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為敵作伥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關燈
又過一天,滿軍退五裡下寨。

    疑案三。

    又過一天,高鴻中報明太監脫逃,太宗也不去罪他。

    疑案四。

    又過一天,高鴻中面帶喜色,入報明督師袁崇煥下獄,總兵祖大壽、何可綱奔出關外去了。

    疑案五。

    太宗道:“範先生好似一個智多星,此番得除掉袁蠻子,真是我國一樁大幸事。

    ” 看官!你道這位神出鬼沒的範先生,究竟是何妙策?說将起來,乃是兵書上所說的反間計。

    原來明京兩門外的議和書,都是範文程捏造情由,遣人密置。

    守門的兵目,得了此書,飛報崇祯帝,崇祯帝便命親近太監,出城訪查,不料途中伏着滿兵,被他拿去兩名。

    這兩名太監,拿入滿營,由高鴻中監守。

    高系漢人,與明太監言語相通,漸漸說得投機,非但不加刑具,并且好酒好肉的款待。

    是夕,鴻中與二太監酣飲,有一兵官模樣,入會鴻中見二太監在座,慌忙退出。

    鴻中假作酒醉,忙起座追出門外,與兵官密談。

    二太監見無人在座,便掩到門後竊聽,模模糊糊的,聽得袁崇煥已經允議,明晨我兵退五裡下寨。

    末後這一語,是休令明太監聞知。

    言畢,匆匆徑去。

    二太監以目相視,忙即回座,鴻中亦入門再飲數巡,說是要摒擋行李,恕不陪飲。

    鴻中别去,二太監趁這時光,走出帳外,見帳外無人把守,便一溜煙的跑回明京,詳禀崇祯帝。

    崇祯帝因崇煥擅殺毛文龍,已自不悅,及聞了私自議和的消息,便召見崇煥,責他種種專擅,立命錦衣衛縛置獄中。

    總兵祖大壽、何可綱,聞主帥無故下獄,頓時大憤,率兵馳回山海關。

    你想滿洲太宗得了此信,有不格外喜歡麼?陳平間範增,周瑜弄蔣幹,都是這般計策,崇祯帝号稱英明,應亦曉明史事,乃竟堕入敵計,自壞長城,真正可歎! 明軍失了主帥,驚惶的了不得。

    偏這滿洲太宗計中有計,不乘勢攻打明京,反向固安、良鄉一帶,去遊弋了一回。

    明廷還道是滿兵退去,略略疏防,不料滿兵複回轉北京,直逼蘆溝橋。

    此時守城大将,隻有滿桂一人,還靠得住,此外都是酒囊飯袋,全不中用。

    崇祯帝封滿桂為武經略,屯西直、安定二門,統轄全軍,一面命各官保薦人才。

    好好一個大将才,縛置獄中,還要人才何用。

    當由庶吉士、金聲保薦兩人,一個是遊僧申甫,想是會念退兵咒。

    一個是翰苑出身劉之綸。

    崇祯帝立刻召見,适劉之綸未曾在京,應召的隻有申甫一人。

    陛見時問他有何才具?申甫答稱:“能造戰車。

    ”當場試驗,頗覺靈動,遂擢他為副總兵,令他招募新軍,即日赴敵。

    急時抱佛腳,有何益處?申甫奉了上命,就在京中開局招兵,所來的無非市井遊手,或是申甫素識的僧徒,全然不曉得臨陣打仗的格式,冒冒失失的領了出城,戰車在前,步兵在後,大喊一聲,向滿營沖将過去。

    滿軍守住營寨,全然不動,前面的戰車,也在途中停住了。

    蓦聞滿營中一聲戰鼓,把寨門一開,千軍萬馬,擁殺過來,申甫還催戰車急進,怎奈推車的人,早已不知去向。

    滿軍将戰車盡行撥倒,提起大刀闊斧,殺入明軍,好像削瓜切菜一般。

    這等遊手僧徒,隻恨爹娘少生兩腳,沒命的奪路亂跑。

    申甫也轉身逃走,不到數步,被一滿員趕到,刀起頭落,把申甫一道魂靈,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調侃得妙。

     崇祯帝聞申甫敗死,越加惶急,命滿桂出城退敵。

    滿桂奏言衆寡懸殊,未可輕戰。

    偏這明廷的太監,日日慫恿崇祯帝,催令速戰。

    是滿桂催命符。

    崇祯帝既誅魏閹,如何尚用奄寺?令人難解。

    滿桂隻得督領兵官孫祖壽等,出城三裡,與滿軍搏戰。

    這場厮殺,與申甫出戰,全然不同,兵對兵、将對将,賭個你死我活,自早晨起,竟殺得天昏地黑。

    叙滿桂處亦是不苟。

    滿洲太宗見部隊戰明軍不下,想了一計,令侍衛改作明裝,就夜黑時混入明軍隊裡。

    滿桂不防,誤作城内援兵,不料這僞明軍專殺真明軍,一陣騷擾,明軍大亂。

    可憐這臨陣慣戰的滿桂,竟死于亂軍之中。

    滿桂又死,明其危矣。

    滿軍大獲勝仗,個個想踴躍登城,不意太宗竟下令退軍,弄得衆貝勒都疑惑起來。

    小子且停一停筆,先謅成一詩,以紀其事雲: 大好京畿付劫灰,強胡飽掠馬方回。

     誰雲明社非清覆,内讧都從外侮來。

     畢竟滿洲太宗何故退軍,請到下回交代。

     袁崇煥殺毛文龍,後人多議其專擅,愚意不然。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利于國,專之可也。

    況崇祯帝固許其便宜行事乎!惟文龍被殺,部下多投奔滿洲,甘為虎伥,繞道入塞,不得謂非崇煥疏忽之咎。

    然勤王诏下,即兼程前進,忠勇若此,而崇祯帝多疑好猜,竟信閹豎之讒,誤堕敵人之計,崇煥下獄,滿桂陣亡,明之不亡亦僅矣。

    讀此回令人嗟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