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為敵作伥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關燈
卻說孔耿二明将,見了滿洲太宗,伏地大哭。

    太宗問為何事?二人奏道:“臣等都是東江總兵毛文龍部将,因袁崇煥督師薊遼,無故将我毛帥殺死,懇求大皇帝發兵攻明,替毛帥報仇,袁崇煥殺毛文龍事,從明朝二降将口中叙出,省卻無數筆墨。

    臣等願為前導,雖死無恨。

    ”朝鮮有韓潤、鄭梅,明朝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何虎伥之多也!原來毛文龍蟠踞東江,素性倔強,崇煥恐他跋扈難制,借閱兵為名,誘文龍往迎。

    文龍見了崇煥,語多傲慢。

    崇煥便賺文龍登出閱兵,帳下伏了軍士,把文龍拿住,數他十二大罪,請出尚方劍,将文龍斬首。

    這孔、耿二人,統認文龍為義父,因文龍被殺,随即逃往滿洲甘作虎伥。

    為私滅公,二人可誅。

    太宗道:“照汝等說來,是真心投降麼?”二人便設誓道:“如有異心?神人殛之!”太宗道:“汝二人欲我報仇,也可代為出力,但山海關内外,有袁崇煥把守,不易進取,汝等可有良策否?”二人沉吟許久,耿仲明先開口道:關内外不易得手,何不繞道西北,從“龍井關攻入?”太宗道:“龍井關在何處?”孔有德接口道:“龍井關是明都東北的長城口,此去須經過蒙古,方可沿城入關。

    此關若入,便可向洪山、大安二口,分路進搗,直入遵化,遵化一下,明京便搖動了。

    ”仿佛《三國演義》中,張松獻益州地圖。

    太宗喜形于色,便道:“汝等願作向導麼?”二人齊聲稱願。

    旁閃出多爾衮道:“二将棄逆歸順,正是識時俊傑,但二将前來,曾被明廷察覺否?”二人齊聲答道:“我等潛蹤而來,不但明廷未知,連關上的袁崇煥,也未必曉得。

    ”多爾衮道:“既如此,請爾等速還登州。

    ”太宗道:“我要他作攻明的向導,你如何教他速還登州?”此事我亦要問。

    多爾衮道:“我軍此次攻明,料非一二個月可以回國,若被袁崇煥聞知,從登萊調遣水師,潛入我境,豈不是顧彼失此?好在二将前來,彼尚未曉,現仍回據登州,陽順明朝,陰助我國,倘袁崇煥令他攻我,他可逗留勿進,若差了别将,他可預先報知,以便堵截,豈不是好?”太宗道:“好是好的,但無人導入龍井關,奈何?”多爾衮道:“蒙古喀爾沁部,已歸順我國,我軍到了蒙古,擇一熟路的作了向導,便可入龍井關。

    從前蒙古嘗入貢明廷,豈無人熟識路徑?”太宗大喜,便手指多爾衮,對孔、耿二人道:“這是皇弟多爾衮,足智多謀,計出萬全,現請汝等依了他計,仍回登州,秘密行事,将來為我立功,不吝重賞。

    ”孔、耿二人領命去訖。

    多爾衮此計,仍是未信孔、耿二人,意欲借此試二人虛實,用心更細,設計更險。

    《明史》崇祯四年,載登州遊擊孔有德叛事,此處尚是崇祯二年,故有此斡旋之筆。

     是年十月,太宗親率八旗勁旅,大舉攻明,方欲啟行,聞報蒙古喀爾沁部,遣台吉布爾噶圖入貢。

    太宗接見,就問龍井關路徑,曾否認識?布爾噶圖道:“奴才數年前,曾去過一次,略識路程。

    ”太宗即令他作為向導,頓時滿城文武,除居守外,盡随駕出發。

    戈铤耀日,旌旗蔽天,一程行一程,一隊過一隊,回環曲折,越水穿林,在途中過了數天,方到喀爾沁部。

    喀爾沁親王,迎宴犒勞,不待細說。

     太宗即日抵龍井關,關上不過幾百名守卒,見滿洲軍蜂擁而來,都吓得魂飛天外,四散逃去。

    滿軍整隊而入,遂分兩路進攻,一軍攻大安口,由濟爾哈朗、嶽托為統領。

    共四旗;一軍攻洪山口。

    太宗親率四旗兵隊,連夜進發。

    此時明軍專防守山海關,把大安、洪山二口,視作沒甚要緊的區處,空空洞洞,毫不設備,一任滿軍攻入,浩浩蕩蕩的殺奔遵化州。

     明廷聞警,飛檄山海關調兵入援,總兵趙率教,奉檄出兵,星夜前進,到了遵化州東邊,地名三屯營,望見前面密密層層的都是滿軍,把三屯營圍得鐵桶相似。

    率教自顧部衆,不及他四分之一,眼見得不是對手,隻是忠臣不怕死,有進尺,無退寸,當下激勵将士,分為數隊,呐喊一聲,竟向滿軍中沖入。

    滿軍見有援師,讓他入陣,複将兩面的兵合裹攏來,把率教困在垓心。

    率教全無懼怯,率衆血戰,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自辰至午,也殺了滿軍多名。

    怎奈滿軍越來越衆,率教隻領着孤軍,越戰