
想從多爾衮眼中看出。
多爾衮忙率王大臣等,排班跪接。
由太監傳旨平身,始一齊起立,随銮駕進了行殿。
七齡天子,升了禦座,旁立鴻胪寺官,俟王大臣等依次排列,一一唱名,贊行五拜三叩首禮。
禮畢,退殿少息,約兩三小時,複命起銮,從永定門入大清門,王大臣等仍送迎如儀。
是時城内的居民,早已奉到命令,家家門前,各設香案,煙雲缭繞,氣象升平。
銮駕徐徐經過,入了紫禁城,王大臣等始起身而退,隻多爾衮随駕而入。
猛見那已革的肅親王豪格,仍然翎頂輝煌,昂頭進去,多爾衮滿腹狐疑,當時不便明問,隻好随駕入宮。
肅親王的福晉,想尚在後未到。
接連忙了數日,無非是安頓行裝,排設器具,毋庸細說。
到了十月朔,順治帝親詣南郊,祭告天地社稷,并将曆代神主,奉安太廟,随即升武英殿,即中國皇帝位。
滿漢文武各官,拜跪趨跄,高呼華祝,正是說不盡的熱鬧。
漢代衣冠一旦休。
禮畢,遂頒诏天下,大旨為“國号大清,定都燕京,紀元順治”等語。
這是滿清入主中原之始,故不憚詳述。
是日,即加封多爾衮為叔父攝政王,因他功迹最高,特命禮部建碑勒銘,并定攝政王冠服宮室各制。
另定攝政王宮室制度,恐多爾衮尚未快意。
又加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名為加封,實是降級。
晉封阿濟格為武英親王,複肅親王豪格爵,賜吳三桂平西王冊印。
谕旨一下,多爾衮因豪格複爵,心中未免不樂,恰又不便攔阻,隻好緩緩設法。
是日親王及各大臣家屬,亦統同到京。
前文未叙及肅王福晉,故特補叙一筆,非閑文也。
畿内已定,複令直隸巡撫衛國允等,平定畿外,于是決議遠略。
聞李闖西奔入陝,遂授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率同吳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邊外,會諸蒙古兵,入榆林延安,攻陝西的背後。
多铎為定國大将軍,率同孔有德等,由河南趨潼關,攻陝西的前面。
兩路進兵,都用漢将為前導,以漢攻漢,的确是妙計。
隻可惜這平西王又要與愛姬話别了。
兩将軍率兵去訖,多爾衮又遣豪格出師山東,語首特加多爾衮三字,閱者勿滑過。
豪格不敢違慢,亦即奉令而去。
那時朝政始稍稍閑暇,多爾衮随時入宮,與吉特太後共叙離情。
一日,正自大内回邸,忽由洪承疇入見,報稱江南遣使左懋第、陳洪範、馬紹愉等,攜帶白金十萬兩,綢緞數萬匹,來此犒師。
多爾衮道:“何處的軍士,要他犒賞?”承疇道:“說來可笑。
他說是犒我朝軍士呢!還有史可法一封複書。
”說至此,即袖出一書呈上,多爾衮拆開一閱,不禁驚歎起來。
正是: 河山半壁留殘局,簡牍千秋表血誠。
畢竟書中如何說法,且看下回自知。
順治帝之入關,人謂由多爾衮之力,吾不雲然。
不由多爾衮,将由吳三桂乎?應之曰唯唯否否。
三桂初心,固未嘗欲乞援滿洲也,為一愛姬故,迫而出此。
然則導清入關者,非陳圓圓而誰?圓圓一女子耳,乃轉移國脈如此。
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圓圓殆其流亞欤?若多爾衮之經略中原,入關定鼎,亦自吉特太後激勵而來,是又以一婦人之力,肇成大統者,孰功孰罪,閱此書者當于夾縫中求之。
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甯忍随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讨賊為心,毋貪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伫聞明教。
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盡意。
書成,命故明副将韓拱薇,及參将陳萬春,赍書去訖。
多爾衮照常辦事,除處理國務外,仍是監視工作,足足忙了兩個多月,方報竣工。
一日,接到沈陽谕旨,知兩宮已經啟銮,遂派阿濟格、多铎等,率兵出城巡察。
嗣是連接來報,聖駕已到某處某處了。
多爾衮令于通州城外,先設行殿,命司設監去設帷幄禦座,尚衣監去呈冠服,錦衣衛去監鹵簿儀仗,旗手衛去陳金鼓旗幟,教坊司去備各種細樂。
大緻齊備,傳聞禦駕已入山海關,進次永平,即傳集滿漢王大臣,統穿着吉服,往行殿接駕。
是日銮駕已到通州,龍旗煥采,鸾辂和鈴,兩旁侍衛擁着一位七齡天子,生得秀眉隆準,器宇非凡,七歲童子,入做中原皇帝,想必器宇非凡。
後面便是兩宮皇太後。
這位吉特氏,華服雍容,端嚴之中,偏露出一種妩媚。
想從多爾衮眼中看出。
多爾衮忙率王大臣等,排班跪接。
由太監傳旨平身,始一齊起立,随銮駕進了行殿。
七齡天子,升了禦座,旁立鴻胪寺官,俟王大臣等依次排列,一一唱名,贊行五拜三叩首禮。
禮畢,退殿少息,約兩三小時,複命起銮,從永定門入大清門,王大臣等仍送迎如儀。
是時城内的居民,早已奉到命令,家家門前,各設香案,煙雲缭繞,氣象升平。
銮駕徐徐經過,入了紫禁城,王大臣等始起身而退,隻多爾衮随駕而入。
猛見那已革的肅親王豪格,仍然翎頂輝煌,昂頭進去,多爾衮滿腹狐疑,當時不便明問,隻好随駕入宮。
肅親王的福晉,想尚在後未到。
接連忙了數日,無非是安頓行裝,排設器具,毋庸細說。
到了十月朔,順治帝親詣南郊,祭告天地社稷,并将曆代神主,奉安太廟,随即升武英殿,即中國皇帝位。
滿漢文武各官,拜跪趨跄,高呼華祝,正是說不盡的熱鬧。
漢代衣冠一旦休。
禮畢,遂頒诏天下,大旨為“國号大清,定都燕京,紀元順治”等語。
這是滿清入主中原之始,故不憚詳述。
是日,即加封多爾衮為叔父攝政王,因他功迹最高,特命禮部建碑勒銘,并定攝政王冠服宮室各制。
另定攝政王宮室制度,恐多爾衮尚未快意。
又加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名為加封,實是降級。
晉封阿濟格為武英親王,複肅親王豪格爵,賜吳三桂平西王冊印。
谕旨一下,多爾衮因豪格複爵,心中未免不樂,恰又不便攔阻,隻好緩緩設法。
是日親王及各大臣家屬,亦統同到京。
前文未叙及肅王福晉,故特補叙一筆,非閑文也。
畿内已定,複令直隸巡撫衛國允等,平定畿外,于是決議遠略。
聞李闖西奔入陝,遂授阿濟格為靖遠大将軍,率同吳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邊外,會諸蒙古兵,入榆林延安,攻陝西的背後。
多铎為定國大将軍,率同孔有德等,由河南趨潼關,攻陝西的前面。
兩路進兵,都用漢将為前導,以漢攻漢,的确是妙計。
隻可惜這平西王又要與愛姬話别了。
兩将軍率兵去訖,多爾衮又遣豪格出師山東,語首特加多爾衮三字,閱者勿滑過。
豪格不敢違慢,亦即奉令而去。
那時朝政始稍稍閑暇,多爾衮随時入宮,與吉特太後共叙離情。
一日,正自大内回邸,忽由洪承疇入見,報稱江南遣使左懋第、陳洪範、馬紹愉等,攜帶白金十萬兩,綢緞數萬匹,來此犒師。
多爾衮道:“何處的軍士,要他犒賞?”承疇道:“說來可笑。
他說是犒我朝軍士呢!還有史可法一封複書。
”說至此,即袖出一書呈上,多爾衮拆開一閱,不禁驚歎起來。
正是: 河山半壁留殘局,簡牍千秋表血誠。
畢竟書中如何說法,且看下回自知。
順治帝之入關,人謂由多爾衮之力,吾不雲然。
不由多爾衮,将由吳三桂乎?應之曰唯唯否否。
三桂初心,固未嘗欲乞援滿洲也,為一愛姬故,迫而出此。
然則導清入關者,非陳圓圓而誰?圓圓一女子耳,乃轉移國脈如此。
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圓圓殆其流亞欤?若多爾衮之經略中原,入關定鼎,亦自吉特太後激勵而來,是又以一婦人之力,肇成大統者,孰功孰罪,閱此書者當于夾縫中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